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就学胡雪岩
4286600000033

第33章 重建杭州城 (3)

唉!也就是左宗棠,意志非常坚定,人也非常刚强,咬着牙帮骨,硬是控制住自己,没抬手扇杭州知府一个嘴巴!

这个时候,就看那俩洋人给不给面子了。

不管怎么说,这俩洋人现在是在左宗棠手底下做事,拿着中国人发的工资,到底还是得给大清国几分面子。那个德克贝就说了:这船跟我们欧洲的轮船相比,“大致不差”……

这句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这个时候就是常言说的“见好儿就收”,左宗棠一秒钟都没耽误,赶紧就坡下驴,宣布试航结束,到此为止!

当然,开船的那几个水手“做得很出色”,有功了,每人赏二十两银子!

说完这话,左宗棠扭脸儿就走。

几天后,左宗棠带着大军到湖州打仗去了。

至于那条“火轮船”……

没了,就这么失踪了,谁也不知道它“漂”到哪儿去了。

4.殷殷故人情:左宗棠走了,湘军开拔了,可湘军的粮台官胡雪岩,却留在杭州城里了。

本来左宗棠是想让胡雪岩跟他一块儿上前线的。可胡雪岩看着杭州城里这个样子,觉得自己还能帮更多的忙,所以不愿离开杭州。就找了个借口,说眼下湘军的粮食弹药多数从上海搞来,自己待在杭州,更便于替湘军接收和转运物资。

左宗棠一想,也有理,就让胡雪岩留在杭州照顾粮饷,顺便给杭州的灾民们找吃找喝,他自己带着部队到湖州打仗去了。

几万湘军士兵全部开拔了,杭州城里忽然一下子安静下来了。

说实在的,湘军这支军队挺招人烦。

这帮湖南老乡军纪是出了名的坏,动不动喜欢私设关卡,乱收捐税,或者三五成群到菜市场讹点儿东西,或者在郊外没人的地方抢个劫什么的,反正有他们在的地方,老百姓总觉得提心吊胆。

不只湘军,当时全大清国所有军队基本都这样,只要是当兵的,嘴脸都差不多。

现在这帮小子都开走了,杭州城里城外四乡八镇这才算太平了,老百姓各回各家,收拾房子,复耕土地,商人打开门来做起买卖,杭州市面儿上真正开始恢复了。

这段时间胡雪岩在杭州城里的两家买卖也都重新开张了,可老胡却整天在外头到处奔波,筹钱,买粮,收集药材,一出去就十天八天,一直没得过闲儿,几乎从来没工夫照看自己的买卖。

没办法,胡雪岩现在正以“浙江记名道员”的身份当着杭州“赈抚局的总办”。“记名道员”是虚衔,在那个年代,像这种“假官儿”满街都是。可“赈抚局总办”却是个正正式式的“官儿”。不但官儿是真的,而且责任还挺大。

所谓“官身不由己”,当官了,就没法做生意,也不可能做生意了。

其实胡雪岩自从快三十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买卖,他这后半辈子过得挺乱的。

虽然老胡一心经商,多少次拒绝当官,可他既然已经“勾搭”了官府,沾上了幕僚的身份,很多时候就身不由己。不管是王有龄,何桂清,还是后来的左宗棠,一句话,一摆手儿,就能把老胡支使得团团转。

结果胡雪岩一半时间是“纯”商人,专心打理自己的买卖;可另一半时间又是“纯”官儿,忙里忙外操心受累。从咸丰元年跟了王有龄直到同治三年打回杭州,重开买卖,这段时间里他的钱庄开了不少分号,生丝买卖也做了几票,可说真的,胡雪岩并没赚到什么钱。

胡雪岩是做“银行业”的,这个行业非常特殊,和其他的“买卖”很不一样,它做的是信誉,是分号,是现金流。

说穿了,在晚清那个纷纭乱世,只有“钱庄”这一个行业因为其特殊性而愿意勾搭官府。而“勾搭”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官府的支持和保护,以便多开分号,获取最高的信誉度,有了“信誉度”,自然就会得到更大的“现金流”。

代理公库的钱庄,就能得到官府的“保护”,不会轻易破产倒闭,所以它在民间的信誉度特别高。而阜康钱庄抢着帮官府打理公库,胡雪岩想要的,就是这个信誉度。

至于说阜康钱庄后来倒闭了,而官府似乎并没给它什么“保护”,这是因为阜康倒闭的原因非常特殊!

