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务实高于一切(上)
37487800000010

第10章 空想是务实的最大敌人(1)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深谋远虑的国王却担心当他死后,人民是不是也能过着幸福的日子,于是他召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命令他们找寻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久法则。

一个月后,学者们把三本六寸厚的帛书呈给国王说:“国王陛下,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三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了。”国王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人民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来看书。所以他再命令这些学者继续钻研。两个月内,学者们把三本书简化成一本。国王还是不满意。一个月后,学者们把一张纸呈上给国王。国王看后非常满意地说:“很好,只要我的人民日后都真正奉行这宝贵的智慧,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说完后便重重地奖赏了学者们。原来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很多人都梦想着早日过上一种幸福快乐、衣食无忧的生活,因此金钱和财富的积累也就成了他们早期奋斗的目标。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勤勤恳恳的工作,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愿付出,总是做着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的美梦,于是偷盗、赌博、玩彩票成了他们常用的手段,这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成了他们努力的绊脚石!

自从传言有人在萨文河畔散步时无意间发现金子后,这里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们都想成为富翁,于是寻遍了整个河床,还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借助它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确,有一些人找到了,但更多的人却一无所得,只好扫兴而归。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驻扎在这里,继续寻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工作。他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钱都押在这块土地上。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直到土地全变成坑坑洼洼,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块土地,但连一丁点金子都没看见。6个月以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

就在他即将离开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样:坑坑洼洼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说,“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并且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他们一定会买些花装扮他们的家园。如果真这样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赚许多钱,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富人……”

彼得仿佛看到了将来,美美地说:“对,不走了,我就种花!”于是,他留了下来。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各色鲜花。他拿到镇上去卖,那些富人一个劲儿地称赞:“瞧,多美的花,我们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们很乐意付少量的钱来买彼得的花,以便使他们的家变得更富丽堂皇。

5年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一个富翁。

可见,只有勤劳才能采集到真正的“金子”,用你的劳动才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认为怠惰是—种幸福,勤劳是一种惩罚的想法是一种愚蠢的错误。对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我们必须让他们醒悟,让他们接受下面的想法: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并非怠惰而是勤劳。人是不能不劳动的。

幸福的不可置疑的条件是劳动,第一必须是由自己来进行的自由的劳动,第二必须是能增进我们的食欲和给予我们深沉睡眠的肉体劳动。劳动是人所欲求的,当它被剥夺的时候,人便会产生苦恼。但劳动并不是道德,若把劳动当做功绩或道德,就和把吃东西当做功绩或道德一样奇怪。事实上,劳动本身便足以给我们带来愉快与满足。

世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空想永远是成功最大的敌人!

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

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人看到自家挂相框的钉子松动了,于是他去找锤子砸钉子;可他家的锤子柄断了,于是他又去砍树做锤柄;可砍树用的斧子生锈了,他想自己先做一块磨石,于是他就想去山里凿一块石头来;可是半路上遇到熟人聊了会天,他就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了,于是又回家了。还有一个小家伙外出玩耍,发现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决定带回家喂养。走到家门口,忽然想起未经妈妈允许,他便把小麻雀放在门后,进屋请求妈妈。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答应了。但是,当他兴奋地跑到门后时,小麻雀已不见了,看到的是一只意犹未尽的黑猫。

故事中的人和那个小家伙或许就是现实中的你我他。当我们苛求于“万事俱备”时,固然可以降低出错率,但致命的是,它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得失去成功的机遇。企盼“万事俱备”后再行动,我们的工作也许永远没有“开始”。世间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万事俱备”只不过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代名词。

所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当老板给了你某项工作后,抓住工作的实质,当机立断,立即行动。只有这样,成功才会最大限度地垂青于你。

然而,往往在事情到来之时,总是积极的想法先有,然后头脑中就会冒出“我应该先……”这样一来,你的一只腿就陷入了“万事俱备”的泥潭。一旦陷入,结果就很难说了。你顾虑重重,不知所措,无法定夺何时开始……时间一分一秒地浪费了,你陷入失望情绪里,最终只有以懊悔面对仍悬而未决的工作。很多时候,你若立即进入工作的主题,会惊讶地发现,如果用浪费在“万事俱备”上的时间和潜力处理手中的工作,往往绰绰有余。而且,许多事情你若立即动手去做,就会感到快乐、有趣,加大成功几率。一旦延迟,愚蠢地去满足“万事俱备”这一先行条件,不但辛苦加倍,还会失去应有的乐趣。比如,一个艺术家行走在路上时,某种灵感如同闪电般闪现在他的脑海里。如果他在那一刹那迅速执笔,把那个灵感画在身边的某一片纸上,或者他的衣服上,必定会有意外收获。可是这个艺术家一定要等回到了画室,展开了画布,调好了颜料等等,才执笔捕捉。结果,待一切就绪后,无论他再怎么苦苦思索,美好的灵感火花,却早已模糊,难觅其踪了。

所以当我们沉浸在诸葛亮主演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那种神一般的豪气磅礴的历史演义中,不要脱离了现实,因为现实中做事奢求“万事俱备”的人,是最容易被失败俘虏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万事俱备”还是个“窃贼”,它会窃取你宝贵的时间和机遇,让你的工作不能迅速、准确、及时地完成,从而毁掉你走入老板视线的机会。

