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空中国:华尔街的新阴谋
42803600000036

第36章 狙击英镑

美国对欧盟的担忧其实远远大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从经济角度来看,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欧盟成长的每一步美国都极力反对,但欧盟仍然在稳步前进,并且成功建立了欧元区,向美元发起了挑战。

攻击货币体系是打击欧洲的最佳途径。

2006年,美国学者克拉克·贾吉说:“即使在10年前,有谁会想到欧洲人竟能在今天成功地阻止了两家美国大公司(通用电器公司与Honeywell公司)的合并,或者对一家美国大公司(微软公司)提起反托拉斯诉讼?只有经济力量的变化才使得这些行动成为可能。”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在二战接受的一个普遍共识就是“欧洲需要联合”,只有这样才能在美国、苏联两大超级大国间生存,进而与两者鼎足而立。所以,欧洲在战后就以德国和法国为轴心,建立了共同体。此后,几十年来,欧洲一体化进程虽然相对缓慢,但一直在稳步前行。

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由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欧洲的货币运行机制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篮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写为ERM)。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各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即各国货币汇率需在不偏离“中央汇率”的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一旦某国货币汇率超出此范围,该国央行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干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

欧洲货币单位显然是向着建立欧洲统一货币迈进重要的一步,这种欧洲货币单位的确定的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矛盾。首先,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实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尽管当时确定汇率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变化因素,规定每隔五年权数变动一次,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调整,那么经济实力的变化就会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由于欧共体成员众多,相互之间的经济实力时刻都在变化,加之调整延迟,那么欧洲货币体就积累了众多不利因素,最终会爆发危机。

另外,欧盟是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经济体,相反却有众多的政府,因此欧元事实上只是一个名义统一货币,众多经济体各行其是。货币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标准,因此在欧共体时期就以德国为标准,货币政策统一向德国看齐。但是,在1990年,10月东西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出现大幅变化,一方面是统一使得德国实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德国需要向东部地区的重建工作注入大量资金。

两德统一后,为了防止庞大支出为了防止庞大支出可能带来的通膨引起经济过热,德国中央银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从6%上升到10%以上。这一巨大变化顿时给其他成员国带来了货币贬值的压力。

统一前的西德本来就经济强大,在货币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统一后更是一个经济体的巨大扩张,其实力瞬间倍增,而这一变化必然要在欧洲货币体系内体现出来。其他成员国为了维持固定汇率本应也作出调整,而欧洲货币体系却没有及时做出反应。但这一巨大变化显然会在经济中表现出来,德国马克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却已经真实表现出来,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于是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实际上也不断提高。由于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账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他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换言之,德国应该及时调整本国货币政策,比如降低利率,以平衡马克在欧洲货币体系内的权重,但是,德国把自己的考虑置于欧洲共同体之上,那么危机不可避免了。结果是,德国的这一变化并为对德国产生严重影响,却导致英国经济严重下滑,经济几乎到了萧条的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英国为摆脱这一萧条,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摆脱德国,希望马克升值和英镑贬值,这种情况在1992年9月达到顶峰。市场的变化达到了顶点,形势开始转变,人们开始大量购人马克抛售英镑,投机者们开始攻击英镑。

对于大西洋对面的美国来说,1989年以后,随着东方阵营的崩溃,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这对美国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它绝不希望看到,刚刚促使一个东方集团崩溃,又出现一个更加强大的欧洲集团,因此,美国始终在利用各种办法打击欧洲一体化进程。1992年美国通过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发动的狙击英镑就是其中浓墨重彩、漂亮的一战。

1989年11月,当柏林墙轰然倒下的时候,美国投机资本已经密切观察德国统一后的变化。从长久来看,一个新的、统一的德国将会出现,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短期内,德国的统一会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不利的冲击,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却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统一的德国由于需要重建原东德部分,必将会对原东德地区输入大量资本,这将导致德国马克增量发行,这就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德国政府必然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由于德国是欧洲的最大的经济体,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欧洲其它国家,所以如果德国提高利率,那么就会对整个欧洲的货币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在1990年,英国为了避免被孤立在欧洲共同经济体之外,决定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一开始,这个条约就蕴藏着风险,因为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明显被高估,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但它们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有关经济政策方面难以保持协调一致,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时,而作为核心国的德国是不会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的。

