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赈抚局:眼瞅着“湖南老乡加大炮”这顿折腾,总算赶跑了太平军,收复了浙江省府杭州城。三月初二,浙江巡抚左宗棠带着亲兵仪仗,打着“头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辽右都御史闽浙总督部堂”的硬牌大摇大摆进了杭州城。
哟,闽浙总督!左宗棠什么时候升官了?
拿下金华、绍兴之后,左宗棠就升任闽浙总督了。
这官儿也升得太快了吧?
确实够快的。
左宗棠的官不是白升的。眼下他担任了闽浙总督,从表面上看,就跟湘军大帅曾国藩的“两江总督”平起平坐了。
朝廷这么玩了命的封赏左宗棠,内里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要尽一切力量抬举左宗棠,架空曾国藩,好引发湘军几路大帅的窝里斗,让他们自己跟自己闹别扭。这么一来朝廷就可以有捧有踩,有拉有打,分化瓦解,一步步地控制湘军,最后把这支已经过于强大的军事力量消灭于无形。
这是谁的主意呢?
大清国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杏贞。
那么左宗棠明白朝廷这些巧计安排吗?
左宗棠全明白。
所以当了闽浙总督之后,老左在浙江拼命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一家伙弄出好几万部队来,同时他自己找个地方歇着,专门派出副手蒋益澧带兵去攻打杭州城,为什么?就是为了让蒋益澧独得大功,好有机会接左宗棠的班,升任浙江巡抚。
有“自己人”在浙江当巡抚,老左在浙江才能待得踏实。
结果呢,杭州倒是打下来了,也确实是蒋益澧一个人打下来的,可是朝廷偏偏就不让他担任这个浙江巡抚,反而把浙江巡抚这个职位给了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
可问题是,曾国荃这个人从头到尾跟“浙江”两个字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眼下曾国荃本人远在江苏,正率领重兵围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一天到晚恶仗不断,忙死累活的,他怎么能到浙江来当这个“巡抚”呢?
来不了就对了!
大清朝廷这么安排,就是要造成眼下这个局面。一边抬举左宗棠,让他跟曾国藩疏远,同时朝廷那头儿又防着左宗棠,宁可让浙江省内没有巡抚,也不能把浙江的实权交给老左,以防止左宗棠在浙江扎根,坐大……
西太后、恭亲王,这帮人的政治手段玩得太熟了太精了,都甭提了。
话说左宗棠带着人马进了杭州城,一看,好嘛,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城已经打成了破烂摊儿,满城残垣断壁,到处都是死人,成千上万的饥民就在大街上坐着躺着,一口吃的都没有,瞪着俩眼等死。
这时候胡雪岩也进城了。见杭州城里如此惨状,老胡难过得直掉眼泪,第一时间跑去找左宗棠商量,咱们不能眼看着杭州城里的人就这么活活饿死,赶紧先成立一个赈抚局,给灾民们想想办法吧!
眼下左宗棠也正打算办这些事儿,既然胡雪岩提出来了,那就干脆由老胡挑头办这个“杭州赈抚局”,看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做什么呢?
胡雪岩一个买卖人,战争之后这可怕的惨状他从没见过,一时间束手无策,在大街上一个人边走边想,从街头走到街尾,想出了第一个主意:先设立一个“掩埋局”,把这满街的尸首埋葬了吧。
眼下杭州城里大街上扔着好几万具尸首,如果不赶紧掩埋,很可能引发一场大疫!可是掩埋尸首需要雇人,胡雪岩虽然当了“赈抚局”的头儿,可眼下这个赈抚局才刚刚成立起来,其实就是找了个破院子,在大门口挂了块木牌子,胡雪岩手里连一文钱的经费都没有,怎么雇人呢?
