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
一、定义
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可有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的先兆,发作时常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属祖国医学“头痛”范畴。
二、病因
本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倾向于认为,诱发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后,经单胺能通路产生神经递质变化,继之激活血小板引起5-HT和血栓素A2(TX A2)的释放和耗竭,相继产生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及扩张,扩张管壁由于吸附5-HT产生血管过敏,加之组织胺、缓激肽等参与,发生头痛及其神经性血管性反应。
三、表现
偏头痛发作时常有疲乏、哈欠、眼前闪光等先兆;继之头呈搏动钻痛、钝痛、刺痛,疼痛多出现在额部、颞部和枕部;剧烈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时持续几十分钟乃至1~2天。常常呕吐过后或因充分的睡眠而缓解。间歇期完全正常。
四、辨证分型
1.外感头痛:生活起居不规律或气候变化急骤,风寒湿热之邪外袭而导致的头痛。
2.内伤头痛:因于肝者,多由于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因于脾者,有的是由于脾虚不能生化气血,血虚脑髓失养而致;有的是由于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因于肾者,多由于房劳过度,耗损肾精,脑髓空虚而致。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风池、翳风、头维、率骨、列缺、阳陵泉、足临泣、足三里、印堂、太阳。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风池、合谷、列缺、足三里、阳陵泉和足临泣上均匀涂抹红花油,风池、合谷、列缺、阳陵泉、足临泣采用角刮法,足三里采用斜刮法,翳风、头维、率谷和太阳采用拇指揉法,印堂和太阳采用小号三棱针点刺出3~5滴血为度。
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
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拔罐疗法
取穴:天牖、阿是穴。先于拇指尖找压痛点和天牗穴,然后向对侧(健侧)顶推2~3次,然后用抽气罐吸拔20~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足部按摩
反射区:额窦、大脑、脑垂体、三叉神经、鼻。
操作:
①掐额窦反射区:一手固定足部的前半部,另一手用拇指指尖依次掐五趾的额窦反射区,每趾操作30~50次,微微酸痛为宜。
②点揉脑垂体反射区:一手固定足部的大拇趾部,另一手用拇指指腹点揉脑垂体反射区,操作50~100次,微微酸痛为宜。
③按揉大脑反射区:一手固定足部的大拇趾部,另一手用拇指指腹按揉大脑反射区,操作50~100次,微微酸痛为宜。
④掐三叉神经反射区:一手固定足部的大拇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掐三叉神经反射区操作50~100次,微微酸痛为宜。
⑤点按鼻反射区: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腹在鼻反射区点按50~100次,以自觉酸胀为佳。
手部按摩
反射区:肾上腺、肾、膀胱、垂体、心、大脑、腹腔神经丛区、头颈淋巴结。
操作:
1.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揉法按揉肾上腺、肾、膀胱区各2分钟。
2.拇指点法:用拇指点法点垂体、肝区各2分钟。
3.拇指推法:用拇指推法向心方向推大脑、腹腔神经丛区各2分钟。
4.拇示指捏法:用拇示指捏法捏头颈淋巴结区2分钟。
耳部按摩
反射区:神门、皮质下、额、交感、枕。
操作:
先在神门、皮质下施重按轻提手法,反复10次,手不离开皮肤,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额、交感、枕部施点按法,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之后在眼部施以掐法,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制南星、制乌头各等分,葱白适量。用制南星、制乌头研末,以葱白汁调敷太阳穴。此方适于偏头痛。
六、预防与调养
1.不要随便服用止痛药。
2.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4.不要过度劳累,尤其不要思虑过度。
5.要排除器质性头痛(如肿瘤)后再进行按摩治疗。
失眠
一、定义
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它主要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
二、病因
1.心理因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的急慢性焦虑、烦躁、忧愁、过度兴奋、愤怒,或失眠症患者对健康的过高要求、过分关注等均可引起失眠,甚至加重失眠。另外,由于心理、躯体方面的原因对睡眠怀有恐惧心理,如怕尿床、怕不能按时醒来、怕夜间再次失眠,从而一到晚饭后心情就开始紧张不安,反而加重了失眠,甚至是原有失眠原因已经解决而又出现失眠的主要原因。心理因素对失眠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约占慢性失眠患者的半数。
2.睡眠节律改变:最主要的原因是经常日夜倒班工作或长期夜间作业,流动性工作如出差等。此外,生活无规律,睡无定时,过度娱乐以及跨时区的时差反应等,均可引起体内生物钟节奏的变化而出现失眠。
3.心身疾病:许多疾病会引起失眠,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疼痛性及瘙痒性疾病等。这些疾病都可出现失眠症症状。
