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盗:惊心动魄的海上劫杀
38245500000035

第35章 波斯湾的阿拉伯海盗(2)

1808年,英国人和查瓦锡姆海盗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而这场激战的导火索却是由英法这两个宿敌引起的。当时,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装备了14门火炮的商船在卡伊斯岛附近碰上了一艘远近闻名的法国海盗列梅姆的“幸运”号。列梅姆贪婪成性,只要是被他看上的船只不管国籍、不论武器配备,他都不会轻易放过。英国商船哪里是列梅姆的对手,眼看全船即将不保。这时英国的梅努埃利克船长急中生智,悄悄地将外交文书及装有大量现金珠宝的保险箱抛入海中,并在地图上用怪异的难以识别的符号标出了确切的地理位置。梅努埃利克船长和另外两名军官被押到了由法国人控制的毛里求斯岛,其他船员则在布什尔港就被释放了。被释放的军官深知船上的外交文件具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当他们在布什尔港口被释放以后,立即就弄了一艘大船,带上武器,沿海湾向孟买方向航行而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外交文书终于被打捞了上来,而珠宝则一时没有寻觅到。

驾驶这艘大船的英国船员实在是不幸,在通往波斯湾的一个海峡地区,他们又碰上了人多势众的查瓦锡姆海盗,并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寡不敌众的英国人虽然全力迎战,但是仍然难逃被全部俘虏的命运。这群查瓦锡姆海盗将这些英国人押回了他们的老巢——拉斯一埃尔一海姆斯城,并把他们投入了监狱,等待英国人来赎买。

几个月过去了,英国人却无人问津。

“你们无人来赎,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我们准备将你们全部处死!以解心头之恨!”查瓦锡姆海盗们宣布。

“求你们千万别杀死我们。我们愿意向你们提供一批珠宝,以换取我们的人身自由。”

“珠宝?在哪里?”

“我们知道在卡伊斯岛附近的海底有一大批珠宝,我们可以提供具体的位置,再由优秀的潜水员找到这批珠宝。”

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发财美梦的查瓦锡姆海盗们同意了。

当查瓦锡姆海盗船航行到沉宝海面的时候,海盗们一个接一个地潜入水下,希冀着自己能成为第一个找到宝藏的人。

英国人见船上几乎没有人了,就想要逃跑,结果被离船不远的其他海盗发现了他们的可疑行动。他们只好变得老老实实的。

不久,不过等到保险箱被打捞上来以后,那些英国人还是被全部释放了。

在1808年之后,查瓦锡姆海盗已经拥有了一支极为庞大的舰队,包括63艘大船和810艘稍小一些的船只。其中最大的船上配备了300多名船员,装备了40一50门大炮,总共有水手19000多人。如此庞大的阿拉伯海盗让英国殖民当局感到恐慌,他们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查瓦锡姆海盗歼灭。

1809年9月,为了讨伐查瓦锡姆海盗舰队,孟买当局组建了一支由18艘船只组成的分舰队。莱奥涅尔·施密特上校是这支讨伐船队的首领,他希望能得到波斯政府的支持,但是波斯政府久久没有回音。

莱奥涅尔·施密特上校只好单独率领自己的舰队驶往马斯喀特,并在那里争取到了当地两位族长的支援。

11月11日,舰队经过一番苦战,莱奥涅尔·施密特上校领导的英国舰队突破了查瓦锡姆海盗集团的多道防线,最终到达了查瓦锡姆海盗的大本营——拉斯一埃尔一海姆斯城。英国部队登陆之后迅速控制了整个城市及各个防御阵地,整个海盗村被烧毁。停泊在港口的大约60艘还没有来得及起航的海盗船只被全部摧毁,3000多名海盗被杀死,1000多人被俘。整个行动共摧毁或击沉了海盗船只120艘。这次讨伐行动大获全胜。

