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养生大宝典
36711500000012

第12章 心肺部疾病

感冒

一、定义

感冒是指鼻、咽、喉等上呼吸道出现的急性炎症,俗称“伤风”。它是由多种病毒,主要是由血清型鼻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发炎导致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多见于秋冬季和春寒时期。

二、病因

感冒可由内因、外因引起。外因为六淫、时行病邪侵入人体,以风邪为主,可兼寒热暑湿等。内因为体质不强,或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以及过度疲劳。西医认为主要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冠状病毒和鼻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病毒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并传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受凉、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烟酒过度、全身性疾病及鼻部本身的慢性疾病影响呼吸道畅通等,容易诱发感染。感冒发作后继发细菌感染。

三、表现

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痒症状为主,可见恶风、鼻塞、流涕、多嚏、头痛、咽痒,继而恶寒、咳嗽、咽痛、周身酸楚不适等,或有发热。部分患者可见胸闷、恶心、脘痞、纳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症。根据西医的分型,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乏力,头痛,身痛,咽部干痛,可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可闻干啰音。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轻型流感:症状轻,病程2~3日。肺炎型流感: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加重,剧咳,吐黏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双肺满布湿啰音,X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胃肠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中毒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流感亦可引起心肌炎、脑炎。老幼体弱者易并发细菌性感染。

四、辨证分型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多稀白痰,苔薄白,脉浮。

2.风热感冒: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宜胀,咽喉红作痛(或胀痛),或口干欲饮,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3.感寒湿滞:外有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体温不高,头痛。内有痰湿中阻,胃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泻下。

4.表里双感:壮热恶寒,头痛目眩,口苦口干,咽喉肿痛,或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5.气虚感冒:身体素虚,抵抗力低,平时易出汗,不耐风寒。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烧,鼻流清涕,常日久缠绵不愈,或反复感冒。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1.风寒证

取穴:风池、大椎、风门、少商。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少商穴要严格消毒,用小号的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以挤出3~5滴血为度。大椎穴也要严格消毒,用中号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以挤出7~10滴血为度。

手法:采用泻法。

注意事项:术前应选择保暖、避风的地方,术中要多出痧,术后要饮温水一杯,并休息片刻。

2.风热证

取穴:曲池、外关、合谷、风池、大椎。

方法:采用揪痧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麻油。

操作: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施术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后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这样一揪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这时被揪起部位的皮肤就会出现痧点。

手法:采用泻法。

注意事项:术前要饮少量水,术中要多出痧,术后要饮少量温水。

拔罐疗法

1.针刺拔罐法

先在大椎穴行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局部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以溢血为度,留5~10分钟起罐,以自觉症状消除决定次数。如病情不减,再连续进行治疗1~2次。每日1次。

2.走罐法

病人俯卧位或伏案坐,先露背部,在膀胱经沿线上抹凡士林,以起润滑作用。取中号玻璃拔火罐,用投火法把罐吸在背部,沿背上的太阳膀胱经,上、下来回走罐几次,以沿线上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走罐期间,经过肺俞穴时,可把罐稍停留一会,最后把罐移到大椎穴上,待其皮肤出现潮红时(约10分钟),即可取下。每日1次,直至病愈。

足部按摩

反射区:鼻、肺、支气管、脾。

操作:

点按鼻、肺、支气管、脾反射区,操作50~100次,微微酸痛为宜。

耳部按摩

反射区:肺、鼻、耳尖、咽喉、肾上腺。

操作:

先在耳尖部施重提轻放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肺、肾上腺部施向上重提向外轻拉的按法,手不离开皮肤,持续5~6分钟,反复3~4次。在鼻、耳尖、咽喉施点按法,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红茶叶10克,核桃仁7枚,生姜10克。将红茶叶炒焦,加入核桃仁、生姜,加水适量,煎服。此方适于风寒感冒而引起的发热、头痛、无汗、全身疼痛者。

处方二:

鸡翅先以热水汆烫后捞起,锅中加入香菇水及香菇、大蒜、红萝卜等,一起炖煮至鸡翅熟烂,最后加入百合,以大火煮开即可。鸡汤、大蒜、红萝卜对感冒症状均有缓解作用。

六、预防与调养

1.应排除流脑、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白喉等急性传染病后再进行按摩治疗。

2.流行性感冒高热持续不退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以防止并发症。

3.感冒后要多喝开水,并注意休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4.养成经常户外活动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5.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6.对流行性感冒病人,做好隔离工作。

