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6000000013

第13章 一再想去改变孩子的妈妈

【独白】

我现在的状态,除了工作就是孩子。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我觉得她对环境太敏感,不敢于释放真实的想法,不自信,不够开放。我很想纠正她的缺陷,总在思考该怎样去改变她。可是,我的教育观念很混乱,像抓虾一样,东抓一下,西抓一下,不知道哪种教育观念是真理,能够去伪存真,让我在纷繁的大千世界相信它。

我女儿不敢于释放真实的想法,遇事不敢说“不”,这一点让我觉得挺危险,担心她吃亏受伤害。我心里很着急,想把这个给她改一下。比如,我带她去超市,人家给试吃的食品,然后问她:“好不好吃?”她必定点头,接着问她:“还想不想吃?”她多半不吭声。人家要是接着给,她就继续接受,不拒绝陌生人。在回答人家问题前,她会先看我一眼。我看出她不想吃了,要鼓励她:“你想吃就吃,不想吃就说不吃,”她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意图。

还有,那天,她爸爸抱她玩,一头撞到屋顶上,“咚”地一声很响。我问她痛不痛,她看我的眼神很焦虑,就说:“不痛,不痛啊。”我反复问她:“痛不痛,还痛不痛?”她就是说:“不痛。”最后我说:“你是不是怕我担心?你要跟我说实话。我才能保护你。”她才说:“有一点点痛。”她的这个短处,我也想给她改正了。

她一岁多时,我带她上亲子班,那时我就感觉,她对环境的意识很强烈。不像有的孩子,看到一个玩具,管它是谁的,抓来就玩。自己看上的东西,就很开放,不管不顾,去摸去玩。对环境的意识不强,对自我的意识强一些。而我女儿比较谨慎,总感觉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不会受批评,不太好意思。她会在旁边看半天玩具,知道是别人的,就走开了。

她的老师来家访,说:“为什么感觉她不自信?”我怕她听到有压力,赶紧打断老师,说:“她只是比较慢热,对陌生的环境需要适应,刚开始表现得观望和谨慎,但是适应环境后,会释放出真我的热情。”我总想换一个词,不说“不自信”,而说她“慢热”。但是我也想,要怎样改掉她的这种“不自信”。

最近我感受最深的,是她“不开放”的缺点。前两天我带她去了茂业百货,门口有个品牌搞促销,她很感兴趣,站在那里看。这时走来两个大人,把她挤到一边。她被挡住视线,什么都看不到了。这时她呆呆地站在那里,也不想办法。我站在后面看到这一幕,就咆哮她:“快点过去呀,你站到前面去呀!”以前看别的小孩围观时,哪儿有空就往哪儿钻,还钻到前边看。她不说钻到前边去,被别人挤开了,也不知道再找地方,这非常地触动我。我这个人比较羞于表达,但是骨子里不愿被人欺负。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开放,也希望女儿更开放,无所顾忌。被两个大人挡了,不该退让,应该往前钻。至少这样能够保障自己的利益。

那天晚上睡觉时,她说:“妈妈,我在想,怎么样让我胆子大一点,更加勇敢点?”我就数落她:“你看人家小朋友,围观都往前面钻,你怎么一挤就到旁边去,看不到也不自己想办法。”她似乎接受了我的观点。后来去学校,遇到男生打她,她会还手,晚上回来,向我夸耀。这又让我隐隐地担心。因为有时候,不还手对自己更有利。我希望她把握好那个度,知道什么时候还手,什么时候不还手,和该怎样去还手。但是现在讲这些,她也理解不了。

最近我在想,应该多带她参加大人的聚会。她有个同学,父母都是政府官员,常被人请,都带孩子一起去。那个孩子举手投足,明显看来更成熟。我想人这一辈子,要学的无非是这些待人接物,让孩子小小年纪耳濡目染,不是更好吗?所以今后准备带孩子,一起去参加朋友聚会,说不定能为她的性格,打开另一扇窗户。