4.药物因素:药物引起的失眠,称药源性的失眠。
5.精神障碍:各类精神疾病大多伴有睡眠障碍,失眠是精神症状的一部分。其中神经症是失眠最常见的原因,可占失眠的45%~85%。如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和抑郁性神经症。
三、表现
入睡困难、睡眠轻浅、易惊醒、多梦早醒。患者因夜眠不足,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一些人同时兼有耳鸣、健忘、手颤、头脑昏胀沉重、容易动怒等症状。失眠又会引起心理推移,患者颇感身心负担沉重。
四、辨证分型
1.肝火扰心: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心烦失眠,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嗳气是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音,其声长而缓),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心肾不交:心烦失眠,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5.心胆气虚:虚烦失眠,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百会、风池、肩井、魄户、心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厉兑、涌泉、行间。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神门、行间、厉兑和涌泉用拇指揉法,以酸胀为度,神门和行间在揉完之后,进行一下消毒,再用小号三棱针进行点刺,以放出3~5滴血为度。
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
注意事项: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调节情志。
拔罐疗法
取穴:大椎、背俞穴。
采用走罐和留罐结合方法。大椎留罐5分钟,心肾阴虚则将罐从肺俞向下走至肾俞2~3次后,留拔肾俞10分钟。肝阳上亢则将罐从肝俞向上走至肺俞2~3次后,留拔肝俞10分钟。心脾两虚则将罐从肺俞向下走至脾俞,留拔心俞15分钟。肾阳虚损则将罐从肺俞向下走至肾俞2~3次后,留拔肾俞10分钟,起罐后灸肾俞和命门5~10分钟。气郁痰结则将罐从肺俞向下走至脾俞,在心俞、胆俞处做提摇或震颤,然后留拔在脾俞10分钟。
体穴松筋与按摩
1.患者仰卧,按摩者坐于患者头部上方,以右手食、中二指点睛明穴3~5次后,以一指或双拇指推法,自印堂穴向两侧沿眉弓、前额推至两太阳穴处,按摩5~10分钟。然后双手拇指分别抵于两侧太阳穴,换用余下四指推擦脑后部风池穴至颈部两侧,重复两遍,再以双拇指指尖点按百会穴。
2.患者坐下,按摩者站于患者右侧,用右手五指置于患者头部,自前发际推向后发际5~7次,然后按摩者站在患者之后,沿两侧之胸锁乳突肌拿捏,拿肩井穴3~5次。
足部按摩
反射区:腹腔神经丛、垂体、心、生殖腺、失眠点。
操作:
①点按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一手固定足部的前半部,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足腹腔神经丛反射区进行点按(或用屈示指点法),操作50~100次,微微酸痛为宜。
②按揉垂体反射区:一手固定足部的拇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垂体反射区按揉50~100次,以自觉酸胀为佳。
③点按心反射区:一手固定左足部的前半部,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左足心反射区进行点按(或用屈示指点法),操作50~100次,微微酸痛为宜。
④点压生殖腺反射区:一手固定足跟部,另一手用拇指指腹点压生殖腺反射区50~100次。
⑤点按失眠点反射区:一手固定足跟部,另一手屈示指点按失眠点反射区50~100次。
手部按摩
反射区:肝、肾、胆、胃。
操作:
1.按揉肾反射区,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反复操作3~5分钟,以反射区局部产生酸、热、痛的感觉为度,再施以点法,点按2~5分钟,至局部有痛感为度。
2.点揉肝、胆、胃反射区,反复操作2~3分钟;再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按揉2~3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但注意手法要渗透柔和,逐渐加力。
耳部按摩
反射区:神门、心、肾。
操作:
在神门、肾、心部施重按快放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力度适中,反复3~4次。
小偏方
处方一:
核桃仁粥:核桃仁50克,细大米适量。将核桃仁捣碎,大米淘净,加清水煮粥食用。每日用。
处方二:
五味子酒:五味子30克,白酒500克,用白酒浸泡五味子7天后即成。每日服1~2次,每次10~20毫升。
六、预防与调养
1.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2.参加气功太极拳等强调精神力锻炼的运动,提高神经的调节能力。
3.生活有规律,定时睡眠,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饮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眠纳多宁、卵磷脂等保健食品有很好的调节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
面瘫
一、定义
面瘫俗称“吊线风”,西医称“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称为口眼歪斜,多因头面部受凉风吹或继发外感风热中耳炎、牙龈肿痛后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
二、病因
