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36

第36章 处变不惊——应变谋略(2)

这时,触龙对太后说:“我有个孩子名叫舒祺,排行最小,不大成才。但我已经老了,心里总还是疼爱他的啊。我想请求太后准许把他补充到侍卫队里去了,让他保卫王宫,我也就算放心了。”太后说:“好啊!他今年多大啦?”触龙说:“15岁了。虽然年纪还不大,但我却想趁自己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拜托给太后您。”

太后说:“男人家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回答说:“怎么不知道疼爱呢?说不定还超过妇女们呢!”

太后不禁笑起来了,说:“还是妇女们更疼爱她们的儿子吧。”

触龙终于不失时机而又一点不露痕迹地引出了正题:“可老臣觉得太后疼爱女儿燕后超过了疼爱小儿子长安君呢。”

太后说:“您错了,我疼爱她可不如疼爱长安君啊!”

触龙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替他们作长远打算。当初燕后出嫁燕国时,您老人家非常舍不得,哭个不停,悲伤她嫁得太远了。她走后您也很思念她吧?可每逢祭祀的时候,您却为她祈祷说:‘千万别让她回来啊!’这是因为您替她打算,希望她的子子孙孙永远继承王位,所以虽然想念她还是不希望她回来。”

太后说:“是啊。”

触龙说:“可您对长安君就不是这样的了。您想想看,无论是赵国还是其他诸侯国,过去那些子孙后代被封为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多少在位的呢?”

太后想了想说:“很少了。”

触龙说:“这说明他们中间有的是自身遭到了祸患,有的是子孙遭到了祸患。难道诸侯们的子孙就一定不好,一定不能继承王位吗?不是。只是因为他们地位虽高,养尊处优,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没有建功立业。现在长安君正是这样啊。您老人家给了他一切,却舍不得让他去为国出力,建功立业。一旦太后作古,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所以老臣觉得太后为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不如对燕后那样疼爱啊!”

太后终于想通了,说:“好吧,就请您安排吧!”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100辆车,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也就出兵援赵了。

谋略点评: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赵太后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在揣摩透太后心理的情况下,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不是直言相谏,而是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翻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是自古皆知的道理。

药能治病,却非常苦,所以人们学会了在药里加上蜂蜜,或者在旁边准备蜜饯等吃食。进言也是如此,如果明明知道所说的话会让上位者不高兴,却还偏偏要说,就是不知变通的迂腐之人了。那为什么不能像吃药一样,在说话的时候稍加修饰,用委婉的口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呢?这样既能达到进言的目的,又不招致怨恨。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杜甫曾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倘若用在说话上,便也是一门艺术。不知不觉间,就让别人将自己的话听进去,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难道不是一门上乘的谏言功夫吗?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计谋,一种夺人心志、征服灵魂的计谋,只不过穿上了一件真诚关心的外衣罢了。

走为上计,鸿门宴刘邦智脱身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灞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40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10万人,驻扎在灞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物,喜欢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一向与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在夜里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项伯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起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自然是不如人家,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的命;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沛公。沛公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项羽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的诸侯进入和意外变故。我日日夜夜盼望着项羽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在项羽面前转达我的意思,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沛公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在夜里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就把沛公的话全部报告项王。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只带了随从百余人到鸿门拜见项羽,赔礼道歉、表白心迹。项羽于是设宴款待刘邦,项伯、范增作陪,刘邦方面只有张良作陪。刘邦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生气到这种程度呢?”

酒过数巡,范增多次暗示项王动手干掉刘邦,项王装着未看见不予理会。范增好几次给项王递眼色,又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块向他示意,项王只是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击沛公,把他杀死在坐席上。不然的话,你们这班人都将成为人家的俘虏啦。”项庄进来,上前献酒祝寿。祝酒完毕,对项王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就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那好。”项庄就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没有办法刺击沛公。

张良一看情势危急,也连忙到军营门口唤来樊哙。樊哙一听情况紧急,便带着宝剑拿着盾牌就往军门里闯。交叉持戟的卫士想挡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往前一撞,卫士们仆倒在地。樊哙于是闯进军门,挑开帷帐面朝西站定,睁圆眼睛怒视项王,头发根根竖起,两边眼角都要睁裂了。项王伸手握住宝剑,挺直身子,问:“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

张良说:“是沛公的护卫樊哙。”项王说:“真是位壮士!赐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给他递上来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身站着喝了。项王说:“赐他一只猪肘!”手下的人递过来一只整猪肘。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肘放在上面,拔出剑来边切边吃。

项王说:“好一位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在乎,一杯酒又有什么可推辞的!那秦王有虎狼一样凶狠之心,杀人无数,好像唯恐杀不完;给人加刑,好像唯恐用不尽,天下人都叛离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约定说‘谁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让他在关中为王。’如今沛公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连毫毛那么细小的财物都没敢动,封闭秦王宫室,把军队撤回到灞上,等待大王您的到来。特地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沛公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这只能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我私下认为大王您不会采取这种做法!”一番话说得项王无话回答,只是说:“坐!坐!”樊哙于是挨着张良坐下来。

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叫樊哙与他一起出去。刘邦出去后对樊哙说:“现在情况很危急,就这样不辞而别,是不是不太合适呢?”樊哙回答说:“做大事顾不了细节,讲大礼顾不了小的地方。现在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还有什么可告辞的呢?”

这时张良也出来了。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他们吧。”刘邦于是留下张良送礼给项王和范增,自己丢下随从,只与樊哙等四人抄小路悄悄回到自己的军营。并对张良说:“从这里走小路回去不过20里,你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中后才进去向他们送礼致谢。”

刘邦走了之后,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才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拜两次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拜两次敬献给大将军范增。”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了,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就这样,刘邦借上厕所之机而逃离鸿门宴。大难不死,缓过气来才得以大败项羽于垓下,自己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谋略点评: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说的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另图东山再起。当然,这种“走”当然不是“弃甲曳兵而走”,而是主动退却;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刘邦在鸿门宴上,眼见范增屡次要加害自己,处境十分危急,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听从樊哙的建议,借上厕所之际及时抽身逃走,实在是明智之举。

虚实相生,李广疑兵计撤退

西汉景帝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当时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负责抵挡匈奴的入侵。

李广,陕西成纪人,骁勇善射。文帝时,曾出击匈奴,杀敌甚重,被拜为武骑常侍。景帝即位后,先调他为上谷太守,后又徙迁至上郡。在汉军四大将军,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武骑将军李广中,匈奴最畏惧的就是李广。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

汉景帝中元六年六月,匈奴再次大举入侵边关,入雁门,进上郡,掠走了朝廷所养的大批马群。景帝闻讯,立即派出一幸臣宦官前往边关,督促汉军抵御匈奴。

有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幸臣宦官带领一些人骑马外出打猎。打猎途中偶遇三个匈奴兵,于是就展开了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战斗中宦官被匈奴兵射伤,狼狈逃回了汉军营地。李广查看了宦官及几名受伤的汉军士兵,说道:“射伤你们的这几个胡人,一定是善射之人!”于是,李广亲自率领100余名骑兵前去追击。三个匈奴士兵没有马而是步行,李广带骑兵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了这三个匈奴兵。于是李广就命令部下左右包抄,自己居中放箭,结果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