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39747500000011

第11章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成就一生(2)

子贡等人听得出来此人是在故意蔑视孔子,一眼看到孔子已经来到跟前了,于是就质问那个人道:“你怎么能这样侮辱我们的先生?”

那个人忽然感觉特别不好意思,正想溜走。这时孔子把他叫住了:“这位老兄你先别着急走啊!我这个人其貌不扬,正如你刚才提到的那几位丑古人;而你说我是‘丧家犬’就更没错了,我还巴不得可以做‘丧家犬’呢。狗一旦丧了家,就会夹着尾巴四处乱跑,还要时时处处提防着是不是会有棍子来打它。我如果能有这样的警觉心该有多好啊!我就是要做这样的‘丧家犬’!”

子贡说:“先生,您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涵养呢?”

孔子说:“我曾经问老聃(老子)什么才是礼,他告诉我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样的道理你能明白吗?”

子贡说:“可是,先生,您受到了侮辱啊,他讽刺您是‘丧家犬’呢!”

孔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受到了侮辱呢?我正巴不得他说我是‘丧家犬’呢!‘丧家犬’只能‘夹着尾巴’走路,而我这一生都要学着夹起尾巴做人啊!”

后来,晋国的两位大夫窦鸣犊和舜华被赵简子杀害了,孔子便问子贡:“你知道窦鸣犊和舜华为什么会被杀死吗?”

子贡说:“我听别人说过,赵简子在没有发达之前,曾经去投靠窦鸣犊和舜华两位大夫,两位大夫非常热情地款待了他,这样说来窦鸣犊和舜华两位大夫还是赵简子的恩人呢。可是到了今天,赵简子一旦得势做了晋国的宰相,反而把两位恩人给杀了,这赵简子难道不算是恩将仇报的坏人吗?”

孔子说:“话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赵简子斩杀窦鸣犊和舜华两位大恩人的确有错,恩将仇报,是不义之举。但主要是因为窦鸣犊与舜华两个人自己贪心不知足啊!他们见赵简子如今是晋国的宰相了,就经常向赵简子索要官职和钱财作为回报,赵简子先是答应了他们,但是他们却得寸进尺,以致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错了。”

子贡说:“先生的一番话,真是令学生茅塞顿开啊!终于了解‘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这两句俗语的真正含义了。”

也许正是从孔夫子身上学到了“知足常乐”这种所有文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的真谛,中国古往今来的正派读书人,或者正派的官员,以及每一位成功人士,都会将“知足常乐”的古训悬挂在案头,牢记在心里,并把它作为终生不渝的座右铭。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伊索忍一时,风平浪静

忍让是痛苦的,但它结出的果实是甜美的。

气量如宏、大度待人,在现代社会的交际活动中,始终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人跟人之间常常会有一些矛盾,而在面对矛盾时,如果能够有比较大的气度,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即便是面对别人的无理取闹,也能做到大度谦和,以避其锋芒。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的态度也会逐渐改变,最后使双方的矛盾得以缓和。

富弼是北宋仁宗时的宰相,字彦同。他为人大度,所以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员都称赞他的品德高尚。

年轻的时候,由于他聪明伶俐,巧舌如簧,经常在无意间就会得罪一些人,但是每次事情发生以后,他自己又总是深感不安。后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反省,他的性情慢慢地变得宽厚谦和了许多。因此当有人跟他说某某在背后讲他坏话的时候,他通常会笑着答道:“应该是你听错了吧,他怎么会随便说我的坏话呢?”

有一次,一个穷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一番,于是在街心把他拦住说:“听说你学识渊博,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一下。”

富弼看出来了这是来者不善啊,但是不理会他也不行,便只好应允下来。人们一见富弼被人拦在大街上,就都跑过来看热闹。

秀才问:“我想问的是,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其中所谓的诚意便是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若是有人骂你,你会怎么做呢?”

富弼想了一下,便说:“我会假装没听见。”

秀才哈哈大笑:“居然还有人说你是熟读四书,通晓五经,今天看来也就不过如此嘛!”说罢,大笑着离去了。

富弼的仆人看不过去,忍不住便埋怨起主人来:“您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样简单的问题连我都能答得出来,您怎么反而要装做不知道呢?”

富弼说道:“这个人是个轻狂之徒,如果跟他据理以辩的话,一定会言辞激烈,双方剑拔弩张。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把谁驳得无言以对,都只能令对方口服心不服。秀才心胸狭窄,一定会记仇,此事徒劳而无益,何必为了它去争执呢?”

