这回还是跟以前一样,胡雪岩没什么退路可想,只有咬牙硬上。要么把事儿扛过去;要么,就被官府的差事压成“肉饼”。
这时候,胡雪岩又使出他的绝招儿“跳出事外回头再看”。
这回头一看,就发现转机了。
首先,左宗棠这次借洋债,只是因为他眼下急着用钱,“周转”不开。如果让他缓上半年时间,这笔钱就可以周转过来了。
当时大清国共有十个省在向左宗棠的部队提供“协饷”,其中三个省的“协饷”绝对可以保证到账,每个月共有十八万两银子,半年正好是一百零八万两,这离一百二十万的数字只差十二万两。
就是说,只要胡雪岩再想个办法从什么地方弄到十二万两银子,这笔一百二十万两的借款就有了着落了。
要说十二万两银子,说少不少,说多,也真不多。如果事到临头真没辙了,胡雪岩咬咬牙,从阜康钱庄再“垫付”一笔,也能应付过去。
好家伙,前头已经垫进去二十万两了,还“垫”呐!不垫?不垫可得行啊!
胡雪岩现在是“布政使衔福建候补道员”,是“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 是拿国家工资的公务员(月薪五十两),是左宗棠左大帅的“后勤部长”兼铁哥们儿,最后才是阜康钱庄的老板……
“勾结官府”都勾到如此程度了,还想下台?甩手儿走人?
没有台给你下啦!兄弟,没有台给你下了……
既然要借洋债,胡雪岩当然又把他的那位好兄弟古应春找来了。俩人一商量,决定找英国人开办的汇丰银行借款。
很快,古应春出面约来了汇丰银行的经理麦林,和胡雪岩见面。一提要借一百二十万两银子,麦林第一句话就是:“你拿什么担保?”
“拿阜康钱庄担保行不行?”
“不行,这是公家借钱,私人钱庄我们信不过。”
“那您说,我拿什么担保你才信?”
“让各海关出票据作为担保才行。”
麦林干吗提这个要求呢?因为当时大清国通商口岸设的海关,都被洋人控制了,税务司是外国人。所以汇丰银行这边觉得外国人出来用海关税银担保,特别保险。
必须承认,人家汇丰银行的这个想法确实很有道理。
于是胡雪岩回过头来跟左宗棠商量,说洋人说了,要海关出票据做担保,您看这一点能不能做到?
左宗棠一琢磨,嗯,问题不大。原本浙江每个月要给西征军七万两“协饷”,半年的话,六七四十二,浙江应该拿出四十二万两银子来。那么浙江海关就可以出个四十二万两的票据担保。
福建的“协饷”是四万一个月,四六二十四,闽海关出二十四万两的票据。
广东也是四万一个月“协饷”,半年也是二十四万两,粤海关出这个票据没有问题。
江海关(上海海关)一个月给“协饷”三万,半年是十八万,这个也能敲定。
至于剩下那十二万嘛,得!就让湖北出“协饷”,一个月两万,半年十二万,由湖北的江汉关(汉口海关)出票据。
几笔银子加起来,这不就是一百二十万两嘛。
齐了。
借洋债的事儿全商量妥了,左宗棠就上了一道《尊旨宽筹饷项以支危局折》,为了给朝廷省事,左宗棠干脆把借债的具体事项都给设计好了。
这一百二十万两银子分别计算到各地海关的头上,其中闽海关代借二十四万,粤海关代借二十四万,浙海关代借四十二万,江汉关代借十二万,江海关代借十八万,由每个海关出票,让各省督抚加盖官印,用这些票据做抵押,在下半年分成六期把债还清。
奏折送上去,慈禧太后一看,哟,搞得很好嘛,一笔一笔算得很清楚嘛,一百二十万两银子分成五份儿之后,看着也不是很吓人嘛,就这么办了!
啪!玉玺往上一盖,给左宗棠发下来了。
左宗棠赶紧通知胡雪岩,胡雪岩赶紧找汇丰银行的麦林。麦林一看,大清国皇帝答应了,海关票据也开出来了,几个省巡抚的大印也都盖上了,很好嘛!就把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交给胡雪岩了。双方商定:这笔借款,利息一分。然后胡雪岩上报左宗棠:大帅,搞定了,利息一分二厘五……
看到这儿,可能所有读者都是一愣。嘿!胡雪岩这小子干什么呢?这不是捣鬼吗!
