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33

第33章 能力与素质培养(8)

诚然,预见未来完全依据经验还是不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凭经验办事,但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即使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人,也难免失误。这是因为,经验尽管反映了事物与事物前后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预见作用,但经验具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征,它们还未能抓住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具有很大的或然性。所以,有时并不十分可靠。此外,凭经验预见未来,之所以不十分可靠,还在于经验多是人们的感性知识,这类知识根基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现象中既有真象,也有假象。真象反映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固有规律,把握了事物反映的真象,就有助于作出正确预见;而假象则歪曲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固有规律,如从事物反映的假象出发,进行预见,结果往往是错误的。因此,预见未来不能仅凭经验。而应更进一步,去掌握众多的理论。

理论是从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中概括总结出来,又经反复检验、证明了的知识。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内在规律。因而,凭借理论不仅可以确定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从事物的原因预见到未来的结果,作出科学的预见,而且还可以预言和推测尚未被观察与认识的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这就是说,理论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以理论为依据去进行预见,预见才具有可靠、正确的特征。

要掌握理论就要学习。努力学习的人才能掌握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思维科学理论等等。一旦用众多的理论武装了自己,就能赋予自己把握规律的能力,对事物的未来作出正确预见。

2.练就觉察征兆的本领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其中有一个叫质量互变规律。说的是:事物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量变,另一种是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不难发现,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灭虽然都要经过突变来实现,然而其变化并非是突然的,而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事物始终处在微小的变化之中。当这种微小的变化以量的方式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预见的事物,或思想、观念,虽然在当前世界中还没有现成的模板供你随手获取,但构成这种预见的“基本元素”却已经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些零碎的“基本元素”,就是事物以直接与间接方式表露出来的细微变化。平时人们常把事物的这种细微变化称为“征兆”或“先兆”。征兆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发生总有其预先表现出来的征兆。正如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前总会先发生小的争端一样。征兆有时仅是小事一桩,但却会引发大的事件,预示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如果置征兆于不顾,终将掀起轩然大波,结果使自己防不胜防,或错失良机,或威逼自身。如善于抓住征兆,则能回避正在迫近的危险,或得到一些别人意想不到的利益。

既然事物的发展趋势都有相应的征兆反映,征兆又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因为,征兆并不会以非常明显的形式暴露在我们面前,而常常以隐蔽的方式掺杂在别的事件之中,致使我们难以直观地加以分辨。但是,征兆难以觉察并不意味着不能觉察。事实上,每个人觉察征兆的本领并不相同。有的人对事物的变化极为敏感,一丁点细小的变化也能尽收眼底;有的人对事物的变化反应较为迟钝,即使征兆以非常明显、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他面前,仍会“一无所觉”。造成觉察征兆灵敏与迟钝的关键性因素是“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力有助于明察秋毫,并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发掘出征兆,为预见提供材料。为此,要增强觉察征兆的本领,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力有利于获得征兆,然而要从事物反映的现象中去捕捉到征兆,进而利用征兆作出预见,却有相当一段过程。一般认为,该过程可分为五个环节:一是收集材料。“征兆”隐藏于事物反映的现象材料中,为了不至于使“征兆”漏网,收集材料时应做到一“全”;二“细”。要做到“全”必须努力搜集来自各个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来自“语言系”与“非语言系”两种途径。“语言系”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告、会谈、交谈、传闻等。“非语言系”是指人的表情动作所反映的材料。如能把这两种途径反映的材料统统收集起来,材料相对就比较全了。不过要全还必须要“细”。如果收集面相对比较广,但在每个面上都粗枝大叶的搜索一遍,使许多细微的材料有意或无意地漏网,那材料仍会收集不全。要“细”特别要注意一闪而过的细小事件或不引人注目的“暗角”。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打开报纸开始阅读时,关注的只是大标题。然而,善于捕捉细小征兆的人却与此不同,他们从不放过短小的消息报道,因为这些小消息所报道的事情,有可能在人的不知不觉中发展为大事。

