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39747500000013

第13章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成就一生(4)

尽管孙膑遭受了如此戕害,承受着莫大的耻辱,但是却大难不死,并且不失鸿鹄之志,他发誓要以自己的满腹才华和出色的韬略,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好好与昔日的“同窗”一较高低,报仇雪恨。齐国使者来访时,他趁机跟人家进行接触,并畅谈了一番,齐使这才知道孙膑乃是一个难得的奇才,于是派人秘密地将孙膑接到了齐国。自此,孙膑便摆脱了厄运,在齐国充分施展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他被拜为齐国的军师,在马陵道战役中痛击魏军,并将庞涓杀死,一雪自己所受的耻辱。

因此,我们说,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千万不能丧志,而应当积极勇敢地去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矫正人生的坐标和航线,重新寻找和把握机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

——德谟克利特

尽人事不听天命

人生的旅途,总会有艰难险阻,若听天由命,则很难成功。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襄公去世的时候,太子夷皋的年纪太小,尚不懂事,另外也没有什么实力,根本无法掌控大局。众臣一看太子将要位子不保了,私下里便开始积极活动起来,都希望自己所控制的皇子能够当上太子,这时候朝廷内部一片大乱。

在众多大臣里面,有两个人的势力最大,他们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最为激烈。这二人便是:赵盾和贾季。赵盾欲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做太子,但是贾季想立襄公另外一个弟弟公子乐。于是,两人便开始了明争暗斗,并相互挖对方的墙脚。但是当时两位公子都不在晋国国内,还必须将他们从国外接回来。于是贾季立即派人到陈国去接公子乐,他行动迅速,赶到了赵盾的前面。眼看着公子乐马上就要回到晋国了,赵盾又怎么会善罢甘休呢!他便命人尾随着公子乐回国的队伍,其间找了个机会杀死了公子乐。公子乐死后,赵盾便不慌不忙地派人到秦国把公子雍迎接回来。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秦国还专门派出了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国。

公子乐一死,贾季就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便不再与赵盾争斗。此外还有一个人,就是襄公的夫人穆赢,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她见公子雍做国君似乎已成定局,一时也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夷皋失去继承的权利,并且还极有可能会遭到别人的暗算。但是,母亲的天性使她拼命地想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

她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哀求各位大臣,以争取能够感化他们。

因此每逢群臣在朝堂议事的时候,穆赢便抱着自己的儿子在那里痛哭不已,说“先君究竟有什么错呢?年幼的太子又有何罪?太子虽然年幼,但是毕竟是先君亲自册封的,难道就这样说废便能废掉吗?废掉现任太子反而改立新君,你们的眼中还有先君吗?你们就不怕这样做会坏了祖制吗?”说到伤心之处,穆赢不禁哭得更加伤心了。太子还不懂事,但是也跟着母亲大哭起来。母子二人抱头痛哭的场面是十分凄惨的。群臣看后,不免也觉得有点于心不忍,并且还有了一些心虚的感觉。

除此之外,穆赢还常常抱着太子到赵盾的家里,以情动之,她说:“先君对你是那么倚重,临终前还把太子托付给了你,当时的情景,我现今还记得十分清楚。正是因为你答应了要好好照顾太子,先君才放心地走了。而今却要废掉太子,你好好想一下先君对你的重托吧,大丈夫岂能不忠于君,又岂能言而无信?”

赵盾听后,想想自己确实也是太过分了。假如真的这么做的话,一定会落一个不忠不信的坏名声。再者说,如此一来,人心恐慌,势必就会天下大乱。自己另立新君的举动名不正言不顺,只怕也很难服众。于是他又与众臣商议,派出军队阻止护送公子雍的队伍入境,仍然拥太子夷皋为君。

正是由于穆赢能够据理力争,这才保全了太子。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操纵命运的钥匙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会失败。

——李吉鹏

得势也要保持平常心

宝贵的平常心会让你宠辱不惊。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智者。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崔玄伯是清河(今河北清河)东武城人,在少年时便显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人们称他为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神童。

