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都欲打马回奔。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掉头逃跑,匈奴肯定会追杀我们。匈奴骑兵善于骑射,掉头逃跑,我们将无一人能够生还!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现在,我们继续前进。”
说着,命令属下向前开进。一直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的地方,李广这才下令:“全体下马,解鞍休息。”属下多有不解,问:“匈奴兵有数千人马,如果现在解下马鞍,敌人杀来将如何迎战?”李广笑了笑,沉着地回答道:“匈奴骑兵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我们解下马鞍,就是暗示敌人,我们不会轻易逃走,这样他们就更加疑惑,而不敢随便发动攻击了。”于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见前面的百余汉骑,不退反进,还下马解鞍,就地休息起来,感到十分奇怪,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因为害怕中了对方诱敌之计,就忙下令停止进击,远远地观察汉军的虚实,不敢上前来。两军相持了两个时辰,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终于,匈奴方面首先沉不住气,就派了一名骑白马的将军出阵观察形势。李广见状立即命令十余个精锐士兵上马,自己带头冲杀过去,张弓搭箭,一箭将这名白马将军射死于马下。然后又回到原地,下马继续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怀疑。天黑下来之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他们认定汉军一定有埋伏,匈奴部将怕半夜遭到汉军大部队的突袭,就连夜引兵慌慌张张地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广一瞧,山上已没匈奴兵,才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安然返回大营。
谋略点评:
李广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临阵不乱,使出诈术,令匈奴军难测虚实,最后退去。这就是兵家常说的“兵不厌诈”,运用成功,便可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最忌暴露自己的全部实力,这会让敌人将自己摸得一清二楚,从而有所对策。迷惑敌人可以使对方获取到关于自己的错误信息,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自己“知己知彼”而敌人“知己”不知“彼”甚至是错误的“彼”。历史上很多实例表明:兵不厌诈,兵需用诈。交战双方,虚实相间、虚实相映,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才能迷惑敌人,令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制订一系列的计划,赢得胜利。
以退为进,陈平脱衣险渡河
陈平为人机敏、谦逊有礼,又很有学识,在秦末乱世之中很想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求取功名。当得知项羽率军到达黄河岸边时,陈平就别妻离子前去投奔。只可惜,项羽虽然勇猛无人能敌,却猜忌多疑、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陈平虽自许才高,但在项羽眼里根本只是个读书识字的书生而已。于是,陈平尽管在项王手下勤恳多时,也只不过是个校尉。
陈平于是默默隐忍等待,后来终于等到了建功的机会。被项王封在殷地的殷王司马卯起兵叛反楚国,项羽大为恼怒,立刻派遣陈平所在的军队前去平叛。一路上,陈平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很快就招降了司马卯。项羽对陈平的表现十分满意,不仅加官晋爵,还赏赐千金。这样前所未有的恩赏让陈平受宠若惊,他觉得自己就此可以在项王手下一展抱负了。只可惜好景不长,刚刚被招降的司马卯,没过多久再次叛楚。这次更绝,为了躲过项羽的压制,他干脆投降了汉王刘邦,以谋求保护。这让项羽大为恼火,他不但准备发兵征讨刘邦,更迁怒于曾经到殷地平叛的将军官吏,一定要杀之以解心头之恨。陈平听到消息,十分害怕,立刻挂印封金,只身抄小路逃走。他觉得此时尚能和项王一决高下的只有汉王刘邦,就决定西去投靠刘邦。
陈平不分昼夜,一路西行,终于来到了黄河边上,浩荡的河水挡住了他的去路。陈平看见岸边停靠着几只小舟,就急忙雇了条船过河。那几个船夫都是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膀大腰圆看似很有力气。陈平只想快点逃到黄河对岸,见到汉王自己就当真安全了,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几个船夫打量他时贼贼的目光。直到船已经离开河岸一段距离,陈平才注意到几个船夫一边摇船,一边不怀好意地盯着自己,还不时窃窃耳语几句。陈平这才惊觉自己是上了贼船了,这几个船夫看自己衣着光鲜,又身佩宝剑,一定认为自己是携宝出逃的将领,没准儿正打算杀了他以劫取珍宝呢。
