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风明月
38234300000051

第51章 被高扬的理想主义

——电视剧《潜伏》观感

我们当下的生活已经呈现一种快速物质化的态势,理想和信念这种属于精神领域的词汇被定格成概念,也许还残存在少数人的脑海中,而更多的人已经不屑于谈及了。这是活着的无奈和悲哀吗?

一部没有任何虚拟造势、热力宣传,一夜间风靡海内令国人拍案叫好的电视剧《潜伏》,突然如此迫近地让举国老少感受到久违的亢奋,中国的观众怎么了?就像低迷的股市需要外力的不断提振,人的心也是需要依靠精神动力催化激情的。

不知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相信从前的人,尤其是战争年代的人,那种生死大义,那种以命赌命的较量,那种至高无上的理念几乎超越一切。这活法就变得极为纯粹了。

简单地说,《潜伏》讲的是原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如何历经险境,转变和成长的故事。说点实在话,从严格的意义上考量,无论是故事的真实度还是人物个性发展的可信度,并非无懈可击。但为什么近来街头巷尾老百姓多以“潜伏”而津津乐道,顺带的还要再对同为孙红雷出演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加上些感慨?深究其原因,应该说还是由于内心的极度干涸所致,深度昏睡的理想和信念,接受了一次小小的屏振,让我们抬头注意到摇晃的究竟是哪一个——哦,还是你呀,这么有情有义,这么有笑有泪,该傻的时候傻,该机智的时候比谁都机智,运气还超级的好!从注意——认真地看——一集集追着看,越看还就越好了,就真正记住了。这就好比喜欢器乐的人从电子琴开始入门,上手快,感兴趣的程度也高,慢慢慢慢不禁也想去摸摸钢琴,弄弄车尔尼拜厄什么的,一点一点他就往里深进去了。《潜伏》所表现的战争是独特的,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呈现,没有重复之前的同类剧集的人物。《潜伏》一剧的热播,对一众有志于培育国剧观众的从业者们起到了强心剂的作用。当然,我们时下的主流电视观众群仍然还是大叔大婶和爷爷奶奶级的人物,对于这些人群来说,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原本就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青年时代就是看着主旋律的文艺作品过来的,这回的振动只是因为记忆的重新被唤起,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让人耳目一新,看起来就自然有过足瘾头的感觉。青少年观众呢?估计首先是被剧中类似过关游戏的除奸计划所吸引,还有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这种片子的存在,要忙的事情太多,管他潜伏不潜伏的,但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谈论潜伏,克制不住好奇也到网上荡来看。这也是好的呀,至少有能吸引到这个观众群的元素,不着急,要培育国剧市场的人们,你们终将看得到这个庞大市场的风生水起。

不禁要说到美剧日剧了。我们谈及主旋律的时候,往往总是和空泛和虚假相关联。其实细想一想,人家美剧日剧甚至韩剧,就在无所不用其极地玩着主旋律,再无厘头,再婆妈,再油腔滑调,也时时不忘贯穿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国家的忠诚、对于完美人生的积极追求,这种种的印象,真是在看了诸如《律政风云》、《反恐二十四小时》、《华丽家族》、《钢琴情人交响曲》、《白色巨塔》等一大堆美、日剧后,幡然觉醒而得出的锥心结论。主旋律、主流,这不应是被垄断或被贬义化的代称,相反,理想主义的旗帜是可以重新高扬在国人的心中的。观众的喜爱也许还流于肤浅,但这似乎已经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的国民仍然需要温暖人心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时时熏染,民族的精神记忆中,正是那些充满暖意充盈深情的气质,默默地给予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存力量。

(刊于2009年第四期《南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