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调控坏情绪,定格好心情
39753900000032

第32章 自己的情绪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2)

运用“WHWW”法则反思自己的行为

有自知之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对自己评价得过高,就会自大,无法看到自己的短处;而把自己估计得过低,就会自卑,从而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总有很多人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中。一方面,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时畏缩不前。的确,客观而全面地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又何谈塑造完美的自己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和自身的社会阅历、经验、个人修养水平等休戚相关。经验阅历越丰富、个人修养水平越高,对自己的了解就越深、越客观。

1994年,著名心理学家日莫曼提出了针对自我监控的“WHWW”法则。所谓“WHWW”是指“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日莫曼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到这四个基本问题上来进行分析,因此,用通过从这四个基本问题对个体活动的诠释来了解自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Why(为什么)”是用来发觉个体动机的,弄懂了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决定是否参与行为活动,它体现了个体的自主愿望。

“How(怎么样)”是用来考察个体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的,体现着个人的觉察水平。

“What(是什么)”是用来明确个体的活动方法和策略,是个体计划和设计能力的一种体现。

“Where(在哪里)”是用来让个体了解自身所处的情境的,当然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体现着个体对环境的觉察力,是个体敏锐感官和多智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能够用这四个角度来分析自己的行为,我们一定能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比如,当我们非常紧张地参加晋升演讲时,我们对于“为什么”的回答——渴望晋升,说明自己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对“怎么样”的回答——由于紧张所以表现欠佳,体现出我们自信心不够、准备不充分;对“是什么”的回答——完全没有策略章法可言,说明我们做事没有计划;而对“在哪里”的回答——台下那么多人,一定有很多人在等着看我的笑话,说明自己是一个极为敏感脆弱的人。这样,我们通过用“WHWW”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般而言,人们或多或少都在这四个问题上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在“为什么”问题上存在不足的人大都缺乏成功的动机、没有什么必胜的信念,进取心不强;在“是什么”问题上有缺陷的人没有合理的计划,整天忙忙碌碌,却总是徒劳无功;在“怎么样”问题上有不足的人往往没有目标,终日盲目地得过且过、无所事事;而对“在哪里”问题上不健全的人,往往有自卑或自负的消极心理。

“WHWW”法则,不仅能够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陷,而且还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等很多的个人心理情况,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好工具。

在头脑中装上控制情绪活动的“阀门”

负面的情绪很难用科学字眼来解释,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罗杰在一家夜总会里做事,收入不多,然而,他总是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

罗杰很爱车,但是,凭他的收入想买车是不可能的事情,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说:“要是有一辆车该多好啊!”眼中尽是无限向往之情。

后来有人说:“你去买彩票吧,中了大奖就可以买车了!”

于是罗杰买了两块钱的彩票。可能是上天过于垂青他了,朋友们几乎不敢相信,罗杰就凭着两块钱的一张彩票,果真中了大奖。

罗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买了一辆车,一有时间就开着车兜风,许多人看见他吹着口哨在林荫道上行驶,车子擦得一尘不染。

一天,罗杰把车泊在楼下,半小时后下楼时,发现车被盗了。

刚开始,罗杰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气愤,他恨透那个偷车贼了。他晚上思考了很久,第二天早晨,他又变得很开心了。

几个朋友得到消息,想到他那么爱车如命,这么多钱买的车,眨眼工夫就没了,都担心他受不了,就相约来安慰他。

罗杰正准备去夜总会上班,朋友们说:“罗杰,车丢了,你千万不要悲伤啊!”

罗杰却大笑起来:“嘿,我为什么要悲伤啊?”

朋友们互相疑惑地望着。

“如果你们谁不小心丢了两块钱,会悲伤吗?”罗杰说。

“那当然不会!”有人说。

“是啊,我丢的就是两块钱啊!”罗杰笑道。

是的,不要为两元钱而悲伤。罗杰之所以过得快乐,就因为他能够驾驭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桎梏,如果对负面情绪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就会很容易影响生活。

几年前,东京电话公司处理了一次事件。一个气势汹汹的客户对接线生口吐恶言,他怒火中烧,威胁要把电话连线拔起。他拒绝缴付那些费用,说那些费用是无中生有。

他写信给报社,并到公共服务委员会做了无数次申诉,也告了电话公司好几状。最后,电话公司派一个最干练的调解员去会见他。

调解员来到客户家里,道明来意。愤怒的用户痛快地把他的不满发泄出来,调解员静静地听着,不断地说“是的”,同情他的不满。这次见面花了6个小时。

调解员与愤怒的客户就这样会了4次面,到最后,客户变得友善起来了。

调解员说:“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提出我去找他的原因。第二、第三次也没有。但是第四次我把这件事完全解决了。他把所有的账单都付了,而且撤销了那份申诉。”

事实上,那个用户所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他先以口出恶言和发牢骚的方式取得这种感受。但当他从一位电话公司的代表那儿得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后,无中生有的牢骚就化为乌有了。

这个聪明的调解员就这样轻易地驾驭了负面情绪,把负面情绪转化成了一种成功的动力。

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还需要在头脑中装上一个控制情绪活动的“阀门”,让情绪活动听从理智和意志的节制,而绝对不能任其自流。

凡是理智和意志能有效地节制情绪的人,也就能基本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驾驭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保证。

