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个说客的力量可以胜过百万大军,一句巧言的力量更能胜过世间最锋利的刀剑,灵舌巧辩历来被当做是智慧的象征。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闻名于天下的雄辩家,他们谈起话来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他们绝妙的口才、妙语如珠的佳话流传至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精美绝伦的雄辩故事,学习他们高深的智谋,让自己也成为一个说辩高手。
巧妙应对,知荧温言拒楚王
公元前597年,楚国发兵攻打郑国,晋国则去救助郑国,于是晋楚两国在泌一带交战。在两军混战中,晋国大夫知荧被楚军活捉。他的父亲苟首率领部下返身来救,但没有成功,只杀了楚国的连尹襄老,射伤了楚国公子,并将襄老的尸体和受伤的楚公子带回晋军军营。
九年后,晋国向楚国提出用楚公子和襄老的遗骨交换回知荧,楚国同意了。在送知荧回国的时候,楚王问他:“你囚居在楚国多年,是不是怨恨我?”知荧回答说:“两国交战,是我自己无能不胜其任,以致做了俘虏。大王不杀死我,让我回国接受惩处,这是大王对我的恩惠,我怎么能怨恨大王呢?”
楚王又问:“这么说你应该感激寡人的恩德了?”
知荧说:“晋、楚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以免除老百姓的苦难,并意识到以前交战是一时之愤。现在两国相互谅解了,通过交换俘虏来表示两国和好的诚意。这和我个人并不相干,我没必要感激谁。”
楚王本来想让知荧感激自己,好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没想到知荧却这样回答。但他仍进一步追问:“你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知荧说:“我不曾有怨于大王,大王也不曾有德于我,无怨无德,不知道报答什么。”
楚王仍然不肯善罢甘休,继续追问:“虽然这么说,你也一定要告诉我些什么吧?”
知荧镇静地说:“托大王的福气,让我回到晋国。假使我的国君将我杀掉,我到死也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好处;如果托大王的福气,国君免我一死,把我交给父亲,父亲若家法将我处死,我至死也不会忘记大王的恩惠;如果父亲免我不死,仍让我继续担任晋军的首领职务,那么在防守边疆时,遇到楚国的将帅,我也不敢回避,我一定为晋国尽到臣子的职责。我准备用这种做法来报答大王。”
楚王听了颇有感慨,叹息说:“今后不能再与晋国交战了。”于是,为知荧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送他回到晋国。
谋略点评:
两国交兵,必然会有外交上的交锋。而一个聪明的外交家懂得在特定的语言场合,对于敏感问题采取明智对策。比如知荧,对于楚王紧追不舍的逼问,他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巧妙应对,不亢不卑,温言相拒。先责备自己无能,如果能被放回,只有感恩。当被问如何感恩时,他又回避正面回答,只说一切皆是国事,与个人无关,自己不知应该感激谁为借口来避免回答一些敏感的话题,终使楚王想利用他为己效力的阴谋没有得逞。
柔中带刚,吕甥献妙言救君王
春秋时期,晋惠公靠秦穆公的帮助当上了国君。当初他曾经许诺,即位后把晋国黄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只要回国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但回国后就反悔了,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
秦穆公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卖给晋国一些粮食。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建设,暂不计较晋惠公悔约的前嫌,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南)至晋都绛,沿渭河入黄河转汾河再转浍河。运粮的船络绎不绝,称之为“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也请求晋国交给一些粮食。晋惠公听从一些大臣的意见,没有给秦国运粮。为这两件事,秦穆公非常恼火。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秦国度过灾荒,秦穆公率兵大举伐晋。晋惠公整军抵御,因他的所作所为不合情理,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气不振。两军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惠公被俘。秦穆公对晋惠公的怨恨难以平息,预备把他杀了祭祀上帝。多亏穆公夫人是晋惠公之姊,以****要挟穆公,秦穆公才答应和晋国讲和。于是,晋惠公派人从国内召来吕甥与秦国谈判讲和。
吕甥意识到,在战场上晋国已经失利,晋国的国君又在秦国手中,他的每一句话都将关系到国君的安危和晋国的前途,面临的是一场举足轻重的外交斗争。
秦穆公在王城会见了吕甥。主宾坐定后,秦穆公问道:“晋国人近来团结吗?”
“不团结!”吕甥干脆利落地作出了令秦穆公想不到的回答。
秦穆公本急于摸对方的底,以寻找进一步挑起事端的可乘之机,没想到吕甥会这样一下就把晋国的缺点给和盘端出来。
秦穆公不由得问:“为什么呢?”
