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记述了这样一个事件。
身体每况日下、心力交瘁的诸葛亮派使者出使魏军军营,心思缜密的司马懿假装以不经意的口吻问起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表面看起来是关心,实则是探听诸葛亮的身体状况。然而蜀军来使并不知道司马懿的真实想法,他以为对方是真的关心诸葛亮,于是告诉对方诸葛亮现在“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从这个表面现象推测出“诸葛亮必不久于人世”,于是决定避而不战,等待时机。
在两军对战中,主帅的身体健康也是军事机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一旦诸葛亮离世,蜀军群龙无首,这时魏军出兵,蜀军必然大败。
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的智慧不仅可以应用在军事斗争中,还能够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只猫把画着老虎的画像撕得稀烂,说明画家技术高超;一个和尚走向密林深处,说明古寺藏在深山中;一个还带着温热的被窝,说明主人离开时间还不长;荒草丛生、蛛网密布的院落,必定很长时间没有人住……所谓“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一镬之调也”,说的就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总而言之,由表及里是我们发现事情真相、去伪存真,抓住事情关键的最好方法。自然规律、生活习惯、约定俗成的某些习俗、一些生活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撬开表象、深入内里的途径,使我们能够由表及里,辨别出事情的真假。生活中,一定要提防那些人为有意布置的陷阱,不要被假象扰乱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要养成凡事善于思考、分析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多积攒阅历,多留心,这样才是做事之道,才能将事做到关键处,才能更快地获取成功。
真亦假时假亦真
从古至今,真假这一谋略被普遍地运用,而且总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三十六计》一书中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偷梁换柱”等,都是真和假的巧妙运用。《红楼梦》中有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说的是,当你把假的东西当成真实的东西来看,那么真实的东西看起来比假的东西更像假的,而当你把不存在的东西当成存在的东西时,那么不存在的东西甚至比真实存在的东西更显真实。这就是真假的精髓所在。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也是真假的体现。
真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的变化也非常巧妙。倘若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并巧加利用,会大有裨益。
以假乱真,以假求真,以真求假,真亦是假,假亦是真,真假难辨,虚实难测,如此一来就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迷惑对方,进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下面是一些真假综合运用的案例。
1.以假乱真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领蜀军在汉中和曹操对峙。一到晚上,诸葛亮就让蜀军士兵擂鼓呐喊,佯装出准备进攻魏军的样子,曹操一听蜀军的擂鼓呐喊,以为蜀军真的要进攻,便让士兵准备迎战,然而蜀军呐喊一阵之后却没有声音了,根本没来进攻,只不过是虚惊一场。如此反复了几次,魏军每晚都不能安心睡觉,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疲惫不堪;而蜀军则个个精力充沛,斗志昂扬。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诸葛亮大败曹操。
在现代社会,很多不法分子也会利用这一招迷惑侦查人员的视线。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他们会事先打假电话,谎称某地将会有不法活动,等侦查人员上当之后,放松警惕了,他们才会真的实施犯罪活动。
2.以假求真
电影《******保卫萨拉热窝》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有一小队敌人假扮成难民,混在难民群中,准备进城搞破坏。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队纳粹盖世太保,纳粹盖世太保们拦住了想进城的难民,并表示要枪毙所有没用的下等难民,并顺便问了一句难民里有没有自己的人。纳粹盖世太保们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声称自己是德国间谍机构的间谍,准备乔装进城执行一项重要的特殊任务,随后这个人把自己的同伴都叫了出来。这时候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原本拿枪指着难民们的纳粹盖世太保们突然调转枪口,把自称是德国间谍的那几个人扫射击毙了。
原来那些纳粹盖世太保是游击队假扮的,为了找出潜伏在难民中的敌人,他们想出了这个办法。
3.以真求假