苻融在冀州任职的时候,非常敬重崔玄伯,并把他奉为上宾,处处以礼待之,还授任他阳平公侍郎、冀州从事、主管征东记室等职。于外,他负责处理各种日常事务;于内,则是苻融的座上好友。尽管每日的政事繁杂,但是崔玄伯做得井井有条,并且他向来处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前秦国主苻坚听闻崔玄伯的事情之后,惊异于他卓越的才能,坚持要把他召进宫中做太子的舍人,崔玄伯则以母亲身体有病需要照顾为由婉言拒绝,不久他便被降职为著作佐郎。

太原(今阳曲、高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人郝轩,一向是以知人而著称的,他说崔玄伯有辅佐帝王之才,在近世中还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后来崔玄伯为了躲避战乱而滞留在了齐鲁两国之间,最后被叛将张顾抓到,郝轩不禁扼腕长叹道:“如此富有才华之人遇到这样一个****不安的时代,无法借扶摇之势而奋起,而只能跟燕雀之辈为伍,实在是太可惜了!”虽然周围战争频发,兵荒马乱,但是崔玄伯一直坚持专心致志地刻苦攻读,对家中钱财的多寡毫不在意,他的妻子跟着他经常需要忍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

后来,魏太祖率兵攻打慕容宝时,驻扎在了常山(今浙江常山县东),崔玄伯便弃城而去远逃海边。太祖早就听闻崔玄伯的奇才并且知道他为人贤德,由于爱才心切,他便立即派人乘轻骑前去追赶崔玄伯,并把他请到军队大营中,马上召见。在与他纵论天下大事之后,发现他果真是满腹才华,对答如流,心中着实欢喜,便任命他为黄门侍郎,时常陪伴在自己身旁,协助处理一些机要大事,给朝廷制定一些法令礼俗。

太祖想重新确定国号,便将此事提交有关机构进行商议。崔玄伯旁征博引,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殷商秦汉,遍数其国号的由来原委,论及当世时他说:“我国拥有北方广袤的土地,疆域辽阔,而今传至陛下,蛟龙腾跃,应运而生。陛下虽然是继承旧国,但是同时又开创了一番新的基业,于登国元年(386年)改代国为‘魏’,现如今慕容永进又献魏土,使我国的国力更为昌盛,以‘魏’字作国号,就意味着神州大地之上,我国方是头等大国,这是改朝换代的必然,预示着大吉大利,臣以为立国号为‘魏’比较适合。”太祖认为崔玄伯所说的很有道理,便十分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四方宾王前来进贡,都称“大魏”。

太祖经过邺地(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时,把崔玄伯召来向他询问此地旧事,崔玄伯对于历史也十分熟稔,有问必答,从容以对,太祖对他的表现感到特别满意。自此以后,又任命崔玄伯为吏部尚书。国家新立,根基未稳,百业待兴,崔玄伯在此时受命,严格督促各有关机构按照官制来设置官职和爵位,制定朝中一切礼仪,拟定各种法规律例,明确各项规章制度,最终全部要交给崔玄伯进行审查定夺,一经确定,便能够作为以后长期的规范准则来实施。这个时候的崔玄伯,可谓是位高权重,声望也极高,简直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人逢得势,最容易得意忘形,日渐奢华,又易放纵己欲,从而招致祸患。但是崔玄伯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自律,不同流合污。虽然官职不断升高,但是仍然一如既往,洁身自爱,清廉公正,从来没有逾矩的举动。崔玄伯淡泊名利,不为自己置办产业,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出门时也不乘坐马车,上下朝时都是步行。他的老母亲已经有七十岁高龄了,每日也是粗茶淡饭,对此太祖早有耳闻,并且曾经还派人秘密探察过,事实确实如此,故此对他更加器重,还给了他特别优厚的赏赐。有人不解,遂讥笑崔玄伯这么自苦有些太过分了,他听了以后泰然处之,并没有因为他人的议论甚至于嘲讽就改变自己的初衷,反而更加小心谨慎,如往常一样清廉。

