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30

第30章 能力与素质培养(5)

4.进行分析解题的训练

我们在中学里都进行过数学、物理、化学的解题训练,亲身体会到解题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思考与分析。从一定程度上讲,数、理、化解题为成年人分析力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成年人分析力形成的基础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在,一些有心人已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提炼、加工、改造成了种类繁多的“分析习题”,在时下出版的与智力有关的书籍中,常常能找到它们的踪影。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有八个形状相同的物体,其中七个的重量完全一样,一个略微轻些。要求只使用一架天平,而且只允许使用两次,就挑选出那个较轻的物体。该怎样称?这道例题比较简单,只要稍加分析,就能解题。关键是分析的方向要对头,方向对头,很快能找到正确答案。正确的分析与操作过程应该是:在天平的左右两个盘子里各放上三个物体。假如,天平两边平等,那剩下的两个中必有一个是轻的。再称一次,就能挑出轻者;假如,在天平两边各放上三个后不平衡。这说明,天平较轻一头的三个物体中,其中一个就是轻者。为了从三种挑出那个轻者,只要将三个中的两个再次放在天平两边称量,如果天平两边平衡,剩下的一个就是轻者;如果天平两边不平衡,那么天平较轻的一头的那个物体就是轻者。又如,某罐头厂的送货1A给商店送来10箱罐头。每箱装罐头20个,每个罐头重800克。他正要返回工厂时,工厂突然来了电话,说10箱中有一箱因为包装机器出了故障,每个罐头里缺少了50克,要他把那箱缺量的罐头再带回工厂更换。而商店一时又无台秤可用。他正在为难之际,忽然发现旁边有一台自动体重计,只要将五分的硬币投进去,它就能自动显示出你的体重斤数。但这位运货1的口袋里只有一个五分的硬币,也就是说,只能称量一次,就要确定哪箱是缺量的罐头,该怎样称量?解决该题的困难在于:仅称量一次,就从10箱中选出缺量的那一箱。为此分析该问题时,应仔细琢磨,设法简化问题,抓住关键。最后,如果能想到每箱中所取的罐头数量不应相同这一点,问题就简单了,即使箱再多,也不难解决。该题正确分析与操作结果应该是这样的:把10个箱子排列成一行;从第一箱中取1罐,第二箱中取1罐…第十箱中取10罐。10箱共取55只罐头;再把55只罐头一起放在自动体重计上称重。因为足量的罐头每个应为800克,55个罐头应为44000克。而自动体重计称出的实际重量如为43800克,缺少了200克,按平均每个罐头缺少50克计,200克为4个罐头,由于少分量的罐头是4个,这4个罐头就是从第四箱中取出的。所以,第四箱就是缺少分量的那一箱。同样,如果55个罐头总量为4375克,与应为重量相比相差250克,按平均每个罐头缺少50克计,为5个罐头。那第五箱就是缺少分量的那一箱。运用这种分析与操作方法,就能从10箱中正确地找出缺量的那一箱。

经常进行这类分析习题的解答训练,是培养与提高分析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对习题进行反复分析,才可能逐步接受正确的答案,分析力也就无意中受到了训练与提高。

培养与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多条途径,除了上面介绍的情况之外,比如,经常在多种会议与讨论中发表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也是培养自己分析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使自己的见解在众人面前叙述清楚,事先对被叙述事物必须进行一番认真思索、分析,否则就可能“出洋相”,这种责任感与自尊心就是促使自己深入分析的动力,分析力就可以借助于这种动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当然在会议与讨论中,认真、仔细地倾听别人对问题的分析,并与自己原有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从中也可以学到正确分析事物的方法。此外,还可以从书本中吸取别人的分析精华,模仿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总之,只要我们处处做有心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提高分析力的机会。每学到一种正确的分析方法,你的分析力实际上都能向上提高一步。

5.掌握有效“分析”的方法

分析问题就是对现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中提炼本质的思考过程。由于本质隐藏得很深,不易发现,如果没有正确的周密的方法是不容易抓住它的。因此,掌握必要的分析方法对提高分析的质量,实现分析的目的,增强自身的分析能力是重要的。分析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三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1)逼近法

朱熹有句名言:“去其皮,方见肉;去其肉,方见骨;去其骨,方见髓。”这里,他颇为形象地描述了人的认识过程。确实,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最初认识的仅仅是事物的表面(即现象),因而是很肤浅的东西。经过层层分析,才能向事物的核心(即本质)步步“逼近”,最后,触及到深层的本质,发掘出事物的规律性。这种步步深入的方法就是“逼近法”。

运用“逼近法”可按照三步来进行。

首先,要接触事物的外部表现,即现象。现象纷繁复杂,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类,一类是假象,另一类是真象。假象歪曲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具有欺骗性。如果以假象为向导,往往会上当。所谓“声东击西”、“金蝉脱壳”、、等,都说明假象能迷惑人的视线,“欲擒故纵”“空城计”

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相反,真象才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只要能抓着事物的真象,就能利用这一通道去逼近其内在的本质。由于真象与假象一起构成了现象,因此,只有获得了反映事物的大量的外部现象,才有可能从中提炼出真象。

其次,由现象逼近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表现为各种现象,任何现象都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当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现象材料后,必须对每一种现象进行认真思考,仔细推敲,通过现象间的比较,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现象,抓住最典型的主要现象。同时识破、排除虚假现象,保留真实现象。

