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些人都是外乡人,在上海当地没有保人,他们的老家都被太平军攻占了,所以这些人手里的房契地契也如同废纸一样。把钱借给他们,一般钱庄有些不放心。
偏偏胡雪岩这个人想事情总是“先跳出来,站在高处,再往下看”,反而给他从这个大难题里看出一条商机来了。
这些乡绅们在乡下都是有房有地的。眼下他们逃到上海,家里的房产田地自然带不走,都留在了乡下。可是过不多久太平天国起义就要失败,那时候这些富户回到乡下,就能拿回他们的土地田产,这样他们就又成了有钱人了。
换言之,这些人手里的房契地契现在看来好像废纸一张,可是只要太平军一退,这些“废纸”就又值钱了。乡绅们有了钱,自然会连本带利归还贷款。
如果他们弄不到钱,这些抵押出来的房地契就归阜康所有了,这么一来,阜康钱庄就赚大发了!
所以乡绅们拿房契地契做抵押跟阜康钱庄借钱,就应该把钱借给人家,这笔财路要是掌握住了,以后可以赚笔大钱。
可是太平军什么时候才退呢?应该快了。
凭着一个商人敏锐的直觉,胡雪岩已经清楚地感觉出来,太平天国快不行了。
4.克复杭州:是啊,太平天国快不行了。
自从咸丰十年第二次打破江南大营,太平军克常州、破苏州、占杭州、围上海,在江南一带势如破竹,风卷残云。
可与此同时,湘军攻克安庆,兵围天京,在天京城下击败李秀成二十万大军。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率军开进江苏,攻克苏州;左宗棠也率军开进浙江,在衢州一带和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部队展开激战,连战连捷。
在连遭失败之后,太平天国最后一位能臣忠王李秀成,已经损失了手下大部分精兵猛将,尤其是苏州失守,李鸿章那帮淮军把忠王府都给端了,李秀成万般无奈,只好带着最后的一支精锐部队退守天京,跟洪秀全“相濡以沫”去了。以前率军坐镇浙江的侍王李世贤又被从浙江调到江苏溧阳“拱卫天京”去了,就更使得浙江的太平军处境艰难。
自从左宗棠、蒋益澧所部湘军攻进浙江,金华、桐庐、寿昌、汤坑、乍浦、海盐、海宁、桐乡、嘉兴、平湖,一处接一处被湘军攻取,太平军步步退却,太平军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归王邓光明率领最后的十几万兵马退进杭州、富阳、余杭,湘军也随后赶到,以少围多,把杭州团团包围。
但这一仗,对太平军和湘军都同样不好打。
湘军虽然凶猛,可兵力不足,而且杭州城高池深,太平军又一味固守,不轻易出战,所以打来打去,没什么效果。
太平军在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可是精锐不多(精锐都跟着李世贤调到天京方向去了),大半是杂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装备又差,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野战的能力,只能一味固守城池,拖延时间。
就这么着,湘军和太平军在杭州一带相持不下,一直拖到七月底,眼看湘军的后勤供应越来越困难,当兵的又快吃不上饭了,蒋益澧急了眼,命令集中精锐对富阳展开强攻,总兵官熊建益身先士卒,亲自指挥部队攻城,想不到才发起第一轮冲锋,就被城上的太平军乱枪打死。
熊建益是蒋益澧帐下头号猛将,想不到这次玩英勇玩过了头,死在了战场上。他这一死,湘军攻势大挫,被困在了富阳城下。
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给蒋益澧出了个主意:听说宁波那边有一支洋兵,手里配有重炮,正在跟太平军打仗,如果把他们借来攻城,富阳的城墙就成了纸搭的牌坊,杭州、富阳唾手可得!
这支和太平军作战的“洋兵”是怎么回事呢?
