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夏之卷
36707600000009

第9章 金钏自杀:王夫人真的没有责任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最后)

金钏本不应该“哭天哭地”,她身为女仆,当着王夫人的面对宝玉说出那种无耻下流之语,被开除岂不是咎由自取吗?

金钏本不应该死,也不必死。她可以另找一家去打工,有过在贾府打工的经验,说不定她很快又能成为白领。反过来说,即使在家种地,又怎么了?好好种地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啊。做人,何必能上不能下?

金钏的家人不应该冷落她。她被开除回家,一时想不通,成天“哭天哭地”,家里人应该多关心她多开导她,而不是“也都不理会她”。中国的家长有时很势利,孩子没混好,自己先认为丢人现眼,于是对孩子先没了好脸色。

一个老婆子(此指老女人,北方方言亦指妻子)忙忙走来,说道:“……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吓了一跳忙问:“那(哪)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哪)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她)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她),谁知找他(她)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催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她)……”

……袭人听说,点头赞叹(同意别人说法),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

不愧是大户人家的老婆子,说话真有分寸——“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好好的”哪有投井的?既然投井那肯定不是“好好的”。(老婆子这话真得体,比铁道部发言人强多了)

“好好的”三字,被宝钗用心记住了。宝钗在关心领导方面真的有一套,“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她在第一时间赶到了:

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

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她)几下,撵了他(她)下去。我只说气他(她)两天,还叫他(她)上来,谁知他(她)这么气性大(脾气大,北方习语),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一些读者于是指责王夫人撒谎、虚伪、奸诈、无耻。

我倒是提醒大家设身处地想想:王夫人能说实话吗?说得出口吗?她能说“金钏说下流话挑逗我儿子”吗?如果这样说,对宝玉好吗?对贾府影响好吗?对金钏本人好吗?对金钏的家人好吗?

王夫人是个明白人,宝钗更是个明白人,而有些读者却不明白,不能替王夫人、宝玉、金钏想想影响。(《雷雨》中的鲁侍萍就是个明白人,女主人蘩漪准备开除情敌、女仆四凤,于是叫来了四凤的妈妈鲁侍萍,侍萍不安地问:“四凤是不是有不检点的地方?”蘩漪微微一笑:“不,四凤很好,只是我的儿子大了。”人家鲁侍萍一听就说:“我马上就带四凤回家。”)

明白人不用细讲,细讲也未必能说动糊涂人。

宝钗是个过于精明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宝钗的恶劣第一次来个真实大暴露,如下: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多半他(她)下去(回底层)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傻玩,北方习语),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他(安葬她,北方方言),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我估计今天的一些城管或警察认真读过宝钗的以上发言,宝钗胡说金钏有可能自己不小心掉到井里的,于是今天就有了“心脏病突发死”、“自己倒地死”、“洗脸被水呛死”、“自愿跳楼死”、“螺丝钉上上吊死”……

宝钗为领导王夫人提供开脱的理由,虽然基本上是胡扯淡,形同当年的自然灾害论,但偏偏无知愚民还是比比皆是。这些话句句深入王夫人之心,而且宝钗不仅有分析,而且还想到了合理的补救措施——给钱: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她)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她)妆裹(入殓)。谁知……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想得太多太细),况且他(她)也三灾八难的……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她)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

看完以上片段,对比今天的某些官员,我觉得王夫人已经做得仁至义尽了。五十两银子,真是很多,因为贾母的丫环们的一个月工资才一两银子。

王夫人对黛玉的评价:心太细!

从本章回开始,王夫人就把林黛玉排除在“儿媳妇”行列之外。薛宝钗开始真正胜出了。如下:

宝钗忙道:“……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她,金钏)岂不省事……”王夫人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

正如用一双鞋子抓住了袭人,这次用两件衣裳搞定了王夫人。在王夫人眼里,宝钗的温和大方、诚实得体、纯真拙朴与林黛玉的身弱多病、心细如发、说话尖锐形成了鲜明对比。

金钏之死,最大的赢家是宝钗与袭人。

今天的读者往往责备宝玉跑了,对金钏不管不问,其实,这也冤枉了宝玉,大家想想宝玉能在父母面前说得上话吗?王夫人能听宝玉的吗?假如宝玉为金钏求情,事情不是更坏吗?

肯定又有人会反驳我:父母不听是一回事,宝玉没有力争是另一回事。我说:你不理解中国的“父母文化”对孩子的戕害之深啊。

正统儒家对“父母文化”定义的前提是:父母一定是慈爱美好的、一定是伟大光荣而正确的,纵使方式不对但其出发点也一定是好的;所以,孝道就成了中国人的第一约束。(但中国从来就没有保护儿童的具体的依据与措施。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接受过怎样对付父母错误言行的教育)所以一旦宝玉面对父母的暴怒,在心理上必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委曲求全。而德国法律人员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教育他们一旦父母打骂如何打电话报警。

王夫人的个人品德比打死了冯渊扬长而去的呆霸王薛蟠强多了,比打死人说打错了的城管们好多了,比今天的某些官员强多了,最后,连死者的家属都表示满意:

却说王夫人唤他(她,金钏)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她)母亲磕头谢了出去。(第三十三回开头)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直到了第三十六回,王夫人竟然还念念不忘此事,总认为对不住金钏,王熙凤请示王夫人是不是补个丫环时,“王夫人听了,又想一想,道:‘这个分例(工资)只管关(领。在北方方言中,关另有应该之意)了来,不用补人,就把这一两银子给她妹妹玉钏儿……吃个双份子也不为过逾了。’凤姐答应着,回头(不久后,事后)找玉钏儿,笑道:‘大喜,大喜。’玉钏儿过来磕了头。”于是玉钏的工资仅次于袭人,比晴雯等的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