怎么个“特殊”法儿?

本书在最后部分,将揭开阜康“突然倒闭”的谜底。

很多人对胡雪岩有误解,以为这小子靠着勾搭官府,代理公库,发了老财了……其实不然,在代理公库的时候,胡雪岩和他的阜康钱庄一分钱的利润都赚不着,是白给官府打工的。再说了,这个钱他也不敢赚!

按大清国的规矩,商人亏欠公私款项(注意,是“公私”,在这上头,公家和私人是平等的)一百两,坐牢;一千两,充军,一万两,绞立决!

你别看封建朝廷别的不行,执法异常严酷!商人地位又低,口碑又差,真要犯了事儿,官府是真办你!

事实上,清末那个特殊年代,并不是一个“官商勾结”的黑暗年代,相反,那时候所有商人都是“畏官如虎”,尽量避免和官府发生任何联系的。除了“北票(山西金融商团)南庄(胡雪岩)”是个例外。

所以我们不能模糊这个概念,认为“凡是商人,谁勾搭了官府,都有好处”……

事实绝非如此!或者可以说,正好相反。

做正经买卖的商人不会去“勾搭官府”,因为这样做没什么好处,只会平白增加他的运营成本。

那些存心不良的奸商、败类勾搭官府,经常是捧着银子进去,最后混个倾家荡产,戴着枷(手铐)出来……

眼下胡雪岩在杭州上海以及浙江各地跑来跑去,粮食、军火、被服、药材,大把银子在他手里来回倒腾,可那都是公款,他一个铜子儿都不敢乱花。而胡雪岩自己的生意却在战争之后遭到重创,现在刚刚开始恢复,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这时候,老胡又碰上了一件难事儿了。这天老胡又到外头“劝捐”了一把,去了七八天才回来。刚进阜康钱庄的门儿,伙计告诉他,有个女客已经来了三天,天天在店里坐着等老胡回来,可又不说什么事儿,现在还在店里坐等呢。

女客上门,这种事在当时真不多见,胡雪岩赶紧过来招呼。那女人一见胡雪岩进来,站起身来一句话没说,先就哭了出来,胡雪岩一见她,也落泪了。

谁呀?王有龄的夫人。

三年前,王有龄战死在杭州,忠王李秀成觉得老王忠义可嘉,挺佩服他,就没为难他的家人,把王有龄的尸身盛殓起来,和夫人家小一起送到了上海。

这一晃就过了三年。

王有龄这个人挺清廉,没有什么外财。他死后,一家老小在上海的生活,就全靠着朝廷抚恤的一点儿银子,还有以前的老朋友薛焕给点儿接济,勉强度日。

王有龄是福建人,只是在浙江做官。现在人没了,他夫人也不打算留在江南,只想等战事结束,就扶送丈夫的灵柩回福州老家。

现在眼瞅着湘军已经攻入福建,太平军节节败退,仗就快打完了,王有龄的夫人也准备回家乡去了,可她却遇上个难题:没钱。

一家老小,扶灵回乡,从上海到福州,这一路上的花费相当大。再加上老家那边儿也遭了战火,房舍无存,回到家先得盖新房子,这一家子孤儿寡妇十几口人以后还得生活,到处都需要用钱。

可王有龄活着的时候没置过外财,后来打仗死了,连盛殓尸首的棺木都是太平军送的,他自己身边儿,什么都没留下。

想来想去,王太太想起丈夫曾经跟她提过,说自己在阜康钱庄存着一笔银子。可到底存了多少银子,没告诉她,存折也没交给她。后来杭州失守,什么都没了……

现在王太太就是来问胡雪岩:有没有这笔银子?有多少?能不能提给她?