你若希望自己能以“积极者”的形象,在老板心中生根发芽。赶快鞭策自己摆脱“万事俱备”的桎梏,即刻去做手中的工作吧。只有“立即行动”,才能挟制“万事俱备”的“第三只手”,把你从“万事俱备”的陷阱中拯救出来。

一旦你成为做事迅捷的人,你也就成为老板心中的一块“宝”。因为对于凡事立即行动的人,老板在布置工作之余,无须再辛苦地鞭策督促。

立即行动吧。这种态度还会消减准备工作中一些看似可怕的困难与阻碍,引领你更快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有个农夫新购置了一块农田,可他发现在农田的中央有一块大石头。

“为什么不铲除它呢?”农夫问。

“哦,它太大了。”卖主为难地回答说。

农夫二话没说,立即找来一根铁棍,撬开石头的一端,意外地发现这块石头埋在土里的厚度还不及一尺。农夫只花了一点儿时间,就将石头搬离田地。

也许,在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做到“立即行动”很不容易,因为这样难免发生失误。但最终你会发现,“立即行动”的工作态度,会成为你个人价值的一部分。当你养成“立即行动”的工作习惯时,你就掌握了个人进取的秘诀。当你下定决心永远以积极的心态做事时,你就朝自己的成功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付诸实际行动

《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智叟嘲笑愚公要搬山,而愚公正是凭着自己的一股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感动了神仙,帮他搬走了屋前的两座大山。

上学时还学过古文《蜀之鄙有二僧》。说是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带上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买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能行吗?”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光说不做是达不到目的的。

积极的行动是推动团队前进的动力。只有拥有先进思想和行动的员工,才能产生与团队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真感情,真心实意地与团队同甘共苦,始终站在团队的立场,克服个人利己思想,事事处处以团队利益为重,视团队发展为生命。

如果你是在为一位老板服务,不要向他说太多,用行动证明一切就可以了。老板的目标是效益,他决不会花钱去聘一个只说不干的员工,更不会重用这样的人。

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是人具有的两种能力。有些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在成功人士眼中,行动与思想同等重要。如果你每天都在想着做什么,而不付诸于实际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永远也不会成功!

所以,一旦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而且是马上付诸行动。因为拖延使人裹足不前。萤火虫告诉我们:只有在振翅的时候,才能发出光芒。

我们不少人把今天的事情留给明天,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明天时间会比较充裕。殊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应该记住,明天是永远不会来临的,最重要的就是现在,把一切可以做的工作放在现在,把一切应该做的工作放在现在。行动也许不会结出快乐的果实,但是没有行动,所有的果实都无法收获。就像一只蜗牛,纵有游泰山、观长江的宏愿,却因恐惧而未付诸行动,终会死在野草丛中。它没有想过,立即行动。就算到不了山顶,临不到江边,一路上它仍可以看到崇山峻岭,江河海湖,也不枉此生。

如果你是一个珍惜自己工作的人,如果你想永远拥有工作,那么请你时时在心中告诉自己:“现在就付诸行动,否则便没有机会。”

现在行动!现在行动!现在行动!你要一遍又一遍,每时每刻重复这句话。现在是你的所有,明日是为懒汉保留的工作日,你并不懒惰;明日是失败者借口成功的日子,你并不是失败者。你渴望成功、快乐、心灵的平静。

除非现在付诸行动,否则你将在失败、不幸、夜不成眠的日子中失去工作甚至死亡。没有一个人想要这个悲惨的结局。请你现在付诸行动,不要有任何犹豫!

成功的95%在于执行

执行力,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东北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一家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翘首盼望着管理方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人意料的是,新领导来了,却什么都没有变。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新领导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怎么样?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新领导的绝招是什么?执行,无条件地执行。

美国人事决策国际公司的高管指出,“企业的战略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被很好地执行。经理人要为此承担绝大部分责任,要么是他没有足够能力去执行,要么是他作出了错误判断。因此,提高‘执行力’对经理人来说非常重要”。

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位经理人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每一个企业的领导人都可以说是战略家,都有很好的想法,但当自己必须亲自处理公司的管理流程时却又大皱眉头,认为这是早已过时的微观化管理,自己应该充分地放权,将权力交给那些负责具体工作的人。

“其实这种观点极为片面。经理人参与到过程的执行中,并不是要削弱其他人的权力,而是一种更好的积极融合。经理人常常会从更加细小的环节入手,根据自己的理解不断提出新问题,将企业存在的问题公之于众,并最终号召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佐佑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志学说。

以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为例。凡与其创始人和总裁罗兰·贝格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不会忘记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他每天都接触大量的各色各样的人物,每一件需要自己和别人做的事情他都会用录音机记下来,让秘书打出并发放给相关人员。他通常每天会发出40-50个给不同人的“内部备忘”。同时,他会在每一份“内部备忘”上标明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秘书就会把这个“内部备忘”重新放在罗兰·贝格的案头。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侥幸地让他忘记一件他曾关心过的事情。

罗兰·贝格常常将自己比做一支球队的教练,而教练的主要工作应当是在球场上完成的。他应该通过实际的观察来发现球员的个人特长,只有这样才能为球员找到更好的位置,将自己的经验、智慧和建议传达给自己的球员。

对企业经理人来说,情况都该如此,只有那些参与到企业运营当中的经理人,才能拥有足以把握全局的视角,并且作出正确的取舍决策。为此,经理人必须亲自执行三个流程:挑选管理团队、制定战略、引导企业运营。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各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