自从鸦片战争中国吃了败仗,洋人打了进来,大清国的国力就一天不如一天。可是从洋人这方面来说,大清国毕竟是远东最大的国家,虽然文化上蒙昧,科技上落后,可是毕竟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底子也比较厚,再加上这个东方古国的文化传承自成一家,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想吞并大清国,西方列强暂时还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它们就在大清国周边转来转去,一边蚕食经济利益,同时等待机会下手。
后来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这场起义刚爆发的时候,列强都吃不准将来谁会获胜,所以它们耍两面派,既支持朝廷,又暗中和太平军联络,两边捞便宜,又两头不得罪。
可是咸丰六年太平天国发生了严重内讧,这一下,狡诈的洋人就猜到了这场战争的结局,知道太平天国起义不会太持久,该是表明自己“立场”的时候了。于是他们从早先的“两边儿都帮”,变成了“偏帮朝廷”。
浙江宁波,和上海一样,这里也是最早的五个通商港口之一,洋人在这里控制着海关,由法国人日意格担任“税务司”。
当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攻入浙江之后,首王范汝增、戴王黄呈忠率军攻下宁波,宁(波)绍(兴)台(州)道台张景渠和浙江提督陈世章坐着法国军舰逃到定海。
这时候在宁波的洋人先是装出“不干涉”的样子,后来看到太平军占领的地方越来越多,觉得自己的商业利益受了损失,不能再这么坐等下去了。于是就由法国人挑头儿,开始找太平军的碴儿。
说实话,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好找,就“碴儿”最好找——因为这种东西是怎么说怎么有!
胡乱找了几个“碴儿”之后,法国舰队司令勒伯勒东和海关税务司日意格就拿出枪炮,开始武装清军,帮着他们反攻宁波。
结果洋枪洋炮还真管用,有了这些东西,清兵开始打胜仗了。
这时候,正在富阳城下打攻坚战的蒋益澧得到“洋兵助战”的消息了,就跟左宗棠商量,打算派人去跟这帮洋人联系,最好能请回来一批洋兵洋将,再弄几门“西洋开花大炮”来攻打富阳城。
其实平心而论,左宗棠并不愿意让这些洋兵掺和到湘军的战斗中来,因为这个又猛又倔的湖南老哥对这些“洋事儿”成见很深。
可问题是,眼下李鸿章的淮军在江苏打了无数胜仗,把苏州城都攻下来了,可他老左这边却连个富阳都拿不下来,太没面子了!
面子,中国人心目中的头等大事!为了面子,老左终于下了决心:联络洋人。
可这个“联络洋人”的任务,派谁去完成呢?
左宗棠就说了:咱们这帮湖南老乡,在浙江省里谁也不认得,就认得一个胡雪岩,那就派他去呗。
结果“按察使衔浙江记名道台”胡雪岩,晃晃悠悠奔了宁波。
等等!老胡以前一直是“浙江记名道台”,什么时候又成了“按察使”了!那可是个正三品文官,戴蓝宝石顶子,穿孔雀补子的官服!是一个省里仅次于巡抚、布政的第三把手儿,胡雪岩什么时候当上这个官儿了!
呵呵,胡雪岩这个“官儿”也是刚“升”不久,是因为管理后勤有功,左宗棠给他弄回来的。
按察使掌管一省刑名,是个很大的官儿。可是老胡弄到手的不是“按察使”,他这个叫“加按察使衔儿”,说穿了,也就是给他一个好看的虚名儿罢了,这个玩意儿跟实授的按察使可差太远了。
差多远呢?
就像鱼翅和粉条儿,就像钻石和玻璃……
胡雪岩到宁波的时候,这边儿的仗正打得一塌糊涂。不过总的来说还是道台张景渠、提督陈世章率领的清军占着上风。胡雪岩就跑来找张景渠,跟他商量,能不能想办法跟洋人见见面,聊聊?
这没什么问题,张景渠马上领着胡雪岩去见日意格。
宁波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大高个子,长乎脸儿,留着一把络腮的黄胡子,梳着个怪模怪样的“爆炸头”,估计他这头发不是烫成这样的,是自来卷儿。
这副模样在法国可能是非常时尚、非常帅气的,可在中国人眼里看来,显得破破烂烂、窝窝囊囊。
别看日意格这个样儿,这人也挺了不起,是个标准的“中国通”,中文说得非常流利,而且对中国的风俗人情,礼节脾气都摸得挺透。
日意格这个法国佬儿跟杭州来的老胡虽然是初次见面,可这俩人一个是管财务的;另一个是浙江省内的大“银行”家,在工作方面有相通之处,所以俩人互相都听过对方的名字,现在坐到一起聊了几句,哎,还真挺投机。
胡雪岩和日意格从这儿起就算认识了。以后他们还要联手办一件大事。
这是后话。
眼下老胡和老日已经聊得很熟,胡雪岩就问了,能不能由大清国出钱出人,法国人出洋枪洋炮,组织一支部队帮着朝廷打仗?