这让陈平万分害怕,就此丧命实在冤枉,更何况他是封金逃走,身上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金银珠宝,这样被劫杀,岂非更是无妄之灾?陈平思索再三,决定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既然自己身上根本没有珠宝,让这些船夫知道了,也许能躲过一劫。
主意一定,陈平立刻走出船舱,冲着摇橹的船夫说:“这会儿风大浪急的,老哥实在辛苦,就让小弟也帮上一把吧。”然后他把衣服脱掉,光着膀子,一边和几个船夫拉着战乱之中不易生存的家常,一边奋力撑船。几个船夫先是吃了一惊,不过看陈平这么不在意就把衣服扔在一边,全身上下也没个能藏珠宝的地方,看来不是什么有钱的主,于是就打消了要杀人劫财的念头。
等船到了岸,陈平付了船钱,急忙穿好衣服,跳上河岸,向汉军大营奔去。
谋略点评:
陈平是楚汉争霸时期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最初跟随项王攻打秦军可谓战功卓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落在唯利是图、心狠手辣的水寇手中,又急于逃难,敌强我弱,稍不慎重,轻则伤身,重则丧命。在这种危急时刻,陈平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运用以退为进、委曲求全的策略来保全自己,达到化险为夷的目的。
因此说,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一定要冷静行事,或以退为进,或避实就虚,都要小心翼翼地谋划一番才好。有时候,迂回一下,比直接冒失前进的效果要好得多。
临危不乱,孔明弹琴退雄师
诸葛亮在错用马谡,兵失街亭后,连忙分拨各路将军安排退兵,自己只带了5000军士到西城县搬运粮草。
突然,有士兵飞马来报:“司马懿率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5000兵士,一半已分配运粮草去了,只剩下2500名在城中。众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两路往西城县杀来。不过,诸葛亮并没慌张,而是迅速传令将旌旗全部收起来,叫军士巡逻站岗,不准任何人随意进出战门,不得高声喧哗。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扮做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时不可乱动。然后,诸葛亮自己披鹤麾,戴纶巾,带着两个少年来到城头上,面对敌人来的方向,凭栏而坐,焚香弹琴。
魏军的前哨看到这个情况,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命令军队暂停前进,自己飞马上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从容不迫,笑容可掬。左边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边一个少年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来个百姓低头打扫街道,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心中大疑,想那诸葛亮一定埋下了重兵,连忙指挥部队后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说:“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说不定诸葛亮没有什么兵力,故意做出这个样子呢?”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有重兵埋伏。我们如果冲进去,就中他的计了。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了,就拍掌大笑。众官员都惊恐得不得了,现在才问诸葛亮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又带了15万大军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怎么就慌忙撤退了呢?”诸葛亮说:“他知道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到我们这样镇定自若,必然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慌忙撤退。当然,我也的确不是冒险,而是不得不这样啊!”
众人都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真是神出鬼没啊!如果是我们,肯定是弃城而逃了。”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人,如果弃城而逃,能逃得过15万大军吗?岂不被司马懿生擒活捉了?”
