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21

第21章 情绪、情感与身心健康(1)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喜、怒、哀、乐、忧、愤、爱、憎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情绪、情感。

生活中,我们常把情绪和情感作为同义词来运用,而事实上两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情绪往往与自然需要(如吃、住、睡等)相联系;而情感则与人的社会需要(如荣誉、地位、成就等)相联系。情绪会受情景条件的影响,随情景变化而迅速改变或消失,因而情绪具有易变性和暂时性;情感与个性品质相联系,不易受情景影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情绪常常伴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激情一旦发生,往往伴有激烈的言行,甚至难以自控;情感则较为内隐、平静、深刻,如爱慕、崇敬、钦佩、内疚等尽管“情动于内”,但不“形之于外”。诚然,情绪与情感又是相互联系、彼此交融于一体。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绪中蕴含有情感;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现。由此可见,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节摇、概述

“情绪”“情感”

一、引起情绪、情感的主、客观变量

我们经常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情绪、情感,有时高兴,有时气愤,有时喜悦,有时忧愁。那么,引起情绪、情感波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概而言之,可分为二大类,即客观变量与主观变量。

客观变量主要指变化之中的客观情景和客体刺激。通常,当人面对不同情景和接受不同刺激时,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感受寒冷、闷热与感受凉爽、温暖使人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不一样的。同样,感受恶臭、噪音与感受清香、乐音所形成的情绪体验也不一样。一个习惯于吃辣味的四川人在菜中尝到辣椒的滋味时,会体验到愉快;而喜欢吃甜味的苏州人在菜中尝到辣味时,则会体验到不愉快。所以不同性质的事物引起的情绪、情感各不相同。除此之外,主体自身的生理变化也能引起相应的情绪波动。如疼痛、饥饿、口渴、恶心等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舒服、饱满、解渴等会使人产生愉快。

主观变量主要指人的各种需要。凡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事物,都会引起肯定的情绪、情感。在沙漠中行走且处于干渴状态的人找到水源时,自然会格外高兴。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得到食物时,同样会兴奋不已。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长期追求的目标无法实现,会使人灰心丧气。努力工作得不到相应待遇同样会使人失意与沮丧。

值得一提的是,引起情绪、情感的客观变量与主观变量是相互制约,浑然一体的。情绪、情感的产生并不单纯取决于客观变量,也不单纯取决于主观变量,而是主、客观变量的综合效应,即依据人的需要程度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利弊分析。对同一刺激对象经分析后,所作的判断与评价不同,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会迥然有别。新闻媒体发布的一条消息,有人听了高兴,有人听了担忧,有人则无动于衷。某一商品无论是涨价或跌价,总会有人高兴,有人忧愁。所以,特定的情绪、情感的产生并不决定于客观刺激本身,而决定于人对刺激变化所作的利弊分析。

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其性质,每一种情绪、情感都能找到与其相对立的另一种情绪、情感,配合成对。情绪、情感的这种特性即为“两极性”。

首先,情绪、情感有肯定与否定的两极。高兴、喜悦、热爱、敬慕等均属肯定的情绪、情感,而烦恼、忧愁、憎恨、蔑视等均属否定的情绪、情感。肯定的情绪、情感与需要得到满足相联,它们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否定的情绪、情感往往与需要无法获得满足相联系,它们能减弱人的活动能力。当然,具有对立性质的情绪、情感并非绝对互相排斥,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彼此转化,就体现了这种转化。即使同一“乐极生悲”种情绪、情感也可能同时具有肯定与否定两种性质。恐惧可能使人束手无策,显著减弱人的活动能力,但也可能激活人的智慧,即所谓“急中生智”,动用全身力量向危险情景作斗争。

其次,情绪、情感有强与弱的两极。同属一类的情绪、情感按其强度不同,可定为不同的等级,形成系列化的阶梯。阶梯的一端为最强,另一端为最弱,两极之间依强度变化依次排列。例如,怒可分为愠怒、愤怒、大怒、暴怒、狂怒等。爱可分为好感、喜欢、爱慕、热爱、酷爱等。情绪、情感的强度既决定于引起情绪、情感的事件对人的意义大小,也决定于个人动机、原定目标与心理准备状态等。

第三,情绪、情感有紧张与轻松的两极。紧张的情绪、情感体验通常与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刻和繁重、紧迫的活动进程相联系。例如,等候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刻、或在时间紧和任务重的情况下工作,都会体验到高度的紧张。一旦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或按时完成了紧迫的工作任务,紧张即为轻松所替代。适度的紧张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自己的心理潜力,提高活动效率。但过分紧张则会减弱自控能力,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四,情绪、情感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激动的情绪、情感为时短暂而强烈,并伴有明显的表情动作。如狂喜、暴怒、酷爱、恐惧等均属激动的情绪、情感。这类极端的情绪、情感可以成为激励人上进的强大动力,也容易抑制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减弱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使行为失去控制。平静的情绪、情感表现为安静、平稳、适度、理智,如欣喜、好感、不安、微愠等。这类情绪、情感是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

三、情绪、情感的作用

情绪、情感是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意识活动是调控因素,因而人的情绪、情感会深刻地影响自身及其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情绪、情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调控行为

