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写应景之作对于李白来说毫不费力,正如高力士所言:“放屁也没有李翰林写诗快。”李白原本就讨厌高力士这种小人,听高力士用“放屁”一词形容自己,更是心生不满。于是他借酒醉,请求唐玄宗命令深受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磨墨,并趁机奚落了他一番,把高力士气得哑口无言。高力士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从此对李白怀恨在心。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描写得花容月貌,简直是仙女下凡。杨玉环十分喜欢,常常独自吟诵。李白在诗中提到了赵飞燕,这在李白看来,绝无丝毫讽刺之意,他只是单纯把赵飞燕的美丽与得宠的杨玉环相比而已。然而,比喻之物与被比喻之物不可能是全部特征的相合。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抓住了报复的契机。
一天,高力士又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气说:“我本来以为您会因这几首诗对李白恨之入骨,未曾想您居然这么喜欢。”杨贵妃听后非常吃惊,她不解地问:“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高力士说:“难道您没看到他把您比为赵飞燕了。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怎么可以拿她同娘娘您相提并论。他这分明是把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啊!”
当时的杨玉环已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兄弟姊妹也都位居显要,声势显赫。她唯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也绝不愿意自己被人看成像赵飞燕那样****,更担心会落个她那样的下场。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轻而易举地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联系了起来,一下子使这首赞美诗成了讥嘲的证据,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后来,唐玄宗几次想提拔李白,都被杨玉环阻止了。
后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虽然全身而退,但是李白毕竟远离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高力士的报复成功了。
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导致自己的大好前程打了水漂,李白真是得不偿失啊!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诚然,李白的正直、清高、率性而为很可爱,很勇敢,但是一味任性而为、不懂得包容和忍让,其后果轻则前途遇阻,重则惹祸上身。
孔子曰:“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小人的阴狠从古至今都是公认的。要想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更少,走得更顺,就要懂得远离小人。不逞口舌之快,不得罪小人,这是远离小人的首要条件。在口舌上争高下不是聪明之举,真正的智者往往非常有气度,对待小人才能够“近而远之,远而近之。”既不深交,也不得罪,如此才能自保。
措辞委婉,心平气和更显气度
俗话说得好,“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通常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语言往往是委婉、幽默、柔和的,而把人说“跳”的语言则是直接、鲁莽、冰冷的。说话温婉、和气都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品格,也是有气度的表现。要想赢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可,要想在生活、工作中少些阻力,多些助力,就要学活委婉的表达方式。
措辞委婉主要表现为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说理自然等。委婉、柔和的谈吐会让听者感到亲切和愉悦,而说者所谈之言也易于入耳生效,往往具有以柔克刚的效果。
1940年,处于前线的英国已经无钱从美国“现购自运”军用物资,一些美国人便想放弃援英,他们并没有看到唇亡齿寒的严重事态。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传《租借法》以说服他们,为国会通过此法成功地营造了舆论氛围。
一开始,罗斯福并不是直接指责这些人目光短浅,因为这样除了会触犯众怒,适得其反外,没有别的作用。罗斯福语重心长地向大家讲解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理由,点中要害,人们不得不心悦诚服。
这时候的罗斯福妙语连珠、以理服人,他说:“如果我邻居家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花园的水龙带,若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就可能帮他把火灭掉,火势也就不会蔓延到我家。这时,我该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救火之前这么跟他说吧:‘喂!伙计,这管子是我花15美元买来的,你得照价付钱。’而这时,邻居又刚好没钱,那该如何是好呢?我应当不要他的15美元,而是让他在灭火之后还我水龙带。如果火灭了,水龙带还完好,那他就会连声道谢,并物归原主。而如果他因救火弄坏了水龙带,但答应照赔不误,我拿回来的是一条仍可用的浇花园的水龙带,这样也不吃亏。”
罗斯福总统援英的决心非常坚决,但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这种强硬的态度,而是用通俗的比喻来委婉地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达到了较好的说服效果。倘若罗斯福一上场就采用直接、强硬的说话方式,那么他得到的结果一定是群起而反之,没准儿他自己还会被赶下台,更不要说支援英国了。由此可见,达到目的的方法有多种,但最好的往往是看似柔和但事实上柔中带刚的那一种。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使用委婉的措辞时,有些事项务必注意:首先,要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一种具体表现。一个心灵丑恶的人绝不会说出美丽的语言,心善才会言善。其次,柔言谈吐,在造词用句和语调语气上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要注意使用谦敬辞、礼貌用语,表示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情,以引起对方的好感。此外,谈话过程中尤其要避免使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尽量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以减少刺激性;在语气上要委婉、文雅。
措辞委婉、心平气和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气度。柔婉平和的语气、美妙动听的声音会让无理取闹者羞愧,让通情达理者乐于同你交流。日常生活中不乏一些心直口快的人,他们内心善良美好,但是说出来的话即使是好意也让人不容易接受,原因就是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而强硬,这样的人,遇见了解其性格的人还能理解他,倘若遇到的是不了解他的人,就会让人不快。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高明的医生会在良药外面裹上糖衣,杰出的智者会把忠言说得同样入耳动听。美好的内心,再通过一种美好的外在形式来表达,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所以说,动人的谈吐需要内外兼修,在学会委婉说话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气度。
