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健全之身始有健全之神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获得幸福的最好资金。
乔治先生的秘书在接待一位来访的大客户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刚去夏威夷度假了,要不您等四天再来吧!”
“什么!四天?他扔下这么大的生意摊子,竟然去度假四天!”客户的眼睛如同两只铜铃,仿佛质问的对象是自己的下属。
“是的,经理走之前,交代得很清楚,在这四天中不要用公事打扰他!”秘书毕恭毕敬地回答。
“那么,我给他打电话可以吗?”客户紧接着问,“我不谈公事!”
秘书犹疑着答应了。
“你工作一个小时可以挣50美元,你一下子就休息四天,一天八个小时,一个月就少挣1600美元,一年你就少挣12个1600美元,老兄,这值得吗?”客户接通了乔治先生的电话,开始叫起来。
乔治先生懒洋洋地在电话里回答:“我一个月多工作四天,一天八个小时,我能多挣1600美元,可是我的寿命将减少四年,四年的损失就是48个1600美元,到底哪种损失更大呢?”
当工作和健康有了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乔治先生毅然选择了休息,投入自然美景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无疑更有利于工作,更有利于事业发展。
比起一般人来,商人要忙碌得多,几乎所有的商人都知道不要将私人空间融入工作,但几乎每个商人都曾经毫无顾忌地侵占了私人的休息时间。我们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工作时间,在工作的初期或者发展阶段,除了朝九晚五的八小时外,是不是常常赶早到办公室,此外还要加几小时的班,熬通宵也是常有的事。
“会休息才会工作”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但大多数人明知道硬撑着会降低工作效率,还是不愿意“浪费”休息时间。我希望,乔治经理算的那笔账能够让每个人都有清醒的认识——把工作当生活是多么的愚蠢,拿健康去换取财富更是赔本生意!
大师蔡元培说:“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这也告诉我们,身体的健康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障。
世界上最精明的犹太商人一生活到老,赚到老,算计着自己的寿命用挣来的钱享受生活。他们既忙碌又清闲,懂得珍惜时间创造财富,也懂得保养身体享受生活。有着“钱的血统”的犹太商人尚且如此,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在挣钱的同时享受生活呢?
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充沛的精力应对纷繁复杂的事务。注重饮食,营养平衡,不要嗜烟喜酒,更不要纵情声色。
其次,要有健康和稳定的心态。平和的心境很重要,太多的欲望、急功近利、消极不振或者牢骚过多都不利于消除紧张和疲劳。记住:下班后一定要把所有烦恼和压力都抛开,要把身体健康和心灵安定放在首位。
钱是永远都赚不完的,而生命是脆弱而短暂的,只有享受了生活,保住了健康,才能挣更多的钱,也才能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本质。
把目光调控到快乐频道
不论你拥有什么,你是谁,在什么地方,正在做什么事情,决定你快乐与否的因素是:你如何看待快乐,如何控制它。
比如,两个同样地位的人,做着相同的工作,都拥有大致相等的金钱和名望。但是,一个郁郁寡欢,另一个却每天笑口常开。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仅仅是心理态度不同而已。
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积极寻求快乐。
当然,我们必须具备非同寻常的见解才能产生这样的热情。见解源于思考,有时也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
真正的快乐是内心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戴着灿烂的笑容面具所能伪装的。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总是显得容光焕发。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人尽管长得不漂亮,但非常具有“亲和力”,别人都喜欢亲近他;某某人永远板着一张脸,总是一副不快活的样子,大家一看见他就想跑。
快乐需要自己去寻找,没有人会施舍给你。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谁也没有多余的心思去考虑别人的痛苦。经常发生的事情是,我们自己为难自己,外人则不会在意。
一位父亲发现,儿子每天上学前都愁眉不展,于是他在每天早上进早餐时讲一个笑话,目的就是为了儿子能很开心地背着书包出门。过了几个月,他发现儿子的成绩明显地进步了,于是他更加关注自己对儿子的正面影响,并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天也过得更快乐。
你可能会问:“快乐真的有很多吗?”事实上,快乐无时无刻不存在,办法之一就是保持高度的幽默感。比尔·寇斯比曾说:“你能够选择用笑声去淹没所有的痛苦,只要你具有发现幽默的能力,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安然渡过。”
不知你是否发现,“小”快乐往往比“大”快乐更容易持久,也更让人满足。原因在于,当你感觉非常快乐时,神经感官受到了高度的刺激,无法在短时间内再次激发下一波更强的快乐,这种快乐过后,你会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但是小快乐和它不同,它们来自窗外的阳光很好、百货公司在打折,等等,这些小事物都可以让我们会心地微笑。
俗话说,“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如果你整天沉溺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你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眉头紧锁的苦命人;如果你能够随时在生活中获取点点滴滴的快乐,你的眉宇间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光彩。
只要转变想法和念头,自己去寻找快乐,人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
老师非常失望。
“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老师教导着他的学生。
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
老师高兴地笑了:“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原来获得快乐和幸福如此简单,只要我们将目光停留在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上就行了。
作家王蒙说:“把烦恼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一种智慧和快乐吗?”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你的目光会集中在哪里?如果你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转移到快乐之中,你将会得到幸福。是美好、快乐的人生,还是痛苦、忧伤的人生,从某种角度讲,往往取决于不同的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用最少的努力去控制生活。这种“最少的努力”指的就是你的心理,它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快乐属于你自己,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随时变换手中的遥控器,调整到快乐频道,然后将心灵视窗定格。
脚踏实地力戒浮躁
浮躁的人往往爱问:“我到底该学什么?”其实,做人要脚踏实地地走路,切勿心浮气躁,才能使生活变得宁静,才能使事业如日中天,才能使学识与日俱增。
有着浮躁心态的人只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他们不能适应现实世界,不接受周围的环境,不服气最后的结果,也因此常常忧虑。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不屑于做基础的服务工作,却又希望客户能够理解;不接受顾客的建议和意见,却指望顾客源源不断。最后,自己的客户和顾客都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了。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不接受别人的建议,不满意失败的结果,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得很不耐烦。
不管情绪怎么捉摸不定,你都要想办法操纵它。这个时候的情绪和心态不仅仅是感情的表达,而且是攻防的武器,甚至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
事情往往如此,你越是着急就越是不成功。这不是冥冥中的什么力量在操控一切,而是因为焦急和浮躁会让你失去清醒的头脑,使你无法冷静地思考和决策。所以,与其焦躁而一无所获,不如停下来,静下心慢慢地思考一下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清醒之后的头脑会告诉你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如你所愿般一下子就能完成,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陶渊明悟透人生得失之后,淡泊名利,遂辞官归隐田园,在一个非常幽静的小村庄里过着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生活。
有一群书生得知鼎鼎大名的陶渊明就住在附近时,一个个都兴奋极了,结伴来找陶渊明,请教应该如何做学问。
陶渊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做学问哪有什么捷径可走啊?我只知道古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由此可以看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勤学苦练。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书生们都觉得陶渊明肯定还有所保留。陶渊明知道他们有些不大相信,于是便来到门口的稻田边,指着田地里的秧苗问:“你们能看得见这些秧苗正在向上长吗?”