的确,英国选择在这时候把英镑加入到欧洲货币体系中是一个错误,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和意大利经济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它们实际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而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也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因此,一直维持高利率,所以德国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5%。德国这一货币政策与欧洲其它经济体的政策需求正好背道而驰,所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但德国不但拒绝了,而且在19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立即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形成了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攻击首先使得欧洲货币体系中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如芬兰,承受不住汇市的巨大压力,最早对德国利率提高作出反应。当时,按照欧洲货币体系各货币维持固定汇率的要求,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是挂钩的,但当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这造成了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汇率的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不断下跌。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储备有限,持续几天后,9月8日,芬兰政府再也无力支撑,于是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实行自由浮动。

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等于脱离了欧洲货币体系,也由此成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导火索。当时英法两国政府认为,如果德国马克继续维持高利里的话,那么其它货币也会难以维持固定汇率,因此要求德政府降低利率,但德国不愿看到本国出现通货膨胀,且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对欧洲货币体系的影响不大,因此再次拒绝了英法政府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

至此,华尔街明白,出手的时机到了。于是,国际炒家在美国大财团的支持下,纷纷调动资金,准备更大的做空行动。9月11日,当德国再次表示绝不会降低利率的后,索罗斯等国家炒家更加坚定做空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等货币。

9月12日,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

意大利里拉一直被称为欧洲货币体系内的软货币,就是因为里拉一向不够坚挺。意大利政府也十分清楚里拉最有可能遭受国际炒家狼群式的攻击,所以早在9月7日和9日先后两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仍然无法抵御国际炒家的做空攻击。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同时,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也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当看到危机迅速扩大,有可能危及整个欧洲货币体系的时候,德国政府才很不情愿地做出一些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5年来的第一次降息。时任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汉姆·施莱辛格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也表示: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够解决。但是,德国的措施为时已晚,美国资本早已做好了大幅做空英镑、里拉等欧洲货币的准备,其中英镑是最大的目标。

在1929年以前的200年里,英镑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美元,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直到1929年的大萧条,英镑才放弃了与黄金的固定比率,采取了金本位浮动制。此后,英镑的地位在战后日渐下跌。至1992年,英镑已经沦落为能够被美国资本轻易攻击的货币。

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国已经将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1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汇率水平,目的是为正式加入欧洲货币体系作准备。但在80年代中后期,英国经济一直较为低迷,此时又要维持如此高的汇率,其实对英国来说是勉为其难的。索罗斯等国家炒家认为英国这一做法相当愚蠢,除了英国经济本身不景气外,英国的外汇储备也十分单薄;而且,一旦盯住德国马克,英国还难以为经济做出更大的调整,所以,英国这是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作茧自缚。英国自己把自己绑在了德国经济战车上,必然要依赖德国。

欧洲的货币体系的先天矛盾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如果把各国货币比作一条条船,那么固定汇率就是把这些船连锁在一起的铁链;而各国货币有都受本国央行和本国经济的直接支配,也就是说,每一种货币都处在单独的格子里。当各个格子里的水是一样高的时候,那么连锁在一起的这些船也就相对稳定,相安无事,但是,一旦某一个格子里的水(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格子里的船就要上升或者下降,那么其它船也必然要调整;但这个调整仅仅局限在货币体系建立是允许的狭窄范围内,一旦某一个格子里的水大大升高的时候,这个格子里的船就会被抬高,但其它格子里的水却没有相应的升高,那么其它格子里船也就无法上升。所以,结果就是,当某一个格子里的船大幅上升的时候,其他格子里的船要么注水同步上升,要么砍断铁链解锁,否则最终就会被拖累翻船。总而言之,欧洲建立了固定汇率,但却没有统一的央行,各个货币自行其是,所以,欧洲货币存在天然的矛盾,这次危机即时不发生在1992年,也一定会发生在以后的某个时候,这是注定的。