言多必失,话说三分更显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话说特别多的人往往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而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则会给人印象深刻,使人产生一种探究他的意愿。做人就要做真实、深刻的人,不必说那么多话,这样不仅可以赢得他人的好感,还能够增加自己的神秘感,显示自己的内涵,不会被人轻易洞察了心思,让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每每宫廷里的王公大臣因为处理国事的意见相悖,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时,他都会安静地在一旁聆听、思考,而且脸上总是一副沉静的表情,让人难以揣测他的想法。等大臣和贵族们将各自的想法全部说完,路易十四就会留下一句:“这件事我会考虑的。”然后转身离开议事厅。
路易十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就是国家。”虽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自己所代表的权威,却又像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一样,言简意赅,却意义深刻。对于国事,他最常回复的话就是“这件事我会考虑的”,简单明了,又很有力度。
路易十四年轻的时候也曾喜欢高谈阔论,后来在处理国事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少说话的好处。他发现每当自己说得很多的时候,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就很容易泄露,这样不仅有损自己的威严,而且对自己掌控整个国家很不利。慢慢地,他学会了克制自己,变得寡言少语,但是他对所有事都全然了解,心中有数。
路易十四的故事告诉我们,少说话更能够体现自己的内涵和气度,更能够让身边的人折服。
世界上,最没有资格骄傲的人往往表现得最为骄傲,最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人往往表现得最为自豪,他们的话很多,而且话中的吹嘘成分极大。他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激情演讲赢得人们的喝彩,殊不知,这种拙劣说辞只能换来讥讽。要想真正赢得他人的喝彩,光做表面功夫是行不通的,只有认真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修炼内心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话说三分的说话艺术。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和他人说话时,说三分真话就够了,不能将你的“心”全盘托出,剩下的七分要留在心里。是非皆因多开口,说的越多错的也就越多,所谓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少说多做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会让你在工作、生活中有颇多收益,而你的内涵、气度也会在寡言中得到有效提升。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只说三分话是世故、圆滑、不诚实的表现,其实不然。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你倾诉的对象,你说三分真话,已经不少了。孔子曾说:“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与你关系不是很密切,而你与之高谈阔论,那么就会显得你很没有修养;而且,你并不是他的亲密朋友,你就没有资格与他深谈,你所说的即使是忠言也让人讨厌。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意思不是说要你不说真话,而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就不要说。
很多时候,你用自己的一颗真心换来的不是另一颗真心,而是一颗不轨的“假意”之心。在不知道对方是否和自己一样真心时,把自己的十分真话全都告诉对方是十分危险的。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子楚,就是一个以“真心”对“假意”的人。
子楚是秦国国君安国君的儿子,他被当作人质送到了赵国。子楚在赵国都城邯郸的处境十分艰难。而当时吕不韦正在邯郸做买卖,他十分精明,头脑灵活,看出子楚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于是决心把他“买下来”,以作将来门庭大发的“奇货”。于是吕不韦故意接近子楚,花言巧语将他骗得头晕目眩。而子楚并不知道吕不韦怀有“私心”,反而用自己的“真心”去和吕不韦交朋友,将自己的真心话全盘托出。
吕不韦事先买到了一个楚楚动人的舞女,与他同居,并让她怀上了孩子。而后,又以一派“胡言乱语”,将那个已经怀上了自己孩子的女人送给了子楚做夫人。子楚以自己的“真心”对待吕不韦的假意,果然把那个女人“抢”了过来,后来这个女人生下的儿子就是秦王嬴政,也就是以后的秦始皇。
此后,吕不韦又通过许许多多的谎话,使已经成为庄襄王的子楚以昔日友情为重,封了吕不韦做秦国的相国。后来,庄襄王子楚逝世,嬴政继位成了秦始皇。虽说秦始皇是否真是吕不韦的儿子仍是个谜,但是,吕不韦确实是通过自己的“假意”,骗取了子楚的真心,为自己谋取了巨大利益,而子楚却茫然不知自己被“好友”利用了。
不管是古代社会,还是当今社会,以“假话”骗取“真心”,而后将其陷害至死的事不胜枚举。因此,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时,一定要谨慎对待,在和他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控制。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好的,但是为了避免是非,最好不要把话说得过多。
言多必失,话说三分不仅安全,而且能显示一个人的内涵,何乐而不为呢?
讲“礼”,而非讲“理”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自己与别人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喜欢较真,争个高下,论个输赢,尤其是“理”在自己这边的人,更是据理力争。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有分歧,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事事都要争出个高低上下、你对我错,那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争辩。而且,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事情搞砸了,关系弄僵了,实在得不偿失。所以说,即使观点不同,也不要急着去争论。
卡耐基说过:“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辩论!”那么,如果跟对方有分歧,或者对方明明就是错的,他却不承认,我们应该怎么说呢?是得“理”不饶人,还是以“礼”服人?很明显,答案是后者。
首先有一点你要明白,要让对方同意你的观点,靠争论是不行的。西方有一句谚语:“当你用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别忘了另外四个手指正指着你自己。”你与对方激烈地争论,也许你会获得暂时的胜利,但这胜利是难以持久的,对方不会真正地服你。真正的智者,不会事事和他人争论甚至争吵,哪怕对方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自己才是有“理”的那一方。
这是在机场候机大厅出现的一幕。机场服务人员与一位误了飞机的乘客正在争论:
“先生,这不能怪我们,广播中已经广播了几次,催促旅客登机了,难道您一直都没有听见吗?”机场的女服务员极力辩解着。
“不可能!我一直坐在那边注意听着呢,如果你们广播过,我不可能错过的!”
“先生,不会的,您想想,如果我们没有广播过,其他的旅客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为什么别人都没有错过呢?”
“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没有听到……”
“可是,我们真的广播过,不然,您去问问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