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6000000014

第14章 我害怕黑暗,怕魔鬼

【独白】

如果说人有七情——喜怒哀思悲恐惊的话,我属于比较悲、恐的人。有时候悲伤,有时候恐惧。我的恐惧来自于身体原因,和身处大都市背景下的不安全感。

我从小就特别怕黑,总觉得黑暗里有鬼,有灵异的东西,要蒙着被子,才能入睡。去年,我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一年。被告知患有眼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失明。

知道这些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没睡过觉。每天晚上做噩梦,梦到我的眼睛被挖去,流了好多血。血腥恐怖的场面令我惊恐万分,醒来后想入非非。我不敢想象,失明那一刻,我该怎么办?自杀,或者隐居?隐居的话,我要跟母亲在一起。不过,父母不会同意的。他们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国外正在研究干细胞移植,如果成功了,说不定能康复。我的母亲说,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我害怕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却不能经历很多美好。别人能看到,我却看不到。但是,我看东西变得越来越模糊,现在只有一只眼睛是主眼,另一只眼睛已经不行了。我感觉自己像吊在一根丝线上的蚂蚱,使劲往上爬,还是躲不过掉下悬崖的命运。

我非常恐慌,害怕自己被社会大环境所淘汰。看到每个人都在努力向上向前,而我曾经有过的梦想,考研、出国、留学、周游世界……带着眼疾,估计都难以实现了。

我还怕恋爱婚姻的问题。我没谈过恋爱,将来遇到合适的,只好先隐瞒对方。可是一旦对方发现了,我怕他会嫌弃我。况且就算他肯接受,我也怕会遗传下一代。无论在身体职业和情感上,我都感觉前景好黯淡。

我想开开心心地活好每一天,可惜做不到。自从知道要失明,我就很抑郁,经常叹气。以前爱做各种规划,今年不为自己做计划了。因为越来越相信,许多东西要上天安排,也许今天还可以,明天就不行。我不知道留给我的时间有多少,也没有办法控制每一天。

去年四月在北京,住院做手术期间,我在医院的病房里,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还有一位二十九岁的姐姐同住。一天晚上,那位姐姐不在,只有我和老奶奶两个人睡觉。黑暗的病房里,没有任何声音。凌晨三点来钟,老奶奶忽然说起梦话。她是河南人,说河南话,老年女性颤巍巍的声音,像对人立遗嘱,她断断续续地说:“我死了之后,钱怎么分配,孩子互相照顾……”她用日常的语调,说着关于死亡的话题,语调透着悲哀。我听了害怕极了,同时又觉得凄凉。不知道将来我老了,会是什么样子。

那位老奶奶八岁时一只眼睛失明,三十六岁时另一只眼睛得了青光眼,六十多岁得了白内障,七十多岁得了黄斑前膜。她一直努力工作,是个干部,还生养了四个孩子。我很佩服她。想不到即使是她,也会有恐惧,老人家那么地无奈。

后来同住的姐姐劝慰我,说人生有限,无法控制很多事情,惟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然后继续前进。这样才不会太痛苦。我慢慢地赞同这些话,对于不想要的东西,学习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

我曾经参加一个游戏,叫做“风雨人生路”。是男女情侣把一方的眼睛蒙上,另一方搀扶着走过荆棘路障。没有眼疾的人,觉得这只是游戏。可是我想:“可能是真的。我的另一半,会不会搀扶我,走过所有的路障,走完这段风雨人生路?”

或许拜眼疾所赐,我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别人认为是游戏的,我觉得可能是真的,这些就是真实的人生。

【回响】

怕黑的女孩罹患眼疾,逐渐失去光明。她在黑暗中遭遇恐惧,有着不可抑制的悲伤情怀。

女主角的“怕黑”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纯的“怕黑恐惧症”,许多儿童甚至成年人也会如此,像怕蛇一样,他们遇到没有光亮的情境就害怕;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她的生理疾病所激发的失明恐惧,导致她广泛性焦虑,哀伤又抑郁。

