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勾践便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投降的意愿传达了一番。吴王夫差想同意,却遭到伍子胥的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想办法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于是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果真,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坚决反对,答应了越王的求和,不过,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勾践必须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就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去了吴国。
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还让勾践给他喂马,范蠡也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如此这般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范蠡为留下勾践的性命,运用计谋摧毁了勾践曾经为一国之主以及他身为男人的全部尊严和欲望,最终博得了夫差的怜悯和同情,驳回了伍子胥要杀掉已温顺如羔羊、木纳如农夫的勾践的要求。
做奴仆已经三年了,有一天,夫差生病了。勾践趁此良机,尝夫差粪便而寻找病源,这让夫差颇为感动,他认为勾践已经真心归顺了他,于是就把勾践他们放回国了。
回到越国的勾践,立志报仇雪耻。他担心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自己的志气,因此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王宫,居住在一座破旧的宫室中。并且他还睡在柴草上,在房梁上吊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栓着一只苦胆,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苦胆,然后大声地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就这样二十年如一日,他雷打不动。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诵的“卧薪尝胆”。
在这期间,勾践为了使越国富强,他亲自参加耕种,并且命他的夫人自己织布,以此来鼓励生产。由于越国被亡国,人口大大减少,他便制定制度奖励生育。他让文种来管理国家大事,让范蠡训练士兵,而自己也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救济贫困的百姓。看到越王的种种政策都有利于民,百姓们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使国家尽快强大起来。最后,越国在勾践的励精图治下,迅速地强大起来。他终于有实力去找夫差报仇雪耻了。
在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形势下,勾践一举灭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勾践苦心励志,发愤强国,最终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语
欲擒故纵
倘若把对方逼得走投无路,则必定遭到殊死反抗。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登基。
他胸怀大志,想成就一番伟业,可是,当时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位于北部的荒凉地带,限制了国家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他就打算迁都至洛阳,便可以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但是他很清楚迁都是一件涉及全国、震惊朝野的大事,百姓在此地居住了很长时间,肯定都不愿迁移,更何况从北方迁到中原,会有诸多不适应之处,此举定会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他思虑许久,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一天,他召集群臣上朝,宣称要大举南下进攻齐朝,然后择日诏令太常卿王谌卜卦问吉凶。
他亲自抽出一签,朗声说道:“爻签大吉,正是汤武革命,顺应天意。”
于是,他便加封拓跋澄为抚军大将军兼任尚书左仆射,同时传令下去,调集各路兵马准备南征。两个多月之后,他挑选出一个吉日,就起兵渡河向南进发了,经过一路艰辛,直奔洛阳。
他率领大军抵达洛阳的时候,正值九月,天气清凉,淫雨霏霏。稍作休息之后,孝文帝又率领大队人马继续南进。原本就不愿出兵的众臣经过长途跋涉,个个累得筋疲力尽,全都跪在他的马前进行劝阻。
孝文帝怒道:“我苦心打拼,想统一天下。你们这些人,不懂得国家大计,还敢阻挡我,你们难道不清楚国家的法律吗?若是再横加阻拦的话,我一定治你们的罪!”