对,老胡在跟洋人借款的合同上捣了“鬼”了,多报了二厘五的利息。
这个事后来朝廷也发现了,就下旨查问。左宗棠上了个奏折,解释了一下儿:因为这笔钱是用英镑借款,再折合成白银。而英镑和白银之间的汇率经常发生波动,所以在利息上多打出这二厘五来,是怕万一英镑汇率波动,导致实际的还款数额增加,让胡雪岩这个借款的经手人吃亏。
对呀,这笔借款最终还清也就罢了,如果出了纰漏,责任是要落在胡雪岩身上的!人老胡一个商人,拿自己的买卖为国家的借款做担保,已经很不容易了,万一“汇率”影响,导致胡雪岩再赔了钱,那就真是不好意思了。
哦,这么个事儿……
慈禧太后宠信左宗棠啊。得,老左都说这话了,干脆就这么着吧。
其实,这多出来的两厘五的利息,是胡雪岩给自己留的回扣。左宗棠也知道是回扣,但老左觉得胡雪岩为借洋债费这么大劲,担这么大风险,吃点儿回扣是应该的,就让他吃吧。
好家伙,想不到借个洋债,胡雪岩居然弄到手这么大一笔回扣!
说多,也不算多,因为这是杀头的风险。
尤其是和胡雪岩为借洋债而担的风险,和老胡这几年前前后后被官府变着法儿“套”进去的钱相比,这二厘五的回扣,就更显少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问了:借洋债不是由各省海关担保吗?老胡担什么风险了?
洋债是用各省送来的“协饷”还的。海关担保,只是保证这些“协饷”一定会送来,但不能保证“协饷”准时送到,晚一个月?晚俩月?都难说……
可洋人不管你这套,人家是到日子就要收钱,晚一天都不行!如果到日子了官府拿不出钱来,那洋人不是去找官府要债,而是找胡雪岩说话!
这么一来,一旦“协饷”拖欠了,差的这部分钱就必然要由阜康钱庄“垫付”。然后等什么时候“协饷”到账了,再还给阜康钱庄。
眼下胡雪岩才借了第一笔洋债,可后来他又出面替西征军借了好几笔洋债,总计一千七百多万两,加上利息,更是多达两千五百万两。这么大数额的借款都要由“协饷”来偿还,而“协饷”一旦被拖欠,阜康钱庄就必须出面“垫付”。每一笔“垫付”的金额,少则十几万两,多的可能达到几十万两。
至于阜康钱庄在后面这些年一共“垫付”过多少笔银子,史料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得出,这种“垫付”的现象会是经常性的,而且是无法预知的。
这些“垫付”,会对阜康钱庄的正常运作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隐伏着巨大的危机。作为一家私营钱庄,要经常应对这样不定期限、不定数额的大笔“垫付”,压力是非常大的!
单就从这一点来说,朝廷给阜康钱庄一定数额的回扣作为补偿,理所应当。
4.捐了又捐:要说“借贷消费”可真是太爽了。就因为太爽,所以容易上瘾。
就在借了第一笔借款之后,第二年,头一年那笔洋贷款刚刚还清,左宗棠又写信给胡雪岩:你再给我借一笔贷款吧,这次咱少要点儿,一百万两就行。
这就是俗话说的“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借都借了,一笔还是两笔,有啥区别呢?反正咱到时候还上就完了呗。
那当然,胡雪岩也没二话,直接又照去年的办法替左宗棠借了一百万两银子。
这时候左宗棠说了:老胡,银子到手之后,你给我买大炮,买洋枪!多买!有了这些家伙什儿,我在前线这个仗就好打了。要知道,左宗棠大军在西北前线的仗打得太艰苦了。
西北是偏远荒凉,酷寒之地,数不清的老百姓死于非命,剩下的也都流离失所,动不动就几十里地看不见人烟。左宗棠的部队远道而来,新兵多,装备又差,结果仗打得非常艰苦,当兵的死得太多了!光是一个灵州金积堡就整整打了一年零三个月!连湘军名将肃州总兵刘松山都战死了……
就在这个时候,胡雪岩用“洋贷款”在上海从洋人手里买的德国造后膛螺丝开花大炮运到了!这家伙往阵地前沿一架,“咣咣”几下子,金积堡的城墙就给炸了个大窟窿!
说真的,这还是左宗棠和他的部队第一次拥有如此犀利的武器,这一下可把左宗棠高兴坏了!
在这次西征中,左宗棠的部队遭遇到极大的困难,胡雪岩在后方帮着筹集粮草军火,转运到前线,又借了两笔洋债,解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立了大功。所以左宗棠对胡雪岩的评价极高,在给朝廷报功的奏折里专门提到胡雪岩,认为老胡的功劳,和前线浴血拼杀的将士一样。
与此同时,左宗棠又给胡雪岩来信了:老胡,眼瞅着夏天快过去了,甘肃这边冷啊!我这帮当兵的衣服单薄,到了冬天那真冻死人呐!你想办法给弄点棉衣吧,最好要加厚加长的。我们这边太冷,真冷!
