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39747500000040

第40章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3)

宓子践是孔子的弟子,也是鲁国人。一次,齐国攻打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这个时候宓子践正在担任单父宰。当时正是麦收季节,大片的麦田都已成熟,即将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这即将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

于是,当地父老向宓子践提出建议:“麦子眼看就要成熟了,我们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把麦子抢收入库。也不用管是谁种的,谁家抢收了就算是谁家的,无论如何,肥水不能流入外人田。”

还有人也很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国家的粮食,而且也避免了被齐军抢走麦子做军粮的事情,他们缺乏粮食,当然不会坚持多久了。”

这些建议,看起来的确是很合理的,可是宓子践却并未采纳这些人的建议。

不久,齐军来了,不出人们所料,单父地区的小麦真的被齐军一抢而空了。

为此,宓子践被许多人埋怨,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异常愤怒,还派使臣去宓子践那里兴师问罪。

见到使臣,宓子践说:“今年我们没有收成麦子,明年可以再种啊。倘若官府发布告示,让百姓去抢收麦子,如此这般,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会不劳而获,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当然了,这样一来,单父的老百姓也可能会抢回一些麦子,但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使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一直期盼别国的入侵,我国的民风也会一日不似一日,你们认为是这样吗?事实上,单父这个地方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鲁国既不会因单父地区的麦子丰收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这里一年不收小麦就衰弱。可是倘若让单父的百姓,甚至鲁国的百姓都有了这样的借助敌国入侵来获得意外财物的想法,则必定会成为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的不劳而获的心理,才是我们最大的损失啊!”

宓子践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了当地父老的劝谏,任由入侵者把麦子抢走,主要是因为这样失掉的只是有形的、有限的粮食而已,而让百姓产生的侥幸不劳而获的心理才是无形的且长久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古代先贤都能够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的德行修养和德才培养,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得失。《老子》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所得不一定是好事,有所失也未必就是坏事。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应当认识其根本,因此,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而非虚幻的东西。失去当然是非常可惜的,不过也得看究竟失去的是什么,倘若失去的是缺点,是虚幻的东西,那就没有必要惋惜了。

壁虎断掉尾巴,为的是保全性命。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得像壁虎那样做。无论是谁,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善于权衡,当两利相权时要懂得舍卒保车,放弃小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倘若,小利益小包袱不舍得丢下,则往往会因小失大,不仅事情会被搞砸,自己可能也会被粉碎。每一个人都应当明白,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放弃意味着另一种获得。所以,智者都不惟小利而惟大利,关键时刻会舍小利以求大利,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常作痛的眼睛宁愿挖掉。

——《圣经》

适可而止

凡事知止知足,就会趋于完美。

人生的路上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人和事,而且每个人都不得不同别人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待人接物时做到刚柔并济,软硬兼施。遇事好商量、让三分的处事态度是我们所推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用这种方法,因为不是所有的时候软手段都灵验。生活中有很多人是欺软怕硬的,然而太强硬也必然会给人不好的印象,因此使生活平安、万事顺利的最好办法是因人而异、软硬兼施、随机应变。但不管用哪种方法,都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一个善于抓时机,伺机而发的人,固然具备英雄本色;但是一个能够做到激流勇退、见好就收、适可而止的人,也不失为明智。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孔子说过“过犹不及”,意思是说,超过了和没有到达是一样的,都不是最好的。适可而止,就是指在为人处世中一定要把握的那个适当的尺度,既不伤及他人,也不会使事情向反方向发展。

做事只有讲究一个“度”,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一旦超过或者不及,都会导致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由于有了“度”的存在,才使得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了数量分析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做到适可而止。

三国时期著名的大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就是一个深知适可而止之道的人,当他攻下张鲁的老巢——南郑,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时,谋士们纷纷进言,极力劝说曹操乘胜追击,直取益州。主簿司马懿也认为,由于当时刘备刚刚灭了刘璋的力量,但是蜀国上下并未全部归心。一旦拿下益州,便可乘势继续进兵,则刘备的军队必定会分崩离析。像这样绝无仅有的天赐良机,是不应该错过的。

谋士刘晔也认为,一旦错过此次战机,则刘备必定得以喘息之机,安定蜀民,据守关隘,从此恐怕就难以消灭了。

面对众人的极力劝说,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时下还不是夺取益州的最佳时机,应当适可而止,暂时“按兵不动”。原因是刘备这时是刚刚夺取战果,他的军力旺盛,士气高昂。另外,曹操深知,尽管孙权和刘备的矛盾在日益激化,但是一旦他把拳头伸得过长,以致后方空虚,则坐山观虎斗的孙权绝不会袖手旁观、错失良机的。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绕过荆州直接袭击许昌。因此,这个时候万万不可头脑发热,不能贪图一时的痛快,而应当冷静下来,审时度势,见好就收。

此后事态的发展,也的确如曹操所料,好在他力排众议,以正确预见和决策,保存了更多的力量。

由此可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确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处事心术。其实,就心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之所以会出现人与人最终的差异,主要是这个人能否做应该做的事。假如做了不该做的事,就算做得非常巧妙,也只能证明你心力低下;反之,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就算这样显得无所作为,也称得上是心力高超。

真正智慧的头脑,是可以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事情面前清楚地判断自己应当做的事和不应当做的事,并针对这些事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地调整。荀子曾说:“知所为知所不为,则天地官而万物役也。”老子也说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无所作为往往就是最大的作为!

