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就学胡雪岩
4286600000017

第17章 权力的暗战 (2)

也就是说,这个记名道台老周是黄巡抚的铁杆儿亲信。所以现在这小子出来咬王有龄,黄宗汉就信了。

话说回来了,周道台干吗要毁王有龄呢?

是啊,为什么?

胡雪岩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和王有龄俩人关起门来整整研究了一宿,到天亮也没琢磨透。最后,他们勉强得出一个结论:也许是周道台自己想当这个杭州知府,所以要把王有龄整下去?

这个推测相当“勉强”。

这姓周的小子虽然是个道台,正四品,品级比王有龄这个知府还高些,可他这个“道台”的头衔儿是捐回来的!不像王有龄的官职是“实授”的。

简单地说,这个周道台是个“业余四段”,而湖州知府王有龄是“职业五段”,他俩不是一个级别!所以就算把王有龄整倒了,杭州知府这个差事也轮不到他姓周的。

唉,事到如今,先别管姓周的给王有龄使绊子是啥原因啦,赶紧先补救一下,别让黄巡抚跟王有龄结了“仇”啊。

眼下也闹不清这周道台具体是怎么“咬”王有龄的,总之是为了银子呗。

胡雪岩赶紧回到钱庄,先弄了两万银票装到信封里塞给王有龄,王有龄拿着银子一溜小跑去找巡抚衙门里一个交情不错的师爷,托他帮忙把“信封”送给了黄宗汉。

啥也别说了,咱这边先“补”一笔吧。

银子是递上去了,可周道台那边呢?

周道台是黄宗汉身边专门收黑钱的人,又是他的亲戚,这小子跟黄宗汉最亲近。他要是铁了心地给王有龄下绊子,王有龄肯定得不着好儿!

俗话说得好: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小胡和老王一商量,得嘞!趁姓周的还没把王有龄扳倒,咱先使把劲,把你姓周的打趴下算了!

于是胡雪岩怀里揣着一摞银票出门了……

干啥去了?

找关系!

要说胡雪岩在杭州那可真叫手眼通天!官商两路、黑白两道全是他的熟人。再加上银票“铺路”,一来二去,几天工夫就找到周道台的“死穴”了。

怎么呢?

原来这个姓周的眼下正跟浙江布政使一起私下和洋人打交道,准备拿着浙江海关道的银子购买两条西洋炮舰!

眼下太平军在南方几个省东征西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到处都是战场!浙江这边也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但这并不是周道台和布政使大人购买洋船的主要原因。他们跟洋人买这批军火,主要目的是想吃一笔“好处费”。

两条炮舰,那可是十几万两银子的回扣啊!

据胡雪岩打听回来的消息:这笔买卖周道台和布政使大人已经跟洋人谈妥了,可是有两个问题:一是他们目前还瞒着黄巡抚;二是买炮舰的这笔银子眼下还没凑齐。

好嘛,天大的一笔军火买卖,几十万两银子的生意!这帮家伙居然瞒过了巡抚大人,而且弄到最后还没凑出钱来!

打听到这个消息,把个胡雪岩乐得直蹦高儿,赶紧回来跟王有龄说了。

王有龄这个人,那是炮仗脾气,一点就着!

“奶奶的,姓周的好大胆子!他这是不要脑袋了?行,我这就去找巡抚大人!姓周的给我‘点炮’?看老子这一炮不‘点’死他!”

眼瞅着王有龄撸胳膊挽袖子,气昂昂地要往外走。忽然之间,天空中“咔啦啦”一个闪电直劈下来,正打在胡雪岩的脑门子上!小胡浑身一激灵,赶紧喊了一嗓子:“别急!”

别急,别急,咱再想想,再想想……

我的妈呀!是这么个事儿!

周道台,那是黄宗汉的亲信,专门给老黄收“黑钱”的主儿,他和布政使串通跟洋人买炮舰,他会“不通知”巡抚大人吗?

想到了这一节,再调过头往回一琢磨,胡雪岩可就明白了。

原来买炮舰这事儿,从头到尾就是浙江巡抚黄宗汉一手安排的!

可是买炮舰的事儿太大,里头的“猫儿腻”太深,黄宗汉害怕将来捅出娄子自己脱不了干系,所以他让自己的亲信周道台去办这个事儿。这样,事儿成了,“好处”自然会通过周道台转到黄宗汉手里。万一事儿不成,那就让底下的人背这个黑锅。

因为巡抚大人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这回事儿。

可这事儿跟王有龄没关系呀。

对,这件事原本是跟王有龄没关系。可后来,买炮舰的钱不是凑不齐吗?这就跟王有龄“有关系”了。

王有龄眼下当着湖州知府,湖州是浙江省内最富裕的一个府,湖州公库里大可以垫出十万八万的银子来,而湖州的公库又是胡雪岩的钱庄在“打理”。

黄宗汉买炮舰,钱不够,他想从湖州公库调款“垫付”一下,可是要从湖州公库调款,必须通过胡雪岩。黄宗汉是个官身,胡雪岩是个商人,黄巡抚不愿意直接去找胡雪岩商量“垫款”这个事儿,因为不太“方便”,传出去不好听。偏巧王有龄既是湖州知府,又跟胡雪岩是换命的兄弟……

你瞧瞧,买炮舰的事儿这不就跟王有龄“有关”了吗?