其实在胡雪岩来宁波之前,法国人在当地就已经这么干了,只是那时候宁波道台张景渠和日意格他们都没把这事儿挑明。现在胡雪岩以浙江巡抚左宗棠的名义来跟法国人谈这个事儿,日意格觉得,这应该算是大清朝廷的意思了。
朝廷有这个意思,法国人也愿意帮忙,借洋兵帮着打仗的事儿就好办。只差一条:这支军队的经费从哪儿来?
左宗棠那边绝对没钱!眼下他的部队连饭都吃不饱……
这时候就得看胡雪岩的了,“空手套白狼”是他的专长。
胡雪岩就跟宁波道台张景渠商量:左宗棠那个暴脾气你知道吧?他的命令你要是不听,那你不是找倒霉吗?现在要想讨左巡抚高兴,就得赶紧组织一个“部门”,专门在宁波一带“劝捐”,征税,想办法弄钱,然后用这笔钱买洋枪洋炮。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抓紧,如果借洋兵的事儿办得不利索,耽误了湘军攻打杭州,左大人那边一发脾气,恐怕道台老爷很容易被“解职”哦……
张景渠也很识相:没问题,我先办个“宁波善后局”,在当地好好“劝捐”一把,好歹先把洋枪队给拉起来。
胡雪岩是个生意人,他很清楚,做生意的时候不一定非得资金立刻到位,只要有个“信誉额度”就行。现在道台老爷说这话了,胡雪岩就借着这个劲儿立刻把日意格找来,跟老日商量:道台大人已经发话了,组织洋枪队,银子绝对不是问题。我看有道台大人担保,咱也就别拖着了,赶紧搞起来吧!
日意格也爽快:那搞吧!
于是张景渠贴告示招兵,法国人运来武器弹药,派军舰上的军官来当教练,很快就把一千二百人的洋枪队拉起来了。
眼看胡雪岩帮忙拉起了“洋枪队”,左宗棠很高兴,给这支部队取了个名字叫“常捷军”,编到湘军部队,跟着一块儿打仗去了。
说实话,这支“常捷军”打仗的本事不怎么样。
一来,这支部队是仓促组织起来的,本身就没经过什么正经训练;二来,左宗棠、蒋益澧这些人也不想让常捷军有什么出色的战斗力。
因为这是一支由洋人训练的部队,左宗棠信不过他们。所以他反而希望这伙人没啥战斗力,这样左宗棠心里才能踏实。
后来到了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下湖州不久,左宗棠就下令把这支“常捷军”给解散了。
所以说穿了,“常捷军”就是左宗棠花钱买回来的一支“炮兵部队”, 专门用这支部队手里配备的重炮来炸城墙的,但要说到野战冲锋、攻城略地,这支瞎凑合起来的“常捷军”根本就玩不转。
当然,对湘军来说有这些重炮就够了。至于在前线玩命,打硬仗,他们本身也不用别人帮忙。
在常捷军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富阳坚固的城墙就像小孩儿堆起来的沙堡,呼啦啦地倒塌下去,城里的太平军全傻眼了。湘军乘势往上一冲,没费多大力气,就把“久攻不克”的富阳城给攻克了。接着湘军带着这支“炮队”逼近杭州,开始攻城。
看着这些无坚不摧的开花大炮,守城的太平军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归王邓光明全傻眼了。
现代化战争打的是“钢铁”,面对陈旧过时的古老城墙,这些开花大炮的威力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原本太平军十来万人把一座杭州城守得像铁桶一样,可现在湘军“不讲理”,拿炮一轰,城墙粉碎!这个仗还怎么打呀……
同治三年(1864)二月二十五日,太平军在陈炳文、汪海洋的率领下打开杭州城门全军突围,结果十几万人马大部分冲出重围,一路恶战,退到江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