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39747500000012

第12章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成就一生(3)

生活就像道理,越简单就越容易把握。如果我们对生活有太多的要求,就必定会被生活所累。人生的最大悲剧就是被生活赶着走。而我们要的是戏剧,是快乐的人生。所以,请保持简单生活。

孟浩然在唐代的文人墨客中也算得上是颇有名气了,他的文采卓尔不群,写出的诗也极富灵气。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曾经跟其他的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求得功名,以光耀门楣,也为了将来能够享受到荣华富贵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但是他年轻气盛,锋芒毕露,从而因为一首诗惹怒了唐玄宗,从此便仕途不济。孟浩然发现自己已是做官无门了,便满怀惆怅地离开了长安城。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他逐渐悟透了人生况味和宦海沉浮,于是便决心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简单生活。

当时,朝中有个清官叫韩朝宗,他身兼数职,既是荆州大都督府的长史,又担任着襄州刺史一职,另外还是山南东道来访的处置使,他对孟浩然的才华和名气早有耳闻,得知孟浩然的遭遇以后,便有心要向皇上推荐他。韩朝宗是皇上十分信赖的臣子,曾经给朝廷发掘了许多栋梁之材,孟浩然如果愿意同他一道去长安的话,将是非常有希望的。经过韩朝宗的一番苦劝,孟浩然终于答应去试一下,并跟他约好了一起出发的时间。谁知,就在临行之前,一个与他意气相投的朋友特地前来拜访,孟浩然便兴致勃勃地与他把酒言欢,居然把去长安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韩朝宗左等右等也没看到人影,对他大失所望,于是气急败坏地走了。

从此以后,孟浩然就彻底摆脱了关于仕途的俗念,忘情地投身于美丽多姿的大自然,从中汲取灵感,以山川、树木、松月、飞鸟和鸣蝉等为意象,创作出了成千上万首瑰丽的诗篇。

有一天,孟浩然同一位好友一起在乡间小路上行走,路旁是修竹幽篁,看起来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孟浩然不由得驻足观赏。远处的渔夫已经将渔网收拾好了,在暮色中正往家里赶,孟浩然连忙走上前去,询问渔夫今天都有什么收获,然后就盯着篓子里的鱼儿看起来,看完之后,自己又莫名其妙地笑了。朋友感觉他的行为举止有些奇怪,便问:“你想到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这么好笑呢?”

孟浩然高兴地说:“刚才我看到那些翠竹,于是诗兴大发了,就琢磨出来两句,其中有竹,还有鱼。不过平常没有留意过竹到底有多少节,鱼有多少鳞,所以刚才看了个明白,心里感觉特别开心!”说完又爽朗地笑了。

孟浩然在乡村田园中度过了大半生,生活非常简朴。他跟山水做伴,甚至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境界,还创作出了许多名篇佳作流传下来。这位隐逸之士一直隐居至终老,诗人李白曾经专门写过一首诗称赞他是“白首卧松云”。

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浮躁忙碌的生活中获得心灵深处的平静和快乐。

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司汤达

心宽方能体胖

把烦恼当做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拂,常保洁净。

人们往往爱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说,因为烦琐,所以烦恼;因为简单,所以快乐。人生就如白驹过隙,短暂得让你来不及享受太多,那就抓住可以抓到的快乐吧,不要把精力放在那些烦琐的事情上。让生活变得简单,你就会轻松快乐。

叶天士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名医,人们都称赞他的医术很高明,但是也有人说他的医术很奇怪。一次,有个病人找到了他。只见那人眼睛红肿,还不停地流泪,很远便能听到他的呻吟声。刚一进门他便扑向叶天士请求他救自己一命:“我的眼睛好像快要瞎了,求您快点救救我吧!”叶天士仔细观察了一下,询问了他的发病过程,说道:“依我看来,你的眼睛只消几帖药就能痊愈了,但是,在你的眼病治好七天以后,你的两个脚心就会长出恶疮来,不过那将会危及到你的性命。”

病人听后脸色立即变成了土色,差点就要给叶天士跪下了,他浑身直打哆嗦。于是,叶天士便跟他说:“你不必紧张,办法总归还是有的,只要你能照我说的话去做,自然就会平安无事了。”

病人连忙说:“是什么办法,我一定照您说的去做!”