仆人还是无法理解自己的主人怎么会如此地胆小怕事。

过了几天之后,那个秀才又在街上遇到了富弼。富弼主动上前跟他打招呼,秀才却理都不理,转身就走。没走几步,又回过头来冲着富弼大声喊道:“富弼乃一乌龟耳!”马上便有人过来告诉富弼那个秀才正在辱骂他。

“他是在骂别人的吧。”

“他指名道姓的就是在骂您,骂得又怎么会是别人呢?”

“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的人了吗?”

他说着就走开了,对秀才的侮辱和谩骂毫不在意。秀才自感无趣,便也低头走开了。

富弼为人如此大度谦和,最终官拜宰相,他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孙说:“‘忍’字,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小窍门。一个家族若是想和睦相处,就必须牢记这个字。一个清正节俭的人如果再加上这个忍字的话,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将有破竹之势,便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难得倒他的了。古代朝廷用人,惟才是举,在任用宰相的时候,尤其要以‘大度’二字为衡量标准。所谓相者,就应有天地之大气魄,可以容万物。若是不能忍耐,与青蛙又有何异呢?一触即跳,一跳便叫,这样怎么能行呢?”

忍一时,风平浪静。不能忍,则冲冠一怒,气贯长天。比如说项羽,由于不能忍,最终自刎于乌江之岸,一剑而成鬼雄。善于忍耐的人并不多,刘邦算是一个,他能够一忍再忍,终使天下姓刘。因此,人生的大智慧往往是诚于内,而绝不会显形于外的。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魏相处变不惊,从容淡定

临危不乱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利器,它能震慑一切困境。

处变不惊、从容淡定的人,给人以自信的讯息,而这种讯息既能鼓舞士气,又能威慑敌人。无论你的敌人是什么,都会在你的镇定中落荒而逃。因此,人人都有必要具备这种素质,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镇定从容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更能稳定手下人的心。

三国时的诸葛亮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神机妙算。马谡失守街亭以后,诸葛亮一时很难布兵,情急之下,他调集大队人马,准备暂时先退回汉中,然后再作长远的打算。接着他把仅剩的五千兵马派到西城去搬运粮草,谁知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司马懿统率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当时诸葛亮一方的城中所剩兵马还不足三千,用三千去对抗十五万,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大家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全都大惊失色。

面对着城外的十五万大军,面对着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诸葛亮十分清楚,要是在这个时候弃城逃跑的话,肯定会把真实情况暴露给对方,那么将只有死路一条。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向来多疑的性格,以假充真,以无代有,虚实结合,使其不战而退。在这种情况下,这场战争已经不是士兵之间的拼杀了,而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胆识和气魄的较量。诸葛亮认定只要能使司马懿起疑心,这场战争就可以取胜了。于是,他神态自如地传令各军士:“放倒城中所有的战旗,所有士兵都必须坚守城池,若是有人擅自出入和高声喧哗,定斩不赦!”同时还命人打开四面的城门,每一个城门处都派二十个士兵假扮成老百姓的样子,镇静地洒水扫街,并且都要装作若无其事。

一切安排妥当以后,诸葛亮头带方巾,身披鹤氅,带着两名小童,持琴登城了。然后他一边饮酒,一边抚琴,表现出一副十分安然悠闲的样子。其实他自己很明白,凭着他对司马懿的了解以及之前的几次较量,他知道自己给司马懿留下的印象是行事向来谨慎,从来不肯冒险的,现在则正好能利用他的这种印象,来个死里逃生。

魏军的先锋部队首先到了城外,他们听到如此悠扬的琴声,看着诸葛亮镇定自若的神情还有城中井然有序的情况,感到非常困惑。由于他们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就不敢贸然闯进去,只好派人策马加鞭地回去向司马懿报告。

悠扬的琴声里听不出一丝的慌乱,诸葛亮坚信自己能赢得这场战争,而明快的琴律则像是在讽刺,又好像是在向司马懿挑衅。很长时间过去了,十五万大军在城外竟然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后全部退走了。

