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民国财长宋子文
3725000000006

第6章 哈佛学子

到了美国的宋子文,在姨父温秉忠的帮助下,很快办理了就读哈佛大学的入学手续。姨父又到当地邮局向远在大洋那边的宋查理拍去“子文入校就读,勿念”的电报。作为清政府驻美教育机构的使者——温秉忠,这才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

“亲爱的,他们兄妹还没团圆呢?”姨母提醒姨父温秉忠。

“饭得一口一口地吃,事得一个一个地办。明天我就安排。”

兄妹团圆是在一个落霞的傍晚。

宋庆龄接到姨父的电报,高兴得连午饭也没吃,便匆忙向老师请了假,找到了宋美龄。宋美龄正在做作业,一听哥哥来美国就读的消息更高兴了,连蹦带跳的,活像个小天使。是啊,骨肉亲情的思念,使他们多少次在梦中团圆。如今化为现实,怎不令人兴奋!

“哥哥来了,太好了,我又有保护神了。”宋美龄乐得直拍二姐的肩膀,“他在哪里?我们什么时候去见他?”

“瞧你高兴的样儿,吃饭了没有?”

“饭可以不吃,哥哥不能不见!”宋美龄道,“二姐,你快说话呀,急死人了。”

“他在哈佛大学等我们,我也是刚刚接到姨父的电报。”

“我们现在就去,好吗?”

“好的。你收拾一下。”宋庆龄看看表,“时间来得及,还有一趟末班车哩。”

……

波士顿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夕阳西下的波士顿,犹如一部童话世界。街道整齐,楼房新奇,给人印象是城内的绿地较多,空气新鲜,市容整洁,耳目一新。说起来,波士顿也是美国的一座文化城,很多著名的一流大学都集中在这里,亦称“大学城”。宽广笔直的马萨诸塞大街把城区分成两半,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分别坐落在大街两旁。哈佛大学,也称“马路大学”。宽广的马萨诸塞大街横贯学校,可见学校规模之大。文、理、工等许多学院散落在以哈佛广场为中心的街道两旁。据美国教育界人士统计,美国的名人和伟人有90%以上出自“哈佛”。其中历届总统中有六位毕业于“哈佛”。“哈佛”威望之高,其地位相当中国的北京大学。而麻省理工学院亦相当于中国的清华大学。

哈佛大学校园,风景如画,绿树成荫,建筑多是古色古香,走进校园,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纵深感。

一娘同胞的宋氏三兄妹相会于“哈佛”,自然有一番感慨。

宋庆龄深情内向,宋美龄喜形于色,宋子文却滔滔不绝。

中西文化的背景融于他们的言谈;大海的波涛令他们眼界大开;父辈的故地又令他们感慨万千;各人追求不一,又映射各自独特的个性。

“爸爸、妈咪好吗?”宋美龄迫不及待地问。

“爸爸蛮精神,就是妈咪身体差一些。”

“什么病?”宋庆龄问得认真。

“老毛病。她的心脏不好,还不是想你们想的?”宋子文说到这里,忙去打开行李包,“妈咪给你们捎东西了。”

“这是小妹的,好吃的东西。”宋子文忙着分发。

宋美龄高兴地接过来,欣赏着道:“我更想妈咪!”

“这是二姐的新衣服,给。”

宋庆龄接过来,“妈咪想得真周到。可是她的病……”

“还有,爸爸给你们的信。”

“我先看。”宋美龄快嘴快舌。

宋庆龄催促道:“快念念?”

“我先看完,你再看呗。”宋美龄嗔了二姐一眼,扮了个鬼脸。

“要得好,大让小。”宋庆龄显得平静。

宋美龄看完后跳起来说:“爸爸让我在二姐毕业后,转到波士顿来读书,由子文哥照顾我。太好了,爸爸想得太周到了。”

“让我来照顾你也好,但我可不像二姐那样处处让着你。届时我可凶了,不听话,我就扇你耳光哩!”宋子文说完笑了。

“你打,你现在就打。我可不怕。”宋美龄道。

“淘气包。”

宋庆龄这时道:“我还有一年多时间就毕业了,很想早点回国,有大弟来,我这种孤独的心情也许会好一些,明天是周日,这里有一个好大的公园,我领你们逛公园去,那里还有华盛顿的塑像,很大很大……让你们开开眼界。”

偌大的公园,奇巧的拱门,匠心的设计。通过拱门可看到华盛顿的巨大塑像。

在塑像前,听着导游小姐讲述着华盛顿的故事,宋子文想得更多的是: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中国的华盛顿!

