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养生大宝典
36711500000011

第11章 四肢部疾病

肩周炎

一、定义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又叫“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等,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病变,导致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

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络气血不通所致。肩部感受风寒,阻闭气血,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淤,或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可使肩部脉络气血不通则痛。

三、表现

初期为炎症期,肩部疼痛难忍,尤以夜间为甚。睡觉时常因肩部怕压而被动特定卧位,翻身困难,疼痛不止,不能入睡。如果初期治疗不当,将逐渐发展为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上举,呈冻结状。常影响日常生活,吃饭穿衣,洗脸梳头均感困难。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肩臂局部肌肉也会萎缩。

四、辨证分型

1.淤血内阻型:症见肩周肌肉肿胀,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暗紫,舌根静脉舒张。证属血淤闭阻。

2.痰淤互结型:患者一般体质肥胖,症见痛处重浊,痛点不显,日轻夜重,活动稍缓,舌淡紫,舌根静脉见青,脉沉细而弦,苔白而滑。证属痰淤闭阻。

3.寒凝经络型:症见患侧疼痛较剧并有抽掣感,局部畏寒,遇寒加重,得热则缓,脉沉紧,苔薄白。证属寒痹经络。

4.气虚血弱型:患者素体较弱,疼痛时作时止,劳作后症状加重,或伴有肩臂顽麻,脉细弱,舌淡苔薄白。证属气血虚弱,筋脉失养。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天柱、肩井、天髎、天宗、膈关、肩贞、肩髃、缺盆、中府、压痛点。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肩井穴、天髎穴、天宗穴、膈关穴、肩贞穴、肩背部、压痛点、肩前部等处均匀涂上红花油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天柱、缺盆、中府等穴采用角刮法,天宗穴等处采用平刮法,肩贞穴等处用斜刮法。

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

注意事项:在进行刮治时,可适当地叮嘱患者活动肩膀,以通经气。

拔罐疗法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点处)。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肩部压痛点。

手法:首先在患肩上进行按压,找到压痛点,在最明显的一处用三棱针或铍针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针。如此上、下、左、右,进行点刺,共5针,呈梅花状,范围以稍大于罐具口径为宜,点刺处则应血出如珠。如痛点较分散,每次刺络2~3个痛点。用闪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钟,拔出1~3毫升血为度。去罐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并行被动活动5~10分钟,每隔2~4日1次,连续3次为1疗程。患者平时加强功能锻炼。

体穴松筋与按摩

对初期疼痛较敏感者,常采用轻柔手法在局部治疗。对后期患者或感觉迟钝者,治疗采用较重手法,以改善肩关节功能为主,并着重配合肩关节各功能位的被动运动。患者坐位,患肢自然下垂。

1.急性发作期

①法:在肩的前、后以及外侧方充分施以法,以压痛点和粘连较重的部位为重点治疗部位,治疗时间约8分钟。

②拇指按法:用拇指按法在中府、缺盆、极泉、肩髎、肩髃、肩贞、曲池等穴处治疗,每穴1分钟。

③拿法:用拿法在肩部治疗5分钟。

④掌揉法:用掌揉法在肩部治疗3分钟。

⑤搓法:用搓法在肩部及上肢治疗1分钟。

2.慢性缓解期

①法:按摩者一手拿患侧上肢,另一手用法在肩背部进行治疗,重点在肩前侧、肩后侧和肩外侧,并配合肩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治疗时间约8分钟。

②拇指按法:用拇指按法在按肩关节周围穴位,治疗2分钟。

③摇肩法:用摇肩法摇肩治疗2分钟。

④搓法:用搓法搓肩臂2分钟。

⑤抖法:用抖法抖上肢1分钟。

3.冻结静止期(即发生粘连、活动受限期)

①法:按摩者一手拿患侧上肢,另一手用法在肩背部进行治疗,重点在肩前侧、肩后侧和肩外侧,并配合肩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治疗时间8分钟。

②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法在按肩关节周围穴位,治疗8分钟。

③肩关节扳法:用肩关节各方向的扳法,治疗时间3分钟。

④肩关节摇法:用摇肩法摇肩治疗2分钟。

⑤搓法:用搓法搓肩臂1分钟。

⑥抖法:用抖法抖上肢1分钟。

小偏方

处方一:

山楂丹参粥:山楂50克,丹参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先煎丹参,再放入山楂片、粳米、水适量,用武火煮沸,文火熬煮成粥,后加冰糖适量。具有补气养血、祛风通络的功效。