怪不得周道台跳出来给王有龄“点炮”,怪不得黄巡抚直接就“甩脸子”给王有龄看,他们就是要逼着王有龄和胡雪岩自己站出来,插手这笔“炮舰生意”,拿出钱来补上官府的亏空。

这样炮舰才能买回来,巡抚大人才有回扣可拿。

我的天哪,刚才王有龄要是傻乎乎地跑到黄宗汉面前去告周道台的状,那他可就把事儿办毁了。

事儿分析透了,就好办了。

首先,王有龄托了个熟人(就是帮王有龄给黄巡抚递银子的那个师爷)去找周道台,转弯抹角地问他,听说你们买了两条西洋炮舰?听说眼下浙江的藩库凑不够钱,差几万两?那你们咋不找王有龄呢?老王这人多仗义呀,多肯帮助人呀,你跟他商量商量呗。

于是周道台笑呵呵地过府拜访,王有龄亲自接待。周道台就说了:老王啊,这次买炮舰是大事,为国为民,为浙江百姓!你可不能看着不管,可得帮忙……

“没问题!为了浙江百姓,王某义不容辞!”

和老周把事儿敲定之后,王有龄跑去见黄巡抚,说了:“大人,眼看‘长毛’快打到浙江了,把我急得哟!一连想了好几个通宵,好不容易想出来一招儿:咱们浙江方面要想保境安民,得买炮舰呀!”

黄巡抚一脸惊讶:“买炮舰?哎呀小王你这个人真有见识,想得很远嘛!可买炮舰这么大个事儿,咱有这笔银子吗?”

“有呀!您甭管了,我跟老周,我们俩就把这事儿办了。”

一句话说得黄宗汉连连点头:“好,好哇!我就欣赏你这样的年轻人……”

于是两条炮舰买回来了,周道台和王有龄也成了好朋友。

很快,王有龄升任了杭州知府。

3.军机处:话说王有龄升官之后没几个月,浙江巡抚黄宗汉因为在浙江任内公忠体国,勤恳踏实,爱民如子,加上购买洋船充实江防,保境安民,政绩卓著,朝廷特行嘉奖,于咸丰四年(1854)下旨,升黄宗汉为四川总督。

为了彰显黄宗汉的功绩,咸丰皇帝还御笔亲书“忠勤正直”匾额一块,赐给黄宗汉,挂在了他们家的大门口儿。

于是“忠勤正直”的官员楷模黄大人,带着皇上亲自颁发的“大奖状”昂首挺胸离开浙江,到四川上任去了。

老黄一走,浙江巡抚任上出缺。咸丰皇帝左思右想,决定派出一位青年俊杰来主持浙江政务。

谁呢?原通州仓场侍郎,何—桂—清。

呵呵,笑了吧?

全国人民都笑了。

这时候湖州知府王有龄刚升了杭州知府没多久,新任巡抚何桂清刚一到任,立刻上了一道折子,保举老王再升一级,担任浙江按察使!

但,问题来了。

王有龄是个能人,有本事,有政绩,人也好(相比之下,老王应该算是大好人啦),可是你再有本事,人再好,也不能瞎升官吧。这刚刚才升了官,又升?

人家何桂清说了:现在打仗嘛,非常时期,用人要不拘一格,破格提拔!王有龄这么大的人才,当按察使非常适合!

结果咸丰皇帝没同意。

这位咸丰皇帝绝对算不上明君——单看他给黄宗汉题的那块匾,咱就知道咸丰是块什么料了。可咸丰毕竟不是个傻子!

哦,你何桂清说给谁升官我就给谁升官?你以为浙江省是你们家开的买卖?

你别看何桂清年轻(这一年他才三十八岁,在大清国的省长里算是最年轻的了),可何巡抚这个人精明能干心眼儿多,天生就是个当官的材料!现在眼瞅着给王有龄升官的报告批不下来,老何这边儿不急不躁,把王有龄(还有胡雪岩)找过来坐在一块喝点小酒儿,慢慢商量。

要想升官,确实不能单凭上司的保举,还得本人有政绩。

要说王有龄在浙江的政绩,当杭州知府,够了,当按察使,还差点儿。

那怎么才能让他立个大功呢?

