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42255600000015

第15章 自古春秋故事多(3)

重耳逃亡时,介子推和其他臣子一样,跟随在他左右,历尽艰辛。秦军护送他们回国时,队伍浩浩荡荡。将至黄河岸边时,重耳母舅狐偃告诉重耳道:“公子啊,自从我追随您四处奔走,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啦,其间我犯下了许多不能原谅的错误。我心里很明白,何况是公子您呢?因此我准备自动求去,不敢再去尊享富贵了。”重耳听了之后十分感动,不仅不再责怪于他,反而对他更加信任,还将玉璧投入黄河和他盟誓。周围的人无不感动异常,只有介子推一脸平静。他微微一笑地自语道:“公子重耳能够兴盛完全是上天的佑护,狐偃等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还和君主讨价还价,太卑鄙了。我真不想和这样的人共事。”自此时起,介子推就暗自决定功成身退、避世隐居。

重耳即位之后,是为晋文公。他犒赏了追随自己四处流亡的各位功臣,功劳较大的赏赐城邑,功劳较小的也大多都是封官拜爵。而功不可没的介子推,自从回国后就称病不上朝。时间久了,晋文公就将他忘了,因此犒赏的人员名单中没有他,他自己也不去邀功。介子推道:“晋献公生有九子,如今还活着的只有文公。前惠公和怀公没有亲信,又不勤政爱民,因此被国人所抛弃。上天不打算灭绝晋国,就肯定会有君主出现,除了文公之外还能是谁呢?文公兴盛是天意所在,但是那些臣子却归功于自己,真是荒谬。偷盗他人财物者是为盗贼,将天意归功于自己者应该视为什么呢?身为臣子,掩饰自己的过错;身为君王,对欺诈者给予奖赏。上下相互欺骗。我和这些人实在是难以共处。”介子推的母亲听后说道:“你既然不要求赏赐,又在怨恨什么呢?”介子推回道:“我明知道他们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还去仿效他们,不是更加加重了我的罪过吗?何况我已经决定退隐,又怎能再享受君主的俸禄。”母亲又问道:“如果你将真相对国君说,结果会如何呢?说不定国君会更加敬重你呢。”介子推回道:“言语是一个人用来修饰外表的,我打算将身体藏起来,就不用再修饰什么了。若是再修饰一番,就成为追求显贵而刻意修饰的了,不是更加让人不齿吗?”介子推的这番话让母亲大为感动,就决定和他一起隐居避世。

邻居解张为介子推鸣不平,夜里写了首诗做成横幅悬挂在宫门上。只见上面写着:“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晋文公出宫的时候看见了这个条幅,猛然醒悟过来,愧疚道:“诗中所说不就是子推吗?我忙于政务,竟然将他忘了,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他赶紧派人前去请介子推受封,却被告知介子推早已离去了。然后,晋文公就下令全国搜索介子推。

对于后来之事,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有人对文公说介子推隐居于绵山,文公就将绵山周围所有的土地,全都封给了介子推,并将绵山更改为介山,以此表彰贤士,并铭记自己所犯的过错。另一个版本是:文公听说介子推隐居于绵山之后,亲自到绵山来请他出山。而介子推一心归隐,就躲了起来,让文公找寻不到。文公找人心切,慌乱之中听信了小人的话,下令放火烧山,以此逼迫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子推誓死不肯出山,背着老母亲到处躲避,最终停靠在一棵枯柳树下,母子二人皆被烧死。文公找到他们的尸骨之后悲痛万分,后悔不已。但是这个错误已经造成,无法挽回,文公就将这里封给了介子推,并且下令,以后每一年的这一天,全国禁止开灶生火,以此缅怀介子推。这就是后世寒食节的来源。

晋文公即位后,地位并不稳固,虽然他有一定的势力,但国内同时还存在一股实力强大的反对势力。吕省、郤芮等人是晋惠公时期的大臣,晋文公即位后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为此,他们计划焚烧宫殿,把晋文公烧死。

寺人披得知后,想戴罪立功,以免被追究他当初奉命追杀晋文公的罪过。不过,晋文公拒绝了他的求见,并传话给他:“当年在蒲邑,你奉献公之命追杀我,还把我一只袖子砍断了。后来我逃到了翟国,惠公即位,你又听从他的命令来杀我。惠公给了你三天期限,你竟用了一天时间就赶到翟国,你怎么这么厉害呢?好好想想吧。”寺人披无奈,只得找人转告晋文公:“我已经受了刑,一心侍奉君主,并无二心,因此不得不得罪您。现在您成了国君,难道您又能保证当初发生在您身上的这些事情不会重演吗?想当初,齐桓公和管仲有一箭之仇,但齐桓公不计前嫌,依然重用了管仲。在管仲的辅佐下,他才得以称霸天下。我之所以急于求见您,是因为有要事呈报,您却因为往事对我怀恨在心,拒绝见我。恐怕您将要大祸临头了。”晋文公十分惭愧,对寺人披以礼相待,得到了寺人披的密报。

