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32

第32章 升迁有道——官场谋略(2)

明哲保身,王翦故意自污避免猜疑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灭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多次击败楚军。他嬴政准备一鼓作气,吞并楚国,继续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召集文臣武将们商议灭楚战争。

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时,曾以少胜多,秦王嬴政认为李信忠勇贤能,很是赏识他。所以,他首先问李信:“李将军,你看吞并楚国需要多少人马呢?”李信年轻气盛,不假思索地回答:“20万人足够了!”嬴政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少年英雄。嬴政又把目光转向老将王翦,问道:“王将军,您的意见呢?”久经沙场的老将王翦,已经觉察出秦王对李信意见的倾向。他神色凝重地面对秦王,回答说:“灭楚,非60万大军不可。”嬴政听了,冷冷地说:“哼哼,看来,王将军果真是老了,为什么这么胆怯呢?还是李将军有魄力,我看他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嬴政就派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楚。

王翦因为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秦王采纳,就托病辞官,归老家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蒙恬攻寝丘,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谁知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趁势尾随追击秦军,三天三夜马不停蹄,攻入秦军的两个壁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的部队大败而归。

秦王嬴政闻秦军失败,非常生气。他终于知道王翦的确有远见,因此,立即将李信查办革职。然后,亲自飞马前往频阳,请老将王翦出马,统率灭楚大军。秦王向王翦道歉,说:“由于寡人没有听从将军的意见,轻信李信,终使秦军受辱,误了国家大事。现在楚军天天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务请将军抱病上阵,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王翦推辞道:“老臣体弱多病,狂暴悖乱,脑筋糊涂,希望大王另选良将。”秦王嬴政恳求道:“好了,老将军就不要再推辞了。”王翦说:“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为灭楚大军的统帅,那就非60万人马不可。”秦王连忙说:“我完全按照老将军的意见办。”

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发攻楚。60万人马,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力。王翦统率60万军队,等于完全掌握了秦国的兵权,秦王嬴政当然不会完全放心。大军出征那天,秦王亲自率领文武百官送行到灞上。王翦深知秦王嬴政为人多疑,因此,喝了饯行酒后,王翦便请求秦王赐给他一大批良田、住宅和园林。秦王听了,笑道:“老将军放心地去作战吧。你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我富有四海,你还用得着担心贫穷吗?”王翦说:“大王废除了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只得趁着大王还相信我的时候,请求多恩赐些良田、池塘、住宅、园林,作为留给儿孙们的产业。”秦王笑着答应了。

王翦到达函谷关后,先后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恩赐良田、住宅、园林和池塘。有的部将对王翦的做法不理解,问王翦:“老将军这样不厌其烦地请求赏赐,不是太过分了吗?”王翦说:“不!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秦王的为人你们不是不知道,他粗暴又对人不轻易相信。为了灭楚,他如今把60万大军全部交给我指挥,心里不会不对我产生疑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认为我并没有什么野心,从而使他不再疑心我军权在握会威胁到他的王位。”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楚军听说王翦集60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60万士兵都驻扎起来休养生息,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谋略点评:

王翦给人的印象是一员智将。王翦深知秦王嬴政为人多疑,而自己统率60万军队出征,等于完全掌握了秦国的兵权,秦王嬴政当然不会完全放心。因而在伐楚之时,他用请求赏赐田地来消除秦王的疑心,并成为一个典故,“王翦请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词。从王剪率60万秦军伐楚直到班师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过怀疑。大凡有心计的政治家,都知道释疑避谗必须讲究艺术,而不能直来直去地分辩。只有时刻提防来自四面八方的谗言,消除来自顶头上司的疑忌,才能保证劳而有功。

藏露适宜,庞统终得高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博学多识。在他刚刚20岁时见到颍阳名士司马徽,二人坐在桑树下畅谈天下大事,整整谈了一天一夜,自此名声大振。时人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庞统为“凤雏”。

