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39747500000017

第17章 智用谋略,方可得势(2)

魏惠王随口答应了一声便离开了,他刚走,公叔痤就把公孙鞅叫来,跟他赔罪道:“大王刚才问我谁适合担任相国之职,我向他推荐了你,但是大王并没有做声。作为臣子,不能对自己的国君不忠,因此我还告诉魏王假如无法重用你,就应该把你杀掉。大王也已经应允下来了,如今我是先公后私,把这件事又通知了你,你抓紧逃命吧,要不然就真的来不及了。”

公孙鞅听罢,微微一笑,然后从容不迫地说:“既然大王不肯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按你所说杀了我呢?你不必为我担心,我不会有危险的。”

果然不出他所料,魏惠王在离开相府之后,并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去抓捕公孙鞅,而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左右的人说:“公叔痤病得很严重,真是让人感到伤心啊!他居然让寡人把国家托付给公孙鞅来治理,不然的话,就要把他杀了。这不是病糊涂了吗?”

公叔痤去世后,公孙鞅听闻秦孝公在召揽贤才,于是便应召去了秦国,秦孝公对他十分看重。后来,公孙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

商鞅能够经过严密的推理,从魏惠王不肯听公叔痤的话任用他,断定魏惠王也必定不会听公叔痤的话把他杀掉。因此,他并没有赶忙去逃命。结果也正像他推理的那样。如此正确地判断当然离不开他对细节的关注,所谓见微知著,从一件事情上判断出另一件事情,从一个很细微的地方就能够找出关键的信息,正如吴子所说:“短者持长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给主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

顺水行舟,因人施术

有针对性地做事说话,才能有效果。

跟学者交流,谈吐中要显示自己的不凡才识;同圣人相交,言行举止中要表现出自己高尚的品德。这有利于你很快地获取别人的善意。因为有了相近的习性才更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接下来才可能意气相投。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观察对方是何种性情的人,然后再来确定应该怎样跟他相处。无论他是不苟言笑,或是活泼开朗,你都应该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顺水行舟,因人施术。如果你需要对方的帮助,那么这一点就变得更为关键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类型的人:性子急的、性子缓的;有爱吃软的、还有怕硬的;有人喜欢甜、有人却得意酸……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又怎么才能使他们都甘愿与你携手,或是为你服务呢?这其中,最基本的一条便是,顺水行舟,因人施术。

明崇祯七年,蓟辽总督洪承畴战败于松山并被大清俘获,深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皇太极为成就大业,一统中原,不惜一切代价劝其投降,又是金钱,又是美女,但洪承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说:“我只知道有大明朝,不知道还有什么清朝,只求速死,不要多说,我不会投降的。”说罢绝食求死。皇太极也拿他毫无办法。消息传到北京城,明王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立即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可是,洪承畴并没有死成。

皇太极让人去劝说洪承畴时,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回来的人说,在同洪承畴谈话的过程中,看到洪承畴有好几次将落到衣袖上面的灰拂去,这表明他这个人还是留恋这个尘世的,只是他留恋的是什么呢?经过一番分析后,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后,决定前去试一下。

据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攀谈起来。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泪如泉涌。那女子便悄声劝说道:“人要想死还不容易,活下去才是最难的呀。将军是明朝的栋梁大将,却不能被朝廷重用,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袁崇焕是怎么死的,将军难道不知道吗?将军空有雄才大略,纵使不念及自身和家人的性命,也应念及黎民和社稷,现在清主仁慈宽宏,求贤若渴,正是将军施展才华的好机会呀。”

结果,洪承畴投降了。

传说这个女子正是庄妃。此事正史虽无记载,但从洪承畴由坚决不降而又很快降清,以及从庄妃一生热衷于政事的情况看,由她出面劝降洪承畴,使得洪承畴停止绝食,剃发归降,成为满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的“引路人”。此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击败李定国,除去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成为满清扫平中原的先锋。

庄妃之所以能够说服洪承畴,正是因为她猜透了洪承畴心里所想的。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他的软肋,只要找到了,任何事情都会轻而易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矛盾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退让也是一种策略

