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比较完整、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化的基本知识。学习本章应着重了解和把握社会化的基本涵义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了解和掌握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主体以及社会化的类型等重要内容;全面理解社会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等社会学流派对社会化的不同诠释;熟悉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社会化历程等。
自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次提出社会化概念以来,社会化一词进入社会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会化的心理学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社会学进入成熟时期,社会学界对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日益深入。秉承着全面、详细地介绍社会学界对社会化的研究脉络以及研究现状这一理念,本章首先讨论了社会化的基本界定,阐释了有关社会化的重要知识,接着分别介绍了社会心理学派等当代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几种理论视角,最后概括性地归纳总结了个体在一生中的不同年龄段所必须经历的社会化。相信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从总体上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化这一非常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从容地面对自己正在经历以及将要经历的各种社会化历程。
第一节社会化的基本界定
一、社会化的涵义
1.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的研究源于西方的心理学界,后来引起了社会学者们日益热切的关注。早在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题为《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就已使用“社会化”这一概念来表示群体的形成过程。不过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目前对于社会化这一概念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David Popenoe)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前苏联学者安德烈耶娃指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我国台湾学者龙冠海则认为,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将新生的婴儿模塑成一个社会分子的过程。
我国内地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如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杨心恒、宗力认为,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黄育馥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的社会或群体规范的过程;郑杭生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奚从清、沈赓方则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狭义和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化认为,个人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广义的社会化则认为,个人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学习或受化过程,“活到老,学到老”正是对这一过程的形象描述。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是以少年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属于狭义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社会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人的未成年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社会化被认为是内化、社会学习、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从此形成了社会化的广义研究。
3.什么是社会化
尽管上述诸多社会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从表面上看各不相同,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究其内容和性质,都大致相同。即他们都指出了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习得所在团体所赞成的社会行为以适应团体生活的过程,只是有些学者更加突出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体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化过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社会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1.社会强制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是任何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一种社会过程。个体从呱呱落地来到世界后,便把自身置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开始接受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社会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尤其是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更多的是不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有能动的选择性。
2.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而是一方面既接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环境。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这种能动性在婴儿时期就已有所表现。如婴儿通过控制哭和笑来达到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社会环境提出自己的某些要求,以满足自己生理或心理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身心的进一步成熟,个体社会化表现出更多的能动性,自觉选择社会价值观念。个体在社会化中的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不仅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还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地外化;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3.终身持续性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适应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完善自己的人格。由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变迁和发展之中,个体和社会交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从而使人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4.相互性
所谓相互性是指社会化过程中主体与受体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正向、反向和侧向三种影响类型。就世代延续而言,人们特别关注正向和反向这两种社会化。如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以及成人对儿童的教化和影响等都属于正向社会化,而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以及儿童对成人的反教化和影响则属于反向社会化。通常而言,正向社会化比较明显,而反向社会化则不易被察觉;在正向社会化中,施化者往往是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影响受化者,而在反向社会化中,施化者则往往是无意识地、无明确目的地对受化者产生影响。并且只有当子女、学生或儿童传达给父母、老师或成人某些文化因素时,才谈得上反向社会化问题。这种传达或表现为受化者对新的文化因素的领悟,或表现为对原有观念、规范和行为模式等的改变。一般来说,在传统社会中,反向社会化非常少见,因为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父辈把一切传给子辈,子辈再传给孙辈。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反向社会化也变得比较普遍,子辈和孙辈都可能反过来将知识、文化和规范教给父辈和祖辈。
三、社会化的条件
社会化过程使得人类社会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动物世界。毫无疑问,这种过程是建立在人类自身特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这些特定条件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并通过遗传,世代延续。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众所周知,许多动物出生几小时后就能独立行走,几天或几周后就可独立生活,较长的也不过几个月,但人却不行。人具有一段相当长的生命周期,在这段时期,人在生理上无法自理,智力上尚未趋于成熟,生活上不能独立,不得不依赖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关怀和照顾。正是这种生活上的依赖性,决定了一个人生下来就得生活在社会中,而人的生理、心理及能力的成熟与发展过程,在客观上又决定了这种依赖期一直要延续一二十年才能完成。正是这种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少年期直到青年初期的较长依赖生活过程,提供了大量的亲子相互作用的机会,提供了充分的共同生活时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及发展条件。所有这些,使得人的社会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同时社会也将其知识、规范、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文化,传递给新的社会成员。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如果说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提供给人类的主要是客观的、外在的环境和条件,那么较强的学习能力则是人类所独有的主观上的特征。尽管社会中每个具体的个人在学习能力上有很大的差距,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确实有着其他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学习能力,不仅比其他动物学得更多,而且学习的时间也更长。虽然一些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结果表明,有些动物也具有某种学习和积累一些知识的能力,但实际上,它们的这种学习只不过是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模仿,缺乏创造力,与人类的学习能力不可同日而语。比如,一岁的婴儿就比不上一岁的黑猩猩,黑猩猩比婴儿懂事得多,但随着年龄的增大,黑猩猩的学习速度很快就落到后面了。三五岁小孩的智力大大超过了三五岁的黑猩猩,这就说明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是加速度的,远远优于其他动物。
3.人有语言能力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与其语言能力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人类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借助语言来传达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和表达意愿等。借助语言,上一代人可以对下一代人、同代人可以对同代人进行社会驯化,个体也可以学习社会文化、积累生活知识、学习他人经验以及认识和理解环境的意义,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和改造社会等。可以这样认为,有了语言,人类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互动,有了社会互动才有交互作用,也才有社会化。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4.人有思维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优于其他动物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能够通过实践把在客观现实中所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观念、思想和动机,从本质上认识客观事物。例如一个人起初看到别人如何寻求职业、如何避免危险,以后当他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就会将自己头脑中所理解、所记忆的行为方式在自己身上重现出来。这种对现象的理解,并以抽象的方式在头脑中储存,又以概念的形式相互交流,是人具有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可以说,人的大脑结构为人类的思维提供了客观的生物基础,而人类在这一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高度复杂的思维能力又为人的社会化增加了新的工具和途径。
四、社会化的意义
众所周知,个体与社会处在一种双向的适应和改造关系中。个体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社会,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社会化则对形成和维持人与社会这种相互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需要
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也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或者说社会化是把个体从自然人塑造成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只有经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社会文化、学习生活技能、掌握社会生活方式等,才能适应社会生存。例如一些地区发现的狼孩、熊孩和猪孩,他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在出生后不久因某种原因落入动物的群体和生活环境中,被动物哺养长大,与动物一起生活,失去了接受人类社会化的条件和机会,当他们再次被人们发现时,已变得和动物一样,不能言语,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由于人类社会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个体还必须继续社会化,更新观念,转换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接受新事物。
2.社会需要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类文化延续、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交往和有秩序地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保持安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一个整体,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源源不断地补充新成员以接替老成员,而社会化过程正是社会以它特有的文化将新成员不断教化为符合要求的合格成员的过程。因此,尽管老成员在不断死亡,社会却仍能够存在和向前发展,社会文化也在其中得以保存、传递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