三国时期,流传有“卧龙、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的说法,即是说,魏、蜀、吴三国,不论哪个国家得到卧龙或凤雏其中一人即可夺得天下,可见凤雏先生庞统的本事是非同寻常的。但是庞统生得怪异,不太令人喜欢,吴国孙权没有留用他,他就去蜀国投奔刘备。此时庞统带着孔明的推荐信,如果庞统见到刘备呈上孔明的信件,定会得到重用。但庞统进见刘备并没有呈上这封信,只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的。因此,刘备也未能重用他,只是让他去治理一个小县。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庞统没有拒绝这个一般人瞧不起的职位。

刘备占据荆州以后,经人引荐,庞统见到了刘备。当时刘备已用诸葛亮为军师,又不知道庞统的才能如何,便让庞统到耒阳做县令。庞统到任以后却终日饮酒,不问政事。刘备得知后,便派张飞到耒阳去调查。张飞到了耒阳县,发现县里的公务积压了一大堆,不禁大怒,对庞统说:“我哥哥看你是个人才,让你做县宰,你为什么把县里的事务都荒废了呢?”庞统听了,微笑道:“区区小县,有甚难办之事?”当即命令手下把简牍文书全都抱到堂上。庞统在堂上耳听口判,曲直分明,积压了一百多天的文书,不一会儿就被处理完毕。这时,庞统把笔扔在地上,问张飞:“我究竟荒废了主公什么事情?”

张飞大吃一惊,连忙谢罪,马上起身回到荆州向刘备禀报,刘备才知庞统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几天,刘备又接到东吴大将鲁肃的一封信,信中说:“庞士元不是百里之才,只有让他做治中、别驾一级的官员,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军师诸葛亮也向刘备大力推荐,称道庞统的才能。于是刘备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升至军师中郎将。

庞统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最终消灭曹操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为实现“隆中对”的初步目标起了很大的作用。

庞统适时地不露真本事,低姿态入场,在可以一显身手的时候,才将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军师中郎将。

谋略点评:

人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但也不能总是高扬头颅,眼睛向上,藐视一切,善于张扬个性,率意而为,锋芒毕露,甚至硬往前撞。这固然表明一个人的勇气和自信,但最终的结果反而是到处碰壁。而涉世渐深后,逐步走向成熟,开始明白了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了内敛,懂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显露自己的才能,才更容易被人所赏识为人所信服。刘备三低头,每一次低头,都会踱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终成“三足鼎立”中的伟绩。越王勾践低头卧薪尝胆,收回旧山河。有时低头确实是需要一定的勇气。但一时低头不等于事事低头,更不等于低人一等,学会低头是一种智慧。

找准捷径,马周代书引关注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公元631年唐太宗贞观五年,天下大旱。有一段时间,唐太宗李世民浑身燥热,坐立不安。按传统的思维,认为这一定是朝廷治理出了问题导致的,所以上天才会示警,要求皇帝检查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所以唐太宗便颁布诏书,令文武百官上书,允许畅所欲言,揭露、指责皇帝和朝廷的一切毛病。对于官员们来说,这是一次显示才干的好机会,于是纷纷上书,奏章雪片般地飞入皇宫。

出人意料的是,唐太宗不久却收到常何的奏章。他知道常何胸无点墨,肯定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还是漫不经心地打开看,却马上被其中洋洋洒洒的议论吸引住了。文章写得极有条理,批评和建议罗列了许多条,都是很中肯、很有价值的建议。唐太宗很兴奋,又很奇怪,心想:常何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能耐?随即传旨宣常何上殿。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职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了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300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谋略点评:

有才识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必须尽快获取高层的赏识和任用,而这往往需要搭建一条通向高层的桥梁才能办到。这座桥梁的搭建却大有可讲究之处:投靠精明官员以其做桥梁,虽然可以收到英雄相惜的效果,但投靠者的才能却往往被精明官员的才能所掩盖和利用,致使高层迟迟难以发现投靠者的才能;投靠愚钝官员以其做桥梁,虽然有明珠暗投的嫌疑,但愚钝官员的无能在投靠者才能的帮助下迅速改观,高层惊讶之余追查之下,投靠者的才能往往马上就能拨开云雾而见天日。马周不过一介草民而已,虽然他极有才干,但如果仅仅以自己的名义上书,无论再怎么折腾,恐怕也没有上达天听的指望。为常何这样的大老粗官员捉刀代言,很快就引起皇帝的关注,这也算是获取赏识的一条“终南捷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