退让不是懦弱,是为了进得更加有力。

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比朱元璋先离世,所以朱元璋就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元璋不立儿子,却立孙子为皇储的做法让他另外几个儿子非常不服气。朱允炆继位以后,称建文帝。建文帝的十几个皇叔在各地拥兵自重,严重危及到了他的利益。于是,他采用了谋臣的计策开始“削藩”,罢免他们的职务,或是将他们杀害。到最后,就剩下燕王和宁王两个皇叔,由于他们的力量已经发展得十分强大,很难对他们下手,所以暂时存留下来。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骁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其时他正驻守在燕京,对建文帝来说,他是最大的威胁,因此是建文帝最嫉恨的人。建文帝一方面派人去燕京,直接掌管军政大权,另一方面收买了燕王府的长史葛诚,把他埋伏在朱棣身边,密切监视着朱棣的行动,朱棣顿时感觉出形势十分危急,灵机一动就装起病来。

建文帝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本来有些不相信,于是就派在燕京的官员前去探听虚实。那个时候,正值盛夏,酷暑难耐,朱棣却穿着皮袄,坐在炉子的旁边,浑身一直打哆嗦,还不停地嚷嚷着天气太冷了。被派去的人看到这种情形,相信他的确是得病了,但是被收买的燕王的心腹葛诚却秘密向朝廷报告,说燕王的病非常可疑,可能是为了蒙蔽朝廷,应该马上采取行动。建文帝立即密令燕京的守城副将捉拿朱棣并把他押到金陵去。

张信原是朱棣在金陵时候的好朋友,他们两人兴趣相投,并且张信还受到过朱棣的许多恩惠。他不忍心看到朱棣遭受迫害,于是就跑去告密。朱棣仍旧假装病情十分严重,不肯开口讲话,张信非常着急地说:“我冒着灭门之罪的风险过来告诉你实情,难道你连我都不肯相信吗?”朱棣这才翻身起来,跟张信商量应对之计。

由于当时燕京的军政大权是由两位朝廷大臣来掌握的,所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先杀掉他们二人。于是朱棣便诡称,自己将要赴京去请罪,燕王府的官吏全部已经被看管起来了,请两位朝廷大臣来燕王府中把他们捉拿法办。那两个官员不知道其中有诈,到达燕王府以后,立即就被朱棣布置好的伏兵逮捕了,与此同时,燕王府的内奸葛诚也被朱棣给揪了出来。

实际上朱棣早已经采用了谋士姚广孝的计谋,在自家的后花园秘密地训练了一支精兵。这个时候,他便率领着这支精兵,发起了反攻。因为燕京城的守将已经被俘虏了,军心也已经涣散不堪,朱棣很快便攻下了燕京的各个战略要地,并且把燕京的整个局势都控制住了。

紧接着,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开始进攻金陵。然后经过数年的战争,最终攻下了金陵,夺取了皇位,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

适当地假装自己十分弱小,也可以麻痹别人,从而能够转移别人的注意力,得以保护自身的安全。有的时候,退让也可以作为一种计策,若是运用得当,你便能够取得成功。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张咏

以退为进,韬光养晦

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很容易招致别人的非议和敌视。

真正的智者善于保护自己、大智若愚、激流勇退,且不是消极地避凶趋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伺机而动。在中国历史上,曹魏政权终归司马氏是一个很出名的历史事件,殊不知,此次政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司马懿父子忍小谋大的韬晦之策。

三国时期,魏国正始帝曹芳登基,司马懿和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共同执政,由于曹爽年纪尚轻,况且又是贵族子弟,因此,许多事情都是交由有丰富经验和智谋的司马懿去处理。一天,大学者何晏提醒曹爽道:“大魏乃是曹家的天下,不能过分依赖外人。”曹爽说:“先帝将幼子托付于我和太尉(司马懿),我自然要遵从他的遗命。”何晏冷笑道:“以前,老将军(曹爽之父曹真)曾经同太尉共同带兵抗蜀,如果不是经常受太尉的气,怎么会那么早就去世了呢?”这些话引起了曹爽的极大愤恨。于是,他与心腹便开始谋划要如何除掉司马懿。

曹爽同自己的门客商量好计策之后,就来见曹芳,说司马懿劳苦功高,理应加封为太傅。曹芳尚且年幼,听了曹爽的话,便封司马懿为太傅。司马懿毫无防备,大吃一惊,但是又不能违抗君命,只好把带兵的印信交了出来。从此以后,军权就落到了曹爽的手中。曹爽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便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外出打猎游玩,有时候甚至几天都不回城中,他的弟弟以及门客纷纷劝道,几日不回城,只怕有人会趁机发动兵变。曹爽不以为意:“军权掌握在我的手中,如今司马懿又在家中养病,怕什么呢?”

