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与要求:社会制度既是社会角色关系的体现,又是社会行动的规范体系。本章重点介绍以价值标准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及其权力制度体系。学习本章,应着重学习和了解社会制度的基本涵义和特征,明确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熟悉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深入理解权力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在三个层次上使用制度这一概念:一是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是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设置和规则,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三是社会设置的规矩、规章、规程,如奖惩制度、考勤制度等。本章视社会制度为“角色—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概述社会制度的基本涵义、特征,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以及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并对权力制度体系做一简要概括。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1.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角色—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然而,关于社会制度的定义,社会学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见解。例如萨姆纳认为,社会制度是同民俗和民德交织形成的社会行为体系;这种行为体系受到社会的规范,得到民众的公认并具有稳定的程序和步骤。贝尔认为,社会制度是由民俗、民德、信仰及一些社会功能所组成的整合体,成为制度的行为是合乎规范的、标准的行为。库利认为,社会制度是明确的、既定的公共心理状态,本质上与公共舆论没有什么区别。孙本文认为,社会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有系统的行为规范。台湾学者龙冠海认为,社会制度是维系团体生活与人类关系的法则,它是人类在团体生活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而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为人们所公认的社会行为模式。《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一书也指出,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由上可知,社会学家往往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制度”这个概念的,有的指组织和行为的模式,有的指包括许多要素在内的复合体。大多数社会学家在使用“制度”这个概念时,是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要素在内的复合体。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组织规范体系和物质设备是制度的外在形式。根据这一认识,我们把社会定义为: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基本途径
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社会哲学家曾进行过许多探讨,如卢梭和杜林就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社会学家的观点跟他们的看法不一样,一般都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由于对人类需要理解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完全一致。萨姆纳和白拉德都是从人的生理方面来理解人类需要的。萨姆纳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要,即饥饿、爱情、虚荣和恐惧。饥饿产生社会自存制度,如工业组织等;爱情产生社会自续制度,如婚姻、家庭;虚荣产生社会自足制度,如礼仪、娱乐等;恐惧产生宗教制度。白拉德认为,社会制度的基础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的本性之中,它是由需要满足的、明确的、持久的欲望而产生的。他指出,家庭产生于人类繁殖和抚养孩子的需要;国家产生于生存的需要;宗教产生于对神灵的恐惧或某种好奇心;工业则产生于对商品的欲望。结构功能学派的先驱人物通常运用个人和群体及其相互需要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认为社会制度建立在人类各种需要之上,并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服务。与前两者不同的是,结构功能学派所说的人类需要不仅指人的生理需要,也指人的社会需要。
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去探究社会制度的起源无疑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适应一定条件下的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人类需要上,忽略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重大缺陷,即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社会制度的变异性。这也正是以上各种关于社会制度起源的解释无法令人完全信服的原因。
本书认为,社会制度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民俗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自然化的趋同性行为,这种行为并不被人们所觉察,而是自然而然的,缺乏约束力。民俗的发展便形成民德。民德是被人们觉察到的趋同性行为,它不仅得到大众的公认,而且还成为个人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民德一经人们加以组织并使之系统化和条文化,便形成制度。如婚姻、家庭、经济等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制度,最初就是这样形成的。二是立法产生。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如政治、思想文化等制度,一般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的。实际上,现代社会的许多制度,尤其是国家的根本制度,都是通过立法产生的。
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关于社会制度的特征,至今尚无统一见解。社会制度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权力设置和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社会学家往往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制度”这个概念,有时指组织和行为模式,有时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要素在内的复合体。依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说法,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对规范存在着潜在的冲突期间使之模式化。这是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是运用制度统治方法把那些不一致的行动融合起来,通过强制使其变成合理一致的行动。循此思路探索,可将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1)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本书在使用“制度”这一概念时,是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要素在内的复合体系,其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且是与权力设置和一定历史秩序相关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一旦确定,就会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物质设备来保证规范的实施,所以规范体系、组织和物质设备是制度的实现方式。
