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云:我的管理心得
41134500000039

第39章 资本管理: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2)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在股份问题上,有必要先学会“自保”,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辛苦创办的公司成为资本、创业者和管理层之间三角恋爱关系的“练兵场”。

寻找策略投资

融资,我们也走得不错,那时候互联网融资还比较容易。有些人为了钱,可能放弃一些条件,阿里巴巴那时很坚持:我们挑选投资者,不是投资者挑选我们,我回绝了38家投资者。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第一家来找我的投资者,是家国有企业,他跟我说:“你们要风险投资,我给你们100万,明年你给我120万怎么样?”我跟他说:“我给你100万,你明年给我120万怎么样?”那时国有企业对风险投资的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有些风险资本进来,他们考问我很多,你们现在怎么做,将来怎么做……等他们考问完我以后,轮到我问他们:“你倒说说看,除了钱以外,你还能给我带来什么东西?”他们如果说不出来,我就会把他们拒绝掉。

——2001年马云在厦门会员见面会上的演讲

马云管理案例

1999年,靠着和团队凑起来的50万元,马云正式创建了阿里巴巴。然而,这50万元相对于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互联网行业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尽管马云处处节省,但是随着阿里巴巴的不断发展,在支撑了几个月之后,公司还是陷入到弹尽粮绝的境地,当时马云甚至困窘到需要借钱来给团队成员发工资的地步。

与马云的困窘相比,当时整个互联网行业却在飞速地发展,互联网经济深受国际资本的青睐,而此时的中国互联网也正在享受着来自风险投资的盛宴。以著名的老虎基金、高盛和软银为代表的风险投资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阿里巴巴同一时期的三大门户网站和一些电子商务、娱乐网站全都获得了大量的风险资金,而处在起步阶段的阿里巴巴自然也引来了无数投资商的关注。

尽管当时资金匮乏,马云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3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意向,只因为这些投资者全部来自国内。在马云的心中,有着他的小算盘,他深知这些国内投资者无一例外地是想通过注入资金获得阿里巴巴的股份,然后在短时间内实现套现获利,而这必然会给阿里巴巴带来巨大的隐患。马云希望能找到海外的策略投资者,在获得投资的同时,还能得到比资金更重要的附加价值,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

马云这种宁缺毋滥的做法让很多人暗暗替他捏了一把汗,害怕阿里巴巴因为资金短缺而倒闭,但是后来事实证明马云的坚持是对的。

当时马云已经成立了阿里巴巴香港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由蔡崇信负责国际市场的业务拓展、推广以及公司的财务运作。1999年8月的一天,蔡崇信正在酒店里与一家投资商谈判,在中途休息的时候,他在大厅里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这位老朋友当时任职高盛公司,职务是香港区投资经理。在闲聊中,他告诉蔡崇信,由于全球互联网经济的热潮,高盛也开始关注互联网行业,有意向中国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投资。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蔡崇信立刻意识到,这对阿里巴巴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经过这位朋友的引荐,高盛公司在了解了阿里巴巴的基本情况后,决定派人到中国对其进行考察。

经过考察,高盛认为阿里巴巴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经过谈判后,高盛给阿里巴巴开出了500万美元的投资基金,这笔钱数在当时马云所接触的投资商中并不是最多的,但马云几经思考之后还是决定接受高盛的投资。马云认为,高盛是美国有名的投资公司,它的投资对将来阿里巴巴拓展海外市场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而且由于高盛的规模大,看事情比较长远,他们应该对阿里巴巴有长远的信心,一定会长期地坚持下去,而不是短期牟利行为。

1999年10月,在高盛的牵头下,富达投资、Invest AB等多家一流的基金公司参与,联合向阿里巴巴注入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至此,阿里巴巴获得了其历史上的第一笔“天使基金”。

很多商人为了拉投资,本着有奶就是娘的念头,打破了自己的底限,而这正是马云所不能接受的。直到今天,马云对投资者的要求依然没有放松。他希望风险投资者是作为一个策略投资者进入阿里巴巴的。马云说:“不光是资本在挑选目标企业,我们也有自己的取舍。对那些不能与公司战略兼容的资金,我们一般不接受。而和聪明人在一起,你不用说什么废话,他就能听懂你的业务模式。”

马云管理智慧

在很多时候,真正能够体现一个企业家价值观的不是他说“是”的时候,而是他说“不”的时候,在马云的融资思维中,从来就不会出现“有奶就是娘”的思想,即使是弹尽粮绝、入不敷出的危急关头,他也没有丧失一个创业者、企业家应有的尊严。

面对络绎不绝的风险投资者,马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寻找投资者的过程中,马云也切实体会到筛选投资者的重要性,他说:“找投资者的时候比找老婆还难,一定要小心,不光要找漂亮的,关键是她要跟你同甘共苦,在最困难的时候跟你一起奋斗,这是最重要的。”