许多不善于利用自己情感智力的人,面对负面情绪侵扰的时候,总感到无所适从,心灵任其啃噬。

不少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感觉,诸如,自己穿了件时装,别人会怎样评价;自己的某个动作,别人会如何看待;甚至不小心说了一句什么话,也会后悔不迭,总担心别人会因此对自己有看法。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是非常累的,无疑会对自己的情绪有负面影响。

莫娜在某届运动会上被公认为夺冠人选,她进场时引起了大家的欢呼,她也很高兴地对大家挥手致意。

不料,这时的她被台阶绊了一下,摔倒了。

面对如此多的观众,莫娜感到十分没面子,心里升腾起一种羞愧的感觉,直到进入比赛,她还没有从羞愧的情绪里走出来。结果,她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比赛成绩远远落在了其他队员的后面。

其实,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别人根本没有在意或早已忘却,只有你还记在心里耿耿于怀,这就是人们无法战胜自己的体现。人们总是努力地想去扮演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形象,然而这似乎太苛刻了,只会加重你情绪的负面影响,给自己的心理造成障碍。

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它是我们成功的前提,更是我们身心健康的保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仅让你重新获得主导权,而且你会发现所有的难题你都能够轻松驾驭了!

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提升自己

柏拉图曾指出:“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人类可以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人类有90%~95%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发掘。

所谓“潜能”通常是指一个人身体、心智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可能性。根据人的生长规律,由于在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以及遗传基因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各种潜能。潜能开发的本质是把你天生的潜能循循诱导出来,激活你已拥有的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在自我发展方面,“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加拿大病态心理学家汉斯·塞耶尔在《梦中的发现》一书里,做出一个十分惊人也极其迷人的估计:人的大脑所包容的智力的能量,犹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样巨大。从理论上说,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不可穷尽的。

要释放人的潜能,就需要进行潜能激发,让人进入能量激活状态。如果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能量都处于激活状态,那么它可以带来核聚变效应。

潜能激发的前提是相信所有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这些潜能还没有被释放出来。虽然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来开发潜能,但更为可靠、更为适用的方法却是通过外因的激发带来能量的释放。因为自我激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而外因的激活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而且它的激发本身带有一种竞技游戏的效果。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自己有独特天赋的事业,做自己有天赋的事情会让你有充足的激情去获得成功。

卡斯帕罗夫15岁获得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单用刻苦或方法得当很难解释这一点。大多数人在某些特定的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天赋和良好的素质,即使是看起来很笨的人,在某些特定的方面也可能有杰出的才能。

凡·高各方面都很平庸,但在绘画方面却是个天才;爱因斯坦当不了一个好学生,却可以提出相对论;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出名,写小说却名扬天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天赋,从事与自己特长相关的工作,就能很轻易地取得成功,否则,多少会埋没自己。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非常烦恼。后来他偏向于理论物理的研究,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找了一位在实验物理方面有着特殊能力的助手,从而避开了自己的弱项,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他做了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使他逐渐体会到,物理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后来他果然成了一名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遗传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五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有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

一般来说,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可能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所以,不要埋怨现实的环境,不要坐等机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才能、素质和兴趣来确定进攻方向。

背着情绪包袱等于放弃现在和未来

一个发条上得十足的表不会走得很久,一辆速度经常达到极限的车往往会坏,一根绷得过紧的琴弦往往容易断,一个心情烦躁、紧张、郁闷的人容易生病。

世界著名航海家托马斯·库克船长,曾经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一次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奇遇。

当时,他正率领船队航行到大西洋上,浩瀚无垠的海面上空出现了庞大的鸟群。数以万计的海鸟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

更奇怪的是,许多鸟在耗尽了全部体力后,义无反顾地投入茫茫大海,海面上不断激起阵阵水花……

事实上,库克船长并非是这一悲壮场面的唯一见证者。在他之前,很多经常在那个海域捕鱼的渔民被同样的景象所震慑。

鸟类学家们对这种现象十分奇怪,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候鸟,会在大西洋中的这一地点会合,但他们一直没有搞清楚,那些鸟儿为何会一只接一只心甘情愿地投身大海。

这个谜团终于在上个世纪中期被解开了。

原来,海鸟们葬身的地方,很久以前曾经是个小岛。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们来说,这个小岛是它们迁徙途中的一个落脚点,一个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安全岛”,一个在它们极度疲倦的时候,可以栖息身心的地方。

然而,在一次地震中,这个无名的小岛沉入大海,永远地消失了。

迁徙途中的候鸟们,依然一如既往地飞到这里,希望在这里能够稍作休整,摆脱长途跋涉带来的满身疲惫,积蓄一下力量开始新的征程。

但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它们却再也无法找到它们寄予希望的那个小岛了。早已筋疲力尽的鸟儿们,只能无奈地在“安全岛”上空盘旋、鸣叫,盼望着奇迹的出现。

当它们终于失望的时候,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也已经耗费殆尽,只能将自己的身躯化为汪洋大海中的点点白浪,营造出一个个瞬息即逝的“小岛”。

同样,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在人生漫长的“迁徙”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身心疲惫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憩息身心的地方。适当的时候你是否让自己的心灵稍作放松?是否拥有一个可让自己喘上一口气、稍作休整的“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