抗日战争期间,苏北日军司令部得到秘密情报:新四军一部就要渡江了,具体地点不能确定,可能是桃池或刘家渡。日军军长经过缜密分析和判断,断定新四军一部的渡江地点在桃池。事实上,新四军一部的渡江地点确实是在桃池。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在日军内部潜伏的新四军参谋李一飞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心想:“日军早就怀疑我的真实身份了,我何不将计就计,给他们来个‘真情报假送’呢?”很快,李一飞实施了自己的计划,他向日军指挥官举报说自己得到可靠消息,新四军一部将在桃江渡河。这样一来,日本指挥官开始怀疑自己最开始判断的准确性,认为李一飞给的真实情报是假的。最后,日军带领大队人马赶赴刘家渡,等了一夜也没看到一个新四军,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等到他们赶到桃池的时候,新四军一部早就渡江走了。利用以真求假的计谋,不仅保护了新四军一部的安全,还让敌人打消了对李一飞的怀疑,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在现实生活中,真假是相互依存的。真是相对假而言的,假也是相对真而存在的。正是因为有真的作对比,才能分辨出假;没有假的做衬托,也不可能显现出真的。如果需要得到事情的真相,就必须打击假相,否则真假难辨,很容易造成混乱。当然,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当事人都能明白,真假难辨的不过是局外人罢了。
总而言之,真假的运用是做事的重要智慧。以假乱真也好,以真求假也罢,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迷惑对方,让自己处于有利之地。需要注意的是,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仔细分析现状,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真假的策略,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也需要分清真假
21世纪不是技术革命的时代,也不是产品革命的时代,而是一个思维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谁先改变思维方式,谁就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谁先有所创新,谁就把握了时代的先机。“创新”是时下很时髦的一个词汇。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们总是喜欢把“创新”挂在嘴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创新也有真假之分。
不少人以为只要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有那么一点新的成分,就算是创新了。其实不然,以“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等方式做事,顶多算是翻新、模仿,是“假”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当下,到处都充斥着“假”创新。为了名利、财富、荣誉等,很多个人和公司都打着“创新”的名义,为自己谋私利。然而,这种“假”创新在给一些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伤害了另外一些人。
2003年,联合利华中国分公司为了宣传自己旗下的新产品——“多芬”沐浴露,其广告部门特别推出了这样一则广告:一位消费者在柔和的灯光下,将自己使用“多芬”沐浴露之后的效果娓娓道来,主旨是使用了这款沐浴露之后,她的肌肤更光滑、白皙,更富有弹性了。3个月之后麻烦来了,联合利华在中国内地的某家竞争者为其生产的新款香皂推出了类似的广告,广告内容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介绍的是香皂的使用效果。
因为“多芬”沐浴露和那款香皂的潜在客户群体是相同的,都是城市大众居民,联合利华不得不增加对“多芬”沐浴露的宣传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以抵制竞争对手。时任联合利华上海地区市场总监一职的黄总监说:“假如那家集团继续保持对其香皂的宣传力度,继续大笔投入广告,而我们却按兵不动,那么他们最终将成为这种广告创意模式的最大受益者,这对我们非常不利。”
在这个案例中,联合利华的竞争对手推出的香皂广告就属于“假”创新。广告业的这种“假”创新、这种模仿行为大大降低了广告的商业寿命。目前中国一则电视广告的商业寿命平均不超过半年,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广告的商业寿命平均有1~2年。由此可见,“假”创新的危险确实很大。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呢?顾名思义,创新就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想法或观念。创新是一种“离经叛道”、打破常规的生活哲学;创新是一种跳出思维定式、突破自我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一种抛弃旧事物、旧思想,进行全新创造的动态过程;创新是一种将情感和理性完美融合的智慧对接。
创新不是翻新,也不同于模仿。创新是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做事。美国作家罗吉尔·冯·奥赫在他的著作《创造学思想录》中摘录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亚历山大大帝在攻占了小亚细亚地区的一座小镇之后,当地居民请他参观神话故事中皇帝的战车,这辆战车上有一个用皮带打成的结子,被称为“高尔丁死结”。据说这辆战车最早的主人、神话中的皇帝曾经留下这样的预言:谁解开了“高尔丁死结”,谁就将成为亚洲之王。然而至今为止从没有人成功解开这个结子。亚历山大大帝决定亲自试一试,在冥思苦想之后,他说:“我要创建属于我个人的解法法则。”随后,他抽出宝剑将“高尔丁死结”劈成两半。
这则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创新的真谛。真正的创新必须是新鲜的、奇特的、令人震惊的、大多数人想不到的。面对皇帝战车上的死结,绝大多数人思考的都是如何用手打开这个结子,而亚历山大想到的却是劈开“高尔丁死结”,这就是真正的创新之举。
众所周知,创新能够加快事情的发展进程,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但是在进行创新行动的时候,也要分清真假,不要被“假”创新所蒙蔽,不要为了个人私利而投机取巧,妄图以假乱真。
真正的创新需要与众不同的创意思维、组织力、领导力以及他人的协助。倘若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人才,那么从现在开始努力吧!远离“假”创新,你才可能拥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收到创新带给你的切实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