吕甥答道:“晋国那些小人不考虑国君的罪过,只悼念在韩原之战中死去的父兄子弟。他们不怕征税修武来拥立子圉为新君,说:‘一定要报秦之仇。我们宁可事奉齐国和楚国,让齐国和楚国共同援助我们。’那些有见识的君子虽思念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说:‘一定要侍奉秦国,就是死也不能存二心。’因此,晋国人不团结。”
秦穆公听了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便又问他:“你们国内对国君的命运有些什么看法?”
吕甥自然明白秦穆公转移话题的目的是试探晋国内部对晋惠公的态度,以便度量自己手中这个筹码的分量,为勒索提供依据。吕甥深知,接下来秦穆公就会提出放还晋惠公的条件了。因此他要先堵住秦穆公的嘴,引导他作出被动选择。因而吕甥说道:“小人们不知事理,只知忧愁,说国君免不了被害;君子们用自己宽恕的心思推测别人,认为国君一定会被放回来。小人们说:‘我们对秦国太狠毒了,秦国怎么会放回我们的国君呢?’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了,秦国肯定会放回我们的国君。背叛时就把他抓起来,臣服时就释放他,恩德没有比这样做更深厚了,刑罚没有比这样做更有威力了。假如过去帮助他做国君,现在又不使他的国家安定;废除了君位,又不立即使他恢复,这样就会把原来所施的恩德变成仇恨,秦国恐怕是不会这样做的。’”
秦穆公权衡利弊后只好说:“这正是我的本意呀。”于是立即释放了晋惠公。
谋略点评:
说话时柔中带刚,也是一种语言上的艺术。吕甥正是先借小人的态度,表达了晋国不畏强秦誓报国仇的决心;又借君子的态度,表达了晋国已知错臣服,对秦穆公放回晋惠公充满着期待。表面上看,吕甥的回答极其谦恭和奉迎,实际上柔中有刚。先把小人贬低,再把君子捧高,把秦穆公逼到了在当小人还是当君子之间作出抉择,将秦穆公置于只能有一个选择的境地。还说得振振有词、惟妙惟肖,可谓软硬兼施、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这样一来,秦穆公还没有来得及提出勒索条件,就已被引导到吕甥所希望的处事途径上。秦穆公被吕甥逼得只能做君子,于是不得不释放了晋惠公。吕甥在此次“国际事件交涉”中所表现出的大智慧,千百年来一直为史家所称道。
归谬巧辩,蔡厨师洗脱冤屈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受尽了各种磨难。他回国当上国君以后,自然尽情享受了一番,吃穿住行无不要求排场和气派。后来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了,但最爱吃的却是烤肉。
有一次,晋文公点明要吃烤肉。但当烤肉端上桌来时,晋文公却发现分明有一根长长的头发缠绕在肉上,不禁大怒,于是,唤来做烤肉的蔡厨师加以问罪。
晋文公的侍从对蔡厨师说:“烤肉上边有一根头发,这是你对主公的大不敬。你如此失职,该当何罪?”
蔡厨师看了看盘里的烤肉,知道有人故意缠上头发来陷害他。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厨师,在君王面前是没有申辩的权利的。但如果不将冤屈辩明,自己的小命就只得白白地丢掉了。聪明的蔡厨师连忙跪倒在晋文公面前认罪。
他说道:“臣有罪,臣该死!臣的罪有三条:臣在厨房切肉的刀快得像宝剑那样锋利,但是能割下肉却不能割断头发,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烤肉的时候,臣用铁锥将肉串起来不停地反复翻动,却没有发现上面有这么长的一根头发缠在上面,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熊熊的炉火把肉都烤熟了,然而头发竟没有被烧焦,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有了这样三条罪状,我就死罪难免了。在贤明的国君面前我没有什么可以申辩的,请君主治我的罪。”
晋文公听了这一番话后,就明白了这是蔡厨师的申辩,也知道这是有人故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戏弄国君或陷害厨师。于是,他下令把侍候进膳的侍从找来审问,结果真是他干的。晋文公大怒,立即下令处死了这个侍从,蔡厨师则免除了杀身之祸。
谋略点评:
蔡厨师利用归谬法,为自己弄了个绝妙的自我辩白。他把自己不小心致使烤肉上有头发作为推理的前提,得出三条自相矛盾的推理,从而让晋文公心中明白头发不是在烤肉的制作过程中留下的,因而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责任,终于为自己洗清了罪名。
归谬法是人们在某些辩论中经常利用的,它能让一些伪真理问题在简单的推理下现出原形。但运用归谬法需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并以充足的知识储备做后盾。
攻击要害,展喜巧言退齐军
春秋时期,齐孝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便准备侵略他国以扩张领土。公元前634年,鲁国和莒国在洮地结盟,齐孝公便拿这作为借口攻打鲁国西部边境。
鲁僖公得到齐军要来攻打的消息,派了大夫展喜带着酒肉粮帛等去慰劳齐军。此举虽名为慰劳,实际是叫展喜说服齐孝公退兵。
展喜知道齐孝公之所以要攻打鲁国,目的在于继承齐桓公的霸业。而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在武力征服的同时,总是打着“尊王”的旗号,即以尊重周王室为号召。所以,如果以周朝先王之命去说服齐孝公,定能成功。
展喜受命后,乘齐师没有进入鲁国边境的时候,赶先迎上齐师,很客气地向齐孝公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君王您亲自移贵步,将要到鄙国屈辱您的贵体,派在下来犒赏您的部下。”
齐孝公却以挑衅的口吻问展喜:“听说齐军压境,鲁国害怕了吗?”
