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37518500000058

第58章 社区(6)

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利于工作、方便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舒适的居住区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既是城市化的保障手段也是其限制条件。中国城市化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城市化既要注重速度又要重视效益;二是城市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但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三是城市(群)规划不超过区域生物圈的生态限制。

在这三条原则的规定下,《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与蓝图的推出,对城市化提出了新的目标:“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并同时进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组织城乡综合开发与建设。”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城市化进程。它是从区域实际出发,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城市化过程。即城市化道路是以经济为中心,兼顾区域整体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要求,达到“人口—城市化—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区域整体发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有下面几个内容:

(1)健全城市经济功能。城市是地域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主要依托中心,健全城市经济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的辐射作用。人们有意识的加强城市的生产、流通、金融、人才、科技、文教、贸易、交通、服务与信息功能便促进了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城市区域得到发展。

(2)完善城镇体系。完善城镇体系的过程是向完美的城镇体系的过渡过程,是通过调整内部与外部某种因素所造成的紊乱现象,提高体系的组织程度实现的。它可以使城镇体系内部各城镇间、城镇与体系之间及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协调发展,从而强化体系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循环,促使体系向有序化转化。在完善城镇体系过程中,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建设往往占有重要地位。卫星城镇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一是控制大城市的重要措施,可以减轻和防止由于工业或人口过分集中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可以借助大城市的区位优势进行区域经济开发,扩大城市中心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大城市科技与文化的辐射,适应科技改革与进步,取得高效经济成果;四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如工业卫星城的建设。

(3)城乡一体化趋势。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趋势,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一致的。日本学者岸根卓郎先生在《迈向21 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统设计》中提出了城乡融合系统设计理论。地理学者杰弗逊在很久以前就注意到,城市与乡村是一体的,而不是两回事,如果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环境,而不是人工环境在它之上的堆砌。然而城乡一体化不是追求纯粹的田园城市或绿色城市,而是把城镇建设成为综合的多功能的人类居住区,并与周围区域之间保持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在中国实施城乡一体化,主要目的是注重因地制宜,把农村人文生态城市化和解决城市问题如城市污染、拥挤等相结合,把城市再开发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把非农业产业增长及培育与城市文明扩散相结合,把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相结合,特别是把县级中心城镇或条件优越的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安置及大城市卫星城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特别是减小城乡差别,达到使城市化、区域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四者协调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统一,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本章小结

1.社区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在词义上有多种表达。在现实生活层面,人们往往从组织、地理空间、功能和感情等方面去理解。我们认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具有共同意识、利益和归属感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区从其内部构成来看,有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以及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等五大要素。

3.社区的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把社区划分为流动性社区、村舍式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根据空间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居住社区(又称生态社区)和精神社区。根据社区的结构和特点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

4.社区研究起源于西方,代表性研究有滕尼斯的社区——社会理论、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林德夫妇以小镇为对象的综合研究、社区权力研究。

5.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起源途径上可以分为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和农村建设三种。对于农村社区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所有关于农村社区的定义,所涵盖的内容与社区一般包含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如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口;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共同意识和归属感等。

6.人口密度低、规模小、流动少,人口同质、社会结构简单,文化水平低下、生活方式落后,人际关系密切、感情色彩浓厚是农村社区的主要特征。

7.农村社区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及其组织、群体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农村社区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农村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引导农民实现充分社会化;维持农村社区的良好秩序;促进农村社区的社会进步。

8.城市社区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防御说”、“地理说”、“市场说”是城市社区起源的三大理论解释。

9.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组织结构复杂、且功能专业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邻里的传统作用削弱;社区文化呈现理性化和世俗化特征是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

10.不同的学科对城市化有不同的理解,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研究,是从城市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的深层社会原因。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集中、地域转化、产业转型和生活方式变革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方面。

11.中国城市化的特征表现在城市化的连续性与不稳定性,城市化的区域性,城市化的综合性等三个方面。

12.中国的城市化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城市化进程。它是从区域实际出发,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城市化过程。即城市化道路是以经济为中心,兼顾区域整体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要求,达到“人口—城市化—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区域整体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社区?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简述社区研究的发展。

3.社区的分类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划分社区的?

4.简述农村社区起源的途径。

5.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的特点是什么?

6.什么是农村社区的社会控制?它对维护农村社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7.城市社区起源的理论解释有哪些?城市社区的特点是什么?

8.什么叫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

9.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的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