后来,曹爽的弟弟曹羲又请求大司农桓范来劝曹爽,曹爽听后,稍微注意了一些。正在这时,李胜升任青州刺史,特地前来向他辞行,曹爽计上心来,让他借去太傅府辞行之名,趁机观察司马懿的情况。

李胜来到太傅府上,看到司马懿面色憔悴地在床上躺着,靠两个丫头搀扶着,才勉强撑起身子。李胜告诉他说:“我就要到青州赴任了,特地向您来辞行!”司马懿说话含混不清:“并州靠近匈奴,一定要好好防备啊!”李胜说:“是青州!”司马懿又说:“你从并州来?”李胜纠正道:“是山东青州。”司马懿哈哈大笑道:“你刚刚从并州回来?”最后,李胜只好借用纸笔,才跟他说明白了。司马懿看了好大一会儿才说:“原来是青州,看我病得都耳聋眼花了,请刺史一路保重!”说罢,司马懿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巴,丫头就立即捧着汤水奉上,司马懿就在她们的手里喝了,汤水洒了他一身。他流着泪请求李胜道:“我年老体弱,怕是活不长了,我的两个儿子,还要靠曹大将军多多照顾,请李刺史在曹将军面前美言几句!”说完又指了指他的两个儿子。

李胜离开以后,司马懿就披衣起来了,他告诉司马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定会向曹爽报告我的情况,他不会再疑心我了,曹爽下次如果再出去打猎的话,就可以动手了。”

李胜回到大将军府,一五一十地把看到的情况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听了大喜:“这个老家伙如果死了,我就什么都不怕了。”几日之后,他就带上魏主曹芳,率领御林军,借口出城祭祖,又去打猎了。司马懿一看机会来了,便带领儿子和众将士,直闯宫中,逼迫郭太后下懿旨,说曹爽奸佞乱国,要撤职查办,太后被逼无奈,只好屈从。接着,司马懿便传令攻占了城中的兵营,关闭了城门。曹爽接到懿旨之后,本来能以大将军印讨伐司马懿,但是他性情懦弱,全然不顾众门客的劝说,反而听信了司马懿的话,将大将军印交了出去。自此,司马氏便掌握了朝廷大权。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韬光养晦作为人生的一种应变之术,主要是在处于不利的环境中,能以此计来保全自己的资本或者性命,以待东山再起之日。隐藏自己本来的面目和真实意图,可以迷惑敌人,解除对手的戒备心理,待时机成熟之后,便可一展宏图。

在人的一生之中,总会遇到诸如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很多不如意,这些不如意都需要依靠智慧和耐力来解决,而并非仅凭一时的喜恶和冲动就能处理好。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

——朱舜水

卧薪尝胆,蓄势而发

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山后吃山,才会山青水秀。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越国向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办理丧事之机,发兵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地方,发生了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怀着必胜的信心来发动了这场战争,却没想到自己打败了,而且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年事已高,回到吴国不久就咽气了。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可忘记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临终的嘱咐,还让人经常提醒他。每次经过宫门,手下人都会扯开嗓子喊道:“夫差!难道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敢。”

他命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为攻打越国做着准备。

两年后,吴王夫差亲自率大军攻打越国。

越国的文种和范蠡都才能卓著。面对敌人的来犯,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将近三年。报仇意决,来势凶猛。我们不如守住城,不跟他们作战。”

意气用事的勾践当然听不进去了,他也发兵去跟吴国人拼个你死我活。于是,两国军队进行一番恶战后越军大败。

越王勾践带着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后又被吴军包围。

这时,勾践才对范蠡说:“当初如果听你的话,也不至于弄到这步田地。如今该如何是好呢?”

范蠡说:“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