哮喘

一、定义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二、病因

中医学认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偏嗜咸味、肥腻或进食虾蟹鱼腥,以及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动体内痰饮之伏邪即可引发哮喘。西医学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哮喘病患者的体质和环境因素。患者的体质包括“遗传素质”、免疫状态、精神心理状态、内分泌和健康状况等主观条件,是患者易感哮喘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各种变应原、刺激性气体、病毒感染、居住的地区、居室的条件、职业因素、气候、药物、运动(过度通气)、食物以及食物添加剂、饮食习惯、社会因素甚至经济条件等均可能是导致哮喘发生发展的更重要原因。哮喘病发病率的增高趋势也与患者的过敏性体质导致的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三、表现

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有哮鸣音,面色苍白,鼻翼煽动,口唇紫绀,指甲紫绀,冷汗淋漓,面容惶恐不安,见黏稠白色痰液,发热,胸骨上凹,膈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呼吸音减弱,干性啰音,面部浮肿,呕吐,腹痛,腹泻,痰液黏稠,黄痰。

四、辨证分型

1.风寒袭肺: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而稀、色白,口不渴,怕冷,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胸闷,鼻翼煽动,痰黄而黏稠,口渴喜欢喝凉水,心烦,发热,舌红,苔黄,脉浮。

3.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白厚腻,脉滑。

4.肺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鼻中鼾声,咳声低弱,吐痰稀落,自汗畏风,或呛咳,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淡红,脉微弱或细。

5.肾虚:喘促日久,动则喘息,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疲,足背浮肿,汗出腹冷,面青唇紫,舌质淡,脉沉细。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1.发作期

取穴: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尺泽、曲泽、列缺、太渊、风门。

方法:采用挑痧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用红花油。

操作:术者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部位,将针横向刺入皮肤,挑破皮肤约0.2~0.3厘米,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有白色纤维组织的地方,挑尽为止。如有青筋的地方,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淤血。术后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手法:采用泻法。

注意事项:施术处要严格消毒。喘重者要配合用止喘药。

2.缓解期

取穴: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太渊。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采用石蜡油。

操作: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风门穴、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及腰部均采用平刮法,定喘穴和志室穴采用斜刮法,太渊穴和前臂内侧采用坚刮法,以局部起痧为度。

手法: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术前选择保暖避风的诊室,术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利刺激,术后要避风寒,休息片刻方能出外。

拔罐疗法

采用刺罐。梅花针叩刺至潮红,闪罐5~10下后,再留罐5分钟,隔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操作:

取穴:肺俞、脾俞、心俞、膈俞、肾俞、定喘、中府、云门、膻中。

足部按摩

反射区:肾上腺、脾、肾、肺、支气管、甲状旁腺。

操作:

取肾上腺、脾、肾、肺、支气管、甲状旁腺反射区进行重点刺激。肾上腺、脾、支气管、甲状旁腺反射区用拇指点按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肺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外向内,推10~20次,肾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上至下,推10~20次。

手部按摩

反射区:肺、支气管、肾。

操作:

1.在肺反射区上施以拇指按揉法,操作2~3分钟,再用力点按此反射区,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但注意手法要渗透柔和,逐渐加力。在支气管反射区施以推法,用拇指指腹从指尖向指根方向推,至局部产生热感为度。再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按揉2~3分钟。在喘点反射点上,施以点法,手法由轻到重,逐渐渗透,点按2~3分钟。

2.使患者手心向下,在肾反射区上进行点按,力度由轻到重,点按2~3分钟。使局部产生酸痛感。

耳部按摩

反射区:支气管、肾上腺、肺、咽喉、神门。

操作:

先在支气管、肾上腺、肺部施中度点按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再在咽喉、神门施轻度点按法,可持续按5~6分钟,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干萝卜1.5千克,鸡蛋,绿豆适量。冬至时买干红萝卜,熏切成1分厚的均匀片,以线串成串,晾干收藏。每次取干萝卜3片,鸡蛋1个,绿豆6克,共放入锅内,加水煮30分钟至豆熟烂。服时剥去鸡蛋皮,连同萝卜、绿豆及汤一起服食。从三伏第一天开始服用,每日1次,连服30天。此方适于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哮喘患者。