没办法,胡雪岩只好擅作主张,从自己管着的湘军粮台上调出几十石大米,在杭州的街上架起大锅蒸了几锅米饭,然后贴出告示:城里的灾民凡是身强力壮的,可以来报名帮着掩埋尸首,不发工钱,凡是来干活的,每天给两顿干饭吃。
这张告示一出,杭州城里闹动起来了,那些饿急了眼的老百姓也不管自己是不是“身强力壮”,一家伙全来了,排队排出几里地去!
这可真是出人意料!
眼看着一家伙来了这么多人,可是哪儿有这么多的米饭给他们吃?只好在人群里挨个儿挑,年龄大的、身体不好的、来得晚了点儿的全都哄走,留下几百号人,每人吃了碗米饭,开始在杭州城里拖死尸,全都集中到岳王庙和净慈寺,挖了几十个大坑,把死者都推到坑里,一块儿埋了。
光是埋尸首就折腾了十天,前头埋,后头又有人死。
怎么死的呢?
饿死的。
杭州附近的仗已经打了好几年了。尤其这次湘军围城,城里城外近二十万军队互相厮杀!这种情况下,谁还顾得上老百姓有没有饭吃?所以早在杭州被湘军攻克之前,城里就已经饿死人了。
现在仗是打完了,可整座杭州城里连一粒米都不剩了。十几万老百姓啊……天天有人饿死在大街上。
看着眼前的惨状,胡雪岩真是受不了了。一咬牙,又奓着胆子从湘军粮台上弄出来一批大米,在杭州城里的伏虎庙办起了全城第一个粥场。
到这会儿,胡雪岩已经先后两次从湘军粮台挪用大米了,可左宗棠和蒋益澧都没吭气儿。
一来,灾民确实太可怜了,救济他们也是应该的;二来,这些大米本就是胡雪岩献出来的,现在挪用一些,湘军这边也不好意思和老胡翻脸。
可你挪一回行,挪两回行,再要挪第三回,就不合适了吧?
2.“劝捐”:话说杭州城里有十几万灾民,一个个瞪着俩眼要饭吃,可湘军粮台能有多少大米?都熬了粥也不够这些灾民喝的。
再说了,湘军还得打仗呢!现在前锋部队已经开出杭州奔湖州去了,胡雪岩这个粮台官,难道还能把所有军粮都拿出来给灾民熬粥喝?
那老胡准是活腻歪了。
眼下老胡就只开了一个粥场,全杭州多少难民,这一个粥场够干什么的?总得办二十来个粥场才应付得过来……
再说,就连这仅有的一个粥场,也已经没米下锅了。
没办法,胡雪岩把牙一咬,出了杭州城,到绍兴去了。
相对于杭州的惨状,绍兴这边儿要好得多,至少没有这么多人挨饿。
而且绍兴一带相当富裕,大户人家多,田地肥沃,有钱有粮。胡雪岩以前做买卖的时候,跟绍兴当地的不少富商都混得挺熟,现在他就厚着脸皮跑来,借着那个赈抚局“总办”的名头儿,找这帮人要钱来了。
这在当时有个名堂,叫“劝捐”。
劝捐这个玩意儿,不知是不是湘军大帅曾国藩的创造发明,咱就姑且算是他“发明”的吧。这东西在晚清的几十年间非常流行,各省各州府的各种官儿(眼下胡雪岩也算个“官儿”了)都爱玩这套把戏。
说到底,啥叫“劝捐”呢?
顾名思义,就是“劝人捐钱”呗?