眼下大清国正在打内战,最要紧的当然就是练兵,筹饷,所以想捞政绩,就得在这上头下工夫,要是能打几个胜仗那就更好。

于是何桂清就说了:“老王,你以前是湖州知府,湖州那边人头儿最熟。这样吧,你去弄一批洋枪洋炮,发到湖州,再从绿营那边找几个会带兵的能人儿,在当地训练一支精锐部队。这么一来你不就‘练兵有功’了吗?那时候我再保举你,就容易了。”

“洋枪洋炮?上哪儿去弄?”

“上海呀,我的同门‘铁子’薛焕当着松江知府,上海就在他手里攥着呢,有老薛的一句话,你要多少洋枪都有。”何桂清转过头来问胡雪岩,“小胡,你上海那边朋友多,跟老薛处得也不错,就跑一趟呗?”

给官府买枪,那跟上回给王有龄买米也差不多,有啥难度呢?胡雪岩连个磕巴都没打,当场就答应了。

何桂清,王有龄,这两位都拿胡雪岩不当外人。何桂清就问了:“小胡,你现在当着官儿没?”

“没有。”

“咋不当呢!得,这事儿你甭管了,我做主,先给你一个候补知县,以后省里有实缺了,马上让你补!”

你看看!

要搁一般人,听了何巡抚这句话,估计当场就疯了(乐得)!可胡雪岩并没激动,反而哼哼唧唧的,那意思有点儿不愿意。

其实胡雪岩打心眼儿里不想当官。他是一心要做大商人,发展他的阜康钱庄,要真当了知县,哪儿还有工夫去做生意?

可人家巡抚大人说这个话,是给胡雪岩天大的面子!眼下这个情形,小胡肚里有话也说不出来,只好不言语了。

几天后,“候补知县”胡雪岩带着银票坐上小船直奔上海,买枪去了。

这个时候,上海那边比较乱套,因为“小刀会”起义了。

这“小刀会”是天地会的一个分支。

天地会的根子原本在福建、广东一带,所以小刀会的重要成员也多是从福建那边过来的。这些人原本是在上海的码头上打工,做苦力,可他们并没有忘了“反清复明”这回事。所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小刀会的人就组织起来,在咸丰三年(1853)由周立春、徐耀率领一支队伍攻占嘉定,接着刘丽川、陈阿林率众占领上海县城,又相继夺取了宝山、南汇、川沙、青浦四个县城,一下子震动了江浙两省。

这一下就引起朝廷的注意了,调集清军大举来攻,结果除了上海县城外,其他几个县相继失守,小刀会退回上海县,拼命死守。

此时太平天国起义正处于高潮,在中国的那帮洋人吃不准将来这个国家会归谁统治,所以他们耍起了两面派,既和大清朝廷打交道,也和太平军那边有联系。

在小刀会这件事上,洋人也玩这套花活。为了保护在上海的租界,他们出动炮舰攻击小刀会,但随后又偷着把枪支卖给小刀会的人,回过头来又袭击清军营盘,威胁清廷,打算两边买好,两头占便宜。

就这么个乱糟糟的时候,胡雪岩到上海租界买枪来了。

找谁买枪呢?

当然先找古应春。

古应春是通事,跟洋人混得最熟,这帮洋商里谁是军火贩子,他全都门儿清,很快就给胡雪岩引荐了一个英国军火商,此人手里正好有一批洋枪。

胡雪岩一伸手,要五千条枪。洋人出价三十两一支,胡雪岩还价二十两,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定价二十五两。

眼看这笔生意做得很顺,胡雪岩挺高兴,就等着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了。却想不到薛焕忽然跑来告诉他:生意先不要做了,有变化。

“咋了?”

“你们浙江又来人了,另外跟洋人订了一万五千条洋枪,你那批军火先不要搞了。”

胡雪岩一头雾水,不明白这是怎么档子事儿。薛焕看他这样儿,就“点拨”了一句:“你知道龚振麟吗?”

龚振麟,晚清的一位武器专家。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位江苏人自己摸索着改良了大清国的旧式火炮,又发明了用铁模铸炮的技术,写了一本书叫《铸炮铁模图说》。虽然他铸的只是旧式前膛火炮,和洋人的开花炮相比差得很远,可在大清国,这位龚先生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了。

这一回龚振麟就是受浙江方面之托专程来上海采购洋枪,而且买卖已经谈妥了,一次订购一万五千条洋枪,每条枪售价三十二两白银!

也就是说,和胡雪岩敲定的那笔生意相比,老龚他们做的这笔买卖要大三倍,而且价格定得很不对路,每买一条枪,净赔七两银子。

这不像话呀!

“要不我跟老龚见见面,把价格方面的事儿跟他说说?”

薛焕摇摇头,看了胡雪岩一眼,不吭气。半天,又摇摇头,起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