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4280300000021

第21章 收获幸福果实的播种方法(1)

在顺境中被动地成长,无助于人们获得幸福,而主动做出有价值的行动并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今时今日我可以肯定地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我们有着随受极大痛苦、极大快乐和其他中间情绪的能力。虽然每个人的物质状况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争取幸福的能力。像我之前所提到的,除了那些极端贫穷和受到政治迫害的人之外,幸福和不幸福其实是很公平的。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摘自《幸福的方法》

第九课:幸福的钥匙就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成熟的人能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他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压力。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生活里有着许多的美好东西,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而要发现它,关键在于自己。

真正让你快乐的,是你自己,而不是任何外界的东西。

□把信仰变成幸福的支点

美国人约翰·皮尔彭特的一生充满了失败,但这并不妨碍他快乐生活,享受幸福。约翰·皮尔彭特一生做过很多职业,在他六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他真诚、努力,却一事无成。他当教师,对学生总是爱心有余而严厉不足,为当时保守的教育体制所不容;他当律师,会因为当事人是坏人而推掉找上门的生意,同时也失掉了一笔丰厚的酬金;当推销员,他总让对手在谈判中占自己的便宜;做牧师,却因为支持禁酒和反对奴隶制得罪了教区信徒,被迫辞职。

一位哲人说:“最纯洁的信仰是高尚理想的信仰,它是超越个人祸福观念的。生前的利害不足萦其心,生死的赏罚也不在其念。”按说,皮尔彭特心中该是愤愤不平、郁郁寡欢的了。

可是,恰恰相反,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首举世闻名的歌曲——《铃儿响叮当》,歌曲清纯快乐一如他的内心。约翰·皮尔彭特是快乐的,他没有因为个人的失意而放弃自己的信仰,他始终相信人生和世界都是美好的。他的快乐支点是他善良纯洁的内心,于是快乐就始终伴随着他。

信仰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崇高与伟大,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与多彩。世界上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信仰,在生命的旅程中让思想的驼队去到达心中向往的绿洲。

正因为我们有了精神的信仰,才有一种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幸福的感觉,如果一个人连幸福感都没有,那他又怎能带着轻松的心境去获得成功呢?我们的丰裕充实,并不仅仅在于物质拥有,同样也在于精神的享受。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的创始人肯·奥尔森是个讲求实际的工程师。他保持了美国南方人的特点,相信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他一直在计算机行业保持着领先地位。在所有计算机都体积庞大的时代,DEC匠心独具地创造出一种体积小(就那时而言)但坚固耐用的计算机。多年来,奥尔森一直坚持参加由雷瑟恩公司总经理汤普森·菲利普斯组织的星期二早餐会。奥尔森家的家务是家人自己动手干的。从DEC还是无名的小公司之时开始到现在,他们一直住在同一座房子里,只不过自己动手重新装修了一番而已。

清教徒是奥尔森心目中的英雄。在他看来,清教徒们吃苦耐劳,有能力战胜失败。他们对芸芸众生不作奢求,对犯错之人不加责咎。奥尔森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信仰。他常与众人一样在公司的自助食堂进餐。他还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发表不同见解。当他发觉公司的管理人员与用户太缺乏沟通,便“邀请”了其中的24名到货仓,让他们从早到晚装配计算机。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100亿美元,对奥尔森来说,这只是以“为人准则”这条朴实真理为基础的一次精神探索。

当有人问及奥尔森的这一独特的成功方法时,奥尔森只简单地说了句:因为这样做,我始终有一种幸福的感觉。雨果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都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马尔科姆·福布斯热爱生活,尤其是资本家的生活。事实上,他常被人称为“资本主义的拉拉队长”,除了资本家,还有谁能称自己的727喷气式飞机为“资本主义的工具”?又有谁能买得起一架727喷气式飞机?虽然他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相当可观的遗产,但他是凭自己的本事获得成功的。二战中他获得殊荣,后来创办了两份周报和一份获奖的历史杂志,之后才继承家族企业。马尔科姆加入福布斯公司以来,这个家族企业王国发展之快是他父亲做梦也未曾想到的。

