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41100900000034

第34章 饱不饱,胃说了不算

快餐的高热量和高脂肪会增加肥胖的可能,但肥胖症的真正凶手却是无限制地吃喝。在超级杯比赛期间,美国饮食心理学家与某个自助餐厅合作进行的一个关于饮食心理的实验就能说明这个道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参加实验的人都是附近学校的MBA学院的学生,且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参与一个研究。因此,当这些学生受到超级杯球赛的吸引来到这个自助餐厅时,他们的一切饮食行为都是自发的。

当这些学生到达餐厅时,女服务员立即将他们带到一个私人派对的区域,并请他们在设有高脚椅的4人座位区入座。在这一区域的中间是“自助餐柜”,柜子里有好几盘热气腾腾的麻辣鸡翅、芝士酱和烤肉酱。

在点好自己想喝的饮料之后(免费赠送的),这些学生们就立即围在自助餐柜周围,开始大把大把地抓取食物。几乎每个人都拿了满盘的麻辣鸡翅。等学生们回到座位上时,女服务员就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放了4个空碗,以便他们存放吃剩的鸡骨头。如果鸡翅被吃光了,他们只需要把高脚椅转个方向,就可以站起来走到自助餐柜边拿取麻辣鸡翅。因此,每当超级杯的广告出现时,这些学生会马上奔向餐柜前拿食物填满盘子,根本不理睬电视上那些价值百万的充满天才创意的广告。

而一旦左边的餐桌上出现吃剩的鸡骨头,女服务员就会去清理,并留下一只干净的碗,好让那些学生们可以将接下来吃剩下的鸡骨头放在碗中;而右边的餐桌上不管堆多少鸡骨头,研究人员告诉女服务员们不要去理会。

对于左边的餐桌,女服务员们共收拾了四次。每一次收拾之后,她们都会连鸡骨头带碗送进厨房,并告诉研究人员这是哪一张桌子上吃剩的,以便研究人员计算称重那一张桌子上的人到底吃了多少麻辣鸡翅。

对于右边的餐桌,研究人员等超级杯球赛结束、学生们离开之后,才去查看和计算这些吃剩的鸡骨头。

经过统计计算,研究人员发现:堆积有鸡骨头的餐桌上的学生,平均每人吃5只麻辣鸡翅;而及时清理鸡骨头的餐桌上的学生,平均每人吃8只麻辣鸡翅——多吃了60%的鸡翅。也就是说,如果看不到“证据”(吃剩的鸡骨头),而且桌子和盘子被清理得越干净,人们越会吃个不停,直到认为自己吃饱为止。

可见,我们的胃并不会做算术,不会告诉我们它吃饱了。事实上,胃只会识别三种状态:“饿”、“我饱了,但还可以再吃一些”以及“我一点也吃不下了”。面对无法估量的食物,胃的第二个状态很容易被忽略,直到达到第三个状态,你才会不想再吃任何东西,而这才是“认为自己饱了”的状态。不光是胃的算术不及格,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面对美食的时候,也会突然“死机”,不记得刚刚过去的一个小时内吃过几块糖、多少根薯条、多少毫升的可乐、多少热量的冰激凌。因此,要想“饮食有节”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自己的胃,更不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的饮食量呢?方法很传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胃的算术不好,我们不能相信它,但可以“欺骗”它。比如,一个人的午餐通常要吃满满一大碗面才会饱,如果你只给他盛半碗面,他吃了之后还是会觉得饿。但是,如果你让这半碗面看起来跟一碗面的分量一样,例如在碗里盛了半碗面和半碗菜,那么,他在吃了这碗“特殊”的面之后也会觉得饱了,而且跟平时一样饱,即使这碗面的热量比原来一碗面的热量少了许多。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饱”与“不饱”的判断依据并非来自自己的身体,而是来自外部条件。其实,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的胃能够准确地告诉我们“饱或不饱”、“够或不够”。但是,由于周围人的影响(比如母亲会在你说饱了之后,认为你“撒谎”,“逼”着你吃光碗里的食物),我们就渐渐地忽略了身体的信息,开始习惯凭外界的因素,如食欲分量、饮食时间,来判断自己是否饿了、是否该吃了以及是否吃饱了。而嘴馋的“一发不可收拾”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控制自己的饮食量,我们就不能单纯地依靠胃,而应该借助外在的因素,如小包装、空瓶子、吃剩的骨头等,来判断自己的饮食需求量,并果断地发出“停止”的命令。当然,最好还能经常称称自己的体重,以免等到衣服紧绷得难受时,才醒悟该控制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