没问题,胡雪岩是转运局委员,管的就是后勤的事儿,棉衣好办,拿出银子找人缝制出来往前线送呗。
问题是,眼下没有这笔银子。
左宗棠的部队一直是非常非常穷,非常非常紧张!虽说借了几笔洋债,可那些洋债都拿来买枪炮了。当兵的在前线打仗,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左宗棠让胡雪岩给他想办法解决棉衣的问题,可湘军后勤的账面儿,哪儿有这笔钱呢?
其实左宗棠跟胡雪岩商量棉衣的事儿,暗里的意思很清楚:现在前线太困难,到了冬天那真要冻死人的!所以无论如何棉衣必须要做,如果真是拿不出钱来,你胡雪岩能不能给“想想办法”?
想办法?想什么办法,无非又是“垫付”呗。
不,这次还不能叫“垫付”,得叫“捐”。
因为“垫付”的钱等于是借的,将来总得还给人家;捐的钱,就不用还了。现在左宗棠的部队都穷成这样了,让他还钱,他怎么还呢?所以老左希望胡雪岩能站出来,在上海挑个头儿,找有钱人想办法“捐献”一批棉衣。
看到这儿,可能读者已经笑了:这不就是前文提过N次的“劝捐”吗?
对,就是“劝捐”。左宗棠先“劝”老胡,然后再让老胡去“劝”别的富商。反正棉衣是一定要的,而且越多越好。
以前光看见胡雪岩找别人“劝捐”,这回他自己也被“劝”了一把。
不过老胡和左宗棠也算是至交了,又管着西征军的后勤,知道左大帅的为人,更知道西征军在前线遇到的困难。
胡雪岩这个人性格比较偏激,或者说“有激情”吧,绝不是一台麻木死板冰冷冷的“赚钱机器”。当年老胡为了给王有龄筹粮,咬着牙把阜康钱庄的上海分号透支一空,今天为了西征军几万将士,这笔做棉衣的钱,他怎么都要垫出来。
做大事的人,得有激情,得能被感动。那些麻木冰冷半死不活的人,是做不了大事业的。
现在左宗棠为了当兵的穿件棉衣,低声下气来跟胡雪岩商量,胡雪岩就被感动了。啥也没说,立刻就拿出一大笔银子赶制了两万件棉衣棉裤,全都是加长加厚的,抢着往西北前线运送。
同时胡雪岩也没闲着,立刻在上海、杭州、绍兴、宁波到处奔走,替前线的将士“劝捐”,前后三个多月时间,总计又“劝”回来八千套棉衣棉裤,一起送到甘肃去了。
这一年冬天,甘肃那边儿格外的冷,呵气成冰,撒泡尿落到地上冻个小冰柱儿!左宗棠的部队就靠了这近三万套棉衣熬过了这个残酷的冬天。
胡雪岩真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好事儿!胡雪岩这一辈子做好事儿的次数已经不少了。
自打有了钱,老胡在杭州一带修桥补路,在家乡常年摆茶摊,让过路人无偿地歇脚,喝茶解暑,同时免费发放避暑药。冬天舍棉衣,荒年派大米,穷苦人家死了人无钱掩埋的,老胡这边儿舍棺材……好事做得是真不少,在杭州,“胡大善人”这个名字叫了好多年,名副其实。
相对而言,这些善事都是“小事儿”,大事儿老胡也常干!
江苏沭阳闹了灾,胡雪岩一次就捐了三万串钱(大约合三万两银子吧);山东旱灾,老胡直接捐银子两万,大米五千石,后来又捐三千一百串钱,又帮着在上海给山东老乡们“劝捐”棉衣三万件;山西有灾,老胡一捐就是一万五千两;河南又有灾,老胡又捐一万五千两;直隶水灾,老胡捐出白银一万两,棉衣一万五千件,外带牛具,种子;后来直隶那边说了:天津受灾特别重,你再捐点儿。老胡二话不说,又捐一万串钱!
陕西干旱,这是左宗棠的地头儿,更要多捐,老胡本打算捐两万两银子,一万五千石大米,后来左宗棠说了,西北离得太远,路不好走,大米转运不方便,你别捐米了,折成现钱吧,结果老胡一捐又是五万两!多了去了!
所以说,胡雪岩成了红顶商人,赏穿黄马褂,紫禁城骑马!靠什么?人家靠的是“行善”,踏踏实实为国家和百姓做点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