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就学胡雪岩
4286600000037

第37章 奔向福州船政局 (1)

1.左宗棠的大手笔:话说胡雪岩从上海赶到福州,一会儿也不敢耽误,立刻到闽浙总督衙门报到。左宗棠正在屋里跟手下人开会呢,一听说胡雪岩来了,又惊又喜,赶紧扔下会议,把老胡叫进来跟他叙叙,顺便说事儿。

奇怪,难道左大帅不知道胡雪岩这几天到福州吗?老胡不是给左宗棠写信了吗?而且他是处理完一批军火才来的,难道这么长时间了,他写给左宗棠的信还没送到?

火轮船太快了!胡雪岩到福州的时候,他前头给左宗棠写的那封信(由陆上驿站送往福州),还有那批军火(用木帆船从上海运往福州),都还在半道儿上呢。

火轮船,真是个好东西呀。

咱们干吗一回回老提“火轮船”呀?

这次左宗棠把胡雪岩找来要商量的事儿,就是火轮船。

左宗棠这个人,咱们用一个词儿形容他,就是“盖世奇才”。

确实,这个人性格、能力方方面面都有过人之处。上回他在杭州俩眼一闭,“瞎造”出一条火轮船来,结果那条船真不怎么样,害得老左出了一回洋相,在洋人面前丢了面子。

这要搁一般当官儿的,估计就把这事扔在脑后不再搞它了,因为风险太大,容易影响“政绩”。可左宗棠却咬了牙根子,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轮船造好。

可是怎么才能把船造好呢?

这又显出左宗棠另一个过人之处:他这个人很识时务。

估计大家都听过一句俗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可什么才叫“识时务”呢?

就是眼光足够长远,能看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知道今天潮流会往哪儿去,然后自己下定决心,要赶在潮流前面,驾驭这股趋势。

上次左宗棠研制小火轮虽然失败了(也有说“成功”的,就像那个杭州知府一样,这种狗屁不通还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就欠拿大嘴巴抽他),可是这个失败却让老左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火轮船、机器,这些东西一定是大势所趋,潮流所指!

这么重要的大事儿,自己居然一窍不通,搞不到点子上,这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左大帅回去关起门来琢磨开了。

首先,这是自己把事儿想简单了,错在自己身上。

其次,这个火轮船表面看着好像没有啥,其实它是西方文明的精华所在,汇集了很多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千头万绪,繁难无比。大清国这帮工匠想闭着俩眼就造出一条火轮船来,绝对不可能!要想成功,非得先从“仿制”下手不可。

可仿制,又从何“仿”起呢?琢磨来琢磨去,左宗棠想起一件事。

上次在西湖试航的时候,他请了两个法国人来观看,当时这俩洋人挤眉弄眼交头接耳,左宗棠以为这帮洋人是笑话中国人呢,可现在回想起来,也不一定……

这俩洋人,一个是宁波海关税务司日意格,已经回了宁波;另一个是“常捷军”指挥官德克贝,眼下湘军和常捷军的炮队正在一起攻打湖州,这个老德就在自己身边儿,把他找来聊聊呗。

于是左宗棠把德克贝找来,先东拉西扯说了些不相干的事情,看看这个法国人对中国人是不是非常歧视,态度上是不是趾高气扬?

试了几句,老左觉得这个姓德的人还不错,挺实在,对中国人没什么歧视,这才问起“火轮船”的事儿来了。

这一问不要紧,左宗棠又惊又喜:原来这个德克贝本人就是个造船专家!

确实,德克贝懂造船,他上回跟日意格说悄悄话,并不是在笑话中国人,而是在说这条“清国火轮船”的优劣之处(日意格也懂造船,他家有几个亲戚就是开船厂的)。现在左宗棠专门把他请来,虚心请教,德克贝也是有啥说啥,不藏着掖着,就把造船的各种事项大概给左大帅讲了讲。

听了老德这一通儿讲,左宗棠冒冷汗了。

敢情造船的事儿这么复杂!钢铁、机器、船舶设计、船厂船坞、各种航海用具、仪器……将来船造好了,还必须培养专业的管驾人才。这可不是一个人能办起来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一项大事业!

就在左宗棠琢磨着把造船这件事儿搞起来的时候,在前线的湘军已经攻克了湖州城,太平军败退到福建去了。

按早先的计划,攻克湖州之后,浙江全境基本收复,左宗棠就准备解散这支由外国人武装和训练起来的“常捷军”了。

这么一来,不就把这个造船专家德克贝也给“解散”了吗?这人是个大宝贝呀!

