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就学胡雪岩
4286600000034

第34章 胡大善人倒霉了 (1)

1.灵丹妙药:常言说“厚道是福”。这回胡雪岩靠着自己的厚道劲儿,又顺利地过了一个坎儿。

接下来的日子,老胡这位“赈抚局总办”一边操心着湘军的后勤供应,同时继续主持杭州赈抚局。有了“劝捐”回来的银子,杭州城里的粥场勉强维持下来了。可紧接着,另一个问题就浮出了水面,那就是瘟疫的威胁。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古时候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从井里打水喝,所以每逢天灾人祸,人畜大量死亡,尸体难以清理,经常会污染水源。加上大难之后灾民众多,无衣无食,露宿街头,吃冷食,喝脏水,连冻带饿体质下降,很容易染上痢疾、霍乱这类疾病——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就连中暑都可能要人的命。

这些病在古时候统称为“瘟疫”。如果疫情处置不当,病死的灾民,可能比打死的、饿死的加起来还多!

这件大事一刻也拖延不得,胡雪岩赶紧以“赈抚局总办”的身份出面,把杭州城里有名的郎中都请了出来,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看有什么好的验方,能够有效地控制瘟疫,救人活命。

说实话,这个药方儿可不简单。因为它要分发给全城的灾民服用,十来万人呢!所以这种药必须得非常有效,治不好病不行,吃出问题来更不得了。除了有效,这个药还得特别便宜,越便宜越好,这样才能大量熬制,供给全城的灾民服用。

结果杭州城里一群最有名望的老大夫凑到一块儿研究了半天,斟酌再三,才拿出一个方子来。胡雪岩赶紧照方抓药,派人到上海去大量采购药材,运回杭州,在城里粥场边儿上架锅熬药,分发给灾民。

结果还真有效!这药分发下去没多久,瘟疫就控制住了。

得知这个消息,正在前线打仗的左宗棠非常高兴,立刻就在湘军的“功劳簿”上给胡雪岩记了一笔。

要说左宗棠这个人也是非常聪明,脑子特别快,一下就想到了:对呀,杭州这边出了好药,把瘟疫控制住了,可我的湘军从湖南到浙江打仗,水土不服,饮食不洁,生病的也很多,这也是瘟疫呀!既然老胡他们配出了好药,那赶紧给我们湘军也弄一批来,让当兵的都吃吃,多好!

于是左宗棠给胡雪岩下了命令:立刻配一批“避瘟”的药物,送到前线来!

军令如山,这可厉害!胡雪岩赶紧得想办法。

可问题是,手里现成的药物不能送到前线去,因为给城里灾民配的药,跟给部队供应的药不一样啊。

灾民吃的是汤药,而且是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饮食不洁闹肚子;可当兵的在前线什么情况都可能碰上,需要的药物“广谱性”更强,而且不能是汤药,必须是丸散之类,不然当兵的打仗的时候,一人带一罐药汤子,在身边放上一两个月,早沤成臭豆腐汤儿了!喝了不治病,倒得病,那怎么弄啊?

这时候老胡又把给灾民配药的老中医们请了出来,请他们再费费心,给军队配一种防治瘟疫的特效药。要求:配治简单,疗效迅速,而且不能是汤剂,要么是药丸子,要么就是药面儿。

结果老中医们又研究了半天,拿出一个验方:诸葛行军散。

“诸葛行军散”是一个很著名的中医验方。这个药虽然名叫“诸葛”行军散,其实跟后汉三国那位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没什么关系,这味药是后人琢磨出来的。只是因为诸葛亮名气大,所以这药就借了他的名头。这是古代人“做广告”的一种方法,按现在的话说,就叫“名人效应”。

但这种“名人效应”有时候也挺烦人的。因为太多人想沾诸葛亮的光儿,结果好几种药都叫“诸葛行军散”,药名一样,可处方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治感冒的,有的是治腹泻痢疾的。方子不同,疗效各异,有的非常有效,也有凑合事儿的。

杭州这几位老中医给胡雪岩提供的这个“诸葛行军散”验方,当然不是凑合事儿的。它是由犀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明雄黄、火硝、飞金研成细粉,再合起来研磨均匀,放在小瓷瓶里用蜡密封,用的时候从瓶里倒出一点儿,拿凉水一调,马上可以服用。

这种药具有开窍辟秽、清暑解毒的功能,适用于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并能治口疮咽痛。用行军散调水点眼,还有去“风热障翳”的作用,取少量药末儿放在鼻腔内,还有防暑辟瘟的功能。

你看,配制不难,安全便携,服用方便,广谱性强,疗效可靠,这种药给军队使用最合适了!有了可靠又实用的验方,胡雪岩这边赶紧找了一帮药铺的伙计,日夜赶工配制“诸葛行军散”!

很快,整箱整箱的药物运到前线,湘军一吃,果然有效,把个左宗棠给乐坏了!