处方二:

芪归炖鸡:黄芪30克,当归20克,童子鸡1只,生姜、盐各适量。先将童子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后洗干净,再将黄芪、当归、生姜用水洗净后放入鸡腹中,入沙锅内加适量水及盐,用小火慢炖2小时,吃鸡肉喝汤。

六、预防与调养

1.急性期治疗手法宜轻柔,切不可用力下压患部体表,以免加重滑囊损伤,慢性期手法可稍重,但在用弹拨法时,用力也不宜过猛。

2.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比如练太极拳或甩手,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局部注意保暖。睡卧时应穿内衣,肩部不要外露于被外,以免肩部受寒。患肩不可过分强调制动,急性期可作适当的轻度活动,慢性期则应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鼠标手

一、定义

“鼠标手”通俗而狭义地讲就是“腕管综合征”,是指人体的正中神经以及进入手部的血管在腕管处受到压迫所产生的症状,主要会导致示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与拇指肌肉无力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长时间接触、使用电脑,这些上网族多数每天重复着在键盘上打字和移动鼠标,手腕关节因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导致腕部肌肉或关节麻痹、肿胀、疼痛、痉挛,使这种病症迅速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现代文明病。有人将这种不同于传统手部损伤的症状群称为“鼠标手”。

二、病因

因为使用鼠标而导致的上肢(手臂、手腕、手掌、手指)不适,都应该称之为“鼠标手”或是“鼠标伤害”,除了上述手指手部的症状,更包括肩部甚至颈部的不适,手腕和前臂的疲劳酸胀,手腕的僵硬,手掌的酸痛。

三、表现

示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与拇指肌肉无力感。手腕关节因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导致腕部肌肉或关节麻痹、肿胀、疼痛、痉挛。从广义上说,一切因为使用鼠标而导致的上肢(手臂、手腕、手掌、手指)不适,都应该称之为“鼠标手”或是“鼠标伤害”,除了上述手指手部的症状,更包括肩部甚至颈部的不适,手腕和前臂的疲劳酸胀,手腕的僵硬,手掌的酸痛。

四、辨证分型

初期常表现为指端的感觉功能障碍,常常因入睡后数小时出现麻木或烧灼痛而致醒,活动后缓解。一部分病人的手腕关节,如果极度屈曲,60秒钟后手指的异常感觉会加重,这是一个诊断的标志。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取头部顶颞前斜带中1/3,顶颞后斜带中1/3。患侧曲池、偏历至阳溪、合谷,外关至阳池、中渚。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采用凡士林油。

操作:按揉头部顶颞前斜带中1/3,顶颞后斜带中1/3。患侧曲池、偏历至阳溪、合谷,外观至阳池、中渚。并涂拭凡士林油,利用刮痧板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

拔罐疗法

取穴:大陵、内关、间使、鱼际、合谷、曲泽等穴位。

1.留罐法:以上穴位于拔罐后各留罐10~20分钟。

2.排罐法:于腰椎两旁行密排罐法并留罐。

3.针罐法:先用毫针针刺上穴得气后再行留罐。

体穴松筋与按摩

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2.捏揉腕关节

将健肢拇指指腹按在患腕掌侧,其余四指放在背侧,适当对合用力捏揉腕关节0.5~1分钟。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3.合按大陵穴、阳池穴

将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腕大陵穴,中指指腹放在阳池穴,适当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

功效:疏通经络,滑利关节。

4.按揉曲池穴

将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肢曲池穴,其余四指放在肘后侧,拇指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调节脏腑,活血止痛。

5.按揉手三里穴

用健肢拇指指腹按在患侧手三里穴,其余四指附在穴位对侧,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理气和胃,通络止痛。

手部按摩

1.摇腕关节

用健手握住患肢手指,适当用力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牵拉摇动0.5~1分钟。

功效: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2.捻牵手指

用健侧拇、示指捏住患指手指,从指根部捻动到指尖,每个手指依次进行,捻动后再适当用力牵拉手指。

功效:活血通络,滑利关节。

以上手法可每日做1~2次,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手腕用力和受寒,疼痛较甚时可做热敷,结合痛点封闭治疗,疗效会更好。

小偏方

取小茴香、威灵仙、花椒、桂枝、制草乌、制川乌、五加皮、制乳香、制没药各1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装入布袋,水蒸30分钟,趁热敷膝,以皮肤能耐受为限,每日2~3次,10天为1疗程。