可“解散常捷军”毕竟是大事,关系着大清国的主权问题,这上头一点儿也马虎不得。绝不能因为德克贝一个人,就把这个大主意给改喽。所以不管左宗棠多舍不得,解散常捷军的计划还是要按期进行。

没办法,左宗棠只能在解散常捷军之前的这段时间下工夫“结交”德克贝,跟他拉关系,奏请朝廷封老德为“浙江总兵”,后来又给他加上了一个提督的头衔儿……

这一套还真管用,德克贝跟左宗棠成了铁哥们儿了。

后来“常捷军”解散了,德克贝也辞职回了法国。临走的时候左宗棠亲自设宴饯行,席间“不经意”地提起大清国有设立船厂造火轮船的想法,德克贝满口答应给予支持,回法国后,很快就寄来一大箱资料,包括造船图册、船厂图册(相当于现在的《画报》),又写信给左宗棠,告诉他目前想仿造轮船,可以从法国购买机器,聘请法国工程师,甚至连聘请这些法国工程师大概多少钱一个月都报出价儿来了。

有了这些资料,左宗棠觉得自己办船厂摸着门儿了。

可那时候湘军还在打仗,左宗棠腾不出手来,只好把船厂的事儿又搁了大半年。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初福建的仗基本打完了,他带着部队开进福州,这才开始筹划建船厂的事儿。

正好就在这时候,胡雪岩在杭州遇上了麻烦,待不住了,左宗棠就一封信过去,把老胡调到福建来了。

要说造船这事儿,在当时,那是大清国的国家重点项目!胡雪岩只是一个买卖人,这么大个摊子他可从来没接过,不托底,心里挺害怕。就问左宗棠了:这么个大工程得花多少银子呀!咱手里有这笔银子吗?

大清国办船厂,他胡雪岩“害怕”个什么劲呢?

按以前的经验,这帮当官的办事缺银子,经常会找商人“垫款”!这么大一个工程,肯定要投入几百万两银子!到时候船厂建到一半没钱了,左宗棠让胡雪岩往里垫款,那老胡可倒霉了。

不过左宗棠这人办事靠谱(不像黄宗汉、何桂清那一帮),“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给船厂起的名字)的整个建设工作,他都已经规划好了。

要把这家大型船厂整个儿建起来,需要几百万两银子的投入。这么大一笔钱,如果冒冒失失上报朝廷,估计会把慈禧太后那帮人吓坏,到时候款子反而拨不下来。所以左宗棠决定把整个工程分成三期,第一期预计总投资为二百万两,其中建厂房、购买机器,大约需要四十万两银子的现款,这笔银子可以从福建海关道提取,剩下一百六十万两由朝廷拨给,需要一笔,提取一笔,尽量不给朝廷造成太大压力。等把厂子建起来,洋人工程师请回来,需要的机器买回来,尽快造出一条船来。

等造出船来,朝廷看到了成绩,后头再争取二期、三期的投入就容易多了。

现在左宗棠已经就此事上奏朝廷,上头已经同意了,四十万两银子也批下来了,福州船政局可以正式筹建了。

筹建船厂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西方国家,跟它们谈妥,从该国购买机器设备,聘请洋人工程师。

考虑到胡雪岩在上海经商多年,跟洋人混得很熟,所以这件事左宗棠想让老胡具体负责。

至于银子嘛,不用胡雪岩垫一个子儿。听说不用自己垫款,胡雪岩一颗心这才放回肚子里。

至于去上海找洋人商谈建厂、机器、技师这些事,论公(他是布政使衔福建补用道台)论私(跟左大帅关系这么铁),胡雪岩都义不容辞。当场就答应下来了。

结果胡雪岩在福州才待了两天,马上又颠儿颠儿奔了上海。

2.法国人的花活:上海这边胡雪岩真是熟透了。一进大上海,先找古应春。

对呀,老古是通事,和洋人混得最熟了,先跟他商量商量,看买哪国的机器合适,跟哪个洋商打交道最稳。

一提买机器造火轮船,古应春直接就蹦出一句:买英国的呀!

英国,那时候是世界第一强国,在上海的洋行最多,势力最大,而且人家那海军、那兵舰、那火轮船……这么说吧,那会儿的英国比今天的美国还厉害。建船厂,当然要请英国工程师,买机器,当然是英国货最好!

听了这个主意,胡雪岩也觉得有理。可这个大事他说了不算,就带着计划回福州跟左宗棠商量。

一听“英国”俩字儿,左宗棠皱起眉头来了。英国人?不可靠,滑!