看见魏军退去,诸葛亮抚须一声长笑,这个结果是在他意料之中的,而城中众军士见这千钧一发的危险,顷刻间化为乌有了,都感觉又惊又喜!诸葛亮笑着告诉惊魂不定的士兵们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都很谨慎,不会轻易去冒险,今天他看我这样镇定地坐在城中,所以不战而退了。”这是一个疑兵之计,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使用,如果随意使用这个计策,一旦让对手看出来的话,肯定会败得一塌糊涂。一个真正的好首领,不管情况有多么危急,都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把风险化解掉。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设了伏兵。他料到司马懿会退兵,而且势必要选择小路走,于是便命关兴、张苞两位将领在武功山设下埋伏。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真的率领着军队沿着小路撤退,当退到武功山的时候,遭遇了张苞的伏兵。之前所施的空城计已经使司马懿心里充满了疑问,在这里又遇到张苞,更加确信诸葛亮早已打好了埋伏,于是对诸葛亮的计策深信不疑,所以这时候他只盼着能杀出一条生路,而不敢长时间恋战。正在这时,关兴又带着一队人马从左边杀了出来,这更使魏军成了惊弓之鸟,一刻也不敢多停,把粮草辎重都丢弃了,然后沿路朝山后逃去。

这场战争,诸葛亮给对手来了一个猝不及防,他仅仅用了三千人马就把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击退了,与赤壁之战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诸葛亮在栽培姜维的时候还特别嘱咐他: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统帅,首先一定要做一个从容应变的人,只有临危不乱,方能从容地面对一切。

无事如有事时警惕,有事如无事时镇定。

——申涵光

凡事不可冲动而为

失去理智时的冲动,常常造成长久的悔恨;而长久的憎恨,又常常会使人失去稍有的激情。

冷静下来方能认真思考,并有利于妥善处理事情,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一时冲动,往往会导致错误,甚至于发生悲剧。刘邦能以计骂破成皋城,就是由于曹咎无法冷静考虑,便草率出击,以致造成了悲剧。因此,我们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冷静,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正是最为激烈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率领大军离开成皋城向东进发,刘邦看出此举正是为攻城制造了一个好机会。所以,刘邦便亲率数万人马将成皋城团团包围住。

项羽手下的大将曹咎在成皋城内坚守,拒不出战。他知道刘邦的大队人马此番长途跋涉,早已人困马乏,粮草也不充足,坚信只要能守住城墙壁垒,刘邦的大军便会不战自退。因此,对于刘邦大军在城外的耀武扬威,曹咎故意置之不理。这时的刘邦简直是心急如焚,再僵持下去的话,军中的粮草就要用尽,而且一旦项羽派来救兵的话,此一役便很难有取胜的把握了。于是刘邦召集众谋士共同商议此事。

其中有位谋士素知曹咎的性情急躁暴烈,便献上一计,即派出数百名士兵每天轮换着在城下大声辱骂曹咎,以使其暴跳如雷从而失去理智。

此计果然见效。起初只有十几名、数十名汉军的骑兵在城外大骂曹咎,骂的话极其难听,直使得曹咎怒气冲天。但是曹咎并没有忘记项羽临走前的嘱咐:不管发生什么事千万不可擅自出城同汉军交战,只要能把成皋城牢牢地守住,拖住汉军,就大功告成。因此曹咎强忍着心头的怒气,对此不予理睬。但是汉军却更加猖狂了,接连数日,越来越多的士兵加入了谩骂曹咎的队伍,有躺在城下叫骂的,还有人扬起白布招魂幡,上面写有曹咎的名字破口大骂的。于是,一介勇夫曹咎终于坚持不到最后便忍无可忍了,他提刀上马,带领着自己的兵士们杀出了城外。顿时汉军大乱,士兵们纷纷逃离,曹咎依然怒火万丈,非要将汉军杀个片甲不留不可。但是,正当他率领军队渡汜水的时候,大军刚刚渡过去一半,便被埋伏在一旁的汉军拦截了,汉军前后夹击,直把曹咎杀得溃不成军。

曹咎已经没有退路了,看着部下军士们尸横遍野,成皋城上也插满了汉军的旌旗,他带着无尽的悔恨与无奈拔剑自刎了。

可叹一代勇将居然葬身于口舌之中。这正是因为他不够冷静,才中了别人的激将之法。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可见其可怕与可恶。那么该如何避免这个“魔鬼”呢?用理智,保持一颗理智的头脑,凡事三思而后行,否则,等你因冲动造成无法挽回的过失时,再说什么都无济于事了。

理应始终引导人类前进的理智很少为我们引路;而感情与脆弱却总是篡夺其位,代替它来指挥。

——切斯特菲尔德

宁静以致远

人们需要快乐,而心灵深处的平和恰恰是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