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答道:“我以为当臣的,首先为君主,然后才为自己,先为国而后为家。怎么说唯有我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用什么东西来赏赐您呢?”晏婴答道:“您下令减免渔盐商人的税收;对农民实行‘十一’税:减轻刑罚,该判死刑的减为徒刑,该判徒刑的改为较轻的处罚,该判较轻处罚的免罪释放。您做到以上这几点,那就是对我最好的奖赏。”景公照办了,不仅本国人民得到了好处,同时也改变了齐国在列国中的不好形象。
晏婴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相,而且对其夫人的爱情也是忠贞不渝的。景公有个最心爱的女儿,希望能把她嫁给晏婴。一天,景公去晏婴家,看到他的妻老而且丑,当即要把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许配给晏婴为妻。晏婴立即表示:“我的夫人当年很漂亮,只是现在老了。我曾经答应过,永远不遗弃她。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晏婴婉言谢绝这门亲事。晏婴不喜新厌旧,身居高位不弃糟糠之妻的高尚品质,为后世所称颂。
晏婴临终前还告诫他的夫人:“我死后,不管世道如何变化,一定要保持我们的家风,不要改变你以往的习俗。”对他未成年儿子的遗言大意是:富贵了,不要奢侈腐化,不要挥霍浪费,不要骄傲放纵,不要贪财自私。
谋略点评:
晏婴聪明机智、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一,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的三朝大臣。
当时的齐国崇侈靡费,风流绮靡畅行于宫廷内外,晏婴慨叹、愤激。他力图靠自身的节俭、自律,并且希望能以自己的诚挚之情、艰苦朴素的生活感动别人。他乘的是老马旧车,一顿正餐也不过是一荤一素而已,其衣、食、住、行都持俭自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晏子这种严于律己、生活上愿向下层比较的思想,值得后世的我们学习。
防患未然,孟尝君狡兔三窟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冯谖说:“没有。”孟尝君又问:“先生有什么特长吗?”他说:“也没有。”可就这样一个既无爱好又无能耐的人,孟尝君居然也收留了他。可那些佣人可就不干了,看不起冯谖,成天给他粗茶淡饭。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就倚门弹剑哼歌了:“长剑长剑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佣人就把这事向孟尝君打起了小报告,孟尝君大手一挥说:“给他吃鱼,待遇跟别人一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故技重演,这回唱的是:“长剑长剑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别人就把这事当笑话一样的讲给了孟尝君听,孟尝君豪爽地说:“给他车子吧,与别的乘车人一样。”这下,冯谖可就得意了,驾着车子去看他的朋友并且说:“孟尝君非常尊重我。”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弹剑唱道:“长剑长剑咱们回去吧!没有钱养我家。”这下,别人都觉得他太过分了,简直是贪得无厌,就去孟尝君那儿报告。孟尝君倒不在意,在得知他家中尚有一老母后,就叫人按时供给其母吃穿用度。这使冯谖深受感动,决心不再向孟尝君索取,一心一意地等待为孟尝君效力的机会。
过了一年的时间,冯谖什么话也没再说。而此时,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下养有三千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孟尝君看了很诧异,向左右随从:“这是谁呀?”人们答道:“就是那个唱‘长剑呀,我们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道:“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还未曾见过面呢。”于是请他来相见,道歉说:“田文每日为琐事所烦,心身俱累,被忧愁弄得神昏意乱,而且生来懦弱笨拙,只因政务缠身,而怠慢了先生。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到薛地收债吗?”冯谖说:“愿效微劳。”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看着办,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10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临淄,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何以回来得这般快捷?”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殿下曾言‘买些家中缺少的东西’,臣暗想,殿下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殿下家中所缺少的,唯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
孟尝君说:“你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义,把债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这就是我替您买的仁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湣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湣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做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冯谖对孟尝君接着进言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只有一洞穴,尚未能得以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穴。”孟尝君便给他50辆车,500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惠王说:“齐国放逐了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于是魏王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赶回薛地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百乘马车是极隆重的使节,咱们齐国该知道这件事了。”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