正式因为如此,索罗斯等国家炒家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绷紧,那么就是发动进攻的良机。而且,一旦美国这样的实力雄厚的大国发动攻击,那么必然会造成跟风效应,结果是产生更大的风浪,欧洲国家所有央行即便联合起来,恐怕也难以抵挡。越来越困难的英国不可能长久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汇率是固定的,那么英国要想降低利率,德国也必须同时下调;如果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把必将会发生动荡。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里拉越来越无力支撑的时候,英镑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英国金融界、工商界以及经济领域内其它部分,几乎整个英国都在反对固定汇率,要求政府降低利率。但在1992年夏季,时任英国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继续声称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美国财团对此嗤之以鼻,索罗斯等人深信英国不可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他们继续在进行做空攻击。与此同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继续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33亿英镑对于庞大的汇市来说杯水车薪,收效甚微。

至1992年9月,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开始大规模出手,大肆抛售英镑、意大利里拉等。这迫使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投入巨额外汇维持汇率。

英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充盈,经过夏季的连续投入,已经所剩无几,只能从国际银行借入资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些资金仍显不足。当时,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看似只有60亿美元资产,但一旦需要,随时可以通过杠杆融资的方式产生相当于数百、乃至上千亿美元的投资效果,即使是索罗斯个人声望也价值百亿美元。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多亿美元,他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德国马克。并且,索罗斯在做空英镑的时候,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出德国股票,因为当一国货币贬值的时候,股市会相应上涨;相反,当货币升值的时候,股市会下跌,所以索罗斯在股市同时采取了吸纳和抛售。当然,市场上并不只有索罗斯一人,索罗斯不过是美国进攻资本集团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英国、意大利等国面对的是庞大的美国资本,而不是几个国际炒家,所以,这场多空博弈欧洲尽管联合起来,仍然显得势单力薄。

1992年9月上旬,市场上到处都在流传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各种信息,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突破这一界限似乎就在旦夕之间。所以说,9月14日德国政府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为时已晚,9月15日,索罗斯等炒家再次大量做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英格兰银行再次紧急购人30亿英镑,但仍无法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距离退出欧洲汇率体系只有一步之遥。

至此,英国政府已经焦头烂额。16日,财政大臣请求首相立即将本国利率上调2%一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英镑的利率本来已经相当高,但为了挽救汇率,英格兰银行在当日两次提高利率,先是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英国希望提高利率后可以吸引国外短期资本进入,借以挽救英镑。同时,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还是未能把英镑的汇率维持在2.778的最低限上,做空大势已经确立。16日当天,英镑与马克的比价由前一天的1英镑兑2.78马克跌至1英镑兑2.64马克,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兑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无奈,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恢复到原来10%的水平。

在这场英镑多空博弈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这天称做黑色星期三。

意大利里拉的命运也与英镑差不多。继13日继续下跌后,3天后再次告急,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价值为40万亿里拉的外汇储备,但大势已去,最终也只好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实行自由浮动。此后,欧共体财政官员召开了长达六小时的紧急会议后宣布同意英意两国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西班牙比塞塔贬值5%。从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5年多时间内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只进行过一次调整,而在19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内就进行了两次调整,这就是美国资本大肆做空的成绩。

这场欧洲货币危机一直到1992年9月20日,直到法国公民投票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且赞同《马斯特赫条约》,这从政治上挽救了濒于崩溃的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危机至此才算渐趋平息。

这就是欧洲货币体系上著名的“九月危机”。这场危机的后续影响一直延续到1993年,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法国的货币先后遭到冲击。这场英镑危机最终导致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干预行动中损失40-60亿美元。而仅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一个月内就净赚1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