生括在这个社会中,谁都避免不了要同形形色色的人共事,但是,无论同谁共事,我们都务必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也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就算产生了一些利益上的冲突,也应以一种宽容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对方,这样会令他人对你产生信任与感激,倘若以后还有机会接触,则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样一来,你可能就交到了一个长久的朋友。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谁都不可能避免同别人发生冲突,当冲突发生后,只要我们适可而止地处理好,就会赢得良好的人缘,从而使你在交际中如鱼得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没有比贪心更惨痛的不幸,只有懂得满足的满足,才会得到永远的满足。

古人意识到欲望给人带来的危害,所以有见识的人都很注重规范自己的德行,不仅自我规范,还教育子孙后代节制欲望,知足止足。

陆游常常以诗歌来教育子女,这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在当时,人们都怀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陆游却毫无这种陈腐的观念。他曾劝儿子们不要讨厌锄犁,不要看不起种菜种地,他不要求儿子一定要走科举考试进仕途。在《放翁家训》中,陆游告诫子女:“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陆游不要求儿子才锐(即具有突出的才能),只告诫儿子熟读经、子,宽厚恭谨,是有深刻道理的。所谓“佼佼者易污”,过于突出,反而会遭灾惹祸。

陆游自己品行高洁,他也教育儿子不要贪求。当他七十三岁时,生活仍然十分贫寒,由此甚至不得不卖掉家中的酒杯以度日。但是,当儿子子龙去吉州任司理时,他仍作诗谆谆告诫儿子谨记廉洁为官。诗中写道:“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治愚此(坐:因为)。……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他要求儿子除了饮吉州之水以外,即使一文钱也要清清楚楚,不能贪得,这是何等高贵的清廉品德啊!在他的家训中,还告诫儿子:“世之贪大,溪壑无餍,……至若常人之情,见他人服玩,不能不动,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竞亦何用?使人歆羡,于我何补?如是思之,贪求自息。”说到底,陆游就是告诫儿子们要做到清廉自守,毫不贪求。

陆游对子女的教育始终都离不开节俭,因为讲究节俭,就会少有过失,而如果讲究奢侈,则必然会有无休止的欲望。欲望又会让人不走正路,从而导致灾祸甚至家破人亡。所谓“成由俭,败由奢”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也就是用无所作为的心理去进行作为,用无所事事的心态去做事,用无所滋味的心态去品尝天下滋味。不然的话,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开始,就有了愿望,就不会有终止。比如有的人自认为是非常淡泊名利的,这就说明他还没淡泊。因为到了真正淡泊的时候,是连这“淡泊”二字也感觉不到的。所以这些人的淡泊是相对于别人说的。因此不以清静为清静,不以无为为无为,不以无事为无事,不以无味为无味。老子还说:“圣明的人始终不会妄自尊大,因此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被强烈的物质欲望所左右。在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中身败名裂的例子不是没有。层出不穷的贪官,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乃至于世界各地频繁的战争,说到底,都是由于欲望的驱使。由此可见,贪心和不知足只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和灾难,而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丝一毫的好处。相反,如果知道满足,最终会得到永远的满足和幸福!我们常说“知足常乐”,现在看来,知足能够避祸,当然就会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快乐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

结交真正的知己

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

交友是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人们却很少关注。事实上,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为人,只需通过他的朋友就可以看出:聪明的人从来不会与愚蠢的人为伍。真诚的人也不会同狡诈的人相伴……由此可见,朋友是自己的影子,他跟自己很像却又不是自己,这就解决了“当局者迷”的难题,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因此,一个朋友的真知灼见往往贵于众多人的祝福。愚蠢的朋友往往带给你集忧致患,而聪明的朋友则能为你驱忧除患,因此,一定要结交真正的知己,因为纯洁真挚、内涵丰富的友情不仅愉悦你的心情,更能帮你走向成功。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常在一起,他们一同合伙做买卖,走南闯北;一同从军打仗,出生入死。而后又一同在齐桓公的手下为官。长时间的合作相处使得二人交情日益深厚,结为知心朋友。

俩人合伙做生意时,最后结算利润分钱时,管仲总是会多取一倍,有人为鲍叔牙打抱不平,鲍叔牙却总是说:“管仲并非贪财之辈,只不过他家中还有老人需要他来赡养,并且他还要救济那些贫穷的族人,而我目前的家庭状况却比他强很多,也不急着用钱。”

一次,鲍叔牙遇到了一点麻烦,束手无措时,管仲前来帮忙,给他出主意。可是结果却很糟,管仲十分惭愧,他说:“我真是太没有用了,把你害成这样!”旁观者也对鲍叔牙说:“管仲这个人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您怎么跟如此愚蠢的人交往呢?”鲍叔牙笑笑说:“虽然这件事情没有办好,可他也真的是在为我着想啊!再说了,这事本来就非常棘手,客观条件摆在这儿了,换了谁都不好处理,也说不定还不如他办的呢!”

做官以后,管仲曾三次被罢免。每一次都是鲍叔牙为他出力,为他说好话,才使他得到提升。这时候,对于管仲的遭遇,有人感到幸灾乐祸,并在鲍叔牙面前冷嘲热讽道:“您这位朋友实在是没出息,好不容易做个官,却总不被信任,搞得一次又一次地被罢免,真是丢人至极啊!”鲍叔牙赶忙为管仲辩护,他严肃地说:“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当今之世找不出几个高过他的!他现在之所以仕途不济,只不过是因为没有遇到好机缘而已!”

他们一同出征打仗时,管仲的每一次出击都惨遭失败。后来,行军打仗时,每次列方队,管仲都会退居队伍后面,从不敢在前面冲锋陷阵。而当战争结束,军队凯旋时,他就会抢在前面。同行的人都嘲笑他胆小怕死,惟有鲍叔牙为他辩解道:“管仲是个孝子,家中的老母亲还指着他来养老送终呢,他当然得保全性命以奉养老人了,他的这种美德,你们中有谁能比得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