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48

第48章 灵舌急智——说辩谋略(2)

姚贾回答说:“昔日的姜太公是被老妻驱逐的人,是在朝歌卖肉卖不出去的屠夫,是被子良斥逐的家臣,是棘津无人雇用的佣工,可是周文王任用他为相却统一了天下;管仲是齐国边境的商贾,是南阳被埋没的贫贱之士,是鲁国的被赦免的囚徒,可是齐桓公任用他为相却成了霸主;百里奚是虞国的乞讨者,屡次以五张羊皮被人转卖,可是秦穆公任他为相却使西戎各国来朝;晋文公能够任用中山之盗,终于在城濮大获全胜。这四位贤士,都曾遭受侮辱,大受毁谤,而贤明的君主之所以任用他们,是深知依靠他们可以建立丰功伟业。假使他们像品德高尚的卞随、务光、申屠狄等隐士那样行事,四位贤士怎么能发挥他们的才干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不挑剔别人的污点,不在乎任用的人是否被人非难,只看他是不是能为自己所用。只要他能安邦定国,即使有外人诽谤,他也不盲从;否则,即使他名高一世,却不能建咫尺之功,就一律不加赏赐。这样,群臣就没有谁敢以虚名来妄求君主的奖赏了。”

秦王被姚贾的一番话说得心服口服,于是照旧任用姚贾,而杀了韩非。

谋略点评:

自己的人生是要靠自己去改变,不能因出身贫贱就觉得自卑。姚贾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心中并没有为此感到自卑,而是凭借自身的才能,得到了秦王的重用,可以说在心理上他是个真正的强者。他列举了姜太公、管仲、百里奚、中山之盗,四个成功人物的例子,向秦王表明:即使出身卑贱,只要有才能,一样能受到明君的赏识,作出一番大贡献。姚贾也正是凭借着这种自信与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说服了秦王,从而免除了杀身之祸。

颜率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战国时期,秦国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九鼎,传说为大禹所铸,是王权的象征。是传国之宝,怎能轻易给了别人?周赧王为此很发愁,大臣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周赧王便派他去办这件事。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宣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决定发兵五万去救周王室。秦兵一看齐国势大,便撤兵回国了。

事后,齐国向东周讨取九鼎,周赧王又为这事发愁。颜率对赧王说:“大王不要忧虑,请让我东去齐国解决这个问题。”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宣王说:“东周幸亏贵国仗义,君臣父子能得到保全,所以心甘情愿献出九鼎。但是不知到贵国要从哪条路将九鼎运到齐国来?”

齐宣王说:“这你就不用操心了,我将从魏国借道。”

颜率说:“不行!魏国君臣早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之下、沙海之上策划好些日子了,九鼎一旦进入魏国,肯定出不来。”

齐宣王又说:“我就向楚国借道吧。”

颜率说:“也不行!楚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打了好长时间的主意了。如果九鼎入楚,也一定出不来!”

齐王没辙了,只好求教颜率:“我到底从哪条路能把九鼎运到齐国来呢?”

颜率说:“敝朝也为这件事私下里替大王犯愁呢。那九鼎不是醅瓶酱罐,可以怀里藏着,手里提着拿到齐国来;又不像鸟集雀飞,兔跃马奔,哗的一下子就到了齐国。从前周武王伐纣得了九鼎,一只鼎用九万人拉,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大量运输工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运到了周朝的都城。现在大王就是有这么多的军士役夫,准备了那么多器械用具,又能从哪条路把鼎运出来呢?臣私下里真为大王担忧。”

齐宣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呀!”

颜率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齐宣王实在想不出有哪条路可运九鼎,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颜率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退了秦兵,又不得罪齐国,保全了九鼎。

谋略点评: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的此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的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颜率刚开始就已谋划好了怎样收场,用夸张、铺陈的语言,渲染运九鼎之难,语言的堆砌起了强大的心理作用,使人望而生畏。他的成功在于对人性心理的深刻把握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

为己巧辩,陈平赢得刘邦信任

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手下的都尉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投奔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见他处事干练,是个可用之才,仍以都尉的官职任用他,并让他做自己的参乘,负责主持调节诸将关系的工作。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都愤愤不平说:“我们的大王只要有楚方的人来投奔,不管阿猫阿狗,就委以重任。现在竟然让这小子来指手画脚支派我们,真是令人气愤。”

刘邦的亲信将领周勃等人也向刘邦打“小报告”说:“我听说陈平这个人在家时曾经勾搭自己的嫂子,起兵以来又先后投奔过两个主人。现在,大王刚命令他节制诸将,他就公开收受贿赂,钱给得多的就派给轻松的事务,钱给得少的就把苦差使安排给他。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大王在任用时应该慎重啊!”