要说商人,真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群体。

这个胡雪岩虽然不懂医药,可他办事效率奇高,非常善于运作,前线的军务,后方的赈抚,他一个肩膀挑起两个摊子,而且做得井井有条。另外,商人的思路很懂得成龙配套,搞系列化,胡雪岩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一边大批配制“诸葛行军散”供应军队,同时又搞出了“避瘟丹”、“红灵丹”,这些验方也都是治疗瘟疫的,不同的是,这都是药丸子,吃起来比“诸葛行军散”更简单。

这几种药全配齐,送到前线,湘军可真是得了实惠了。

这时候,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儿。

在左宗棠的湘军里不是有一支洋炮队叫“常捷军”吗。这帮人跟着湘军在湖州打仗,部队里的洋人也有人闹病,结果吃了“诸葛行军散”,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非常有效!这帮洋人就留了心了。

等湘军攻下湖州之后,左宗棠下令裁撤了“常捷军”,那些洋人军官都被“解聘”了,其中就有个心眼儿多的家伙,回国之前专程跑到杭州来找胡雪岩,买了两大箱子“诸葛行军散”弄到上海,后来听说在上海把药卖掉——也有说是带回法国去卖的,总之是靠这两箱药小赚了一笔。

这一下,胡雪岩动起心思来了。医药这些事,他不懂,可“商机”两个字他太懂了。

原来开药铺这么好,又有名又有利,这个东西值得搞呀!

从这儿起,胡雪岩一边接着搞他的“诸葛行军散”供应部队,赚这笔钱,同时开始留心搜集验方,为将来自己开药铺做起了打算。

2.谣言疯起:施粥、舍药,这两件大事一办,胡雪岩可出了名了。

在这之前,老胡只是个开钱庄的生意人,生意圈里知道有他这一号,可在老百姓这边没什么口碑,现在老胡在杭州主持赈抚局,连着办了几件大好事,老百姓都被感动了,“胡大善人”这个名号就在杭州城里传开了。

人,是需要鼓励的,鼓励越多,他越会变成好人。

胡雪岩当了小半辈子商人,可是光想着怎么赚钱了,还真没想过怎么给老百姓做好事儿,也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夸过他。现在几件好事办下来,弄得全杭州的人见了他都笑着打招呼,当面背后叫他“胡大善人”,把个老胡给乐的!

这一高兴,胡雪岩就打算做更多的善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杭州父老。

很快,在胡雪岩的主持下,杭州赈抚局又拿出一笔银子办起了善堂(孤儿院),专门收养战争中留下的孤儿。

这些年杭州一带连遭战祸,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弄得满街都是孤儿,那景象真是惨极了。现在胡雪岩出来做善事,带头捐资兴办孤儿院,这不又是一件大好事吗?

想不到惹出了麻烦。

孤儿院办起来之后,很快就收养了大批的孩子。可是在那个年代,官府对办孤儿院没什么兴趣,财政预算上没有长期拨款,加上又在打仗,兵荒马乱,天天死人,收养的孤儿一天比一天多。胡雪岩他们一帮人到底财力有限,收养太多,压力也很大。

眼看赈抚局这边应付不过来了,只好在杭州一带贴出告示:四乡八镇的老百姓谁家无儿无女想要领养孩子的,可以到孤儿院来领养。

结果还真有不少人来领养孩子。可是谁能想得到,在这种时候,在这种事儿上,也会出坏人!

来领养孩子的,多数是真心实意的好心人,把孩子领回家当亲生骨肉看待。可这其中就有那么几个损阴丧德没心肝的王八蛋,说是领养孤儿,其实把孩子骗出善堂,弄到外地去卖掉,拿这个赚钱!

后来有个机灵的孩子看出了人贩子的坏心眼儿,趁这家伙不备,自己又跑了回来,才把这事给戳穿了。

胡雪岩知道后又气又恨又伤心,真想把这帮人贩子逮回来一个一个全给宰喽!可眼下这么个乱世,想追查也无从查起,只好立下新规矩:凡来领孩子的,必须证明自己是孩子的父母亲属,陌生人一律不准领养孩子!

想不到这一下闹出事儿来了。

在杭州城里有个做小生意的安徽商人,两口子无儿无女,听说善堂收养了大批孤儿,就想来领养一个。可他们来晚了,善堂已经不准人“收养”孩子了。

这怎么办呢?

买卖人脑子活泛,就天天在孤儿院门口转悠,几天下来,瞧中了院里一个十岁的女孩儿,觉得这孩子聪明活泼模样儿好,特别可爱,就拿点糖豆儿、拨浪鼓之类把孩子哄过来,问她愿意不愿意跟自己走……孩子倒也愿意跟着他,于是这人就编了一套瞎话教给孩子,说:明天我来接你,你就说我是你叔叔,怎么说怎么说,别弄错喽。

第二天,这个人就跑来“接孩子”来了。正好这天胡雪岩在这儿呢。

这个接孩子的人刚一张嘴,老胡就听出他的口音不对,不是本地人(老胡自己就是安徽人,跟领养孩子这人正好是老乡),而那个小姑娘却是杭州本地人,他们俩说话根本不是一个腔调。

这一下胡雪岩可就起了疑心了,上来左一句右一句仔细盘问。这个商人跟孩子本来也没沟通好,三问两问,就让老胡给问“漏”了。

这一家伙不得了!孤儿院正抓“人贩子”呢,这个领养孩子的就撞在枪口上了!

老胡一声吆喝,上来一群人,二话不说按倒就揍!打够了,才把这个倒霉的小子捆进了县衙。县官儿一听逮住“人贩子”了,也是拍着桌子骂街,立刻就动大刑,让这小子招供到底骗了多少孩子,都卖到哪去了……

一顿胖揍!正打着呢,这个“倒霉蛋儿”的老婆听说了,赶紧跑来求告,说自己跟丈夫都是城里的买卖人,只是想领养个孩子,并没有坏心眼儿,想不到惹了事儿,求老爷高抬贵手,放了她丈夫吧。

县官一听,这么个事呀!那先别打了……

倒霉蛋儿的老婆又找了好多街坊邻居来作证,担保画押,费了不少周折,这才把丈夫领回去——已经让人家打得没人样儿了。

其实要说这事儿怪谁?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