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康德的智慧
37447100000015

第15章 康德的认识论(7)

理性概念同知性概念从外表上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两者都是抽象概念。它们的区别是在实质上。知性的对象是感性经验,任何感性经验都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具体存在。但是,人们总是无法满足于对这些有限、有条件的感性经验对象的认识,而要不断地追求、认识无条件的、无限制的统一整体,亦即所谓绝对总体。但这种无条件无限制的绝对总体,是任何具体的感性经验无法给予的。康德说:“所有经验的绝对总体自身是不能经验到的。”例如,关于世界假如作为一个总体,那么便不是感性经验所能给予或是提供的。任何感性经验总是有条件、有限制的。知性只能从这些有条件、有限制的感性经验出发,去推论和肯定一个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绝对总体的存在对象,这便是知性超越感性对象的一种扩充,即由有条件的统一扩充到无条件的统一,由受限制的部分扩充到无限制的总体,从而超出人们可能经验的范围,于是产生了理性的理念。灵魂、自由与上帝,就是这种客观并不存在,但是由于知性超经验地追求无条件、无限制的统一而产生的先验理念。康德说:“理性概念是关于完整性的,即关于全部可能经验的集合的统一性的。”知性是管经验的,理性则通过知性追求一种全部经验的完整统一体。

康德用形式逻辑作类比,以判断与推理相当于知性与理性。康德认为,如同每种形式逻辑的判断蕴涵着一个纯粹知性概念——范畴一样,形式逻辑的每种三段论式便蕴涵着一个纯粹理性概念,即理念。十二个判断蕴涵着十二个范畴,三种三段论式的推理便蕴涵着三个理性理念:由直言推理最后追溯到一个自身不是宾词的主词,即灵魂;由假言推理最后追溯到一个不再以任何其他事物作为条件的前提,即自由;由选言推理最后追溯到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总体,即上帝。知性范畴只能从判断得出而不能由感性得来;理性理念不能由判断得来,只能通过推理得出。判断是直接论断,推理则有大小前提,也就是说有条件的,于是由有条件的不断追溯到一个无条件的,便是上述三个理念。

康德说:“一切先验理念可列为三类:第一类包含思维主体的绝对(无条件的)统一;第二类包含现象的条件系列的绝对统一;第三类包含一般思维的对象的条件的绝对统一。”第一类是推论一个主观思维的绝对统一(不朽的灵魂);第二类是推论客观对象的绝对统一(形成所谓宇宙论的二律背反);第三类是推论一个一切主客观所有条件的绝对统一,这就是上帝。

康德指出,这实际上是“我们把对知性有益的概念联系的主观必然性,当做物自体的规定中的客观必然性”,换句话说,将主观思维中追求的东西看作客观存在的东西,这样就构成了虚假的对象,即所谓“先验的幻象”。这种“先验的幻象”并非是逻辑错误,也不是经验的幻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理性的。这正如看到月大日小,水天相接的经验幻象是无可避免的,是感官本身所必然产生的一样,“先验的幻象”也是理性进行认识必然要产生出来的。它们是幻象,但必然要产生。经验幻象是感官影响我们的知性,发生判断的错误。“先验幻象”则是知性本身超经验使用的结果。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追求形而上学是人的一种自然要求,是思维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向,任何人心中都有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都要求对这种超经验的总体有所认识和把握。

康德认为,这种以概念为事实,以假为真,以主观理念为客观对象的“先验幻象”,既是认识过程所必然产生,因此,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幻象,暴露出它的谬误和矛盾。这种暴露认识进程所必然产生的“先验幻象”的矛盾谬误,就叫做辩证法。辩证法就是“先验幻象”的逻辑。幻象之所以为幻象,在于将主观的必然性当成了客观的必然性,辩证法就是要揭示这个矛盾。康德说:“我们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是一种自然和不可避免的幻象,这种幻象栖身在主观的原理之上,而欺骗我们好像是客观的……所以存在一种纯粹理性的自然和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这是与人类理性不可分离的辩证法。”