花开花落。一年后,也即是1913年秋天,宋庆龄要毕业回国了。这时,宋美龄从卫斯理学院转学到波士顿近郊的韦尔斯文理学院就读。至此,宋庆龄已完成了对妹妹的照顾,转交给宋子文,宋美龄心里也有了平衡和依靠。

宋庆龄回国那天,宋子文和宋美龄把她送到船上。宋子文心里有些难过,可宋美龄倒像无所谓的样子:“回国后,可别忘了给我们来信!”

宋子文入哈佛大学的基础,按说应该比三姐妹基础好。这也是父亲的刻意追求。虽然在宋氏家庭中,男女都一样,但宋查理还是对长子宋子文下了一番工夫的。这是因为他自幼吃了“偏”食。在幼年时,宋查理专意为宋子文请了家庭教师。然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少年班,基础一直打得比较牢。

圣约翰大学少年班,是美国基督教在上海开办的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区注册立案,设有神、文、理、医、工等学院和研究院。当时,在中国有许多教会学校,而圣约翰是所最出名的学校。当时因中国并不开放,敌视西洋文明,因此在中国招生人数极少。宋查理偏不信邪,坚持把宋子文送到圣约翰,可谓是有眼光的,为此他也遭到上海同行人的讥讽,可宋父并不在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宋子文也不负父望,在该校毕业时,中、英两种语言运用娴熟。无论知识面,还是用英文演讲,曾使美国老师大为惊叹。

由于宋子文基础较好,入哈佛大学后,各学科的课程成绩一直保持名列前茅。老师常夸奖,他自己学得也上劲。用他的话来讲,“学习对我来说,是一种兴趣,并没有压力可言。实际上我只用了百分之六十的劲,却得到百分之百的收获。”课余之暇,他常到市郊小妹的学校去玩。因为在二姐庆龄回国后,他实际上已成了小妹的保护神和监护人。

小妹美龄住在伍德楼,每个周六晚上,宋子文都准确无误地出现在这栋洋楼的台阶上。每当听到哥哥的皮鞋声,宋美龄总是迎过去。兄妹情谊尽在不言中。有时宋美龄也到哈佛去看哥哥,但比起哥哥到她这来要少得多。久而久之,宋美龄也通过哥哥的关系,认识了当时不少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异国求学的莘莘学子,他们以“中华”二字牵线结情,形成了一股“东方派系哥们姐们”,亲情、爱情、友情也在这时萌生。

一天在伍德楼。宋子文与宋美龄交谈着家事。

“爸爸来信了,说二姐要与孙中山先生结婚。”宋子文道。

“这是不可能的事!”宋美龄大吃一惊,“孙中山是父辈之人。”

“要知道,爱情是不分年龄的。不过,这个事倒使爸爸、妈妈很伤心。”

“大姐有什么意见?”

“与妈咪一样,反对!”

“你呢?”宋美龄又问。

“我……”宋子文道,“总之,还没想好。因为这是二姐个人的事,我认为还是不干涉为好。小妹,你的意见呢?”

“我的意见很清楚,我早说了,除了我的脸蛋还是东方人的样子,其余的都西方化了。追求民主、自由,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细想年龄大一些,那是东方的传统习俗。当然是站在二姐一边了。”

“可是,爸爸为此事很气愤。来信要我们做做二姐的工作,给她写写信。”

“爸爸、妈妈太传统了,我们又是西方思想,怎么做二姐的工作?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做做爸妈的工作吧。”

“千万不能火上加油啊!”宋子文提醒道。

说到这里,兄妹俩都笑了。

不久,宋美龄收到大姐自国内的来信,谈到二姐的结婚,企图阻拦的父母,几经努力,没能成功。二姐和孙中山已在日本成婚。

宋美龄读完信后,思想起伏。一个身栖异国他乡的大学生,其思想感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中国的礼教习俗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一想到父母企图干涉二姐的婚姻,联想到自己,父母会不会包办呢?她感到害怕。

知妹莫如兄。

宋子文对小妹的初恋是知晓的。况且小妹也将真情向他作了通报。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高度文明的国家。在中西文化的背景下,宋子文没有像传统的中国人来干预小妹的婚姻自由,相反却做了她的高级参谋,给予支持,只是告诉小妹要自尊、自重、自强,不要影响学业。直到小妹最后与恋人分手,宋子文也觉得正常。

在波士顿求学时,兄妹二人虽然不在一所大学读书,但二人学业比翼双飞,互相鼓励。

暑期结束,新的学期又到来了,宋美龄终于如愿以偿,学院将“杜兰特学生”的最高荣誉称号授予了她。颁奖典礼非常隆重,使宋美龄兴奋万分。当她从校长手中接过证书时,她激动地流泪了。