呵呵,不是这意思。往下看吧。
首先,胡雪岩去找了退职在家的原浙江按察使段光清。
段光清是个名人,在浙江当官多年,办了不少好事,破了不少奇案,被时人称为“段青天”,胡雪岩跑来找他,就是想借助他的名人效应,给自己造造声势。
要想和社会上的名流绅士们打交道,动用“名人效应”是首选的好办法。因为这些上层人士互相之间既有模仿,又有攀比。不管是模仿还是攀比,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你想,如果连“段青天”这样的大名人都捐出大把的银子,其他人那当然就好办了。那些以他为榜样的人都会跟着捐钱,有些对段老先生不服气的乡绅,会为了跟他攀比而捐得更多。
要说胡雪岩的考虑还是对的。
段光清为官多年,家里比较有钱,而且段老先生头上又顶着个“青天大老爷”的好名声。现在胡雪岩跑到绍兴来“劝捐”,第一个就来求他,打的又是闽浙总督左宗棠的旗号,求的又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对段光清来说,这是又有面子又有里子外加积德行善,好事!所以老段也表现得非常慷慨,二话没说,直接从家里拿出一万两银子给了胡雪岩。
一万两,算得上一笔巨款啦!这要是用来熬粥,也能熬些日子了。
在“段青天”家顺顺当当弄了一大笔银子,把胡雪岩给乐坏了,赶紧又去找绍兴的大财主张广川。
张广川,大地主,大丝商,家里特别有钱!而且老张在上海也有生意,平时一年里有一半时间都待在上海,跟胡雪岩也是老相识,混得挺熟。
对老熟人,胡雪岩也就不客气了,就请张广川帮忙,看看能不能捐出五万两银子来,给杭州的老百姓弄碗粥喝。
结果张广川说了:“老胡,不是我不帮忙,这几年打仗打得,生意太难做了,我这儿都赔得不行了,拿不出五万银子。”
“三万行不?”
“也够戗!”
“两万?”
“不一定有……”
“一万?以你老张的财力,捐一万太少了……”
“不瞒你说,一万都没有。”
你看看,这让胡雪岩怎么办?
也就是老胡,嘴皮子真利索,往这儿一坐就扯起来了,从忠君爱国说到行善积德,从闽浙总督的面子说到张广川他儿子的“前程”,一白话就是一下午,到最后张广川实在没辙了:“这么着吧,我捐一万。”
得,有这句话就行,胡雪岩乐乐呵呵告辞出来,又上别家“劝捐”去了。
张广川既然答应捐钱了,胡雪岩就等着收银票吧。在绍兴又转了两天,天天忙着动员富绅往外掏钱,可等了两天,张广川那边毫无动静,老胡纳闷儿了,上门来问,结果家人说了:“我们老爷不在,到上海照看生意去了。”
溜了。
这一家伙给胡雪岩气的!
没辙,张广川已经跑上海去了,上海是江苏省的地盘儿,不归浙江管了,你胡雪岩认识闽浙总督、浙江布政,没用!
张广川这一溜,问题就大了。
本来绍兴这边好多富户被胡雪岩说得动了心,也打算往外掏钱了,可现在张广川一跑,这帮人有样学样,原来磨磨叽叽不愿意掏钱的,现在更不掏了;原本已经答应出钱的,也都食言了。
想不到好端端一件善事,被弄成了这么个局面,胡雪岩咬牙了:看来不收拾张广川不行!眼前是救人命的时候,就别顾交情了!
于是胡雪岩去找左宗棠,跟他商量:绍兴有个张广川,奸商!太缺德了,说好了的捐款居然食言,影响太坏!我想整治他,大人能不能给我帮忙?
左宗棠这人绝对是个暴脾气,疾恶如仇!听胡雪岩把这事一说,当时就急了:对这种奸商绝不能手软,非得往死里整不可!你打算怎么收拾他?要不我给你一百乡勇,你带着到上海去,把这老小子给我逮回来!
哎呀,左宗棠出的这个主意,可够戗。
上海是李鸿章的老窝,淮军的地盘儿,胡雪岩带一帮湘军过去,弄不好再打起来……
胡雪岩说了:我想了个主意,绍兴被太平军攻下来的时候,知府廖子成被“乱民”给杀了,可是不知到底是谁干的,到现在也没查清楚。我想干脆咱就把这事赖到张广川身上,就说是他鼓动乱民杀害知府!廖知府的侄子我都找来了,就由他写个状子递到杭州来,告张广川,然后您这儿帮帮忙,吓唬这小子一下,看他出不出血!
左宗棠一听,乐了:那就别耽误工夫啦,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