四个“先验矛盾”

康德这四个“先验矛盾”,标识着康德哲学中的两种来源和两种倾向。正题是传统的唯理论,它符合于神学和宗教,是唯心主义路线。而反题则是经验论的,经验论不符合神学教义和当时统治阶级的所谓道德风尚,它肯定时、空无限,否定上帝和非因果的自由,它更靠近唯物主义。

康德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体现最为充分的是宇宙论的四个“先验矛盾”(“先验矛盾”就是矛盾对立的意思,也可以译为“二律背反”)。“先验矛盾”是康德辩证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康德说:“我将所有先验理念在它们有关现象综合中的绝对总体,称为宇宙概念,部分是因为这个无条件的总体也是世界整体概念建筑于真土的基础,部分是因为它们只与现象综合即经验的综合有关。”人们认识中的先验矛盾,是因为去追求和推论这个宇宙的绝对总体而引起,即从部分的、有条件的、有限制的经验对象进而追求完整的、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绝对总体的宇宙,也就是将宇宙作为一个总体来追求,从而引起无法解决的矛盾,产生“先验幻象”。由于这幻象涉及感性经验的现象综合,康德认为,可用范畴的四项——量、质、关系、模态来表示它们。对应于“量”的,是时、空有限无限的矛盾;对应于“质”的,是物质能否无限分割的矛盾;对应于“关系”的,是有否不同于自然因果的自由;对应于“模态”的,是能否有宇宙万物的最后原因或根源的存在。

这四个“先验矛盾”的正反题如下:

第一个“先验矛盾”

正题

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界。

反题

世界并没有开端,也没有空间限界。就时、空而言,它是无限的。

第二个“先验矛盾”

正题

世界中任何组集的实体,都是由单纯的部分构成的,除了单纯的事物或由单纯部分所构成的事物以外,世界上别无他物。

反题

世界中组集的事物不是由单纯部分所构成,世界中没有任何单纯的事物。

第三个“先验矛盾”

正题

按照自然规律的因果,不是世界的所有现象全能由它得出的惟一的因果性。要解释这些现象,必须假定还有另一种因果,即自由的因果。

反题

没有自由,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而发生的。

第四个“先验矛盾”

正题

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属于这个世界,或作为它的部分,或作为它的原因。

反题

世界中或世界外都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来作为世界的原因。

康德通过反证法论证了这四个正题和反题都能成立,从而使认识陷入了严重的矛盾之中。之所以这样,康德认为,就是由于将宇宙世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或绝对总体)去追求认识,最终超出感性经验的范围的缘故。感性直观无法将宇宙世界作为整体呈现给知性,也就是说,感官不可能感知作为整体(或总体)的宇宙世界。由感性直观提供的经验世界,是有限制的、部分的、不完备的,联系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即有条件的,受自然因果关系所支配的。对于一个超出这些的“现象综合的绝对不受条件限制的总体”,是经验所无法提供的。因此,上述四个“先验矛盾”的正反双方就都不是经验所能证实,经验所提供的对象与正反双方都是不相适应、不能符合的。所以都只能用反证法来证明。康德指出,对运用于经验范围、使世界被我们认识到的知性概念来说,宇宙论的理念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倘若说世界没有起点、无限可分、没有最初原因等,这就超出了关于一切经验和知性概念所可能提供的,因此过大。倘若说世界有起点、由不可分的单纯部分组成、有一个最初原因等,那么知性和经验还能够继续前进,科学还能继续发现发明,决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有限之内,因此过小。这就是说没有起点、无限可分等是经验所永远无法提供证实的,而有起点、不可分等则已由经验予以否证。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康德说:“先验的唯心主义是宇宙论的辩证论解决的钥匙。”康德认为“先验矛盾”证明了先验的观念论即划分不可知的物自体与经验认识的现象界的“正确”。因为从物自体与现象界的划分来看,第三、第四个“先验矛盾”的正题和反题都是正确的。作为物自体,正题肯定上帝和自由意志的存在,它们不是认识的对象,不是感性直观的对象,而是属于道德伦理领域的实体,这是对的。而作为经验世界的现象界,反题因为否定上帝、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即没有什么与自然因果不同的另一种因果),是与我们的感性直观和经验相吻合一致的,因而也是对的。在感性时、空直观和经验世界中,是没有这种超自然、超因果的自由和作为万事万物的原因的上帝存在的余地的。