二是提取“征兆”。收集到的各种材料会十分丰富,但其中真正有价值的材料并不多,而反映事物发展方向的“征兆”更少。因此,对于到手的材料不要太偏信依赖,而应采用“沙里淘金”的步骤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以提取出我们需要的材料。筛选材料要经过整理、归类、比较、分析、判断这五个环节。其中特别要注意分析这一环节。分析事件时要有历史观点,既看到事件的现状又看到它的过去,将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联系起来,看看现实材料中究竟有哪些材料能与事物在历史发展中反映的一般趋势或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变化相衔接。把握了现实材料与历史材料的衔接关系,便能从杂乱无章的现象材料中分辨出哪些材料反映的是无关事件;哪些材料反映的是谣传一类的小道事件;哪些材料才是具有先知灵光的“征兆”事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昨天,才能科学地去预见明天,对事物的过去认识得越深、越全面,对未来才能把握得越准,作出的预见才能越正确。

三是组合“征兆”。我们不能期望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征兆”来预报一次事件。要预见某事物的未来,必须依靠一系列征兆。所以,任何征兆都不能单独地指明预见事物的发展未来,如把一系列征兆分开来几乎看不出它们的意义所在。然而把每一征兆放在诸多征兆所构成的前后关系中,就会显示出其中的意义所在。据此,从原始材料中筛选而获取的可能性“征兆”事件,必须以最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连接成“图谱”。一旦将前后相关的征兆事件连接成“图谱”,从事物的现状出发,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便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是跟踪“征兆”。从事物的现状出发,其发展途径往往是多向的。为了确定事物发展的最可能性途径,要以现有的“征兆图谱”为基线加以延伸,即跟踪新的“征兆”。结果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征兆图谱”长期失去延伸点,这说明原有“征兆图谱”可能是一种虚假的随意臆测,它并不反映事物的发展方向;另一种是“征兆图谱”不断延伸,新的征兆不断被连接到图谱上,随着新的征兆的连接,图谱的“脉络”越益清晰可见,趋势越益明朗化。这种“征兆图谱”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它能反映出事物的发展方向。

五是作出预见。对延伸性“征兆图谱”经过一段时间的监视活动,就能基本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此时“水到渠成”,预见也就应运而生。事物未来的“雏形”将会在你的思想中展现出来。

3.掌握逻辑推理的技巧

1794年深秋,法国与荷兰的交战中,法军统帅夏尔·皮舍格柳(拿破仑的老师)率军进攻荷兰的乌得勒支城。为了防御,荷兰打开了各条运河的闸门,用洪水阻拦法军的进攻。法军无奈,准备撤军时,皮舍格柳看到树上蜘蛛正在大量吐丝结网。他思考片刻后,毅然作出了停止撤退,准备进军的命令。不久寒潮即到,江水封冰,法军便踏冰而过,一举占领了要塞———乌得勒支城。皮舍格柳为什么会在撤军之际突然一反常态转而按兵待进呢?因为皮舍格柳从蜘蛛吐丝结网中捕获到了天气即将转寒的“征兆”。并利用这一“征兆”作了一系列推理:气候转寒,河水将结冰,江河封冻,部队就能踏冰而过,等等。

这说明,要作出预见,不仅要善于捕获征兆,还必须有良好的推理能力。良好的推理能力能使预见者真正认识到征兆的价值意义,并从征兆中引申出未来的具体情景,为预见勾勒出基本轮廓。因此,要预见必须重视推理的力量。

要提高推理能力,必须学习“逻辑学”,掌握正确的推理技巧。这种推理技巧就是逻辑规则。逻辑规则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人类在实践中抽取出来,又在实践中得到反复证实的。正如列宁说的:“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所以,利用逻辑规则就能对事物的发展作出合乎规律的推测,超越现实,预见未来。

理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提高推理能力,掌握推理技巧。在日常生活中,能为自己提供推理锻炼的机会是很多的。察言观色就是锻炼推理能力的体操。比如,根据他人的视线或姿势分析其心理状态,推断其行为。然后以他人的实际行为来鉴别自己推断的正确与否。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推断与鉴别,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又如,利用电视新闻来推断明日的报纸报导也是一种推理练习。一般说来,当天发生的事件将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而电视却往往抢先在当晚的新闻节目中播出。于是,我们就可利用电视与报纸在报道事件中的时间差来作推理练习。即以当天看到的电视新闻为题材,尝试对明日的报纸报道进行预测。作出某种推测后,与明日报纸实际报道的情况相比,以验证自己推测的正确性程度。长此以往,推理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