太祖去世之后,太宗尚未登基,清河王拓跋绍看朝中人心有不稳的迹象,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便拿了一大批的钱财布帛出来,送给各位朝臣,以此来收买人心。但崔玄伯看出了他的叵测居心,坚辞不受。太宗继位以后,认为崔玄伯没有接受拓跋绍所送的钱财,很有忠臣的气节和操守,于是对他十分敬重,还亲自登门去看望他,并赐给他丝帛二百匹,这些都使曾经接受过拓跋绍馈赠的重臣长孙蒿等人心里感到十分愧疚。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愈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愈容易感到幸福,而那些整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人反而永远被苦恼包围着。平常心贵在平常,波澜不惊,生死无畏,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个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下,都能拥有平常心的人,必定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平常心也许不能把我们带到成功的彼岸,但是却可以让我们荣辱不惊、安贫乐道,烦恼自然不会靠近。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菜根谭》

淡泊名利

名利可以作为一个人奋斗后的证明,但决不是最终的目标。

吃家常饭,穿粗布衣。为官之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多,但是有这种想法的却不少。做官的人若是能够以一颗朴实平常的心对待别人,就是参透了为官的真谛。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百姓们的称赞,还能使自己过得自在洒脱。贪财好利、阿谀奉承的人做官既不会长久,也不会有踏实的感觉,而只能得到老百姓的唾骂。民众的心中自有一杆秤,它能称出每一个为官者的分量。与其刻意奉迎,还不如脚踏实地的为官。

法真字高卿,是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郡人,他的父亲法雄曾经担任过南郡太守一职。法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采百家之长,是关西地区出了名的大儒。

法真虽然出身于官宦家族,但是他生性恬静寡欲,不愿过多地参与政事。扶风郡太守听闻其名,希望能见他一面,于是法真便应邀前往了。太守说:“春秋时期,虽然鲁哀公不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是孔仲尼却依然对他俯首称臣。而今,我德薄名虚,但是却想委屈你担任郡功曹,如何?”法真答道:“只因太守您待人以礼,今日我才前来作您的宾客。您若是想以我为吏的话,我便会躲到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了。”太守听了他这番话,就不再勉强他了。

后来,朝廷辟举他,举荐他为贤良,法真也没有答应。同郡人田弱也曾多次向朝廷举荐他。有一次顺帝西巡,田弱又乘机推荐,顺帝先后四次征召他进宫。

法真非但没有去,反而隐居起来,一直也不肯露面。他的朋友郭正称赞他道:“法真这个人啊,你只能听说他的大名,但是却很难见到他本人。他不愿意出名可是名声却始终伴随着他,想逃避功名而功名又总是追着他跑。他真的可以做百世之师了。”

法真生活的时代是东汉后期,当时朝廷内部的宦官外戚之争剧烈,以致许多人“昨为人上人,今是阶下囚”。丢官、坐牢、禁锢、杀身,这类悲剧是经常出现的。法真远离这些政治中的明争暗斗,是是非非,视一切功名利禄为粪土,这体现了他看透社会人生的大睿大智。在东汉后期那样一个异常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能以89岁的高龄得到善终,不能不说这正是他隐逸立身的成功之处。

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

——斯大林

拥有豁达的心境

宽怀大度一些,机会便多了,世界也大了;偏狭小气,机会便少了,世界也小了。

豁达是一种非常洒脱的人生大境界,拥有了豁达的心境,一个人就能够包容他人,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古往今来,因为拥有了豁达的心境从而赢得众人敬仰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

唐朝时候,有一位吏部尚书,胸襟开阔,心境豁达,满朝文武官员都非常敬重他。他有一匹皇上御赐的好马和一个马鞍。有一次,他的一个下属没有跟他打招呼,就骑着这匹马出去了。可是事不凑巧,这个下属一不小心把马鞍摔坏了。下属吓得不知所措,只好连夜外逃。吏部尚书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立即吩咐左右把他找了回来。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替那个下属捏了一把汗,但是,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是,吏部尚书却笑着对他说:“皇上的赏赐只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而并不只是一个马鞍,再说了,你又不是故意要毁坏这个马鞍的,完全没有必要像犯了滔天大罪般地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