并将各种零碎、孤立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便能从现象间的联系去把握事物内部的联系,达到由现象逼近本质的目的。这一过程,如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中看出有意义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现象,但不要局限于现象,而把现象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事物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再次,从不甚深刻的本质逼近比较深刻的本质,也就是更根本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有层次的。有的本质不太深刻,接近于事物的表面。

有的本质比较深刻,能够体现最深层的基础。为了使认识由表层本质逼近深层的本质,必须进一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搜集事物的有关材料,并对材料作更深入的思考、研究。对事物的认识就能逐渐由初级本质进入二级本质,进而由二级本质逼近更深层次的本质。比如,“燃烧”是一种常见现象,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开始人们认为,物质中存在着一种“燃素”,燃烧过程也就是“燃素”从物质中逸出的过程。后来,人们运用化学、物理理论对“燃烧”现象作进一步思考研究,认识便前进了一步,了解到“燃烧”是可燃性物质在一定温度下与氧化合的结果。这种认识已触及到了“燃烧”现象的初级本质。再后来,人们借助于原子结构理论,进一步研究“燃烧”现象,了解到“燃烧”是由于物质原子的外层电子改变了运动轨道而释放出热能的缘故,深入到原子结构中去理解“燃烧”现象,自然要比以前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更加逼近了“燃烧”现象的深层本质。

“逼近法”无论对揭示自然之谜的科学研究,还是对论人论事和处理实际工作,都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我们平日讲: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楼要一层一层盖,意思是说,要达到一个目的,总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逼近法”正是符合了认识发展的这种普遍规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自觉地运用“逼近分析法”来认识事物,就能使我们的认识从现象入门逼近事物的深层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性,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剖析法

当我们面对一个范围较大、内在因素较多、诸多因素又错综复杂的事物时,怎样才便于把握事物本质呢?有的人习惯于先对这类复杂的事物进行分解,把它分为许多部分(或方面),然后分别对这些部分(或方面)加以研究、考察,从而为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了方便。其实,这就是“剖析法”。

剖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极为有用。面对一种复杂事物,如果我们直接从整体着手加以考察和研究,往往会被各部分(或方面)相互联系的复杂之网搅得晕头转向,被模糊杂乱的现象弄得不知问题的关键所在,结果会将主次因素混淆,无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所获得的仅是一些直观性质的肤浅知识。相反,如果把组成整体的众多部分(或方面)暂时从相互联系的关系中抽取出来,使其单独起作用,逐个加以考察、研究,这样反而便于加深对各部分(或方面)的认识,也便于探明各个部分(或方面)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体的各个部分(或方面)都搞清楚了,整体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运用剖析法来分析事物,把握本质,可采用三个步骤来进行:首先,要分解事物,但对不同事物进行分解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一般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从空间分布上把某一事物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另一种是从时间发展上把某一事物分解成各个阶段;再一种是将统一体分成各个因素、方面、属性等。其次,考察各个部分、方面、阶段、因素等,搞清它们的作用。再次,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方面、因素、阶段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情况。经过这样三步,一般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运用剖析法要注意的是:将复杂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因素等)进行考察研究时,要有整体观念。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到每一部分(方面、因素等)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与其他部分(方面、因素等)的关联。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无目的的分析之中,认识可能囿于枝节之见。

(3)淘汰法

淘汰法是对影响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统计、排列,逐步排除其中无效的方面(或因素等),从中寻找到决定问题本质的主要方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

淘汰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因为,现实中简单纯一的问题是不多的,极大多数都是由多方面、多因素组成的复杂问题。面对复杂问题时,怎样才能从千头万绪中理出“头绪”,寻找到关键性方面(或因素)呢?这就需要运用淘汰法。首先,应在充分思考之下对影响问题的各个方面(或因素)加以统计、排列。然后,对这些方面(或因素)

逐个加以考察研究,并对问题不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或因素)加以淘汰。随着考察研究、淘汰过程的不断进行,考察研究的范围逐渐缩小,被考察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少。最后,必定能从诸多方面(或因素)中寻找到一种对问题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方面(或因素),抓住了这个方面(或因素),问题便能得到圆满解决。否则,在复杂问题面前,我们就不知从何下手为好,自然就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般说来,科学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淘汰分析法在科学问题的研究中非常有效。它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的主观手段。运用淘汰法时应着重注意两点:一要“全”,即影响问题的主要方面(或因素)必须列举周全,谨防遗漏。否则关键性方面(或因素)一旦忽视、漏网,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整个分析过程将归于失败;二要“准”,即各个方面(或因素)对问题的影响作用的大小要有准确的分析。否则,主次方面(或因素)间界线不明,最终无法确定关键性方面(或因素),使分析的目的无法实现。

除以上介绍的三种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外,不同的对象又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要确定某一事物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属性,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法;要确定某事物的各种因素、属性的数值与数量关系,可以采用定量分析法;要找出引起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进而找到其规律性与必然性,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等等。这些数量众多的具体的分析方法,这里不一一详尽介绍了。

三、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认识过程,还是心理过程;是创造发明,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想象力。如果脱离想象力,即使最简单的生产劳动恐怕也难以胜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想象力称为“智力腾飞的翅膀”。然而,尽管想象力对人类生活十分重要,但人类现有的想象力的水平却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皮质的想象区域至今仍未被充分开垦,即使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文学、艺术家也仅仅利用了他的想象潜力的15%左右。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想象潜力有待开发。可以断言,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的想象潜力的50%开发出来,毫无疑问,他的智力必定会腾飞到一个新的高度,既然如此,那怎样培养想象力?要培养、发展想象力,着重应从四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