福布斯认为:一个人要是连他干的事都不热爱,他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倘若你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就在走向成功,因为那就是成功的真正含义。生活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从事那些使人有成就感的事情。福布斯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却可能产生于一次失败。1957年,他竞选新泽西州州长,结果是“一败涂地”。然而,正是在那一年,他成为《福布斯》杂志的主编。他全身心投入到出版生活中时,发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无限乐趣和充满幸福感,而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最终使他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信仰不仅是幸福的概念,信仰同样也量化成自身的价值,它自身价值的体现本身就涵盖了幸福的观念。信仰回答了我们千百次的提问:促使我们成功的价值是什么。

□从关照他人中得到自己的幸福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只有那些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幸福,也能为他人的幸福而出力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美国黑人杰西克曾是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因为种族歧视,在那家报社中他感到四面楚歌,受人排挤。与别人交往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

那时,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已蜚声世界,报社总编希望手下记者能采访到哈默,以提高报纸的声誉与卖点。

杰西克便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独立完成稿子,以便让他们不敢轻视自己。

有一天深夜,杰西克终于在一家大酒店门口拦住哈默,并诚恳地希望哈默能回答他的几个简短问题。

哈默和颜悦色地说:“改天吧,我有要事在身。”

对杰西克的软磨硬缠,哈默没有动怒,最后迫于无奈,哈默同意只回答他一个问题。杰西克想了想,问了他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前一阵子阁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你最大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明显增加。这似乎与阁下现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

哈默依旧不愠不火,平静地回答道:“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而那些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会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哈默离去后,杰西克怅然若失地呆站街头。他以为哈默只是故弄玄虚,敷衍自己。当然那次采访也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他一直耿耿于怀,对哈默的那番不着边际的话更是迷惑不解。

直到10年后,他在有关哈默的报道中读到这样一段故事——

在哈默成为石油大王之前,他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上,在那里,他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

可以说,杰克逊对哈默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也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淖中穿行。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一头雾水的哈默面前从从容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

结果,再也没人从花圃里穿过了。最后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

从这个故事里,杰西克也终于领悟到,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花圃,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就好比花圃前的小路,而生活的天空不仅有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那些在雨路中前行的人们如果能有一条可以顺利通过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花圃,伤害善良的心灵呢?

从那以后,杰西克与报社的其他同事坦诚相处。他知道,理解和大度是最容易缩短两颗敌视心灵之间的距离的,而关照就是两颗心之间最美的桥梁。

同事们不再排挤他了,亲切地喊他“黑蛋”。直到多年后,他卸下报社主编的重担,一人隐居乡间安享晚年的时候,围着他蹦蹦跳跳的不同肤色的孩子们也喊他“黑蛋”,因为,他的邻居们已记不得他叫什么名字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无论他是默默无闻还是身世显赫,也无论他是文明人还是野蛮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你面前钉鞋的师傅还是居委会管事的大妈,或是大街上蹬三轮车的,都有一种成为重要人物的愿望。这种愿望是我们人类最强烈、最迫切的一种目标。

由此可见,只要满足了别人的这种愿望,使他们觉得自己重要,你就能很快地走上成功的大道。

这种满足别人成为重要人物的愿望,的确是我们成功的“百宝箱”里的一件法宝。那么,我们在生活中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别人的这种愿望呢?我们大多数人理论探讨时常常夸夸其谈,但在实际生活之中,往往就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如忽略“每个人都希望成为重要人物”这个观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你算老几”、“你算个什么东西”、“你说的话分文不值”、“你不过是个普通人”等等这样的话。之所以人们要如此对待他人,是因为大部分人看到别人尤其是那些似乎无关轻重的“小人物”时,总是在想:他对我来说无所谓,他不能帮我什么,因此他并不重要。

俗话说,不走的路都要走三遍。那个人现在可能对你不重要,但也许某一天、某个特殊的时候就显得重要了。

事实上,每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多么微不足道,地位多么的低贱,薪水少得屈指可数,他对你都很重要。道理很简单,就仅仅因为他是个人。所以,当你满足了他的愿望、使他意识到他对你很重要时,他就会更加卖力,对你会加倍地友好。

□播撒幸福的种子,才能收获幸福

阳春三月,阳光如柔软的棉絮般温暖。一位少年来到花园,蹲在入口摆放的花盆前,看了好半天,然后指着一盆花问道:

“叔叔,那盆花多少钱呀?”