安定王拓跋休也跪在他的马前,声泪俱下,苦苦相劝。孝文帝一看众人全是这个样子,便说:“此次我率大军征伐南方,远近皆知,若是就这样便班师回朝,无功而返的话,该如何向后人说呢?岂不是要留给世人一个笑柄吗?即使今天不再前进了,也应当将都城搬迁至这里,才不会师出无名被后人耻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已经下定决心了,迁都!同意迁都的人站到左边来,反对的站到右边。”
安定王拓跋休见事已至此,只好站到左边。群臣看到这种状况,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勉强赞同了迁都一事,都站到左边来了。
到这时,迁都大事算是最终议定了。
于是,孝文帝便在洛阳留了下来,派拓跋澄回到平城,向留守的官员们宣布迁都的重大决定。
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震惊不已,但是木已成舟,没办法再做任何改变,只得服从命令,择日迁都洛阳。
从此,孝文帝就以都城洛阳作为基础,任用汉人为官,并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使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称霸黄河以北百余年之久。
知其难为而不为,怯懦之夫;知其难为而强为,鲁莽之士;知其难为而巧为,智勇之人。
孝文帝迁都,反对者众,难矣!但是他智用占卜制造出迁都的舆论,又以南伐为幌子行迁都之实,欲擒故纵,终获成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整个过程,就是“巧”。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历代兵家都会用这一计。事实上,不仅仅是战场上才用这一招,商场上的战争绝不亚于荷枪实弹的战争,运用这一招你会游刃有余。情场亦如此,适当地“纵”反而会激起对方的主动性。所以,必要的时候,不妨放对手一条生路,这样很可能会削弱他的气势,瓦解他的斗志。时机成熟时,便会胜利在望。
苦苦的去做根本就不可能办到的事,会带来混乱和苦恼。
——狄更斯
不战而屈人之兵
心理战术永远都强于荷枪实弹的对抗。
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刘备设在汉水的营寨。刘备手下的名将赵云带领部队退守至汉水西岸,与曹军对峙着扎下营帐,两军距离很近。军师诸葛亮看到汉水上游有一个小土山,它足可以埋伏千余人,于是命赵云领兵到山上设好埋伏,听到号令就擂鼓放炮,但是不许出战。当天夜里,诸葛亮一看曹营熄灯了,便马上燃放号令炮。赵云当即让自己的下属在山上擂鼓、放炮。曹军还以为是敌军突然前来劫寨了,赶忙披挂上阵,但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曹军刚回到营中休息没多久,又听得外面炮声连天,鼓角齐鸣,杀声震天响,扰得曹兵彻夜不能安眠。接连三个晚上都是如此,曹操惊疑不定,便只好拔寨退兵30里。
诸葛亮面对敌人,未动一兵一卒,采取扰敌、惑敌、疲敌之计,“不战而屈人之兵”,逼曹操自动退兵30里,真可谓是神机妙算。
多数战争中的谋臣将才,都是将主要的心力放到战场之外,主张以谋略取胜。采用武力威胁与政策攻心术相结合,或施以恩惠,或晓之大义,或说以利害,或以敌制敌,或大张旗鼓,或大军压境,或断其后路,或绝其粮草。
唐代宗年间,叛臣仆固怀恩联合土蕃、回纥、党项、羌等几个少数民族率军30万围攻泾阳。泾阳的守城将领是郭子仪,当时他的手中只有1万精兵,情况万分危急。其中回纥人的态度,关乎战争的胜负大局。郭子仪临危不乱,他认为回纥曾经与唐朝共同平叛“安史之乱”,帮助唐朝收复了两京,两国之间应该是有友谊的,于是决定亲自前去回纥营中劝说他们的首领。郭子仪在回纥人中本来就有一定的威望,再加上郭子仪对回纥的首领晓之以大义,终使回纥首领回心转意,遂命兵将们放下武器,双方以诚相待、和睦如初。
叛臣联军30万,而郭子仪只有1万精兵,倘若两军开战,无疑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毕竟郭子仪驰骋疆场多年,他深深知道这个时候只有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能解围,这也是唯一的一条出路了。所以他就从唐朝跟回纥之间的情谊入手,彻底分化瓦解了叛臣仆固怀恩的联军,从而得以解围。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实际上丝毫不亚于刀光剑影的军事战争,只不过有时候它表现得比较缓和而已。真正的权谋高手在面对自己的政敌时,往往不是依靠激烈的政治斗争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是在不经意间就可将对手降服。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大将李光弼驻守河阳,叛将史思明驻军河清。两军对峙,相持了很长时间。
史思明一心想截断李光弼的运粮通道,李光弼亲自率领军队前去防备。一天傍晚时分,李光弼想回河阳去,便留给下属雍希颢一千名士兵,负责守卫野水渡粮道。临行之前,他嘱咐雍希颢等诸位将领道:“史思明知道我将要回河阳去,肯定会派李日越等人前来袭击我。你们务必要坚守阵地,但是千万不要跟他们交战。如果他要投降的话,你就同他一起来见我。”
众位将领听了李光弼的这番话,全都暗自发笑,他们觉得李日越是不会如此轻易投降的。
史思明听说李光弼就要出城了,非常兴奋并且很坚决地告诉李日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李光弼善于依靠城池作战,而今却离城而去,便是失去了他最大的优势。你速速率五百铁骑连夜进攻野水渡,如果捉不到李光弼,就别回来见我!”
