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历来就是斗争最为复杂、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明枪暗箭、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所有的阴谋、阳谋和斗争手段,在官场中表现最为明显和突出。稍有不慎,不仅会导致升迁无门、前程尽毁,而且还会遭受杀身之祸。因而要想获得升迁,就要参透官场的要领或玄机。官场谋略不一定是搞阴谋诡计,而是要有做人的智慧、做事的技巧,要选择或把握好时势。只有如此,才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才是调整位势的上上之策。
看准时机,渭水钓鱼顺时应势
姜子牙,名尚,号飞熊,他的祖先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封于吕。据说姜子牙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一直怀才不遇,直到80岁还一事无成。他因家贫,为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在商朝国都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当过屠夫,也曾在孟津开过酒店,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卖点面粉,上天都会一阵风把他箩筐中的面给吹跑,可谓倒霉透顶了。连他六十多岁的老婆都觉得实在没有指望,不相信这位“贤人”能有什么出息,离他而去。然而阅历过人的姜子牙却从未放弃,一直在寻求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姜子牙曾在商朝做过小官,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残暴不仁,只知沉湎酒色,全不问国家大事,使得奸臣当道、天下大乱,忠良不是被杀就是被疏远,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姜子牙因不满纣王****,毅然辞官,离开商都朝歌,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周文王姬昌的管辖范围,周文王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四处寻访智谋之士。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胸怀济世之志,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怀才不遇。他听说周文王的圣名后,便来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常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为了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老夫在此,虽然名义上是垂钓,但是我的本意不在鱼,鱼儿自己会上钩的。我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人们听了之后都嘲笑他,他也不理会。姜子牙异于常人的做法最终惊动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
周文王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他来。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还一边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周文王到底是有心之人,他对垂钓老人的言行举止苦思冥想许久,终于恍然大悟:也许这个不同凡俗的老人正是自己苦苦寻求的天下奇士、智谋非凡的大贤人呢,只怪自己没有恭敬谦虚地向人家求教,所以他才如此清高自诩。
其实,周文王的想法一点也不错。垂钓渭水之滨的姜子牙正是大贤大德之人,他早知道周文王有心兴师伐纣,解除天下黎民疾苦,就想助他一臂之力。
周文王一改往日的矜持,亲自去请姜子牙。他毕恭毕敬地来到渭河边向姜子牙施礼,姜子牙说:“我久闻大王贤良,也愿出山相助。只是不知大王是否能信得过我?大王是否真的真情相邀。”周文王赶忙说:“本王真是求贤若渴呀!”随后向他请教兴国大计。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让周文王惊讶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对天下大事以及国家的武攻文治知道得这样清楚,知识又是如此的渊博,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他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人。他高兴地感叹:“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啦!”于是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
于是,83岁的姜子牙出山当上了西周国师,大力辅佐周文王姬昌。由于他辅国有方、安民有法,文王得辅,国势初定,西周国力日渐昌盛起来。周文王逝后姜子牙又辅助周武王,起兵伐纣,经过多次有道征无道的血战,终于完成兴周800载大业。
谋略点评:
姜子牙在商朝做官时,看到纣王荒淫无道、残暴不仁,奸臣当道,天下大乱,就毅然辞官,以致八十多岁还怀才不遇;在听说周文王的圣名后,便来到渭水河畔,以直钩垂钓的方式来吸引文王的注意力,终于为文王赏识,在83岁的高龄得以被重用。这一方面说明姜子牙对政治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能精准地把握时势,所以才能顺时而动,做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另一方面也说明姜子牙把握机遇方面有独到的方式。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不是一味地消极等待,而是主动用特立独行的举动来引起周文王对自己的关注,进而顺势而上赢得其赏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对姜子牙“钓”的机遇和时势的最好解释。
抓住机会,毛遂自荐脱颖出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将白起带兵围困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兵微将寡,邯郸城中又缺吃少穿,难以长久坚守下去,赵王不得不派人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既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国难当头,他决定亲自去同楚王协商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带20名文武全才的随从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虽然有数千门客,可是真要从中找出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19个人,其余都看不中了。
就在这个时候,毛遂缓缓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毛遂不才,愿意前去。”平原君以前没有看到过毛遂,觉得面孔生疏,便故意试探的说:“先生在我这里有多久了?”毛遂回答说:“已经有三年了”,听到毛遂的话后,平原君轻视的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你还是留下吧!”
毛遂并没有退却的意思,立刻说道:“您说的是有道理。贤士应该展示自己的才能,但是要表现自己的才能也必须有机会表现才行。三年来,我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您没有用我。如果今天您把它放到袋子中,锥子会立刻显露出来的!”