考虑到吕省等人实力雄厚,担心凭一己之力难以肃清其党羽,晋文公于是乔装前往秦国,求得秦穆公相助。数日后,吕省、郤芮等人依照密谋行事,可是在焚烧了宫殿之后,活不见晋文公的人,死不见晋文公的尸,顿时乱了主张。此时晋文公早已做好了准备,击溃了叛军。同时,秦穆公依照与晋文公商定的计谋,引诱叛党逃往秦国。叛党果然中计,在逃亡途中,全部遭到了秦军的截杀。自此,晋文公稳固了王位。同年夏天,他迎回了秦穆公在他逃亡期间许配给他的女子,将其册立为夫人。因此,秦晋两国的关系更加友好。另外,秦穆公为表诚意,送给晋文公一支装备精良的卫队,保护他和宫殿的安全。

晋文公即位后,重用贤臣,如狐偃、先轸、赵衰、胥臣、栾枝等等,晋国得以大治。在对外策略上,晋文公与秦齐联合,排斥楚国,开创了晋国的霸业,持续达百年之久。

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军围攻宋国,公孙固奉宋成公之命出使晋国求助,晋文公询问群臣如何处理。先轸说:“大王,这正是报答宋国恩惠、成就我国霸业的时机。”狐偃说:“最近楚国先是和曹国结盟,后又与卫国通婚。若我国出兵讨伐曹国和卫国,他们必向楚国求助,楚军定会发兵前往救援,宋国之围可解。”晋文公采纳了这些建议,领兵讨伐曹国和卫国。

次年春,晋文公本想从卫国借道攻打曹国,由于被卫国拒绝,于是绕道而行,继续赶往曹国。打败曹国后,晋文公转而率兵攻打卫国。卫国不敌,卫成公在二月晋齐会盟的时候,坦承自己的过失,恳请晋文公同意卫国与晋国结盟。被晋文公拒绝后,卫成公又想与楚国结盟,遭到了国人的反对,被驱逐到了国外。晋军在攻打卫国的时候,楚军虽有援救,但并未成功。不久,晋军调过头来再次攻打曹国,占领了曹国都城,擒获了曹共公。

晋文公当初流亡到曹国时,平时就为人傲慢的曹共公,见他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因此对他非常无礼。听说他有生理缺陷、两根肋骨长在一起的时候,曹共公就想观看一番。由于这是隐私,大臣僖负羁劝阻曹共公,但是曹共公没有理睬,竟然在晋文公沐浴之时,在窗帘外偷窥。晋文公知道后怀恨在心,将此视为耻辱。俘获了曹共公后,晋文公侮辱了他一番,而后打算杀了他,随从劝解道:“昔日,齐桓公会盟诸侯之时,恢复了异姓国家;如今,君王囚禁了曹国国君,还要灭掉同姓(都是姬姓)国家。这样如何能够使诸侯听从您的号令呢?”晋文公想了想:“是啊,是我私心太重了!”于是赦免了曹共公。

在晋军攻打卫国和曹国的同时,宋国再次受到楚军的攻打,又向晋国告急。宋国对他有恩,楚国在他流亡时也对他有恩,因此,他虽然想救援宋国,但又不想与楚军交战。在他左右为难之际,先轸说:“大王既然打败了曹国和卫国,可以把占领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楚国见状,一定会撤军的。”晋文公照做,楚军果然撤退。

楚成王率军回国后,子玉进谏说:“大王对晋文公有仁有义,可如今他却忘恩负义,明知我国与曹、卫两国交好,却有意讨伐,分明是在挑衅。”楚成王平静地解释说:“重耳饱尝了十九年流亡在外的苦难,后来在国人的拥护下回国即位。上天都在保佑他,我们又拿什么抵挡他呢。”子玉表示反对,并坚决请战:“我愿意率兵前去攻打晋军,即使不能获胜,我也要引领我军拼死作战,至少可以平息各种谗言。”楚成王见他如此固执,不想再浪费口舌,索性拨给他一些士兵,由他前去作战。