齐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1000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都是寡人行为的兆头不吉祥,遭受祖宗降下的神祸,听信谗言,得罪了先生。寡人无德,虽不足以辅佐,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冯谖劝孟尝君说:“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三窟已就,殿下可安心享乐了。”
自此以后,孟尝君担任齐相几十年,果然没有遭到什么祸害。冯谖“狡兔三窟”的计谋收到了实效。
谋略点评:
冯谖为孟尝君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以及无上的名誉,还有宗庙的保护神。三道坚固的防御使孟尝君立于了不败之地。
“狡兔三窟”的关键在于居安思危,用全局的、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预作多种避祸的准备。就连兔子尚且懂得多建造几个洞穴以求自保,更何况人呢?这告诉我们,即便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也应当积极准备,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是智者避免灾祸的良方,是降低损失的最佳措施。古有亡羊补牢者,但亡羊补牢到底还是会有损失,不如防患于未然。与其在事故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来弥补,不如在其之前就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防范。
小心谨慎,萧何自污名节免猜忌
在历史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数不胜数,那些辅助君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很少有能得到善终的。但作为刘邦辅弼之臣的萧何却是其中的一个异数,他始终稳坐丞相的高位,在官场上风风光光达数十年之久。
萧何在追随刘邦起义之前,一直在沛县做文官工作,主管人事。当时刘邦还是四处游荡的一介草民,萧何为人忠厚、待人诚恳而没有官架子。他始终没有因为刘邦地位低微而瞧不起他,而是与他倾心结交,并且经常暗中帮助他,让刘邦少吃了不少官司。刘邦当上了亭长之后,经常与萧何交往,关系很深。后来刘邦斩蛇起义以后,萧何一直跟随他,刘邦差不多对他言听计从。萧何在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群臣争功,一年多还定不下来。最后,还是由刘邦乾纲独断,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侯。然而,即便是对这样一位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刘邦却仍然不能完全放心于他。
公元前204年,楚、汉两军在荣阳长期对峙,双方相持不下。在前线带兵打仗的汉王刘邦忽然大反常态,几次派使者回去慰问留守关中的萧何。门客鲍生悄悄告诉萧何说:“现在汉王在外风餐露宿,却数次派人慰问留守后方的您,这是在怀疑丞相呀!为丞相您的安全考虑,只有将丞相家族中凡是能当兵打仗的子弟全都送到前方去,方能解除汉王的疑心。”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随即派了许多本家的兄弟子侄,让他们押运粮饷前往前方效力。刘邦得知丞相不仅运来了粮饷,而且派了不少亲族子弟前来从军,心中大喜,传令亲自接见。当问到萧丞相近况时,萧家子弟齐声说:“托大王洪福,丞相一切安好,只是常常担心大王栉风沐雨,驰骋沙场,恨不能亲来相随,分担劳苦。现派遣臣等前来投军,愿大王收用。”刘邦非常高兴地说道:“丞相为国忘家,真是忠诚可嘉!”
时间早已到了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那一年,刘邦的心腹陈豨起兵造反,刘邦御驾亲征。战事正在紧张进行,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被诛,立即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5000户,下领增加500人作为相国卫队,并令一个都尉率领。朝中文武皆来祝贺,庆祝萧何高升。
萧何一个叫做召平的食客看出了刘邦的用心所在,忙去给萧何出主意。
这位召平,是原秦国的东陵侯,秦国灭亡之后,沦落为一个平民百姓,生活无着落,只得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召平很会种瓜,人们把他种的瓜誉之为“东陵瓜”。萧何听说他是贤才,便授以掾属之职,实际上是一位幕僚。
召平在一片赞歌声中,忙私见萧何。
萧何问:“足下何事?”
召平说:“丞相可知大祸将要临头?”
“你怎么突然说起此事?”
“丞相怎么不细细思量斗,皇上御驾亲征,顶风雨,冒严寒,时刻都有生命之虞;而丞相镇守关中,可以说是过清闲日子,无刀箭之险,无严寒之苦。而皇上还加封您为相国,增加您的卫队,加封您的食邑,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什么呢?”萧何来不及多想。
召平说:“淮阴侯韩信新近在都中谋反,因此皇上对您也产生了疑心。皇上赏赐卫队,名义上是对您的宠爱,而实际上是为了防范您。希望丞相推辞不受,赶快拿出自己的家产去充军费,这样或许可以转祸为福,取悦皇上之心。”
萧何觉得召平的话很有道理,急忙上表辞封,拿出家产充当军费。刘邦果然大喜。
汉十二年(公元前l95年)秋,英布被刘邦吓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刘邦数次派使者询问萧何,镇守关中准备做些什么。萧何上表回奏,声称就像刘邦平定陈豨时一样,安抚百姓,稳定关中,搞好后勤供给。
刘邦自从杀了韩信之后,接着又杀了彭越,而今又去征讨英布,心中是十分恐慌的。韩信、彭越、英布,号称汉初三大将,刘邦最怕他们造反,所以设计诬杀了韩信和彭越。这两人都是束手就擒,刘邦是有惊无险。但是如今英布拥兵造反,他怎么不忧心忡忡?
史书明文记载:连生病在家的张良也亲自赶到灞上送行,并且告诫刘邦千万小心。
刘邦紧握张良之手,恳请张良为太子少傅,协助叔孙通辅佐太子。刘邦又采纳张良建议,给太子刘盈配备了一支强大的卫队。
刘邦的这些举动,又被萧何手下食客看出了其中微妙。
食客对萧何说:“相国知道吗?您已经离灭族不远了!”
萧何本来忠心耿耿,忙说:“这又是为什么呢?”
食客说:“您身为相国,名列功臣首位,皇上还能够加封您吗?”
“不可能了,我已经位极人臣了!”
“相国自从入关以来,十几年来深得民心。这种情况随着皇上杀功臣,屡征服伐而有增无减,关中之民尽皆归附相国。皇上这次带病亲征,对手是英布这样的劲敌,连留侯张良这样的人物都感到形势十分严峻,带病出来辅佐太子。皇上屡次派使者询问相国,就是怕您深得民心,功高震主,一旦有甚异举,关中必然倾动。臣下为相国计议良久,相国最好侵民自污,压价多购强购百姓土地,用这方法失去民心,皇上心中才会感到后方安稳,才会消去疑心!”
萧何越想越怕,万不得已,依计而行。刘邦听到萧何侵民,果然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