那有没有这笔银子呢?有。

王有龄这人是个老实疙瘩,从知县做到海运使,再到湖州知府,都是干干净净,一个钱儿也不收的。可后来他做官久了,看多了官场的黑暗,也不知怎么,就开始收起属下人的“孝敬钱”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老王不跟太太说钱数儿,也没把存折交给她的原因,王有龄觉得这钱不干净,不好意思。

王有龄是从做杭州知府起开始收“孝敬”的。说真的,其他的赃钱他没收过,出格的事儿也没怎么干过,单是收点儿“孝敬”,这是当时官场上的“潜规则”,所以又有个别称叫“常例钱”。到手的钱就在胡雪岩这儿开个存折,累积起来,约有四万两银子。

不对吧,传说这笔钱有十多万两!

嗯,还传说胡雪岩“霸占”十岁的小女孩儿呢,还传说他有一百多个姨太太呢……等看到那段儿,你就笑了。

这四万两银子确实存在阜康钱庄里。可现在王有龄人已经死了,又没留下凭据,他的家属甚至连这笔钱到底有多少都不知道。

说实话,咱们老胡如果是个奸商的话,嘿嘿……

可胡雪岩不是奸商,更不是“败类”,人家真真正正就是个商人!所以他连个磕巴都没打,立刻说:“王兄在我钱庄存了四万两银子,您要取多少,我马上给您取。”

“我想全提出来。”

一听这话,不但胡雪岩一愣,连身后的伙计们都吓一跳。

四万两银子!

这在平时不算太大的数目,阜康钱庄绝对拿得出,可现在钱庄刚重新开张,银库里空空如也,杭州城又刚经过战火,只有人上门取银子,来存款的寥寥无几。这时候如果一次提走四万两银子,阜康就空了!

钱庄没有现银,很可怕!一旦发生意外,“挤兑”起来,那就……

胡雪岩略一犹豫,问了一句:“嫂子,您和孩子们以后是想在上海安家,还是回老家去?”

老胡这一问的意思是:如果王太太在上海安家,那他就可以说“这四万两银子不必一次提清,先提一部分,其他放在我这里生利息,给你开个存折,反正上海离杭州不远,你可以随用随取……”

要是王太太答应只提一万,两万,老胡还能应付得来。阜康钱庄也就眼下这一阵子特别紧,稍微缓缓,也就过去这道坎儿了。

可惜,王太太说了:“上海人生地不熟的,不想待了。等仗打完,我们就回福州老家去。”

听了这话,胡雪岩再没说什么,叫伙计立刻去提银子。

王太太走了,胡雪岩和一帮伙计坐在店里,面面相觑。

阜康钱庄的银库彻底空了,现在哪怕再来一个客人,提一万两银子,就要“出事儿”了。

这一天倒也没来什么客人。

第二天胡雪岩也不敢到外头去瞎跑了,一大早开了门就搬把椅子坐在店里,等着有什么麻烦出现,他好尽力应付。

想不到钱庄开门之后,第一个进来的客人却是王太太!

从阜康拿了银子,回到客店,王太太想了半宿,觉得自己把事儿办鲁莽了。

四万两银子,回家的路费,家里盖房子,都算上也用不了这么多钱。剩下的放在手里花不掉,反而操心,难道在院里挖个坑埋起来吗?

王有龄活着的时候跟胡雪岩情同手足。现在老王人没了,自己一个妇道人家上门说了一句话,胡雪岩就把大笔银子提给了她,这样的人信不过,让王太太去信谁?

阜康钱庄在福州也有分号,自己回了家乡,要用钱了,拿着阜康的存折就可以去福州分号提银子,也不麻烦。

想来想去,王太太作了个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把这笔银子重新存进了阜康钱庄,自己只拿了几千两银票回上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