我最想要的是孩子快乐,就算不自信,不开放,但是快乐,并且能够保持一直快乐,我也觉得挺好了。可是,人的平衡是比较而来,如果别人批评她不自信,因为不自信班干部落选了,她通过跟别人比较,不能排解这些困惑,不快乐了,那就不行。

在教育她的过程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她在家,我基本上就在家,无微不至地陪伴她。不仅没有特别压制她,还有意为她安排各种活动。今年五月份,我组织她们班小朋友两次出游,目的是为了让她更自信,更开放。她生日那天,我们请二十多个同学到家里,她爸爸烤了很多牛排鸡翅。我们全家人都爱她,愿意为了她做出各种妥协。

她现在偶尔不快乐,会在家里歇斯底里地叫,跟她爸爸越来越像。她爸爸脾气火爆,曾经跟我爸爸大吵过一架,吵完后,我父母从我家搬出去另住,逢年过节都不一起过。只要一谈起我父母,她爸爸就脸色臭臭。我父母来我家帮忙,都要避开他,免得见面尴尬。

其实女儿出生前,她爸爸跟我父母没有什么矛盾。有了女儿后,跟我父母一起住,他心里觉得不平衡,没跟他家老人住,慢慢地矛盾多起来。她爸爸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家庭有孩子,不都是跟女方父母一起住,男人自得逍遥,不做事,也不吭声。她爸爸不做事,却还想要话语权。家里的房子是我父母装修的,从设计结构、购买材料、装修现场,都由我父母操办,没按他的意思来,他就说我父母太强势,他像入赘的,总感到压抑,偶尔冒出不满,最后跟我爸爸水火不容,在女儿三岁那年,大吵了一架。当时我女儿就在旁边看。尽管我们把矛盾背着她,但是说她不知道,恐怕也未必。每次说到一家人,她指的都是爸爸妈妈,还有婆婆爷爷在一起。

我一直跟我父母生活,很享受父母的照顾,女儿出生后,更加依赖他们。我觉得装修是件辛苦事,没让她爸爸操心,已经逃避很多责任和辛苦,还指责别人,肯定不是好态度。而且作为晚辈,应该体谅长辈的辛苦,就算不满意,也不该反应过激。我被夹在中间,感觉就像夹心饼干。只是为了孩子,尽量维持家庭表面的和谐。我也在尽量改变我自己,不过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我觉得女儿没有释放出自己来,很想改变她的性格缺陷。有时我也想,是不是所有的小孩,摆在我面前,我都觉得有问题?我为什么要改变她?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才满意,不再想去改变她?

【回响】

爱是包容。当一个妈妈一再用“我为你好”为理由,去改变她的孩子时,她就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满足自我的需要。

妈妈改变孩子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妈妈。在改变孩子的过程中,妈妈降低了自我的焦虑。

一个焦虑无助的人,会强烈需要掌控他人,借由掌控而来的感受,获得自我的安全感。而一个妈妈的掌控对象,往往首先是她的孩子。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孩子很乖很听话,妈妈很焦虑。焦虑是因为她想追求完美,又无力达到;想掌控一切,但事与愿违。

故事女主角的焦虑随处可见。她容易把事情灾难化,为女儿一点点反应就战战兢兢。女儿在超市不拒绝试吃的食品,她说:“这一点让我觉得挺危险,担心她吃亏受伤害。”女儿被两个大人遮挡了视线,她着急地在后面咆哮,担心女儿不懂得保障自己的利益。她总在思考怎样改变女儿的缺陷,表面原因,是因为女儿不自信,不开放,不敢说不。而实际上,她说:“我也在尽量改变我自己,不过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女主角喜欢和自己父母一起住,依赖享受父母的照顾,可惜翁婿不和,只要一谈到父母,自己的老公就脸色臭臭。逢年过节,都不跟父母一起过。她在家庭中的位置,像“夹心饼干”一样无奈。她暗暗责怪老公“身在福中不知福”,只是为了孩子,才妥协于现状。改变“夹心饼干”状态的希望渺茫,她把内心焦虑无助的感受,投射到女儿身上。通过改变女儿,来实现潜意识里对自我状态改变的期待。