六、预防与调养

1.不要连续在电脑前工作过长的时间,在连续使用鼠标1个小时之后就需要做一做放松手部的活动。

2.鼠标应该放在一个稍低位置,这个位置相当于正常坐姿情况下,上臂与地面垂直时肘部的高度。键盘的位置也应该和这个差不多。

3.经常做手部的旋转运动,如抖手腕、甩手等。有助于手部肌肉、关节的放松。

膝盖疼

一、定义

膝盖疼是以膝部为中心,因风、寒、湿等致病因素或外伤所导致的剧烈疼痛,是临床常见病。

二、病因

可能因素很多。如缺钙,天生体质的问题,口腔酸度比较大,旧伤,幼年感染过寄生虫病,血脉流通受阻等,都可引发此病症。

三、表现

表现为膝部持续性钝痛,或在活动时突然剧痛,并伴有膝盖打软欲跌倒的滑落感,在步行上下台阶时疼痛加重。晨起膝关节僵硬、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膝关节肿胀积水,皮肤温度升高,若穿刺可抽出稍混浊淡黄色液体,股四头肌萎缩。后期膝关节屈曲挛缩,病人走路很不方便。膝部疼痛可放射到腘窝,甚至沿小腿后侧肌肉窜到足跟,劳累后症状加重。膝伸屈受限,下蹲困难。患者步行无力且难以久行,突然伸膝时疼痛明显。若脂肪垫嵌于关节间隙内会出跛行和剧痛。

四、辨证分型

1.肝肾两虚型:以膝关节酸痛无力、打软腿为主症。

2.寒淤凝滞型:以膝部疼痛、畏寒、遇冷加重、舌有淤斑为主症。

3.湿痰阻滞型:以膝部肿胀、浮髌试验阳性、肢体沉重、困倦无力为主症。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委中、阳陵泉、承山、梁丘、外膝眼、内膝眼、足三里、厉兑、解溪、阴陵泉。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关节周围均匀涂抹红花油后,先用拇指揉各穴位,以局部酸胀为度,然后,再用刮痧板进行刮拭。

委中、足三里、阴陵泉用斜刮法,承山和梁丘采用平刮法,阳陵泉、外膝眼、内膝眼、厉兑和解溪用角刮法。委中穴可以采用小号三棱针进行挑刺,放出3~5滴血。

手法: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在患处进行刮治的时候以局部有热感为宜,并嘱患者在术后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体穴松筋按摩:

患者仰卧,伤肢伸直并外旋。

1.法:用法在损伤的局部及其周围治疗,时间8分钟。

2.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揉法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处治疗,每穴2分钟。

3.掌根按揉法:用掌根按揉法在损伤局部及其周围治疗,时间约6分钟。

4.擦法:用擦法在损伤局部及其周围治疗,以透热为度。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1.法:用法在膝关节周围和大腿前部应用,时间8分钟。

2.掌根按揉法:用掌根按揉法在膝关节周围和大腿前部应用,时间6分钟。

3.三指弹拨法:用三指弹拨法在腘窝处应用,时间约2分钟。

4.擦法:用擦法在膝关节处应用,以透热为度。

小偏方

处方一:

桂枝尖、生姜、葱白须(只取须,不要葱白头)共3味,观察患部的面积大小和病的轻重程度选取药量,按桂枝尖1份、生姜3份、葱须2份的比例配伍,煎水洗患侧膝部,每天1~2次,可坚持多洗几天,直至痊愈为止。

处方二:

蛇肉汤:蛇肉250克,胡椒40克,盐少许,姜适量。炖汤食用,每天1剂,连用数日,蛇肉可利湿通络,胡椒能温里散寒,常食本品,对于关节屈伸不利有一定效果。

六、预防与调养

1.注意运动前做好暖身运动和准备活动,使关节充分舒展开,防止拉伤、扭伤。

2.运动要适度、适量,防止过分剧烈运动造成关节损伤。

足跟痛

一、定义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症候群,是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足跟着力部分以疼痛为主的病症。本病发病率较高,症状反复,缠绵难愈,40~6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好发,60岁以上的老人少见。

二、病因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和,筋脉失养,为风寒湿邪侵袭,或因外伤、劳损等,致使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体质肥胖,长期卧病在床,使跟部皮肤变软,跟底部皮下脂肪纤维垫部分萎缩,或经常在硬地上行走,跟下滑囊受外力刺激而引起炎症,或跖筋膜和足短肌在其附着处受牵拉,引起炎症而产生骨刺,或长期负重行走,长途跋涉,各种急慢性外伤,寒湿侵袭,均可引起跖筋膜劳损及其退行性变,跖筋膜弹力减弱而发生炎症。