情绪、情感对现实行为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作用。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有持续的推动力量,而情绪、情感具有激励作用,能有效地控制行为,使行为能持续地、有方向性地指向预定目标。凡积极而强烈的情绪、情感都能产生巨大力量,推动人去实现目标。一个科学家如对科学事业怀有满腔热情,在探索未知奥秘的进程中,就会不畏艰难险阻,力攀科学高峰。同样,一个学生如对自己学业抱有满腔热情,就能在学习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当然,情绪、情感对行为的干扰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当一个人的心灵被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恐惧、激愤、悲痛等)所笼罩时,就会严重地干扰即时行为。一个学生在考试时,因过分紧张会使原来掌握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怯场”。人在愤怒之下,有时会不能冷静地思考,不知怎样去应对所遇的情景。有人甚至会气得浑身发抖,不知说什么好,也不知干什么好。此时的情绪已严重地干扰了行为。消极的情绪之所以会干扰行为,就生理机制而言,是因为消极的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而大脑皮质是主管人的理智活动的中枢,一旦进入抑制状态,就使它失去对理智活动的支配,导致思维功能发生障碍,进而使行为失去调控。

有人会“气糊涂”,其原因即在于此。

其实,不仅即时的情绪、情感对行为有影响,而且旧有的情绪、情感记忆同样会对现实行为产生影响。情绪、情感记忆的唤起能使人重新感受到强烈的体验。当回忆某一事件而唤起积极的情绪、情感时,人会处于愉快、激动之中;当回忆另一事件而唤起消极情绪、情感时,人会重新陷入痛苦、恐惧之中。正因为如此,情绪、情感记忆才能起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它常常成为人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或阻力。

或推动人去进行某种行为,以进一步体验肯定的情绪、情感;或制止人去从事某种行为,以避免再次体验消极的情绪、情感。由此,旧有的情绪、情感记忆便对行为方向起着调控作用。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行为活动中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2.传递信息

除语言之外,情绪、情感也具有在人际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作用。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发生比较强烈的情绪、情感时,他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发音系统和各种腺体机能都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会伴随相应的外部表现,即可被直接观察到的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情感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际间传递信息的重要形式,利用这种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互了解,沟通思想的目的。生活中,我们通过表情所提供的信息能了解到人际间的需求、态度、感受等。在舞台上,哑剧演员也正是利用表情不断地向观众传递信息,使观众在意会中理解剧情。

作为信息传递形式的表情可分为三类,即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包括手势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主要通过口部肌肉、颜面肌肉和眼部肌肉的协调运动构成各种表情,表达各种情绪和意图。众所周知,眼神能传情,使人有所意会。正因为如此,观察人的眼神可了解他人内心的思想与愿望,推知他人对人对事的态度,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接受还是拒绝,是喜欢还是厌恶。同样,身体(或手势)表情和语调表情也能传递大量信息。例如,手势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思想,哑语还能描述事物和表明观点、立场。而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更能传递兴奋、悲苦、惋惜之类的信息。由于表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善于观察,要依据他人的眼神、脸色、手势、动作、语调等所提供的信息,推知他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立场。

当然,表情要受到大脑的控制和调节,意识清醒的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显现各种表情,同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隐匿各种表情。因此,人的表情尽管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但表情传递的信息有时并非是主体内在体验和思想的真实反映。生活中,有的人会以“强作笑颜”、来表达虚假的意图。反之,“平静如“装模作样”有的人则会以水”、来掩盖和隐匿复杂的思想波动。为此,“不动声色”要了解他人真实的思想、情绪不能仅仅依据表情,同时应观其各种行为表现。

3.适应环境

人通过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才能达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进程中,社会变化之快,人际竞争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背景下,人会感到有压力,会经常碰到困难,甚至因竞争失败而产生挫折感,形成种种消极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如长期得不到舒解,就会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工作,更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所以,及时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排除困扰,重新建立自信、自尊,以主动姿态去从事学习、工作,参与竞争,才有利于适应社会环境。

4.影响身心

情绪、情感对人的身心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情绪、情感会使自我感觉良好、精神振奋、身体机能协调、心态平静、舒畅,整个身心处于良好状态。消极的情绪、情感则可能引起种种身心疾病。现已证明,长期紧张、焦虑会导致心脏病、胃溃疡、结肠炎、偏头痛等严重的生理疾病,以及诸如焦虑和情感症之类的心理疾病。关于这方面内容,将在本章的以后几节中作详细介绍。

总之,情绪、情感作为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这种影响既可能对人发生积极作用,也可能对人发生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情感,有意识地控制和消除不良、消极的情绪、情感,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的效率。

四、情绪、情感的种类

人类的情绪、情感极为复杂,要作细致分类十分困难。下面仅就基本的情绪、情感种类作简略介绍。

1.情绪的种类

一般认为,人的基本情绪有四种,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快乐是达到所期盼的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往往取决于达到目的的意外性。换言之,意想不到的收获常常能给人更为强烈的快乐。愤怒则相反,它是目的无法达到,因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可能指向人,也可能指向物。愤怒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受挫者对妨碍对象的主观分析。如果受挫者认为,自己目标受挫是由某人故意所为,受挫者的愤怒便会油然而起,并可能诱发攻击性行为。恐惧是在无法摆脱可怕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程度完全取决于可怕情境的状况及其人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与手段。突如其来且无力应付的可怕情境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悲哀是失去所爱所求对象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人的所爱所求可以是人或物,也可以是无形的理想与愿望。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对象的重要性或价值大小,重大的损失容易促发极度的悲哀,但也取决于个体意志、个性品质及准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