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02

第2章 动机与行为控制(1)

“动机”概述

人从事任何活动都要受动机的支配与调节。一个高中毕业生之所以能日以继夜地复习迎考,是因为他有继续深造的动机;一个股民之所以愿意将自己平日节省的钱款投入股市,是因为他有发财动机;一个职工之所以愿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去购买养老保险,是因为他有安度晚年的动机。总之,动机是促使人产生行为的原因,它能引起与维持人的行为,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

一、动机的功能

动机作为内在动力,对人的行为有四种功能:

1.引发功能

动机能引发人的行为,推动人去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一个科学家在成就动机的引发下,为取得一定的荣誉、地位,会废寝忘食地探索,力图揭示事物的规律。同样,一个大学生在成就动机的引发下,为成为专家、学者,会在学业中努力钻研,广泛涉猎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诚然,动机与其引发的行为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同一行为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不同行为也可能由同一动机所引发。此外,人具有的大量动机中,某些属主导性动机,某些则是从属性动机。由于主导动机的性质不同,它与从属动机的关系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动机体系。确切地说,人的任何行为并非由单一动机所引发,而由动机体系所推动。

2.指向功能

动机引发的行为总要指向特定的事物,以了解、认识、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本质或规律。受动机指向性功能所致,动机不同,人的行为方向及其所追求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这是促使人的行为高度分化的内在动因,也是形成人类认识对象无限多样化、层次化的原因所在。

3.调控功能

一项已经展开的活动,是持续进行还是中途停止,也会受到动机的调控。如进行之中的活动指向原本追求的目标,相应的动机便得到维持或强化。在动机的调控下,现有的活动才能沿着预定目标持续发展;反之,如进行之中的活动偏离了原本追求的目标,原有动机得不到维持与强化。此时在弱化的动机的调控下,便降低了人继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使活动中途停止。

4.激励功能

动机是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它对行为具有激励功能。动机的性质不同对行为的激励作用也不尽相同。高尚动机的激励作用6大于一般动机,长远动机的激励作用6大于短时动机。高尚与长远动机能持续地起激励作用,并很少因偶发事件而变化;相反,一般与短时动机只具暂时或阶段性激励作用,并容易受活动中所遇情境的影响,致使行为多变。此外,不同的动机强度对活动的激励力度各不相同,使活动效率呈现明显差别。

二、动机的种类

人的动机相当复杂,其种类十分繁多。依据动机的意义、作用、意识程度等,可将动机分为长远动机与短时动机,高级动机与低级动机,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意识动机与潜意识动机等。但大多数学者依据动机的性质,将动机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即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是以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一类动机,其中包括饥饿、干渴、母性、性欲、睡眠、疼痛等。生理性动机能推动有机体进行某种活动,以满足生理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生理性动机便迅速减弱。当生理性动机再次被激发时,有机体为了满足相应的生理需要又将开始活动。如此循环往复,便维持有机体的生理与心理的正常状态。然而,就人类而言,纯粹的生理性动机很少。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的生理性动机必然会打上社会生活的印记,成为带有社会意义的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人的社会性动机同样是多种多样的,兴趣、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学习动机、劳动动机等都是主要的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尽管不与人的生存直接关联,但它对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深刻。例如,交往动机能促使人们彼此接近、合作、互惠,使人产生安全感、有依靠,能增强生活与活动的勇气;反之,则可能因孤独、寂寞而产生焦虑与痛苦。又例如,成就动机对学业、事业、就业都有重要影响。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成就动机高的职工在工作中相对容易取得成功,成就动机高的毕业生往往愿意选择富有挑战性、开创性的职业,容易取得开拓性成就。成就动机甚至会影响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成就动机低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或运气好,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而成就动机高的人则相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这种建立在自信及其对自我评价基础之上的归因倾向,最终使成就动机高的人有可能始终维持其高的动机水平,成就动机低的人总处于相对较低的动机水平。

通常认为,个人成就动机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父母、教师的要求与教育方式。在家里,如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较高,并有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凡事提出要求后,让子女自己去决定,还及时给予鼓励或奖励,这就有利于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发展。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评语是提升学生成就动机的有效方式。教师如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经常给予正面评价,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除此之外,经常参与竞赛者、学习和工作顺利者、能力与自我评价较高者,都有利于激发较高的成就动机。

三、需要与刺激

行为受动机引发与调控,那动机的产生又起因于什么?动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需要”;二是“刺激”。

