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37518500000057

第57章 社区(5)

我们认为,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城市的历史过程不是同一个概念。城市化是指城市从数量、规模、形态、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导致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社会转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这种变化是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开始的。进入工业社会,城市才成为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聚落形式。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虽然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相当迟缓,直到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左右。产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桎梏,以集中的、现代化的大生产代替了以手工业为主要形式的分散的小商品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城市化是以产业革命引起的世界城市数量和性质的根本性变化为开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

城市化作为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前期,但是,作为现代意义的城市化,其发展是与工业革命与时俱进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世界城市化运动的序幕。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使得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也加速了小农的破产过程。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力大转移——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人口早在1900年就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75%。继英国之后,法国从1800年到1980年,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0%增至73%。美国是在1860年到1920年间达到高度城市化水平的。1860年,美国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的20%,1920年,城市人口已达到75%。日本在1920年到1975年的55年间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8%增长到了76%,城市数目由83个增加到了644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程度。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中,世界城市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持续增长,至今世界上有40%以上的人住在城镇,总数超过19亿。中国是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但是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进程却迟迟未在中国出现。当19世纪城市化在西方迅猛发展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居民却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往往被看做是一个城市化程度很低的国家。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解放初,中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与此相应的城市化进程也加快起来。城市居民人口比例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60年的19.7%,其中,1955年出现下滑(13.5%,小于1954年的13.7%)。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城市人口比率一直徘徊于17.5%左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民政部1997年公布的数字,中国已设市622个(不包括台湾),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05个,县级市413个。

从1987年到1994年,中国地级市增长了1.8倍;县级市增长了3.5倍。大中小城市比例由1988年的1∶1.5∶2.4变为1∶2.34∶5.04。这个比例反映出中国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相结合的比较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这些新城市的设置基本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中国城市预测与规划》总报告提出的设市规划方案,到2010年,中国城市占市县总数的比重将由1994年的26.3% 上升到42.6%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道路

1.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城市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是一种复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其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导致人口区域空间的改变和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改变了生存环境。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城市化既具有城市化的普遍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1)城市化的连续性与不稳定性。中国的现代城市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历了一段连续而不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1949~1957年的城市恢复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第二,1958~1965年的波动发展阶段;第三,1966~1977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停滞阶段;第四,1978年至今,城市蓬勃发展时期。

(2)城市化的区域性。宏观上,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从现象上看,就是作为区域“点”的城市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国地域广阔,城市化基础不同,城市化动力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而表现出城市化的区域性,不同经济地带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不同。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城市化速度,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又快于中部。东部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等;西部地区城市群带的发展趋势不明显,新兴城镇多以“飞地”的形式出现于广大农村聚落之中。微观上,城市区域发展有别。现代城市都有一个较大的区域,即城市区域包括市辖区与市辖县,城市区域总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由于城市区域微观特征差异,使城市中心再开发、城市边缘区开发、城市规模的扩大因地而异,表现出城市区域发展的多样性。

(3)城市化的综合性。城市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和意识上的城市化,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城市化;三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的城市化。现代城市化过程使城乡建设、经济开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同步进行,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政策相一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城市化现象涉及范围广泛,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具有综合性,仅用一两个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城市化水平。虽然人口、土地、产业的变化可用量化指标反应,但也只是比较直观地反应了城市化速度与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化程度。而生态环境指标,如著名的区域科学家瓦。艾萨德所称的“生态商品”指标,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也是衡量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分析城市化时,应给予重视。

2.中国城市化道路

有关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学术界有以下观点:一是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二是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三是中等城市的发展应放在推动城市化的首位;四是小城市是实现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五是以区域综合功能为中心,建立专业化明显的、城市职能分工明确、结构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