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先验矛盾”,康德认为,无论是就物自体或就现象界来说,都是错误的。

就物自体来说,它根本不是认识的对象,时、空根本不适用于它,因而根本不存在什么有限或无限的问题,也不存在有限可分还是无限可分的问题,说物自体有限或无限可分都是错误的。

就现象来说也是错误的,因为对现象界的认识离不开我们主观的直观形式,如上面所说的,它们作为现象系列只能存在于经验的不断追溯之中,既然它们依存于人的经验认识,因此就不能做出这种对经验认识来说是过大(无限)或过小(有限)的肯定结论。说时、空是有限的,物质不是无限可分,不符合经验认识,因为经验认识还可以继续扩展伸延;说时、空是无限的,物质无限可分,也不符合经验认识,因为经验并未也永远无法告诉我们这一点。因此,正反题对于经验都毫无意义可言。康德说,“因为世界不是独立于我们表象的追溯系列而自身存在,世界自身的存在既非无限的整体,也非有限的整体。世界只存在于现象系列的经验追溯中,不能作为某某物自身而遇到。从而,倘若这种系列经常是有条件的,绝不能作为完成的系列被给予世界就不是一个无条件的整体,并不作为无限的量或有限的量的整体存在”,“一个被给予的现象中的部分的数量,其自身既非有限,也非无限。因为现象不是自身存在的某物,它的部分首先是在分解的综合的追溯中并通过这追溯给予我们的,而追溯绝不能作为有限或无限的绝对完成给予我们。”这种时、空数量的经验追溯本身也不能说是有限或无限地进行,而只能说是不定地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不断综合本身也不能以有限或无限规定,因为综合并没有这样一个有限或无限的绝对的完成体。如肯定追溯可以无限地进行,这就等于事先假定时、空本身是无限的,“就是以世界具有无限量为前提”。如肯定追溯只能有限地进行,那“这种绝对的限界在经验上同样是不可能有的”,对于经验又太小了,因为经验仍然能够不断继续下去。所以解决这个有限无限的矛盾,就在于指出经验可以不定地进行下去。

这两个矛盾是形式逻辑的反对判断,还不是矛盾判断,即可通假,从而可以有这种第三条(不定进行)出路。所谓不定进行,就是说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它既非有限,也非无限。

康德这四个“先验矛盾”的正反双方,标识着康德哲学中的两种来源和两种倾向。正题是传统的唯理论,它符合于神学和宗教,是唯心主义路线。而反题则是经验论的,经验论不符合神学教义和当时统治阶级的所谓道德风尚,它肯定时、空无限,否定上帝和非因果的自由,它更靠近唯物主义。

“先验矛盾”的特殊性

康德这四个“先验矛盾”的提出有其特殊性。这特殊性在于与他的整个“批判哲学”的建立密切相关。“解决”这四个“先验矛盾”,构成了他的“批判”的基本拱石。

早在康德从事写作之初,便一直关注现实事物的矛盾,他在诸多论著中广泛谈论到了诸多事物的矛盾,但是为什么他最后只提四个“先验矛盾”,作为辩证幻象呢?很显然这是有特殊意义的。这四个“先验矛盾”的正反面的意义显然还有不同于一般概念的矛盾正反面的地方。不能将这四个“先验矛盾”的具体内容,掩盖在概念一般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解决之下,还应该研究它们的矛盾的特殊性。单纯只讲矛盾的普遍性并不能解决这四个矛盾的特殊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