1.体力虚弱、肾气亏损或体虚肥胖或久病后足跟的皮肤变软,使足跟底部皮下脂肪垫部分萎缩而发生足跟疼痛。

2.经常站立及在硬地上行走,跟下滑囊受到外力刺激,发生损伤性炎症而致。

3.跖筋膜和足短肌在其附着处即跟骨底面结节部分的前缘过度牵拉,引起炎症,产生跟骨骨刺而致。

4.跖筋膜位于足底部,附着在跟骨结节上,其中央部分坚韧,内外侧部分薄弱。长期负重行走,或长途远行,或局部挫伤等各种急慢性外伤或寒湿入络,均可以引起跖筋膜劳损及促进其退行性改变,跖筋膜弹性减弱,在站立、行走时对其附着点的牵拉力就增大,引起跟骨结节的附着点处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出现足跟痛,促使跟骨骨刺形成。

三、表现

足跟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休息时疼痛减轻。一般起病缓慢,可有数月或几年的病史,多为一侧发病。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平卧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灼热样疼痛,疼痛甚至涉及小腿后侧。足跟皮下脂肪垫部分消退者,足跟疼痛是暂时性的,病人恢复正常的功能后,症状就逐渐消退。局部检查常无红肿。

四、辨证分型

1.肝肾亏虚型

年老体弱,耳聋耳鸣,腰膝酸软无力,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病情发展缓慢而持久,舌淡,脉沉细无力。

2.气滞血淤型

多为外力损伤致病,发病之初,足跟部往往有淤血内聚,之后足跟部疼痛,痛有定处,伴有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行走困难,舌红,脉弦紧。

3.风寒痹阻型

多为风寒侵袭致病,足跟部疼痛,或疼痛走窜,痛无定处,得热则痛减,舌紫黯,脉沉迟。

4.湿热阻滞型

多由湿热毒邪所致,足跟部灼热红肿疼痛,痛不可触,行走时痛甚,得凉则痛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太溪、水泉、照海、昆仑、解溪、仆参、申脉及疼痛敏感处。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板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踝部内侧太溪、水泉、照海,踝部外侧昆仑、解溪、仆参、申脉及疼痛敏感处等部位先用拇指揉法,然后进行刮痧。刮痧时先涂上刮痧介质,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阿是穴可以采用针挑法。手法应以补法为宜,同时应采用轻手法,以防造成皮肤损坏。

拔罐疗法

取穴:委阳穴及痛处。

操作:留罐1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休1周,视病情再进行下个疗程。

体穴松筋与按摩

取穴:解溪、承山、昆仑、丘墟、照海、涌泉。

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立或坐位,用拿法或掌根按揉法施于腘窝至跟腱(手法刺激量不宜过大)约5分钟。用拇指按揉承山穴和昆仑穴分别为30秒。

2.接上式,医者一手握住足部做踝关节的被动屈曲伸,另一手用拿法施治于跟腱处(两手同时操作需协调进行)约2分钟。

3.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侧,用拇指按揉法或拿法于膝外侧至外踝,如此上下往返10次。

4.患者俯卧位,患侧屈膝90°,医者站其患侧,并用拇指按揉法于足跟处压痛点上(压力不要太大)约1分钟。

5.接上式,用拇指按揉法在涌泉穴施术30秒,继而用擦法施于足跟,使之发热。擦毕,热敷于足跟处。

足部按摩

反射区:生殖腺、心、肾、输尿管和膀胱反射区。

操作:

1.检查心脏反射区,随时了解心脏的状态。

2.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三个反射区,这三个反射区被称为“基本反射区”。促进排泄系统的机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不良产物排出体外。

3.取生殖腺反射区进行重点刺激,用拇指点按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肾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外向内,推10~20次。

耳部按摩

反射区:跟、肾、肝、神门。

操作:

先在跟、肾、肝部施中度点掐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神门部施中度点按法,可持续按5~6分钟,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方法一:

用乌梅适量,去核加入少许醋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天敷1次,连用半个月,能有效缓解足跟痛症状。

方法一:

采用乌梅与艾搭配熏蒸的方法也能治足跟痛。取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盆中,再将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气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汁晾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在砖块上趁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天1~2次,连续用7~10天为1个疗程。

六、预防与调养

1.嘱咐病人鞋内置一厚垫,以减少跖筋膜张力。

2.每天用热水浸足15~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