平原君对毛遂的对答,感到很惊讶,因为事态紧急,便同意毛遂一同前去。其余19人虽听了毛遂适才的一番言论,仍然看不起毛遂,都以为毛遂只不过徒逞口舌之能而已。这19人都以为自己学富五车,一路之上便经常高谈阔论,毛遂和他们谈论时,总能一语中的,很快19个人便处于下风了,没多久便被毛遂折服了。
平原君来到楚国,进宫同楚考烈王谈论联合抗秦的事,谈论了整整一天也毫无结果。这时,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过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道:“毛先生,平原君进去那么久还没有出来,看来情况不妙啊,我们只有看你的啦!”毛遂其实早已忍耐不住,闻听此言,立刻按剑登上台阶,进了大殿,跟平原君说:“联合抗秦的利害,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您怎么能谈了一天,还没有说出个道理来,这是怎么搞的呢?”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
毛遂拿起剑,向前走了一大步说:“大王之所以敢怒斥我,无非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现在十步以内,大王的人再多,又有什么用!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中。在我的主人面前,你呵斥什么?再者,我听说商汤凭借70里的土地而最终拥有了天下,周文王依靠百里的土地而使天下诸侯臣服,难道他们靠的是地多人众吗?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发扬威力啊!而今楚国领土五千里,武装百万兵,这是大王称霸的资本啊!凭现在楚国的强大,天下应该是没有对手的。秦将白起不过是个匹夫而已,可他率领几万人,头一仗就拿下了楚国的郢都,第二仗就火烧了楚国先王的坟墓夷陵,凌辱了大王的先人,这种百世深仇,连我们赵国都引以为耻,可大王却毫无羞耻之心!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大计,主要是为了楚国,也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句句戳痛了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汗流浃背地对毛遂说:“先生说的是,说的是。”毛遂又追问道:“联赵抗秦决定了吗?”楚王连忙说:“决定了!决定了!”毛遂当即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血,其次是我的主人,再其次是我。”于是,楚国与赵国歃血盟誓。楚王立即派春申君黄歇为统帅,率领8万大军,前往救援赵国。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我一直认为我所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从未失去天下的人才;却不曾想差点失去了先生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可抵上百万的军队了。这让我羞愧得再也不敢鉴选人才了。”于是毛遂被平原君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谋略点评:
毛遂自荐的成功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毛遂本人具有卓越的才能;第二,毛遂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自己,二者缺一不可。有的人很有才能,但得不到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平台,他仍旧如黑暗中的金子一般,只能等待在阴暗的角落里不能发光,也就不能为人所知为人所用,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以是金子不等于你就已经成功了,还要去积极主动地寻找能够照亮自己的阳光。所以,善于抓住机会积极地表现自己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巧借外力,李斯妙谏当宰相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地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他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战国时,秦国一直比较开放,他们连续几代注意招纳客卿,在用人上从不排外。于是很多人才都流向秦国,这些人才对秦国的日益富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秦王嬴政时,由于发现了来自韩国的间谍——郑国,秦国宗室大臣上书秦王嬴政驱逐来自其他国家的客卿。秦王嬴政依言下了逐客令。
这时,作为客卿的李斯,同样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被驱逐的途中,向秦王上书说:“泰山不拒绝一抔一勺的土,才形成了它的高大;沧海不对涓细的河流进行挑拣,才形成了它的广袤;为君王者不拒绝平民百姓,才能行成他的仁义道德。”他还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从前,秦穆公任用戎狄的由余、宛地的百里奚、宋国的蹇叔、晋国的公孙支和丕豹,才成就了他的霸业。秦孝公用客卿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强盛,惠王用客卿张仪破坏六国合纵,昭王用客卿范雎获得远交近攻的计策,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才取得成效。没有这些客卿,君王自己即使想到计策也不会如此迅速有效。今天大王要驱逐他们,他们定会纷纷离开秦国而被别国所用,别国强大相当于秦国的衰弱。人才一旦流走,想让商鞅、百里奚那样的人回来就太难了。而失去这样的人才,对秦国来说,可能比失去土地、金银财宝更加严重,其他的人才听说秦国驱逐客卿,也不会到这里来的。这样,秦国的信誉也差了许多。”
秦王嬴政看了李斯的上书,恍然大悟,意识到客卿对国家强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立即下令召回被逐的客卿,废除了逐客令,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这样悬崖勒马,阻止了秦国的人才外流。后来,李斯当了秦国的宰相,辅助秦王统一六国,为秦王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谋略点评:
“以史为鉴”是君王统治国家、安邦定国的重要准则,从历史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李斯正是以此劝说秦王要重视人才,再伟大的君王也需要依靠人才的辅佐和帮助才能成就大业,人才外流无异于增强他人的实力。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两点,要从历史中寻求宝贵的经验,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还是要学会利用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物为自己服务,使他人的优势为我所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