展喜说:“那些没见识的人确实害怕了,可有识之士并不害怕。”
齐孝公说:“你们鲁国穷得室内四壁皆空,粮食告罄,四野里连根青草都没有,凭什么不害怕?”
展喜回答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朝先王的命令。从前我祖周公和贵国的太公二人共同辅佐武王灭纣,后来又共同辅佐周成王,功勋卓著。太公被封为齐侯,周公的长子被封为鲁侯。成王慰劳他们,特赐齐鲁两国结盟。盟约中写道:‘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至今还保存着,由太史所掌管。由于有这样的历史渊源,齐桓公称霸时曾经纠合诸侯来帮助他们解决彼此的分歧,弥合他们之间的裂痕,从而将他们从战争的灾难中拯救出来。齐桓公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他正在履行太公开始的辅佐周王室的固有职责。您即位之后,诸侯都满怀希望说:‘他一定能继承桓公的业绩,与各国和睦相处。’我们鲁国人也认为用不着聚集军队来防守东面的边境了。”
展喜见齐孝公在认真地听,就接着说:“因此,您这次驾临,鲁国并不认为您这是来攻打我国。大家都说,难道他即位刚刚九年,就会抛弃周朝先王的遗命?就会废弃齐国固有的职责?如果这样,怎么对得住齐国的先君太公和桓公呢?我和鲁国其他人一样,认为您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我国的有识之士正是依仗这一点而不感到害怕。”
展喜的这番话软中有硬,无懈可击。齐孝公只得说:“说得太好了。您回去传话给鲁侯,愿从此以后两国不断增进友好关系,不再彼此加兵。”
展喜见目的达成,就高兴地回去禀报了鲁僖公,而齐孝公也很快就班师回临淄了。
谋略点评:
与战场上看得见的浴血奋战、刀光剑影相比,谈判桌上则是更加隐秘更加凶险。而在谈判桌上,只有能抓住对方的要害,善于攻击对方的弱点,才是让对方就范的好方法。齐军大兵压境,展喜凭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就避免了两国间的战争,其关键也在于他善于利用对方的心理弱点,能抓住齐孝公表面上还不得不尊重周王室这一要害。只要巧妙地运用“攻心”策略,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巧驳妄言,姚贾以辩才扳倒韩非
战国末年,楚、燕、赵、齐、魏、韩等国结盟欲联合攻打秦国,秦国君臣束手无策。有个叫姚贾的臣子自动请缨出使这些国家,要破其盟约止其大军来犯。
姚贾在外出访了四年,得以“绝六国之谋,止六国之兵”,成果显著。后来回到秦国,秦王十分高兴,赏赐了他千户封地,并封为上卿。
但韩非认为姚贾这人有品格上的缺陷,并且背叛过自己的国家,便在秦王面前诋毁姚贾说:“姚贾带着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出访三年,并未完成秦国与四国结盟的使命,国家的珍宝却被他用光了。这是姚贾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宝物,在外国为自己结交诸侯,希望大王仔细考察这件事。再说姚贾是梁国看门者的儿子,他曾在梁国为盗,也做过赵臣,但结果被驱逐。我们任用世代看门者的后代、梁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为使者和高官,恐怕不是明智的做法。”
秦王召来姚贾质问。秦王说:“你是梁国看门人的儿子、梁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