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讲,人与动物都有需要,因有机体都要生存与发展,但作为人的需要则表现出特有的目的性与多样性。当人的生理与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当人感受到某种客观要求时,都会产生相应的需要。有了需要,就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追求某种客体,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西方心理学家对“需要”作了深入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鄄1)。生理需要位于需要层次的最低层,主要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这类需要如不能得到满足,人就无法生存,种族无法延续,因而它是所有需要中最为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上是安全需要,它是人对安全、稳定、保障的需求。人都希望有一份安稳的工作,生活能受到保护,自己的未来确有保障,这些都体现了人对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表现为人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1,希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得到互助与友爱。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受人尊重,满足自尊能增强自信,更有效地发挥自己潜能与创造力,克服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受人尊重表现为对名誉与声望的渴求与维护,这同样有助于增加人的自信与自强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这是人追求自我完善化的倾向。即希望从事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工作,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至于这五层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马斯洛认为:第一,低层次的需要力量强、潜力大,随着需要层次的提高,需要的力量会逐渐减弱。因此,生理需要是最为基本的,也最有力量;第二,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人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需要的层次提得越高,满足的百分数越低。高层次的需要出现后,低层次的需要不会因此而消失,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有所减弱而已;第三,无论是在生物进化还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低层次需要出现得早,高层次需要出现得较晚;第四,低层次需要是个体生存必须的,高层次需要则与人的健康、长寿、精力有关;第五,相对而言,满足高层次需要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如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等。

目前,对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存在不同的评价。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马斯洛对需要作了细致分类,指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探索了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区别与联系,及其需要的发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些见解对于建构科学的需要理论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层次需要理论”还指出,人对不同层次的需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有一个逐层提升的过程。每一层需要的满足都能对行为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需要便成为激发动机、控制行为的内部动力,而马斯洛的理论也因此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思路,体现出十分可贵的应用价值。现在,国内外许多企业家为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正是以“层次需要理论”为依据,制定出满足职工需要的管理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去实现职工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结果使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有力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不过,不少学者也指出了“层次需要理论”的不足之处。例如,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高、低之分,人对需要的追求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高级需要就不可能产生。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人在社会实践与教育的影响下,随着个人知识的积累与认识水平的提高,高级需要的出现并不完全依附于低级需要。而且,人的高级需要能对低级需要起调节作用,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先进人物能大公无私、忘我工作和见义勇为。又例如,马斯洛认为随着个体的成长,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会依次呈现,人对需要的追求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事实上,人的高级需要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如将尊重与自我实现也说成是先天性的追求显然有不妥之处。此外,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理解,对各种需要依从关系的理解,对人际、社会因素在需要形成中的作用等,都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除需要之外,动机还可以由刺激引起。引起动机的刺激有两类,即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内在刺激是指生理性刺激。例如,胃壁磨擦能使人体验到饥饿,从而产生强烈的饮食欲望(即饮食动机)。外在刺激也叫“诱因”,它是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信息源。例如,商品的精美包装往往是引发顾客购买动机的诱因。诱因有别于某些外部刺激,如光波刺激能使人产生视觉,声波刺激使人产生听觉,但光波与声波并不与人的需要相结合,因而不能称为诱因。

如何激发积极的行为动机

心理学研究动机,形成动机理论,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能解释不同个体间的行为差异,而在于运用动机理论去激发人的内在的积极动机,进而引发相应的行为方式,实现组织目标或计划。就个人而言,由于动机能调节与支配行为,积极的内在动机一经激发,便能定向地发动和推进某些行为,或消除和中止某些行为,由此达到矫正和规范行为的目的。既然如此,那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与强化人的积极动机呢?一般认为,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

一、满足合理需要

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原因,如欲激发他人的积极的行为动机,首先应满足他人的某种需要。尤其是领导者,如要激发下属的积极动机,引发自觉的持久的良好行为,更应从满足下属人员的需要着手。当然,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为此须作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对各种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区分合理的与不合理的、长远的与当前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等等。然后,只能根据现有条件,从实际出发,满足下属合理的当前最为迫切的需要。这是因为,需要的迫切性与满足的可能性之间始终处于矛盾状态。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合理的需要也未必能完全满足,这就可能引发人际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解决这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加强思想教育。

二、强化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能妥善地解决人际间现存的矛盾与冲突,更在于它有前瞻效应。众所周知,思想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对行将出现的事物抱有正确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因此,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形成动机的基础,是个体行为的源泉。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三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行为方式差异也很大。先进人物即使不给予丰厚的物质待遇或相应的精神鼓励,他们在高尚境界的支配之下同样能引发积极的行为动机。当然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由于人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这就需要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来激发人的积极动机。

三、设置合适的目标

激发人的积极动机还要设置合适的奖励目标。目标合适能给人以期望,能强化动机、激发热情、引导行为。为此,弗卢姆(V.H.Vroom)于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一个目标对动机的激励力量(M)究竟有多大,主要取决于效价(V)和期望值(E)的乘积,即: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