她对女儿倾注很多精力,只要女儿在家,她就基本在家。不仅无微不至地陪伴,还为女儿安排各种活动。五月小长假,组织班级小朋友两次出游,女儿生日,请了二十多个同学到家里烧烤。她说:“目的是为了让她更自信,更开放。”她倾注所有的精力,致力于纠正女儿的“缺陷”。无意识里,把自己想要改变的愿望,转化为改变女儿“缺点”的行动。

家庭矛盾被妥协掩盖,理由是“我们全家人都爱她,愿意为了她做出各种妥协。”女儿承担了父母长辈沉重的矛盾,成了维持家庭平衡的支点中心。全家人都把爱落脚到她身上,就像九个太阳,共同照耀一朵“花蕾”。而他们彼此之间,却埋怨回避。这种情况,带给女儿的,并非良性的成长生态。

所谓让孩子在爱的家庭中长大,并非指所有人都把爱意冲向孩子。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爱最重要。父母不需要特意爱孩子,只要让孩子置身于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感受交织在自己身旁的爱的网络,那么带给孩子的,就是风调雨顺的生态,和促使她自然成长的真爱。

妈妈爱孩子,最好的办法,是爱孩子的爸爸。爱爸爸,并且因为爱爸爸,而爱爸爸的亲人。不本末倒置,忽略对方的需求,抹灭伴侣的存在,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要知道,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也是建立其他关系的发源地。亲子关系、翁婿关系都要从夫妻关系中派生而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不可替代的首要关系,而通常孩子出现不良状况,也是夫妻关系不好造成的。

女主角轻视老公的话语权,当老公因为和父母同住感到压抑,在家庭感觉像“入赘的”,她说:“很多家庭有孩子,不都是跟女方父母一起住,男人自得逍遥,不做事,也不吭声。她爸爸不做事,却还想要话语权。”翁婿矛盾由此升级为夫妻矛盾。而其结果,多半呈现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家庭关系的镜子。

女主角另外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习惯于跟人比较,她说:“人的平衡是比较而来”。带一岁多的女儿上亲子班,她用有的孩子看到玩具,“管它是谁的,抓来就玩。”和自己女儿“知道是别人的,就走开了。”做比较,得出女儿不够开放的结论。女儿被两个大人挤到一边,她又比较:“你看人家小朋友,围观都往前面钻。”

如果她在女儿的视线被两个大人遮挡时,不是马上责备女儿不如其他小孩,而是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感到委屈吗?”“不开心了吗?”引导询问孩子,那么就会带动孩子,减少焦虑不安,而不是跟别人比较,责备自己胆小不勇敢。在这个故事中,女儿在超市回答人家问题前,先看妈妈一眼。一头撞在屋顶上,看到妈妈焦虑的眼神,就说:“不痛,不痛啊。”都是看妈妈的眼光行事,努力迎合妈妈的想法。

一个“爱比较”的妈妈,很容易培养出“会迎合”的孩子。迎合的孩子,眼光是朝向外部的。因为妈妈过于关注他人。判定孩子好不好,取决于拿孩子和他人比较的结果,那么孩子也就关心外在的条件和环境,常常焦虑于他人的看法,而忽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这样的孩子乖巧懂事,但代价是牺牲了真我热情的表达。

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家庭也都是状况不同的,实际生活中,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法,千差万别。女主角喜欢学习教育方法,拿来改变女儿。可是学多了却发现,方法经常互相矛盾。她的教育观念,也因此很混乱,像“抓虾”。她希望有人给她一个真理,能够一劳永逸,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所谓真理,是不存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父母调整好自己内心的状态,保持夫妻关系和谐,关注孩子的感受,大于跟他人的比较,然后自然而然,产生和运用的日常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