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夏之卷
36707600000064

第64章 黛玉的宽厚与宝钗的善良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黛玉吃饭太少,身体不佳,精力很差,所以情绪不高。一个人易闷,姐妹们来了又易躁。唉,上天对林妹妹太不公正了,要是给她一个好身体,其性格也必定与湘云差不多吧?

宝钗也是个好女孩,虽是大户人家出身,但夜里还陪着妈妈做点针线活,一是勤俭,二是怕妈妈孤单;而且从来不炫富,不给妈妈添麻烦。当今的什么贵州副县长的女儿、什么红十字会的郭美美,好好地学学人家宝钗,以便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以便维护自家领导的高大形象。请看下文: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故日间不大得闲(空闲,北方方言),每夜灯下女工(此指做针线,也作女红gōng)……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她),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

但事物总是有相对性,人也是。假如你从来没有恨过什么,那你可能也没有爱过什么;你从来没有放弃过什么,那你可能也没有追求过什么;同样,黛玉正是因为有着敏感(中性词)之个性,所以也更容易被感动。

谁说林妹妹刻薄?如果有,也是因为“被逼的”;而其实,林妹妹很宽厚,宽厚到了让我惊诧的地步:

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宝钗点头道:“……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宝钗道:“……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半两),用银铫diào子(口大有盖有柄,也作吊子)熬出粥来……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西厢记》《牡丹亭》),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即弄出新戏文、新花样来。北方旧方言),熬什么燕窝粥……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黛玉今年十五岁,正处花季。她已预感到来日无多。但宝钗的一席话让她很感动,为什么?因为宝钗关心得很真诚也很具体:“食谷者生”,你经常不吃五谷杂粮,哪能有精神。

感动之余,林妹妹真诚地反省了自己不够宽容。

读者们,你圣明:林妹妹与宝姐姐谁更宽厚更真诚?宝钗何曾坦诚地暴露过自己的隐秘与心灵暗室?林妹妹确实有时对人尖刻,但她对自己不也照样尖刻吗?这样的好姑娘,难道还不能让你们敬重吗?(传统中国人更欣赏含而不露的人、胸有城府的人,所以对林妹妹常常有偏见)

黛玉未必完全赞同宝钗,但她现在当面肯定了宝钗的全部。善良的林妹妹在生命的余光里,留给对手的是宽厚与温煦,而不是恶毒与黑暗。

但燕窝触动了林妹妹的愁肠,那玩艺儿哪是想得就得的。林妹妹所言,让我感叹更多:中国的底层人往往无师自通地学会尊重领导与强者,他们还能敏锐地知道,哪些人应该尊重,哪些人应该更尊重,哪些人应该特别尊重。

长期的等级制度,让中国人自觉地分出等级或归入等级。一些宣传平等与民主的人有时还犯此错误,贾府的丫环婆子们更不能免此俗念。黛玉在孤单中更易觉此寒意。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我是一无所有……

宝钗笑道:“……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论语》中的司马牛叹息自己孑然一身,孤立无援)?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回到家)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biàn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面对黛玉的真诚,宝钗第一次承认:哥哥薛蟠不是个好家伙。

宝钗也是善良的,第一,她面对别人的真诚也表现出自己的真诚。别认为这很简单,一些中国人是面对奸诈就装糊涂,面对真诚就奸诈。第二,她慷慨地资助林妹妹燕窝,这更难得,因为我们往往是心到了,钱却到不了。

当年的司马牛叹息自己无兄弟,同学子夏劝慰他“四海之内皆兄弟”。这话说得多好啊,可惜中国人从不施行反而大兴等级观念。一心做人上人、从骨子里瞧不起低于己者一直是国人内心最坚定的追求!愧对先贤啊。

这是宝钗、黛玉第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和解,而未来的悲剧命运将更紧地把二人联系在一起。