“每天睡觉之前和早晨起床以后,你要用手使劲搓两个脚心各360次,一次不能少,一次也不要多,照这种方法做下去,一共需要坚持七天,便可以度过这个难关了。”病人便把名医叶天士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中,对此他深信不疑,回家以后就开始认认真真地搓脚心,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很快七天的时间就过去了,他每天都要搓720下脚心,后来,眼睛的肿胀果然慢慢地消下去了,红血丝也消退了。脚心不但没有长出什么恶疮毒瘤,反倒觉得神清气爽。他不禁赞道,这个叶天士果真是名不虚传啊!

病人带着十分丰厚的礼品来向叶天士致谢:“多谢神医的救命之恩!只是我心中有些不解,这眼疾和脚心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叶天士笑道:“我只不过是治好了你的心病而已!记得你刚来的时候,心中忧虑不已,总觉得自己就要变成瞎子了,由此可以看出你这个人疑心很大,容易多心。事实上,你的眼病主要就是因为肝火太盛了,而忧虑只能火上浇油,你只有不去想它才可能很快地痊愈。但是,你这个人的心事太重了,可能我说什么对你都没有用。所以,我便说会长出一个关乎性命的恶疮来。这样一来,你自然就不会再去注意眼睛的小疼痛了。再者说,揉搓脚心既可以降火安神还能补肾强身。我所谓的恶疮毒瘤纯属子虚乌有,目的就是为了转移你的注意力,眼病自然就能治好了。”

叶天士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即许多事情都是庸人自扰,若是能够把注意力从烦恼上转移出来,就会好很多。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人们的压力普遍都增大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让人目不暇接。因此,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就显得尤其重要。不然,你不但会变得六神无主,面对问题时不知所措,烦恼也会随之而来。

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新唐书·陆象先传》

心底无私天地宽

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光明磊落,不仅成就自己的名声,更能为自己远离那些被别人猜忌、诬陷的麻烦。必要的时候,不妨把别人认为是隐私的方面公开吧。

唐朝时的大将军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德宗封他为汾阳王。由于他身经百战,功绩显赫,皇上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简直是不计其数。但是他却并不以此为荣,反而把所得的赏赐之物全都分给了老百姓、家中的奴婢和仆役们。他的王府非但不像别的王府那样戒备森严,整日大门紧闭,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且还门户大开,可以让人自由出入。

有一次,有个大臣来府中找郭子仪,到了王府的大门口,才发现大门前根本没有守卫,大门敞开着,并能一下看到大厅里面。大臣看无人前去为他通报,而且他和郭子仪又非常熟悉,于是便径直走了进去。走到郭子仪的卧房,刚好撞见他正在给妻子梳妆呢。大臣便戏言道:“前有张敞画眉,今有子仪梳妆。”

后来,这件事在朝中逐渐传扬开来,大臣们都笑郭子仪的闺房中闲情雅趣之事多多。郭子仪则丝毫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任凭他们去取笑。

但是,他的儿子们在得知此事以后,非常不满地对他说:“父亲德高望重,功勋卓著,怎么一点也不懂得自己尊重自己呢。现在居然连您的内房别人也可以随便进入,那么家里如果再发生什么事情的话,别人还不全都知道了!”

郭子仪耐心地听完儿子们对他的埋怨,然后问道:“那你来说说看,什么才叫自己尊重自己呢?”

“最低限度,也不应该让旁人随意进出自己的卧房啊!另外就是大门的问题,整日大敞着门,也没有几个仆人,从外面看来,这哪里是王府啊!平民百姓的家里还常常闭门落窗呢!”

郭子仪摇了摇头,然后平静而又十分郑重地告诉他们说:“你们觉得豪门大宅就应该是设置着高墙大门,不管白天或是黑夜,都应该大门紧闭,两旁还要有守卫侍立,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出豪门的气势吗?但是这么做又有什么好处呢?之前我凭借着自己的坚韧耐力和勇敢无畏闯荡出了一片天下,现今我身居高位,这些全是我努力奋斗得来的结果,并没有依靠其他任何人,因此也没有谁与我有很深厚的交情。如今我若是按照你们所说的去做的话,紧闭家门拒客于千里之外,一旦有人想诬陷我,便没有人可以分辨清楚是非了,这样就极有可能会招致灭九族的大祸。而今我大敞门户,把自己的一切都暴露在别人的面前,根本不藏任何秘密。即便是有人想故意加害于我,也将很难找到借口。你们是想让我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还是要我紧闭大门过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呢?”