在马云的眼中,有两种投资者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一种是“管得太严”的投资者。马云认为这种投资者天天盯着你看,你稍有动作他就要问一问、管一管,这种被看管的滋味很难受,让你的能力无法发挥。这种投资者也很没劲,既然你这么谨小慎微,不信任他人,干脆自己做算了,还要我这个CEO干什么。另外一种是“从来不管”的投资者。马云认为这种投资者属于把鸡蛋全部压在篮子里面,投了十几个、二十几个项目,自己却没有几个人,这也就意味着他根本不是在关心你的项目,而是期望在众多的项目中赌上一把,获得收益。

对于那些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小投资者,马云是一概拒绝,而对于那些追求长远利益的策略投资者,马云则来者不拒。在一次采访中,马云说:“对于风险投资,阿里巴巴当初创业就耍了个‘阳谋’,只找大型风险投资商,比如投资雅虎的孙正义,他们有本钱‘玩儿大的’。我不找那些小投资商,一个人只有10元钱,你借走9元,他当然天天坐在你家门口要账了;但你向有100元钱的人借3元,那人当然会很有耐心等。”

马云在将阿里巴巴办得有声有色后,许多投资人被吸引过来,面对在门口排队等着给阿里巴巴投资的人,马云却说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话:“我们不需要钱,如果真的需要钱做资金储备,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上市融资,要么私募。”

面对找上门来送钱的投资者,马云看到的不是一捆一捆的钞票,而是这些投资能带给阿里巴巴什么样的前景。“私募资金可以让我们做战略的部署、人才的储备,不因为上市的压力做长远布局。你可以看到现在三大门户网站只能考虑下一个季度怎么办,我们今天的资金可以让我们考虑3年以后怎么布局。你不上市,你面对的是5个投资人;你上市,就是要面对5000个投资人,不是怕,是时机没到。”

人们往往只看到马云以及那些有钱人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却都忽略了他们对待金钱的方式和态度,这其中的深意更耐人寻味。马云如果不是有着极大的理性和对金钱的正确态度,那阿里巴巴也就不会有今日的辉煌成就。

花别人的钱比花自己的钱更加痛苦

阿里巴巴能够走到今天,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没有钱,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太有钱了。以前我们没钱时,每花一分钱我们都认认真真考虑,现在我们有钱了,还是像没钱时一样花钱,因为今天花的钱是风险资本的钱,我们必须为他们负责任。我知道花别人的钱要比花自己的钱更加痛苦,所以我们要一点一滴地把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

——2008年马云在南昌的演讲

马云管理案例

在一些企业中,有些管理者在创办企业初期能够精打细算,因为他知道这是在花自己的钱,等到融资之后,他就会变得大手大脚,毫无顾忌,因为他觉得这是在花别人的钱,没必要心疼。而这种现象,在阿里巴巴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在阿里巴巴创业初期,马云和创业团队凑的那50万元根本不经花,本来马云打算用这些钱坚持10个月,可离10个月还早呢,钱就花没了。

在公司缺钱的那段日子,为了压缩公司的运营成本,本来就要求节俭的马云对公司的成员开支更是“抠门”。那时候彭蕾是公司的出纳、采购员,负责公司的一切花销。被马云称为“组织部长”的她,当时更像个“打杂的”。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分工,哪个工作缺人,你又能做一点,就去做。其实我就是管钱的,买盒饭,打印纸没了买纸,就管这个。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公司。公司是1999年9月10日正式成立的,之前我是做客户服务、出纳。”这是彭蕾当了阿里巴巴的副总裁后,回忆当年创业艰辛时说的话。

买办公用品时,彭蕾还要货比三家,尽量保证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争取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办公用品都如此节省,出行工具就更别提了,公司没钱购车,员工出门能走路就走路,能坐公交就不打车。如果必须打车,那也尽量打最便宜的出租车,尽量不坐桑塔纳,而是坐夏利,只因为桑塔纳比夏利贵1元钱。现任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金建杭曾经回忆说:“我们打车,一看是桑塔纳,本来手都举起来了,就跟人家出租车司机聊上几句打发过去,直到看见夏利才坐上去。”

后来,尽管阿里巴巴获得了高盛、软银等著名投资机构的大笔风险投资资金,但是,这种节俭的传统仍然在阿里巴巴公司延续着。曾经共同创业的同事,现如今都成了公司高管,他们出差坐飞机很少买头等舱,打车也尽量选便宜的。在阿里巴巴办公室门口的复印机上放着一个储蓄罐,旁边墙上白纸黑字写了很长的复印机使用规定,在这份规定中明确写道:个人因私事复印每张5分,自觉投币。

对于投资者的钱,马云看得比自己的钱还重要,他一再强调:“阿里巴巴永远坚持一个原则,我们花的是投资人的钱,所以要特别小心。如果今天花的是我们的钱,可以大手大脚。雅虎是今天世界上最小气的公司,而我们每天考虑的也是如何花最少的钱,去做最有效的事。”

马云2001年在厦门的会员见面会上提到那时的经历,感慨道:“其实到了1999年6月我们已经没钱了。我们用钱很节省,必须打车的时候也只打夏利。这6个月里我们没日没夜地干,那时我们在全国有两三万会员,已经有很多人都知道我们了,名气比较大了,但也有很多人猜测阿里巴巴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