“是三色堇吗?”

“不是,是后面那盆小的……”

原来,孩子指的是那盆不起眼的桃花,矮小而丑陋,毫无生气,连朵好看的花也没有。

“哦,那个啊……那花儿不卖,快要死了,你要是喜欢,就捧走吧……”

“啊?真的吗?哇噻,好棒哦……”

少年连声道谢,行了好几个礼,高高兴兴地捧走了这盆快要枯死的桃花。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

一天,花园收到了一个小小的包裹。

“喂,来包裹喽!我放在这儿啦!”

邮递员送来包裹之后走了。

包裹里夹着一封短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道:

“您好!我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我?我就是接受那盆桃花的那个男孩。那天,正是我妈妈住院的日子。”

三年前的那天,少年本想给生病的妈妈买个礼物,可是却没有钱。转来转去,终于来到了花园,得到了这盆桃花。他把这盆快要枯死的桃花捧回病房,放到阳光充足的窗台,每天都悉心照顾它,给它浇水,直到它焕发出勃勃生机,开出一串串美丽的桃花!

也许是少年的诚心感动了上苍,最后,妈妈的脸颊也像这桃花一样,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来。

后来,桃树结了果实,他就把种子一把把撒在了医院的小花园里。

百花盛开的某个夏日,他的妈妈终于重新站了起来,病愈出院。

少年坚信是这盆桃花给他们带来了好运。

在少年寄来的这个黑色小箱里,装了满满一小箱颗粒饱满的桃花种子。他的愿望是:希望有一天,全世界都会盛开这样幸运而美丽的桃花。

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一位中年邮递员。他从二十岁开始,每天要往返五十里山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同样的工作,传递着喜怒哀乐。

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啊,沧海桑田仿佛一瞬间。然而,二十年一成不变的,却是那条黄沙路——沿着邮局到村口的那条路,只有风起时的漫天黄沙,连一棵草、一棵树都没有。

“唉,到底到什么时候这条路才能变样啊?”

每次,当邮递员骑着脚踏车路过这条路时,想到自己的人生将在这条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画上句号,总是独自黯然神伤。

一天,他送完信返回的路上,心情郁闷,正好路过一家花店。

他看了看花店,忽然脑袋里灵机一闪:

“哇,就这个啦!”

他猛拍了一下大腿,然后走进商店,买了一大把花籽。

从第二天开始,每次当他路过那条黄沙路时,都不忘带上花籽,沿途撒下一两颗。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撒完了再买,买完了再撒。也不知道到底撒了多少花籽……不久之后,这条黄沙路终于大大地改变了原来的模样,红红绿绿、五颜六色的花朵盛开在这条路上,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到了夏天,就有夏季盛开的花儿;到了秋天,又有了秋天盛开的花儿。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对每个经过这里的人来说,美丽的花朵,沁人的花香比任何包裹都让他们感到心情愉快。而对这位邮递员来说,他已不再感觉孤单或郁闷。因为,每天他都有美丽的花朵陪伴。就算偶尔刮大风,他也不必再有所担心。因为在那时,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漫天的黄沙,而是花儿细声的呢喃和醉人的芬芳。□幸福的钥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一个讯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此时我们就把一重大的责任托给周围的人,即要求他们使我们快乐。我们似乎承认自己无法掌控自己,只能可怜的任人摆布。这样的人使别人不喜欢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如果你不快乐,那一定是你自己的责任。

人啊,你之所以觉得痛苦,更多是因为把自己带入了希腊神话中那个在地狱受苦的西绪福斯的角色,就是那个站在齐脖子的水中,头上就是硕果累累的果树,却永远无法吃喝的可怜人——幸福就在伸手可及的眼前,无奈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