本病主要是风寒等病邪阻滞面部经络,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失调,导致面瘫的发生。西医则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另外,亦有因疱疹病毒等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中枢性面瘫不属于本病的讨论范围。
三、表现
面瘫病变时多表现为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患侧鼻唇沟变浅、消失,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等。
四、辨证分型
根据面瘫病因分为以下五型:
1.风寒型:一般急性起病,系风寒之邪侵犯经络,经气不伸所致。症见面瘫流泪,口角歪斜,形寒畏冷,小便清长,苔薄白。
2.病毒型:见头痛目赤,面肌抽动及面瘫患侧红肿疼痛,在耳廓后有疼痛,或有头痛头昏,小便色黄,舌苔黄腻,或伴有发热。
3.中风型:素有高血压史,头胀痛,眩晕,面部皮肤麻木,肢体酸痛,苔薄黄质红,脉弦,大便多秘结。
4.风热型:在耳廓后或耳前耳中常有水痘样疱疹发出,疼痛难忍,更有时出现于面部,而隐于三叉神经的疱疹情况为最甚。
5.外伤型:由外伤,如头颅骨折、牵扯、扭伤等造成面神经损伤所致。症见疼痛显著,难以忍受。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取患侧太阳穴、牵正穴、阳白穴、风池穴、迎香穴、翳风穴、地仓穴,健侧的合谷穴、养老穴、内庭穴、昆仑穴。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板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以拇指按揉患侧太阳穴、牵正穴、阳白穴、风池穴、迎香穴、翳风穴、地仓穴,再刮健侧的合谷穴、养老穴、内庭穴、昆仑穴。再在穴位处涂以刮痧介质,使用刮痧板进行刮痧治疗,力量由轻到重,直至出现痧痕为止。
拔罐疗法
取穴:阳白、鱼腰、迎香、颊车、地仓、丝竹空、承浆、牵正、颧髎穴、攒竹、大椎、风池穴。
方法:取上述穴位,采用出针闪罐法。用毫针透穴刺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10分钟行针1次,并取其中2穴同时用艾条温和灸,起针后分别在额部、面颊中部、面颊下部施行闪罐或涂姜汁、驱风药酒闪罐,至局部发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也可取患侧风池、地仓、颊车穴和大椎穴,施以单纯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体穴松筋与按摩取穴: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迎香、地仓、颊车、阳白、承浆、颧髎等穴。
操作:
1.患者仰卧在床上,医生坐在患者身侧部。先用一指禅推法推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迎香、地仓、下关、颊车等穴,往返3~5分钟。
2.再用鱼际揉法,施于以上部位,以患侧作重点治疗。接着按睛明、四白、阳白、上关,3~5分钟。
3.患部擦法:由眉上向下外方至耳前,再由地仓向外上方至耳前3~5分钟。
4.患者改坐位,医生站立其身后,以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取穴风池、天柱及项部,3~5分钟。
5.拿法施治于风池穴操作3~5分钟。
足部按摩
反射区:大脑、三叉神经、眼、鼻、耳、肝、肾。
操作:
取大脑、三叉神经、眼、鼻、耳、肝、肾反射区进行重点刺激。三叉神经、眼、鼻、耳反射区用拇指点按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肝、肾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外向内,推10~20次,大脑用拇指按揉法由外向内,持续3~5分钟。
手部按摩
反射区:眼、鼻、口腔、后合谷。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在施术部位上均匀涂抹少量按摩介质。术者一手托住患者手部,一手施以手法。首先按摩整个手部,使其完全放松并产生热感。
2.在眼、鼻、口腔、后合谷反射区施以按揉法,频率为每分钟100~200次,按揉3~5分钟,然后再用点按法,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点按2~3分钟,手法柔和渗透,用力由轻到重。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
耳部按摩
反射区:面颊、皮质下、口、眼、内分泌、额。
操作:
先在面颊、皮质下部施重提轻放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口、眼、额部施向上重提向外轻拉的按法,手不离开皮肤,持续5~6分钟。反复3~4次。在内分泌部施点按法,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芎芷鱼头汤:取川芎3克,白芷5克,苡仁15克,土茯苓15克,陈皮半瓣、生姜2片、大鱼头半个煲汤,临末投葱白3根即可供食。能祛风利湿消肿,适宜于面瘫面肿偏于风寒或久用激素显现困湿征象者,但不适合风热或肝火盛者。
处方二:
生地蝎子汤:以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克,全蝎3至5只,天麻10克,猪肉100克及陈皮、生姜适量煲汤。其中全蝎为治风要药和著名的昆虫食品,与各药食料相配,能滋养阴血、祛风通络,适合中期和恢复期病人尤其是素来肝肾阴虚,伴头晕耳鸣肢麻,外风、内风兼见者饮用。而孕妇慎用。
处方三:
参芪乌鸡汤:备党参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丝鸡四分之一只除去皮脂,生姜2片。煲汤饮食。本汤可以补虚扶正、祛痰纠偏,适宜恢复期气血较弱的患者使用。
六、预防与调养
1.在寒冷风天要注意面部保暖,防止外邪袭入。
2.患病初期不宜看电视,以使面部神经得到充分休息。
3.加强营养,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
4.患病期间应戒烟酒,少食或不食辛辣、寒凉食物。
5.面部手法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