处方二:

人参100克,蛤蚧1对,核桃仁250克,蜂蜜适量。将各药研末,加入蜂蜜,作成樱桃大小的药丸,每服1丸,日服2次。此方适于平素气短无力之哮喘者。

六、预防与调养

1.忌酒、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

3.不宜单独进行按摩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

一、定义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为病毒感染,继之合并细菌感染。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二、病因

1.空气污染:化学气体烟雾,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刺激支气管黏膜,并引起肺纤维组织增生,使肺清除功能遭受损害,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2.吸烟: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又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

3.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和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认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莫拉卡他菌可能为本病急性发作的最主要病原菌。

4.致敏因素:细菌致敏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除上述因素外,气候变化,特别是寒冷空气能引起黏液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

三、表现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痰呈白色泡沫状等。久病者常伴有哮喘,并发细菌感染后,痰液转为黄色脓样,并且增多。早期症状轻微,多于秋冬季发作,春夏缓解,病情缓慢进展,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轻症阶段,反复发作将损害肺功能,导致肺气肿和肺心病,危及生命。

四、辨证分型

1.肺气虚:病发时常以咳为主,咳声清朗,多为单咳或间歇咳。白天多于夜晚,痰量不多。舌质正常或稍淡,舌苔薄白。脉弦细或缓细。

2.脾阳虚:病发时常咳声重浊,多为连声咳,夜重日轻,咳黏液痰或浆黏痰。痰量常较多。舌质淡或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或白厚腻。脉濡缓或滑。

3.肾阳虚:以动则气短为特征。病发时常咳声嘎涩,多为阵咳,夜多于日,痰量多。舌质淡胖或有淤象,舌苔白滑润。脉多细(沉细、弦细、细数)。

4.阴阳俱虚:在肾阳虚的基础上兼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阴虚症状。舌体胖、色紫、少苔或无苔,常有淤象。脉细数。

5.肺肾阴虚:干咳无痰或少痰,痰黏稠似盐粒,不易咳出。常动则气短。舌苔光剥或少苔,舌质红,脉细数。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放痧穴:肺俞、太冲。

方法: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肺俞穴要严格消毒,用中号的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以挤出5~7滴血为度。点刺太冲穴也要严格消毒,用中号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以挤出5~7滴血为度。

手法:采用泻法。

注意事项:点刺肺俞穴要严格消毒,以免造成感染,术中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呼吸状态。

拔罐疗法

1.脾肾阳虚选脾俞、肾俞、膻中,选口径2.5厘米任何一种罐进行吸拔,可用补法,留罐5分钟,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休息1周后再行下个疗程。

2.痰湿犯胃选肺俞、中府为1组;脾俞、膻中为2组。吸拔方法、选用罐子、留罐时间、疗程及间休时间均用治疗脾胃阳虚的拔法。

足部按摩

反射区:甲状旁腺、肺和支气管、脾反射区。

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甲状旁腺反射区、肺和支气管反射区、脾反射区点按操作50~100次,以微微酸痛为宜。

手部按摩

反射区:肺、支气管、脾。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掌心向上,在手部均匀涂抹按摩介质,如按摩膏、凡士林等。

2.首先对全掌进行放松手法,分别从大鱼际、小鱼际开始向指根方向揉捏手掌,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然后分别揉捏每根手指,使整个手掌柔软,手指放松。

3.然后在肺反射区上施以拇指按揉法,操作2~3分钟,再用力点按此反射区,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但注意手法要渗透柔和,逐渐加力。在支气管反射区施以推法,用拇指指腹从指尖向指根方向推,至局部产生热感为度。再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按揉2~3分钟。在喘点反射点上,施以点法,手法由轻到重,逐渐渗透,点按2~3分钟。

4.使患者手心向下,在脾反射区上进行点按,力度由轻到重,点按2~3分钟。使局部产生酸、痛感。

耳部按摩

反射区:肺、鼻、耳尖、交感。

操作:

先在肺、交感部施中度点掐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鼻、耳尖部施中度点按法,可持续按5~6分钟,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天南星9克,半夏9克,牙皂5克,赤石脂6克,瓜蒌仁9克。水煎2~3次分服。此方适于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二:

麻黄9克,白果9克,生姜3克,甘草6克。水煎服。此方适于风寒型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三:

沙参15克,川贝母3克,百合15克。水煎服。此方适于燥热型慢性支气管炎。

六、预防与调养

1.平时加强体质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未发病时,要慎起居,戒烟酒,忌辛辣。

2.室内温度要适宜,空气宜流通。

3.加强体育锻炼,但不宜过度疲劳。

冠心病

一、定义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本病过去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大多以心痛、胸闷、气短为主要症状。

二、病因

1.年老体衰,肾气不足:年老肾衰或久病肾亏,肾阴肾阳不足。肾阳不足继而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发本病;肾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心火偏亢,上犯于心而发本病。

2.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过食酒肉之品,恣生痰湿,阻碍气血运行,致使气滞血凝而发生本病。

3.七情内伤,气滞血淤:恼怒忧思太过使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能推动血的运行,气滞则血运不畅,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4.寒邪侵袭,占于胸位:由于寒邪侵袭胸位,血得温而行,遇寒而凝,使气血运行迟滞,不通则痛而发本病。

三、表现

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心前区闷胀,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并可放射到后背及左上肢。同时伴有气短、心慌、四肢厥冷、脉细弱而快、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心衰,以致猝死。

四、辨证分型

1.心血淤阻型: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病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淤斑,苔薄,脉弦涩。

2.气滞心胸型: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胸脘胀闷,得暖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细。

3.痰浊闭阻型: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寒凝心脉型: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型: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易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6.心肾阴虚型: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7.心肾阳虚型: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迟。

冠心病病因复杂,与多种内科疾病都有关联,如经医院诊断无器质性病变的可按照下面方式进行分类治疗。下面方法可任选。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厥阴俞、心俞、神堂、至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大敦。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厥阴俞、心俞、神堂、至阳、足三里、三阴交、大敦及上肢前侧均匀涂抹红花油,厥阴俞、心俞用平刮法,神堂、至阳用角刮法,足三里、三阴交及上肢内侧用斜刮法;天突、膻中、巨阙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手法:采用泻法。

注意事项:若为急性发病者要先急救采取药物疗法,在缓解期内方可采用刮痧疗法。

拔罐疗法

取穴:胸阳痹阻选心俞、巨阙穴;淤血阻络选心俞、膈俞、巨阙、膻中、间使和神门穴。

操作:

先仰卧位取胸腹部和前臂穴位吸拔,然后俯卧位取腰背部穴位吸拔,可用泻法加重吸拔,留罐15分钟,可先针刺得气后再拔罐,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间休1周后再行下个疗程,罐子可任选一种,当然用红外线真空罐和哈磁五行针更方便,无副作用及损伤。

足部按摩

反射区:心、肺、肾反射区。

操作:

取心、肺、肾反射区进行重点刺激。心反射区用拇指点按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肺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外向内,推10~20次,肾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上至下,推10~20次。

手部按摩

反射区:心、脾、肾。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掌心向上,在手部均匀涂抹按摩介质,如按摩膏、凡士林等。

2.首先对全掌进行放松手法,分别从大鱼际、小鱼际开始向指根方向揉捏手掌,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然后分别揉捏或捻动每根手指,使整个手部处于放松的状态。

3.在心反射区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按揉3~5分钟,以反射区局部产生酸、热、痛的感觉为度。

4.点揉脾、肾反射区,反复操作2~3分钟。再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按揉2~3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但注意手法要渗透柔和,逐渐加力。

小偏方

处方一:

香蕉50克,蜂蜜少许。香蕉去皮研碎,加入等量的茶水中,加蜜调匀,当茶饮。此方适于冠心病,有降压、润燥之功效。

处方二:

红参6克,麦冬6克,黄芪6克,陈皮5克。水煎服,每日1剂。秋末服用,至次年春为止。此方适于因心脏缺氧而常突发昏厥、胸口闷胀、情绪不佳等症。

处方三:

白果叶15克,丹参12克,甘草6克,郁金9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此方可益心血、解郁,适于冠心病心绞痛。

六、预防与调养

1.避免过于喜怒或思虑无度,保持心情愉快,这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非常重要。

2.起居有节,寒温适宜。

3.少食咸食,不宜过饱,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少食肥甘厚腻之品,纠正偏食,忌烟及浓茶,不宜多饮酒,饮食要有规律。

4.劳逸结合,适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