随后,英国的讨伐舰队又以同样的方式攻占了查瓦锡姆海盗的第二大据点希纳斯城。与此同时,迟迟没有回音的波斯政府终于也派出船队追赶逃出巴塞拉的查瓦锡姆海盗。

当原有的航道被英国人占领之后,元气大伤的查瓦锡姆海盗迅速将老巢转移到了红海沿岸,同时控制了印度和穆啥之间的航道。

1816年查瓦锡姆海盗又抢走了4艘满载金银珠宝的英国商船,并且对英国孟买当局的赔偿要求置之不理。此后几年,这些查瓦锡姆海盗一直在印度海岸一带活动,袭击近海航行的船只。有时甚至在距离孟买市只有70海里的地方肆无忌惮地活动。

很快,查瓦锡姆海盗又发展成一支拥有64艘大船,7000多名船员以及大量的远洋帆船的庞大船队,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英国人变得忍无可忍,决心将查瓦锡姆海盗一网打尽。

不过,英国人清楚,查瓦锡姆海盗是阿拉伯地区最有实力的海盗集团,一旦能够将他们完全击溃,那么其他海盗集团也将不战自降。

于是,英国派出了包括两艘大型军舰的一支舰队,一艘是装备有50门大炮的“利维尔普尔”号,另一艘是装备有20门大炮的“伊登”号。此外,舰队中还有其他6艘护航船只。讨伐队中的陆军由1600名欧洲人和1400名当地士兵组成。

这支舰队还争取到阿曼国苏丹塞伊德·萨伊德派出的4艘船只和4000名阿拉伯士兵的支援。

这样,以英国为首的讨伐军实力远远超过了元气已伤的查瓦锡姆海盗。在经过了几周的激战之后,1819年,英国军队终于彻底打败了查瓦锡姆海盗集团。

1820年,“海盗海岸”的查瓦锡姆的部落酋长与英国政府缔结了一个条约:放弃海盗行为和奴隶贸易。

不出英国人所料,查瓦锡姆海盗集团一投降,大多数阿拉伯部落果然纷纷在1820年1月8日起草的所谓《共同条约》上签字。条约宣告了“英国政府和阿拉伯各部落间的永久和平”,虽然该条约只是在形式上规定了双方要共同与波斯湾地区的海盗和奴隶贸易作斗争,但实质上则是英国企图全面控制富庶的阿拉伯国家这一殖民主义政策的最充分体现。条约签订以后,不仅使得波斯湾地区的海盗活动销声匿迹,而且也使各个阿拉伯国家在经济上、军事上直至政治上沦为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附属国。这一条约成为这些国家失去独立性的第一个屈辱条约。之后,英国人变本加厉地施行他们的殖民计划,将东南沿海的阿拉伯国家强行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1861年,英国殖民当局和当地人签订的一份协议规定:巴林的族长必须“彻底根除战争、海盗活动和奴隶制度”,并以此换取英国强加于人的“保护”。早已失去贸易性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布什尔代表一职被取消,代之以英国政治驻扎官(帝国主义国家驻扎保护国的官员,相当于总督),代表英国政府与“被保护”的当地阿拉伯统治者进行交涉。尽管这些总名为《英国和平条约》的变相殖民条约遭到了土耳其和波斯政府的强烈抗议,但这些协议还是帮助英国在波斯湾水域,这个阿拉伯海盗曾经活动频繁的地区强行确立了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

直到目前,印度洋西岸、阿拉伯半岛以南地区仍然是海盗出没最为频繁的地区。各国远洋船只在这片海域频繁被劫持和抢劫。虽然这里大规模的海盗集团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个地区的海盗活动却依然层出不穷。这些海盗活动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就在近200年前,这片海域,曾经是令人谈虎色变的“海盗海岸”。不过,现在在地图上已经看不到“海盗海岸”的名字了,因为根据1835年英国强迫阿拉伯各部落酋长签订的一份《海上停战协定》中,将这片海域命名为“特鲁西尔海岸”(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北部水域),并于1853年将其确定为永久性协定。

“海盗海岸”变成了“特鲁西尔海岸”,两个名字,记录了两段不同的历史。

回顾历史,我们应该对英国军队打击查瓦锡姆海盗集团的行动辩证评价。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和西欧、北美的一些国家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原来的工场手工业迅速转化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极力在扩大他们的海外销售市场,争夺原材料产地,此时的海盗活动显然已经不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和海外贸易政策。于是欧洲殖民国家便转而开始打击起海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