单纯的怕黑,来源于人类的生物本性。有试验发现,如果把婴儿放在黑暗里,婴儿会哭。人类从远古时代,就遗传下这种本能。人人具有,只是有些人反应更激烈,成了一种病症——“怕黑恐惧症”。

从心理层面理解“怕黑恐惧症”,一个解释是,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有着怕黑的原型。许多人怕蛇,并不是因为本人遭受过蛇的攻击,而是听到或者看到别人被蛇咬伤,恐惧情绪植入头脑,在自己遇到蛇时,就不寒而栗。对于黑暗,人类有类似的情绪。呆在黑暗里,脑中浮现听说或者见过的与黑暗相关的恐怖事件,恐惧之情油然而生。

女主角提到“风雨人生路”的游戏。在游戏中,她被蒙上眼睛,看不到东西,由一个“情侣”搀扶,走过各种荆棘路障。此时,她的信息严重缺乏,对周围一切产生不确定感,掌控不了方向,害怕被障碍物绊倒,安全感也大大降低。由此可知,强烈的不确定、不安全感受,也是一个令人产生“怕黑恐惧症”的原因。

三岁到六岁左右的孩子,多半有怕黑的现象。因为他们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泛灵心理。女主角说:“我从小就特别怕黑,总觉得黑暗里有鬼,有灵异的东西,要蒙着被子,才能入睡。”孩子往往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思想、感情、活力、生命的东西。他们会和玩具讲话,给布娃娃起名字,因为对他们而言,玩具不是虚构的物品,而是现实世界可感知的真实朋友。人类在儿童阶段,幻想多于现实,又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很容易将影视画册中见到的妖魔鬼怪与现实相混淆,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惊恐的情绪。

对于不同个体而言,童年的特殊经历又给“怕黑”的本性,增加了个性化的诠释。最典型的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教严苛,经常使用处罚的手段,威胁和恫吓孩子,使孩子的神经系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畏惧退缩,担惊受怕。表面上,孩子在怕黑怕魔鬼,实际上,孩子怕的是严厉的父母。越是严厉的父母,孩子越是怕黑怕魔鬼。即便理智上知道没有鬼,孩子仍然怕得厉害,常常做噩梦,梦见自己受到妖魔鬼怪的威胁。

这时候,讲再多科学道理也没用。因为孩子惧怕的,不在意识层面,而在潜意识层面。妖魔鬼怪源自于他们自己的攻击性想象。到了这个年龄,孩子开始意识到死亡的现实性。他们在潜意识里将自我的攻击本能,指向父母中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一方,祈祷对方消失,甚至彻底地消失——死亡。隐隐地,孩子对自己的愿望感到畏惧和内疚,并担心招致报应。就寝时,常常担忧存在隐藏的攻击,并因而焦虑不安,怕黑怕魔鬼。

对孩子来说,夜晚同时意味着与母亲联系的中断。一旦黑暗来临,妈妈消失在视线之外,孩子会觉得妈妈死了。幼儿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无依无靠,充满挫败感和恐惧。怕黑的真正原因,是对死亡和分离的终极恐惧。它触及我们生而为人,最深层核心的内在。

任何时候,一旦经历人生的重大挫折,被解雇、离婚、爱人去世等,固有的恐惧将重新莅临。长大成人的自身,回复到当初那个在黑暗中寻找母亲的孩子的状态。故事的女主角,得知自己可能将会失明,说:“我不敢想象,失明那一刻,我该怎么办?自杀,或者隐居?隐居的话,我要跟母亲在一起。”在艰困的环境中,她对母亲的依赖,对分离与死亡的恐惧,被重新强烈地激发出来。

看到了死亡的主题,也就理解了生命的本质。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是自己的心魔。黑暗之中,内心的魔鬼浮现。“怕黑”的解决办法,除了开灯,还可以鼓励自己,平静地呼吸,对黑暗笑一笑,对自己笑一笑。

世界上每个生命都有惟独属于自己的苦乐交融。与其被不幸的疾病卷走希望和力量,不如以崭新的方式,在痛苦的人生,珍惜实存的光明,并与黑暗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