书生们对着那些秧苗左看右看,全都摇摇头。陶渊明又指着溪水边上的一块磨刀石问道:“你们再来看这块磨刀石,现在它中间的部分已经明显地凹下去了,那你们知道它究竟是在哪一天变成这样子的吗?”
书生们又摇了摇头,陶渊明说:“其实田地里的秧苗每天都在向上生长,只不过我们用肉眼看不见而已;这块磨刀石每天也都在磨损,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做学问也同样如此,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所以你们千万不可太浮躁,只要每天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便能够有很大的长进了,而不能希望在一两天之内就看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同样,一旦你稍有松懈,知识便会像这块磨刀石一样在无形之中慢慢耗损掉。因此,你们一定不能心浮气躁,只要脚踏实地去学,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书生们全都心悦诚服地点头称是,并不约而同地恳请陶渊明赠给他们一句话,以此来勉励自己。
陶渊明稍加思索,便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了这样两行字: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浮躁的情绪对于任何事情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更稳。而欲速则不达,事情不会因为你焦急的心情有任何进展,相反它会变得更糟。
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会力戒“浮躁”,他们修身养性,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绪,这种稳健的心态是处理各种问题的前提所在,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结果。
很多人自认为不比别人差,但是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成绩总是不如别人,甚至把别人的成功归于运气。他们不去探寻别人成功背后的原因,只是自怨自艾;不知道检讨自己的过失和不足,只知道嫉妒或者诋毁别人的成功,其实这本身就是浮躁的表现,一无所获和无所进步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一个年轻人在岸边钓鱼,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老人,也在守望着一根长长的钓竿。
一段时间过去了,奇怪的是,老人时不时地能钓到一条条银光闪闪的鱼,可是年轻人的浮标却“无鱼问津”。年轻人终于按捺不住了,他迷惑不解地问老人:“我们钓鱼的地方相同,您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诱饵,为什么我毫无所获,而鱼儿却买您的账呢?”
老人微笑着说:“这就是你们年轻人的通病,喜欢浮躁,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烦乱不安。而我钓鱼的时候,常常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地步,我只是静静地守候,不像你会时不时地动动鱼竿,叹息一两声,我这边的鱼根本就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的举动和心态只会把鱼吓走,当然就钓不到鱼了。”
很多时候,我们输给对方的不是外在的条件,甚至我们拥有的条件更优越,之所以“略败一筹”,是因为我们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一切都流于浮躁。古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打磨自己的脾性,摒弃心浮气躁的不良习惯,努力修养身心,力求平和沉稳。
用尊重别人换取别人尊重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尊重别人。所谓“将心比心”,当别人感知到了来自你的尊重后,别人自然就会尊重你了。
一位父亲这样提到自己寻求了解女儿的心路历程,以及“知彼”对父女两人深远的影响。
女儿凯琳14岁时,开始对我们十分不尊重,经常出言讽刺、语气轻蔑,她的行为也开始影响了弟弟和妹妹。
我一直没采取行动,直到某天晚上,妻子、我及凯琳在我们的寝室里,凯琳脱口说了些很不当的话。我觉得她实在闹得不像话,于是大声呵斥道:“凯琳,你听好了,让我告诉你我们家的规矩!”
我道貌岸然地开始长篇大论一番,以为能让她信服,知道该尊敬爸妈。我提到最近生日为她做的一切,还提醒她,我们如何协助她考取驾照,还让她开自己的车。我滔滔不绝举出了不少丰功伟绩。说完后,我以为凯琳大概会对我们叩拜一番,感激涕零,可是,她竟有些挑衅地说:“那又怎么样?”
我气炸了,愤怒地说:“你给我回房间去,我们真是不想再管你了。”凯琳冲出去,摔上自己的房门。我气得在房里踱步。
然而,冷静之后我突然想到,我并没试着了解凯琳,我虽无意打击她,但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这份觉悟扭转了我的想法和对凯琳的感觉。
半小时后,我来到女儿房间,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我并未为她的行为开脱罪名,仅就自己粗鲁的举止致歉。
“我知道你心里有事,可是我不知道是什么。”我让她知道,我真的想了解她,最后,我终于营造出让她愿意跟我分享她内心不快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