兄妹两人互相支持,互相照顾,感情甚笃。在周日,他们一同下海游泳,一起逛公园和商场;在假期,他们又一起去旅游,一起去登山,一起给父母写信……尽量打发闲余思乡思亲的痛苦。这种在学生时代建立起来的兄妹手足之情,一直持续到小妹做了蒋介石的夫人,政治并没有割断兄妹亲情。在蒋家王朝“四大家族”的争斗中,宋美龄时不时还将亲情融入政治,示意老蒋对宋子文手下留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915年,也是宋子文进入哈佛大学的第四年。这一年,宋子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该校经济学硕士学位。当他从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时,像妹妹一样他也流下了热泪。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远方的祖国,和那里的爸爸妈妈,姐姐弟弟。是啊,他没辜负他们的希望!此时,他仿佛看到了爸爸那双令孩儿尊崇的目光。他没有急于归国向亲人报喜。祖国急需知识。紧接着,他来到了宋美龄的学校,向小妹做了道别,急赴纽约,进入国际银行工作并到哥伦比亚大学听课。到银行工作并不是目的,攻读经济学博士才是他的刻意追求,也是家人的心意。说破了,国际银行是见习存身的机构。

在宋子文离开波士顿的那天晚上,宋美龄也为哥哥做了饯行晚宴。

说实在的,宋美龄为哥哥取得硕士学位而高兴,又为哥哥去攻读博士而自豪。但从感情上来说,她是不愿意哥哥离开的。并不是她失去了保护神,更确切地说,她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哥哥来美四年,给她的帮助太大了。此时,她已长大了,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父辈的追求。在哥哥的身上,她仿佛看到了爸爸的影子,那便是:好男儿以国为家,报效中华。当她理解这一切后,便尽量高兴地与哥哥分手。

“哥哥,你去吧,不必为我担心。”宋美龄大度地说。

“好妹妹……”宋子文有些口吃,兄妹深情使他热泪盈眶。

热爱是成功之母,成功是热爱之初。

作为哈佛大学的硕士生,宋子文到纽约国际银行见习上班后,他的心情是惬意的。因为这是当代世界金融中心,并且位于繁华的曼哈顿的华尔街。他要将多年学习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继承父辈的伟业,做中西经济贸易的代理人,为落后的祖国崛起而迈开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步,亦是重要的一步。

西方人办事崇尚高效,以时间高于金钱的观念,令那些银行的大小职员们,不休说工作,连吃饭、走路、说话都是快节奏的。这是令东方人不可思议的。

宋子文作为国际银行的小职员,主要办理华侨、华商向中国亲眷汇款和在国内兴办企业事宜。按理说这项工作并不十分复杂,但他却干的认真。当时中国华侨在美国拥有相当数量,其中不乏富商和大实业家。宋子文均与他们结下深交。这为他日后回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他了解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了见习的舞台。

宋子文的工作是忙碌的。只有每天的傍晚是属于自己的。送走了华侨、华商客人,整理完卫生,在院子里洒上清水,在自己的房间摆出那张活动的桌椅,打开自己的公文包,便埋头学习,或做笔记,或去近郊的哥伦比亚大学听课等。

平心而论,要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是不大容易的。

心中大志在,何求办不到?宋子文靠他的勤奋和天才,每天都与时间赛跑。工作不误,学习良好。有时,他还能抽出时间,去波士顿看望在那里学习的小妹,给她些零花钱。实际上宋美龄不缺这些钱,但这表明了兄对妹的小小情谊。宋美龄也是高兴的。每次她都感谢地收下,并问一些牵挂的事情。

“家里来信了吗?”宋美龄问。

“二姐来信了。”宋子文道。

“OK,说了些什么?”

“爸妈都很好,二姐当了孙叔叔的秘书。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已成了爸爸的事业。大姐已与‘哈哈孔’结婚。爸爸还说要来美国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款等等。”

“关于爸爸要来的事,昨天我也收到了妈咪的信。关于大姐、二姐的消息妈咪并没告诉我。”

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感到“家书抵万金”的重要。

兄妹分别两年后,也即是1917年,宋美龄从韦尔斯文理学院毕业。宋子文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真正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在祖国的召唤下,在父亲的催促下,兄妹二人顺利完成了他们在异国求学的任务,结伴回国。

老板家的千金追宋子文,惊得家长棒打鸳鸯散。后来有人感叹这段姻缘,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