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气度
39773200000029

第29章 做人要谨言慎行,懂得说话的艺术(3)

其实,这样的争论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事实已经这样了,再争论也无法改变。广播中广播过航班班次的事,乘客肯定是知道的,延误了登机是因为自己的疏忽,乘客心里也是明白的。之所以和机场服务人员争执,是因为耽误了登机,从而耽误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心里很恼火,下意识地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发泄一下自己的怒气,缓解一下自己的沮丧情绪。

但是,机场的服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觉得错不在自己,一直据理力争。而乘客正在恼火的时候,越争论越走不出沮丧的阴影,从而越来越恼火。如果机场服务人员在乘客发火的时候不与乘客争论,不跟顾客争“理”,而是讲“礼”,积极地为误机的乘客想办法,把顾客的注意力转移到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上,乘客自然就不会去争辩,而会积极配合机场服务人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争论的事情自然就不了了之。

德国著名文学大师歌德也认同这个道理,即在遇到不同看法的时候,选择讲“礼”,而非讲“理”。

一次,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时,碰到一位批评家。这位批评家曾经对歌德的作品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对于歌德的所有观点他都不认同。见到歌德,那位批评家对歌德很不礼貌,挡在歌德面前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面对这位来者不善的批评家,冷静地说:“我正相反!”说完便满脸堆笑地闪到一边。

本来“理”在歌德这边,但是他没有据理争辩,而是以“礼”相待,以静制动,以冷静谦和的态度和幽默的语言,把对方的气势压了下去,对方自觉无趣,只好灰溜溜地离开。最终不仅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还让对方因歌德的气度而自惭形秽。可见,讲“礼”确实比讲“理”更加有效。

一般来说,在遭遇分歧时,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避免争执,以“礼”取胜了。

1.态度谦和地与人交流

所有的人都喜欢谦和的人,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不会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你。即使对方有心想要挑起争辩,但在你谦和的态度下,往往也会自觉惭愧,从而平心静气地与你交流。当然,谦和并不是低声下气,低声下气会让对方轻视你。谦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谦虚的态度和对方讲话,让对方看到的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你。在你的谦和之下,对方对你的态度会变成尊重,而不是轻视。

2.尊重别人的意见

千万不要在还没有搞清事实之前就武断地说:“你错了,你太自以为是了。”这无疑是在告诉对方:“你没有我聪明,我一定要让你改变想法。”这样往往会伤及对方的自尊心,激怒对方。无论对方的观点对错,也只是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已,和人本身没有关系。如果说话时不只是针对观点,还夹杂着对人的评价的话,往往会让对方感觉你是在进行人身攻击,这是对人极大的不尊重。这样的情况下,对方不对你火冒三丈就不错了。

3.别抬杠,退一步海阔天空

遇到不同的声音时,有些人就喜欢抬杠、较劲,不见分晓誓不罢休。其实,抬杠、较劲是跟自己过不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你压倒了对方,对方势必会寻找另一个机会压倒你,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这样,非常容易使矛盾激化。本来不大的事情,可能会演化成激烈的冲突。

因此,遇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时,要尽量克制自己,生活不是辩论大赛,真正的输赢不是口头的输赢。你退一步,让一步,让对方占个上风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反而显示出你的气度和涵养。面对这样的涵养,对方会觉得你才是真正的赢家。如果真是对方错了,等到他明白过来以后,他会更加佩服你。

4.控制说话的时间

如果对方的观点实在荒唐可笑,你不得不说,那么控制一下自己的时间,只给自己一个很短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间一到,立刻停止。这样,往往对方的火刚刚起来,你已经偃旗息鼓,对方也对你奈何不得。

5.给对方台阶,得理也饶人

当与对方观点不同时,即使你的观点明显是正确的,也要想办法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不要让对方无地自容。穷追猛打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相反,退让一步,给对方一个台阶,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对方在感激你的同时,也会对你的人品增加几分尊敬。这样,即使对方输了,他也不会记恨你。

6.必要的时候保持沉默

人们总是想说服别人,或者有所辩解,让别人认同自己,结果往往说得越多,越得不到认同。如果你对对方的观点实在不能认同,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而对方也毫不退让,那就保持沉默吧!沉默,即使不能说服别人或辩明是非,至少不会增添误会。适时的沉默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美国的艺术家安迪·沃荷曾经说过:“我自从学会闭上嘴巴后,获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响力。”

保持沉默,让对方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保持沉默,是展现给对方的一种姿态,让对方看到你的涵养,对方往往也会自觉地偃旗息鼓,不再争辩。而且,保持沉默不予以反驳,并不代表认可。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有着比语言更大的威力。你的沉默,对于想要和你争辩的对方,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对方在你无声的语言中感受到威严,从而自觉退下。

总而言之,据“理”争辩只能激化矛盾,让别人觉得你小肚鸡肠;而讲“礼”更容易解决问题,也能够体现个人的气度。在任何情况下,争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面对与自己不同的声音,面对与自己有分歧的意见,静下心来,把思路理顺,把心态放平和,总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硬话软说,更易得人心