(2)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社会制度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权力设置和维持秩序的功能是通过制度实现的,就像交通警察通过交通规则来实现自己的权力一样,交通规则就是一种制度。权力是人格化的,而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没有直观性,不讲人情,一旦违反它,就会受到惩罚。社会制度无处不在,它是实现权力的统治作用以及安排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权威力量。
(3)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从本质上看,社会制度是各种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产物,通常具有比较完整的规范体系、组织体系和工具体系。只要这些社会力量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衡,社会制度就可以保持稳定。但是,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社会制度的物质设备和表现形式仍会有差异,这就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性。
(4)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正如默顿所说,社会制度是把存在着潜在矛盾的规范与不一致的行为融合起来使之模式化、制度化,因此,模式化的制度对原有互相矛盾的规范和行为就会有抑有扬,在抑扬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点充分表现为制度的公平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断讨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其实公平是多元价值判断,效率是一维事实,两者只能统一于最公平的制度。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如前所述,社会制度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政治制度;三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社会组织的奖惩制度、考勤制度等。社会学注重从第二个层次上研究社会制度。
无论人们怎样对社会制度进行分类,也无论各种社会制度之间存在多大差异,社会制度本质上是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要素在内的复合体系。
1.价值要素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价值标准是人格和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制度的灵魂,通常用来阐释制度的目标与功能,通过对社会地位、角色及利益关系的评判,体现社会的普遍价值。社会制度的价值要素通常不是专门标定的,而是体现在一系列社会学说、理论或思想之中,特别体现在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上。具体的社会制度,一般通过相应的价值取向,引导社会成员调适社会地位与角色关系,做出符合社会整体目标的行为选择。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差异性,人们的价值标准也有相应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创设、沿袭或发展进步,通常是多种价值倾向冲突与整合的结果。
2.规范要素
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作为制度灵魂的价值要素是内在要素,是看不见的,必须外化成为规范才能发挥作用。那么什么是规范呢?简而言之,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的规定,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语法规范等。社会学对规范的注意是由对角色的研究引起的。角色表示两个人以上的关系与活动,没有规范,人们就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角色就无法扮演。从前的社会学家将规范分为自发规范与规定性规范两种类型,常见的法律、道德、规则、条例以及风俗习惯等属于规定性规范。本书的创见是把规范分为公开规范与隐蔽规范两种。公开规范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外显的规范,隐蔽规范是指公开规范不禁止也不提倡,然而被人们默默遵守的规范。
3.组织要素
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价值与规范的功能是通过组织活动来实现的。社会制度的价值与规范通常由组织的准则、规章和纪律来实施,有的通过非组织化的惯例或不成文的习俗来实施。从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地位、角色以及利益关系的协调层面来看,组织化的活动是实现制度功能的基本途径。
4.设备要素
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如教育制度运行除有学校和教育管理组织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图书馆、教学楼、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设备。设备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如厂徽、厂标、国旗、国徽等,它们标志和象征组织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地位和功能,是组织与制度的物化表现。另一类属于运行性物质设备,如法律制度得以运行的法庭、监狱等。
由上可知,制度差异是由制度要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由于人们对制度要素的认识不同,对社会制度的理解也会不同。
三、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在社会学视野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角色关系。个人是自身行为的主体,由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念,不仅人与人之间的角色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个人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也很大。为了使人们的角色行为保持一定程度的协调和一致,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社会总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它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提供思想和模式,引导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尽可能避免个人与社会发生太大的矛盾和冲突。
2.行为调控功能
社会制度的调控与整合功能是行为导向功能的强化和延伸。社会的正常运行,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不可想像的。然而由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仅凭引导还无法确保社会稳定,所以还必须附带一套强制性措施,对个人、群体和组织行为进行直接调节和控制。通常表现为通过对合乎规范的行为进行鼓励和对偏离规范的行为进行惩戒,调适角色关系,消除社会运行的障碍,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促使社会行为有序化。
3.文化承续功能
人类文化史可以说是不断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的历史。人们不仅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开始生活,而且在继承前人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整合力量,通过保存和传递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使之得以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和发展。制度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不仅积累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推进了文化创新。
4.社会化促进功能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以及社会向个人灌输知识、技能和规范的相互过程。从制度化层面看,社会化是制度化过程;从社会化层面看,制度化是社会化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制度作为人类文化的精华,通过价值标准,主导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通过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为社会化提供基本保障。
四、理解社会制度功能的社会学范畴
1.正功能与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