说完便下令叫西城的百姓随军一起赶快撤回汉中。
谋略点评:
这是《三国志》中著名的一段:空城计。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准确地揣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
随机应变,卫瓘急智灭钟会
三国末年,蜀吴势衰,魏国越来越强大。随着蜀国五虎将相继逝去,丞相诸葛亮操劳而终,一时间“蜀中无大将”的局面使得原本在三国中就很弱小的蜀国更显得捉襟见肘。于是,魏国在发动兼并战争时的第一个牺牲品也就是蜀国。
魏国派钟会、邓艾为主将,卫瓘为监军兴兵伐蜀。面对魏军强大的攻势,蜀简直没有招架之力。很快,刘蜀败亡,蜀中落入曹魏之手。钟会和邓艾因此立下大功。但是两个人互相猜忌,都认为对方有抢功之嫌。最后,钟会向曹魏朝廷告发邓艾有占据蜀中自立为王的野心。
钟会的谋士也劝他趁这个机会,扳倒邓艾,杀掉卫瓘,就可以安心地独占蜀中,成就一番乱世英雄的霸业。早就看邓艾很不顺眼的钟会,不禁心中蠢蠢欲动,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反叛。
钟会盘算着如果他向朝廷揭发,朝廷势必会暗中命令监军卫瓘进行调查。只要卫瓘杀了邓艾,他就可以再给卫瓘罗织罪名,直接除掉这个强大的对手。钟会知道卫瓘已经接到了朝廷密令,就跑来见卫瓘,话语中旁敲侧击告诉卫瓘:邓艾谋反早是事实,如果卫瓘一味偏袒,就是对司马大将军的不忠,理应和反贼同罪。
这时,刚才还对朝廷密令用意十分疑惑的卫瓘立即明白了这一切只是钟会设下的局。对眼前局势心知肚明的卫瓘,虽然知道这时擒杀邓艾只会于己不利,但是,如果立时拒绝钟会的要求,肯定会遭毒手。毕竟山高皇帝远,自己眼下只是没有太多兵权的监军,如果没有朝廷的指令,自己在这里什么都做不了。倒不如先答应下来捉拿邓艾,只要不引起邓艾手下将士的怀疑,要比拒绝钟会更安全些。只要能活着回到京师,就还有机会向司马大将军告发钟会的种种劣行。
于是,卫瓘就表面上对钟会唯唯诺诺,表示会服从朝廷的命令,还和钟会约定第二天一早就捉拿邓艾父子,希望钟会出兵协助。钟会以为卫瓘不明就里已经上钩,不禁心里大喜。他连连应承,一面命人加强对卫瓘的监视,一面调动手下准备将邓艾一党一网打尽。
第二天凌晨,卫瓘持司马大将军手谕号令全军,说邓艾谋反,凡悬崖勒马站在官军一边的,就可以加官晋爵;要是执迷不悟仍要和邓艾为伍者,就与邓艾同罪,诛三族。这样,邓艾的将士纷纷离开邓艾的军营,与卫瓘合兵一处。而邓艾父子还在睡梦中就稀里糊涂地被抓了起来。
钟会见邓艾父子已经被囚禁,就紧接着将他不信任的将领也全部关押起来,把兵权集中在自己手里。然后,他利刃相加,威逼卫瓘下手杀了邓艾父子和那些不听话的将领。卫瓘知道,钟会是铁了心要举旗造反了。于是他一面假意应承,借口这几天为邓艾的事情操劳过度,身体很差,实在需要休养几天,等他身体稍好立即着手办理;一面想办法通知那些尚有实权的将军们钟会即将造反的实情。
但是,钟会对卫瓘监视严密,卫瓘根本没机会通知那些将军。为了放松钟会的警惕,卫瓘大喝盐水,吐得昏天黑地。他本来身体就虚弱,这样一来,更是精神涣散就像突发大病一样。钟会虽然疑心卫瓘只是在拖延时间,可是他派去的亲信和医生都认为卫瓘的确是身体不适,没发现丝毫的破绽。钟会终于相信卫瓘果然是病势沉重了,就不那么顾忌卫瓘,而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卫瓘一见时机成熟,就赶紧联络诸军,告知钟会谋反的消息,要求各军将领于次日晨发兵围攻钟会。就这样,钟会还在为自己即将成为蜀中之王沾沾自喜的时候,就被卫瓘带兵剿灭了。
谋略点评:
卫瓘能够在钟会的威胁下全身而退,继而抓准时机将其一举歼灭,不能不说是谋略和智慧灵活运用的典范。临危不乱、处事不惊是善于谋略者处世的基本素质,审时度势、随机而变就是他们所应该具有的应变手段。在面对已经谋划许久、杀机立现的对手时,首先应该学会保全自己,仔细谋划,然后才能随机应变,找出对手的弱点,彻底地变被动为主动。
事急则乱,事缓则全。在危乱的事情来临的时候,一定不能惊慌失措,要尽可能推延和对手过招的时间,转移对手的注意力,制造假象迷惑对手,争取时间,想出应对之策,才会在突如其来的危难中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