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会碰到他人无理取闹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人很头疼。如果你硬碰硬地斥责,可能会将事态扩大,使矛盾激化,不仅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还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如果你一味忍气吞声,好言相劝,也许会助长对方的气焰,让对方更加嚣张。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硬话软说。

硬话软说,就是要把直接的、生硬的、难听的话,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将其变为委婉的、温和的、顺耳的话。每个人都喜欢听温和的话,讨厌硬邦邦的话,要想化解矛盾,解决冲突,赢得对方的好感,就要学会硬话软说,用“绕指柔”说服“百炼钢”,进而征服对方的心。这样既能避免无谓的争执,又能体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气度。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切记不要冲动。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口不择言,跟对方针尖对麦芒地争吵,除了损害你的形象,显得你很没有气度以外,毫无用处。聪明的人都懂得先退后一步,忍耐一会儿,等对方抱怨完,根据情势,用理智的态度和委婉的谈吐,将对方的攻势化解于无形。

一家酒吧里面,一名中年妇女指着面前的杯子高声叫道:“小姐,你过来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红茶都糟蹋了!赶紧给我换一杯!你们是什么破店啊!”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微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的红茶很快就端了上来,碟边与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服务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接着轻声说:“这位女士,如果您想在红茶里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了,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使牛奶结块。”

听到这话,这位女士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离开了这家酒吧。

上述故事中的客人在牛奶结块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那是由于自己的无知造成的。面对这位客人粗暴的谴责,服务小姐并没有强硬地当场指出是客人的错,而是“默默地”重新换了一杯红茶,并且“悄悄地”告诉客人,不要把牛奶与柠檬同时加在红茶里。服务员小姐“默默地”接受了客人的指责,显示了自己的涵养和气度;又“悄悄地”指出了客人的错误,在给客人留有面子的同时,也把“理”告诉了客人,让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硬话软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温和的态度,柔软的语言,这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素质。软,并不代表软弱,没原则,只是强调说话的态度和姿态。道理还是要讲,有理也还是要争,只是争的时候是悄声细语,硬话软说,在悄声细语里以柔克刚,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说软话的原则是迁就对方,用柔和、顺承的方式让对方卸下心头的固执和坚持。但是,这种迁就不是一味地忍让,说软话的目的是用绵力巧妙地改变对方的思路,让对方认同你。而待对方清醒以后,再用绵软而有力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讲出来。这时的软话中就有了力量,有了更多“硬”的成分,让对方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和厉害。从而,最终达到让对方信服你的目的。

总而言之,硬话软说不是软弱可欺的表现,而是气度、有涵养、有智慧的体现。硬话软说,是一种既不得罪人,又能收服人心的智慧。硬话软说的做人道理大家都懂了,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把这一技巧应用得非常到位。下面这些基本的原则可以供大家参照:

(1)硬话软说,要有度。说软话并不代表一味迎合别人的意思,过于唯唯诺诺,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确实是有错的,最后不但不能说服别人,反而会被对方说服。或者,之前一味地迎合对方,到关键时刻再突然提出相反的意见,会让对方感觉你没有主见或者没有诚意,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硬话软说,要看清对象。说软话的目的是先退一步,让对方情绪平复了,在心理上认可了,恢复理智了再讲明道理。如果对方是通情达理的人,对方自然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也会领悟你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如果是蛮横不讲理之辈,对方可能会认为你是软弱可欺的,这时的软话,反而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

(3)不要忘了说软话的目的。说软话的目的不是妥协退让,而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软话本身并不软,而是先软后硬,软中有硬,是硬话软说。目的是让对方在你说软话的时候平复情绪,为下面说硬话做准备,真正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最后的硬话。如果忘记了目的,一软到底,最后反而会让对方占了主动。

反话正说,多用积极的说话方式

说话的方式非常重要。同样的一个负面消息,反话正说,用积极的话语表达出来会让听者心存希望,产生“虽然这样的情况有点糟,但庆幸还不是最糟糕的”的乐观想法;相反,用消极的话语表达出来则会让听者感觉绝望,产生“这真是糟糕透了,真是没法活了”的悲观想法。

很多时候,让一个人飞黄腾达的往往就是一句话,赢得美人归的往往也是一句话,打动人心的往往也是一句话……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由于注意说话的艺术,时刻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以“一句话”为自己赢得了命运的转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个积极乐观的人在野战医院当义工,给医生当助手,救治受伤的士兵。看到伤员们每天被伤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整个医院弥漫着伤感的气氛,他决心要做一些鼓励大家的事情,经过深思熟虑,他在医院的板报上写上了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死在医院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伤员每天都会看到这句话,开始时大家都没有特别在意这句话,但是时间久了这句话就像刻在人们心里一样,每当大家遇到困难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话。就是这样一句话,让医院里的所有人都变得积极、顽强。后来,听说这个野战医院真的没有出现一个死亡病例。

2010年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10岁因意外失去双臂,然而身残志坚的他却始终没有自暴自弃。他12岁参加北京残疾人游泳队,14岁获得全国游泳冠军,19岁的时候学习用脚弹钢琴,2010年参加“中国达人秀”并夺得了冠军。他的一句话“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感动了全世界。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世界感受到了他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强大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