儿子们听了他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顿时都恍然大悟了。

做见不得人的事情,终究是无法瞒住天下人的,郭子仪敢于敞开胸怀以对世人,这点足可以显示出他的光明磊落。这种方法就是“提高自身的透明度”,不仅是现代社会中显示公正廉洁的一种必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杜绝猜疑、防止别人诬告陷害的处世策略。

郭子仪自敞家门的做法是非常有远见的,主动亮出自己的隐私,从而有效避免了人们对郭家的种种猜疑。在今天,这种做法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作为领导者,你可以有意识地亮出自己的一点小隐私,来提高透明度,并借此提高别人对你的信任度,以使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地为你们的共同事业而努力。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身处困境,勇敢以对

挫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恶,恰恰是它,让我们不断成长。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选择。身处逆境,要选择永不放弃,选择重新再来,选择相信自己,选择勇敢面对,这不仅仅是对你的考验,更会成为你人生的一道奇特风景。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曾经拜入同一师门学习兵法。庞涓立功心切,很早便下山投奔了魏国,他被拜为军师,指挥魏军东征西战,并屡建奇功,魏王对他十分倚重。但是,庞涓在内心深处总是感到有些不安,因为他知道,自从自己离开以后,孙膑跟着师傅又学了三年,他还听闻孙膑有本祖传的兵法(其祖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在手,倘若有一天他下得山来,肯定会变成自己最大的敌手。思虑良久,庞涓心生一计。次日一早,他便进宫去见魏王,将孙膑大大地吹捧了一番,并主动请愿亲自修书一封请孙膑来替魏国办事。魏王高兴极了,急忙派使臣带着书信还有丰厚的礼金前去聘请。

孙膑见师兄仍顾念着同门之谊,便欣然前往,也想帮助师兄成就一番大业。孙膑来到魏国以后,魏王便把他召进宫里面谈,发现他果然是满腹才学,见识非凡,便想委以重任,于是找来庞涓共同商议此事。庞涓装作十分高兴,但是又说师弟初来乍到,并未立下半点功劳,不如等立功的时候再行封赏,以服众将之心。魏王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便听取了他的意见。

庞涓见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实现了,于是便抓紧实施第二步策略,他模仿孙膑的笔迹给齐国写了一封情报信,并派人送到齐国去,同时又命令守边的将士将他扣下,这样就给孙膑戴上了一顶谋反通敌的帽子。魏王知道以后勃然大怒,要立斩孙膑,庞涓又站出来假装为他百般地求情,最终孙膑被处以膑刑(砍去膝盖骨),脸上还被刺了“私通外国”四个字。庞涓看孙膑现今已经成了一个废人,便装作很同情他的样子,对他照顾有加,孙膑非常感激,心里还有些过意不去。庞涓便请求他传给自己兵法,孙膑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庞涓拿给他许多木简,让他在上面写。在孙膑写了还不到十分之一的时候,一个名叫诚儿的下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孙膑万分惊讶:“原来庞涓是如此无情无义之人,我怎么可以把《兵法》传给他呢?”他又想到,“如果不写的话,他肯定会非常气愤,那么我的性命将会不保。”孙膑苦思冥想,要找出一条生路来。这时,他忽然想起临行之前老师曾经给了他一个锦囊,于是马上打开来看了一下,只见上面写着“诈风魔”。孙膑心里顿时明白了:“原来如此!”

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趁下人送饭过来时,孙膑突然一下扑倒在了地上。众人连忙将他救起来,只见他口吐白沫,大半天方才醒转过来。刚睁开眼睛便开始又哭又闹,并把所写的竹书全部扔到了炉火之中,待庞涓闻讯赶到时,那些竹书早已经化成灰烬了。孙膑在庞涓的面前仍然是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庞涓怕他是在使诈,便让人把他拖到猪圈里去。孙膑就跟猪争抢食物,并且还拣猪粪吃。庞涓让人端来香喷喷的饭菜,孙膑接过来便摔到了地上,又跑去跟猪抢食吃。庞涓一声长叹:“看样子他是真的疯了。”从此以后,孙膑一直疯疯傻傻,言语失常,在猪圈里住了下来。时间长了,人们便都相信他真的疯了,庞涓也放松了对他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