以前跟太平军打仗的时候,湘军大帅曾国藩跟英国人打过一次交道。

当时朝廷想从英国买几条火轮船,装上大炮,组成一支舰队去攻打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就找了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帮忙。想不到李泰国这个英国佬儿拿了大清国的银子,却不办人事儿,在英国雇了一帮水兵,又任命一个叫阿思本的英国海军军官当“舰队司令”,硬是把大清国花钱买的船变成了一支“英国人的舰队”,非要让这些英国兵开着船到中国内地来打仗!朝廷怎么跟他们交涉都不行,最后把湘军大帅曾国藩给惹急眼了,一咬牙,豁出银子不要,硬是把这支舰队给“解散”了。

为这事,中国人白白赔上了一百多万两银子,还生了一肚子闷气。

这件事儿湘军的几个大帅都记忆犹新,现在一提起英国人来,左宗棠还恨得直咬牙!直接否定了胡雪岩的计划。

“不用英国人的机器!你再去上海,从法国、德国这两家里挑一家。”

得,老胡又颠儿颠儿回上海去了。

这一回,连古应春也挠头了。老古平时跟英国商人打得交道最多。要说法国、德国,还真不是太熟。

对了,有个泰来洋行是德国人开的,要不先跟他们谈谈看?

俩人正在那儿商量呢,忽然外头有人敲门,胡雪岩过去开开门,外头进来一个洋人,高个子长脸,满脸大胡子,一进门搂住胡雪岩就来了个拥抱,一张嘴说的是中国话:“朋友,好久不见!”

谁呀?胡雪岩在宁波联络“常捷军”的时候认识的那个法国朋友,宁波海关税务司“爆炸头”日意格!

要说日意格到上海,也没啥好奇怪的,宁波离上海又不远,是吧。可问题是日意格怎么会知道胡雪岩也在上海呢?

呵呵,日意格这次来上海,是专程来找胡雪岩的。

以前法国人在宁波建立了一家造船厂,现在听说左宗棠想在福州搞船厂,法国人非常热心,决定把宁波这家船厂折价卖给中国人!

你看看,这真是想啥来啥!想吃奶来了妈妈,想娘家人,孩子他舅舅来啦……

法国人在宁波建的这家船厂规模也不算小,机器设备全都成龙配套,厂里也有工程师,而且已经先后造出过三艘火轮船。这次日意格是奉了法国远东舰队司令耀来斯的命令来跟胡雪岩商量,只要左宗棠左大帅感兴趣,这家船厂可以整个出售给大清国。至于价格方面嘛,好商量。

这一家伙可把老胡给乐坏了。不过胡雪岩是商人出身,做事谨慎,心非常细,在这种事儿上他不能光听日意格白话,总得见着真东西才行。

“反正宁波离上海也不远,要不咱们到宁波的船厂看看吧?”

日意格立刻就答应了,带着胡雪岩和古应春从上海去了宁波。

结果证明日意格没瞎说,宁波这家船厂规模挺大,机器也挺新。眼下这家厂并没有造船,可是正有两条船在厂里维修,船坞旁边成群的工人忙忙叨叨,各种机器轰轰隆隆,场面热热闹闹的,胡雪岩看了半天,觉得这间厂子还真不错。

常言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可现在胡雪岩虽然已经亲眼看见了,心里却还是不太相信。因为胡雪岩见过中国人吃洋人的亏。

早年间黄宗汉当浙江巡抚的时候,曾经指使手下人花钱买过两条洋人的“炮舰”,为这事儿还把王有龄和胡雪岩都牵扯进去,最后从湖州公库里垫付了大笔银子,好不容易才把炮舰买了回来。

结果把船弄回来一看,不对路!原本说好是上百吨的船,到交货了,却是两条仅有几十吨的小船;原本讲好是新船,弄回来的却是两条快要沉底儿的破船!而且交船的洋人一口咬定他们是“按合同办事”,船已经送到,爱要不要,反正银子不能退!

这时候黄宗汉早跑四川当总督去了,那个专门收黑钱的周道台也跟着调走了,新接手的浙江巡抚何桂清推说这事不是自己办的,不知道“内情”,所以不管!

结果这两条快报废的破船到底还是硬塞给了中国人。

眼看这两条破船实在没有使用价值,官府的人谁也不想惹这个麻烦,一个推一个,都不管。结果两条破船只能找个地方一扔,再也无人过问了。等太平军真的打进来了,浙江方面照样没有“炮舰”可用……

要说这事儿首先得怪大清国那帮当官的混蛋,可洋人奸诈,也是个原因。

所以胡雪岩打心眼儿里信不过这帮洋人。就拿出当年在钱庄“跑街”练出来的本事,先把日意格约到饭馆里,好酒好菜吃着喝着,等老日喝得脸蛋儿泛红了,老胡就咬住船厂的事儿跟他往死里唠!

唠来唠去,胡雪岩总算把法国人的“内情”给套出来了——原来这家船厂的经营情况并不像表面看着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