子玉派使者传话给晋文公:“请您保全卫国和曹国,我军不再攻打宋国。”狐偃很愤怒,劝晋文公不要答应,先轸说:“维护和平安定代表着正义,是合乎礼仪的。如果我们不答应,天下人都会知道我们的失礼,何况这意味着要放弃宋国。与其如此,不如保全曹国和卫国,私下诱导他们宾服我国。然后我们可以扣留子玉派来的使者,激怒子玉出战。”晋文公觉得可行,于是依计行事。果然,曹、卫两国与楚国划清了界限,转而归附晋国。子玉怒不可遏,立即出击。晋文公并不迎战,而是令全军后退。将士们均迷惑不解,晋文公解释说:“我以前流亡的时候,途经楚国,受到了楚王的善待,我当时许下诺言,若日后晋楚交战,晋军必退避三舍。因此,我不能违背诺言。”将士们深表敬佩,对他唯命是从。楚军见状,对晋文公也心生敬意,并有人向子玉请求撤军,遭到了子玉的反对。

接着,晋文公召集了宋、齐、秦三国,组成诸侯联军,驻扎于卫国城濮,与楚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大获全胜。子玉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回楚国。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把战利品拱手献给了周襄王,周襄王封其为霸主,赏赐颇多。虽然成了霸主,晋文公并不开心,直到听说子玉自杀后才面露喜色,因为子玉如果不死,必定会在以后给晋国造成巨大的威胁。后来,晋文公主持了诸侯会盟,加强他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在位时,李离主管刑罚,是当时的最高执法官。他非常注重法律的公正性,从不容许任何人亵渎法令,更不容许自己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错误。

一次,李离在查阅旧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疑问的判决。他立即警觉起来,细心分析此案的详细过程。结果发现,这是一起冤案。李离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在办案时一向小心翼翼,细查入微,就是想做到执法公正。可如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玷污了法律,没有资格再任职。不仅如此,李离还认为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他把自己捆起来后来到宫中,向晋文公陈述了自己失职的事情,并要求晋文公赐他死罪。

晋文公听了李离的陈述后,非常感动。他边为李离解开绳索边说道:“这件案子虽然是你处理的,但你是根据下级的调查结果来判决的,责任应该由接受调查任务的官员承担,而不是由你承担。”

然而,李离并不认为晋文公为自己的开脱是合理的。他说:“我的权力比下属大,俸禄比下属多,如果审案出现了错误,承担的责任自然应该比下属大。如果将好处留给自己,将坏处推给别人,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因此,我必须要为这起案件负责。希望大王权衡利害,臣愿意接受死刑。”

晋文公说:“如果依照你的观点,我也有罪。因为你是我的臣子,你的权力远不如我大,俸禄远不如我多,承担的责任也应该远低于我。如今,你认为自己犯了死罪,那么,我的罪过又有多大呢?”

李离摇了摇头,正言道:“我主管全国刑罚,如果判决出现了错误,我是最终责任人。如今,我因错判而杀错了人,按照法令,我应该被处死。”

话音刚落,李离突然从身旁的卫兵手中夺过一把剑,自刎而死。

晋文公以前逃亡时,从郑国路过。郑文公觉得他毫无价值,没有以礼相待,叔詹劝说道:“重耳可是一位贤能之人,并且和我们又是同姓。如今他遭遇穷困而经过我国,大王应该以礼相待才是啊。”郑文公毫不在乎:“当今兵荒马乱,逃亡的公子多的是,凡是路过我国的,我都要以礼相待吗?”叔詹无奈,退而求其次:“既然大王不愿意礼待他,那么就要果断地杀了他。否则,他一定会怀恨在心,一旦执掌了晋国政权,必定是我国的大患。”郑文公认为叔詹多虑了,并不听从。

晋文公七年(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发兵围困了郑都。当时,郑文公的儿子子兰逃亡在晋国,深受晋文公的宠幸,他想借助晋文公的力量回国做太子。晋文公深知叔詹并非平庸之辈,担心他成为晋国以后的威胁,于是令郑文公把他交出来。郑文公顿时六神无主,在叔詹面前难以启齿,只是说自己很后悔。叔詹知道后很生气地说:“我当初就对您说过,一定不能轻视重耳,您根本不听。现在可好,晋国果然成了我们的祸患。晋国发兵围困我郑都,就是想除掉我。如果我的死能换来晋国的退兵,帮助郑国免去灾难,我死而无憾。”说罢便自杀。郑文公派人呈上了叔詹的尸首谢罪,晋文公并不愿就此收手,对来人说:“让郑君出来见我,我也要污辱他一番,以解我心头之恨。”郑人见其不退兵,于是游说秦军:“如果郑都被攻破,只有晋国能得到好处,你们秦国什么也得不到,不如收兵回国。”秦军认可,于是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