李日越领命后便急忙领兵前往野水渡,但是又听一个当地人说李光弼有事已经连夜赶回河阳了。李日越失望极了,想到史思明说的那番斩钉截铁的话,抓不到李光弼就别想活着回去!
他真是越想越感到害怕,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转念一想,与其回去领死,倒不如自己找出一条生路来。于是他就向雍希颢请求投降了,雍希颢便带着他一起去见李光弼,李光弼特别高兴,还对他委以重任。高廷晖见李日越投降了,也跟着他归顺了朝廷。
李光弼非常善于用兵。他对对方的心理十分了解,又借势利用了对方的弱点,最后不费一兵一卒,便将史思明手下的两员大将揽到自己麾下。
基于各种原因,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与别人起争执。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反唇相讥或者大打出手都并非上策。灵活巧妙地说服对方,从而使他心服口服,“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明智之举。
超凡的智慧是言行举止的最高准则,它通常能够取代武力的作用而使事情简单化,令人称奇。想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良好的判断力,从而可以看穿对方表面的谨慎与矜持。揣摩他人的心理往往需要极强的判断力。而了解一个人的品德与气质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
为自己造势
为自己造势就是一种炒作,而炒作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宣传。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他的儿子窝阔台即位。当时西夏已经灭亡,而窝阔台的当务之急,就是灭金。经过充足的准备之后,窝阔台亲自率领大军兵分三路开始伐金。第一路由斡陈那颜率领,从济南出发,向汴京之东进军;第二路由窝阔台亲率,首先攻克河中孟津,以便可以牵制住守卫潼关、黄河天险的金军;第三路则由拖雷统领着三万精骑,向南迂回于唐邓之间,以攻金之侧背。在同金军交战期间,拖雷还曾经请求宋出兵相助,但是未能如愿。于是,他便率军攻下了宋朝的金州、房州,为进一步灭金扫除了障碍。当时,金军的精锐部队都在前线,后方十分空虚,拖雷便避实击虚,一路上接连将金国的泌阳、南阳、方城、襄城等地逐个攻破,双方在钧州展开一场激战,并对峙于双锋山。这时,窝阔台就率领自己的一队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援助拖雷,将金军重重包围住,金军奋力突围逃往钧州,不料半路上又遭到了蒙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拖雷迂回袭击金军,尽管没能直接攻向汴京,但是却将金廷的防御部署扰得一片大乱。守卫潼关的金军仓促间赶去支援,以致疲于奔命,窝阔台便趁机南下,将潼关的守军全部收降。不久,蒙军便攻破汴京,金主被迫出逃。123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窝阔台又率大军与南宋联合起来共同围攻蔡州,金哀宗传位给完颜承麟,后来完颜承麟与守城的金军将士一同战死,至此金朝灭亡。
金国也曾称霸一时,并多次南下攻宋,还曾迫使蒙古向其俯首称臣。为什么短短几年内便被蒙古大军所灭呢?也许主要并不是因为金国的势力逐渐衰弱,而是由于后起的蒙古大军的确太过强盛了,更何况它还不失时机地利用了宋、金两国的矛盾与南宋联合在一起,为自己造势。这样一来,灭金自然就变得容易多了。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8月,唐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率领数万唐军前去讨伐薛仁杲。11月,薛军十余万人出来应战,唐军坚守不出,双方对峙长达两个多月,致使薛仁杲一方粮草用尽,人心焕散。李世民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命梁实率领部分兵力诱敌出击,薛军果然派出精锐部队来袭,梁实只是坚守。待薛军人困马乏之时,又增派庞玉部在浅水原一带布好阵势以牵制对手,而自己则亲率唐军主力部队杀进敌军,大败薛军。李世民乘胜追击,守城的薛军将士包括薛仁杲在内纷纷弃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