刘邦也觉得陈平有些事做得很不对,便找来明白底细的魏无知商量。魏无知说:“大王当初任用他,是着眼于他的才干,而众人所说的,是他的德行。当今正处于乱世,使用人才应着眼于他的长处,不应求全责备。不然的话,大王即使任用像尾生、孝已这样的古代著名的有德之士,对大王的事业也毫无帮助;反之,如果有建功立业的本领,即使盗嫂受贿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邦还不放心,当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并问他收受贿赂之事究竟有没有。

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谋略点评:

人们在犯了错误后,也应当勇于承认错误。陈平在为自己辩解时就是这么做的,最终也使刘邦更加地相信自己。

魏无知为陈平辩护的话也有可取之处,他直接指出陈平的缺点和长处,点明刘邦需要的是陈平的才干,而缺点对完成霸业并无太大损害,最终使刘邦明白了长处是大于缺点的。所以我们在为人辩护时也要注意弥补别人的缺点,但当缺点过于明显时,从正面辩护会遇到很大困难,不妨承认缺点突出优点,直接追求最终目的,就能取得成功。

巧言激将,鲁肃说服孙权抗曹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荆州。荆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连结中原、巴蜀、东吴、南粤的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牧刘表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权夺利,军队中的将领也不和睦。寄住在那里的刘备虽胸怀大志,但不被重用,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面对曹操大军压境,此时的荆州简直是不堪一击。如果曹操占领了荆州,那么他就可以东伐孙权,西取巴蜀、南攻五岭,这种局面无疑对东吴极其不利。孙权也为此忧心忡忡,日夜不安,急忙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付曹操的计策。

面对曹操百万大军,东吴上下人心惶惶,将领们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便问鲁肃有何看法。其实鲁肃想劝孙权抗拒曹操,但又不知孙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于是故意说:“曹操确实是一个劲敌,最近他又消灭了袁绍,势力就更强大了,真是兵多将广英勇无敌。现在他凭着刚战胜袁绍的威势,攻打混乱的荆州就像以石击卵一样,荆州一定会被他占领。不过时间早晚而已。依我看您不如派兵去帮助他,把家属全都送到曹操的老窝邺城去。如果您不这样去做,那就危在旦夕了!”

鲁肃用的这个激将法,果然立竿见影。孙权认为鲁肃的话不仅与自己的内心想法背道而驰,而且显然是在讽刺挖苦自己,不禁勃然大怒,拔剑要杀鲁肃。

鲁肃见状,弄清了孙权的真实意图,便十分坦然地说道:“我也是主张抵抗曹操的。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等紧急关头,您就不要再优柔寡断了。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己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睦,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您杀死我倒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对您的大事又有什么好处呢?”

孙权听了鲁肃这番话大喜过望,随即派遣即刻派鲁肃前往。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努力下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后终在赤壁大败曹军。

谋略点评:

由于激将法能更好的使对方明了利害关系,激起对方的自尊心,因此,在许多时候,正面劝说的效果反而不如激将之法更为显著。

孙权召开军事会议询问群臣的意见,其实只是想试探一下大家的态度。鲁肃巧妙地采用激将法,不仅试探出孙权的真实想法,而且进一步坚定了孙权抵御曹操的信心,激起了他的斗志,终使“联刘抗曹”的主张被顺利采纳。

舌吐莲花,诸葛恪应对机智得赏识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侄儿,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自小便才思敏捷、应对迅速,在与人交谈或辩论时,他常常说出一些机警巧妙的话语。一次朝廷聚会,孙权问诸葛恪:“你的父亲与你的叔父相比,哪一个更贤明?”

当时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在吴国任大将军,他的叔父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大家都知道后者贤于前者。孙权的这个问题使诸葛恪陷入两难境地:照实回答则会当众使自己父亲难堪,违背事实则众人就会认为自己不诚实。

谁知诸葛恪却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父亲贤明。”众人吃惊地看着他。于是他接着说:“我的父亲知道侍奉英明的君主,而我的叔父却不知道。”这样的回答不仅使他摆脱了两难境地,并且巧妙地歌颂了孙权,使孙权大为高兴。

接着,孙权又叫诸葛恪向大家劝酒。因为张昭德高望重,地位又高,所以诸葛恪首先向他劝酒。但是,张昭已有几分酒意了,就不肯再饮酒,他以自己年老为理由,推辞说:“劝老年人多喝酒,不符合尊老的礼节啊!”

孙权见到这种情形,就对诸葛恪说:“如果你能说得张公哑口无言,那他就非要喝下这杯酒不可。”

诸葛恪针对张昭说自己年老,驳斥他道:“当年的姜太公已经90岁了,还亲临战场指挥军队作战,从不说自己年老。现在,行军作战时陛下让您在后方;而一旦有酒席宴会,陛下就请您坐在前面,您怎么能说是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呢?”张昭被驳得无话可说,只得喝了那杯酒。

还有一次,在招待蜀国使臣的宴会上,孙权对蜀使说:“诸葛恪非常喜欢骏马,请你回去后告诉丞相,替他搜寻搜寻。”诸葛恪一听,立即走下坐席,向孙权叩头谢恩。

孙权觉得很奇怪,就问他:“马还没有到,你为什么就谢恩呢?”

诸葛恪回答说:“蜀国是陛下在外面的马棚,既然您下达命令,那么骏马是一定会送到的,我怎么能不谢恩呢?”诸葛恪再一次赞扬了孙权,使孙权非常欢喜。

谋略点评:

如果对方提出的问题十分尖锐的话,在回答时,首先应善于用机智对答转嫁危机,使自己摆脱困境,同时也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学,也能得到别人的赏识。文中诸葛恪就是依靠自己的幽默机智摆脱了孙权对他的刁难,并赢得了他的赞赏。不管是巧妙地转嫁自己的危机,还是抓住机会讨得君王的赏识,诸葛恪对时机的把握可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